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鸡场环境控制

发布时间:2020-03-02 00:19: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鸡生活和生产的环境因素,广义上是指鸡体之外的所有各种环境因素,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1)理化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气流辐射、雨量、光线、噪音等。

(2)生物环境:包括细菌、病毒、内外寄生虫等。

(3)饲养管理环境:包括食物和供水的数量和质量、运动、卫生、饲养等。

狭义上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湿度、空气、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所有动植物界的物种都有一个最适环境带,在这些条件下,它们可以表现出最高的产量。管理、鸡舍设置以及许多与现代畜牧业相联系的因素都能对鸡产生影响,只要按照鸡的不同生活需求,给它们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达到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环境因素的控制

(一)温度的控制

1、适温的重要性

(1)鸡是一种恒温动物,在可能的范围内自身进行调节,尽量保持相当稳定的体温。同时,由于吃料与活动等而不断向周围环境散发热量,从而维持一定的体温。

(2)鸡耐寒怕热:鸡由于有羽毛,有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较耐寒。另一方面,鸡体表面积小,还覆盖着厚密的羽毛,又无汗腺,蒸发和扩散体热困难,对热气候的反应要比其他环境因素诸如湿度、气流(风)、光照、营养等因素的反应敏感得多。

2、适宜的温度

不同类型、用途和生长阶段的鸡,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10日龄以前的雏鸡不能自行调节体温,处于“变温”状态下,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

3、舍温控制

(1)育雏期的人工保温:雏鸡的绒毛稀短,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保温能力差,在低温环境中,容易受凉而引起拉稀或产生其它疾病,甚至被冻死,所以,雏鸡要给以人工保温。

(2)育雏期以后的温度控制:育雏期以后的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已基本健全,一般不必继续保温。但是,适宜的舍内温度有利于健康和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故这时仍需注意调节舍内温度,最适宜的温度是15—28℃。

(二)湿度的控制

1、湿度的影响

(1)湿度过高:垫料和生活环境潮湿,卫生较差,给致病细菌和寄生虫卵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诱发疾病;种蛋受污染,使细菌进入蛋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些蛋在孵化过程中,可因细菌繁殖过多而爆裂或造成死胚、弱胚或弱雏;球虫卵囊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存活和孢子化,引发球虫病;霉菌在潮湿的饲料中迅速繁殖,破坏饲料的成分,使鸡吸收的养分减少,导致生长受阻、繁殖性能下降、受精率下降、孵化率下降、饲料报酬低;潮湿饲料、垫料容易发霉,鸡吃进了霉变饲料或从垫料和料槽中摄进大量霉菌与毒素后,容易感染霉菌病。

(2)湿度过低:只有在秋、冬季节的育雏初期,如由于室温较高、雏鸡呼出的水气和排泄的粪尿较少以及垫料干燥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湿度过低。尤其是使用暖炕温床育雏的条件下,由于地表面的水分不断蒸发,舍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造成舍内灰尘飞扬,雏鸡绒毛变脆,大量脱落,脚皮干燥,眼鼻粘膜发干,食欲不振,影响增重,还会导致呼吸器官疾病的发生。

2、保持合适湿度的措施

一般地说,高湿的界限为高于75%,低湿的界限为低于40%。湿度过高时,要加强通风,排除潮气;饮水器要放置牢固,防止歪倒弄湿垫料,可把饮水器放置在能吸水的新砖上;每天翻动垫料或更换过湿垫料1—2次,保持垫料干燥;对于高湿地区,鸡舍应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鸡舍尤其是非暖炕温床保温的育雏舍的地面干燥,应尽可能转用离地栏养或笼养;在潮湿季节不宜采用喷雾消毒,确实需要时要适当提高浓度,减少用水量。

(三)密度的控制

密度不仅关系鸡的活动、饮水和采食,而且关系到舍内气体的污染和交换、地面的污染程度与啄癖、应激等问题。

密度小时,浪费场地、浪费栏舍且不便于管理;密度大时,鸡散热困难,会烦燥不安,啄癖增加,饲料采食量下降,肥大的鸡会发生昏厥,甚至死亡。因此,气温较高时,为利于鸡只的散热,鸡群的饲养密度宜小于其适宜温度下的饲养密度。

各个生长阶段鸡的舍饲密度以多在为合理,这要看品种、饲养方式、季节,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通风的控制

1、对鸡舍中气体的组成有基本的要求

以肉用仔鸡舍内气体为例:

氧气:必须占鸡吸入气的21%,当氧气降到11%时,呼吸困难,舍内空气中氧量只有6%时鸡会死亡。

二氧化碳:正常空气中仅含0·03%—0·04%,舍内二氧化碳要保持在0·2%以下。

一氧化碳:舍中一氧化碳达0·4%时就会有雏鸡死亡。

氨气:氨气是养鸡中最常见、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鸡舍中过量的氨是由含氮物质腐烂分解的产物。在正常空气中其含量为10—12ppm。鸡舍中要求不超过20ppm。如人感到刺激时,必须加强换气。

2、通风的方法

(1)机械通风:靠风机开动的多少或快慢来调节风

量大小;有条件的鸡舍,可以使用热风式通风供暖工艺,将供热系统(热风炉)和通风换气结合起来进行,以使鸡舍的通风和温、湿度控制达到有机统一。

(2)自然通风:在鸡舍内墙上设有可开启的窗户,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由饲养人员随时掌握和管理。靠窗户与风口等开启的多少或大小来调节通风量。夏季多开窗,通风换气;冬季可以少开窗,保证舍内温度不低于正常生长和产蛋的舍温。另一种是用卷帘布做围墙的,夏季可将布帘卷起,冬季将布帘放下,使鸡舍不透风即可。

3、处理好温度、湿度、通风的关系

有些养鸡者只注意保暖,而忽视通风换气,使得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蓄积增多,而影响鸡的生长,甚至发生煤气或二氧化碳中毒。因此,在做好保暖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切不能强调保暖而忽视通风。

冬天育雏,1—2周龄时以保温为主,需通风时先提高室温,防止冷空气侵袭雏鸡;3周龄后适当增加通风量,冬季可在中午和日暖时把南边窗户开启数次,每次10分钟。

密闭式饲养时鸡舍的通风,不要靠打开窗户吹进自然风,而是使用风机,使鸡舍定期输进新鲜空气和排放污浊气体。这种通风系统必须能进风而不能进光或采取必要的遮光措施。除此之外,雏鸡舍与青年鸡舍应设有供热管道,以保证在冬季时鸡群采暖的需要。

(五)光照的控制

1、光照的作用

(1)促进性腺机能:可以通过眼与下丘脑影响鸡性激素的分泌,对鸡的第二性征的发育、性成熟与繁殖性能等都有重要影响,一定强度和时间的光线刺激不仅可增强母鸡体质,而且能促进母鸡脑垂体、性腺激素的分泌,使母鸡产蛋活动旺盛。

(2)使鸡的所有机能固有节律与自然的明暗周期同步。也就是说,光照对鸡的生理起同期信号作用。

(3)使鸡看得见饮、食与活动:对于肉用仔鸡,光照只是起着照明作用,使肉鸡夜间能见到水和食物采食。虽然从表面看,光照对肉鸡的增重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光照可以通过影响采食量和运动量而间接影响肉鸡的增重。

2、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

(1)自然光照:是指自然阳光,它一般不受人为控制。自然光照提供了每天全部或大部分的照明时间。用自然光照可以节约能源,增强机体的代谢,其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并能使鸡体合成维生素D3;在冬季阳光的照晒可以使鸡舍温暖而干燥。

(2)人工光照:是指用各种灯光,主要是用电灯进行的照明。

在有些品种,每天需14—17小时的光照,母鸡才可能达到最高的产蛋量。完全利用自然光照达不到这个要求,为此,除白昼的自然光照外,晚上还必须补充人工光照,才能使产鸡得到足够的光照时间。

3、光照的基本原则

人工光照必须按照规定的光照制度严格执行,不可忽照忽停,忽强忽弱,光线强度应渐明或渐暗,突然关灯或缩短光照时间,会引起惊群或换羽,产畸型蛋;照明时间不能忽长忽短,尤其对产蛋种鸡增加光照时间应该是逐渐的,开始时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否则将使鸡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引起减产甚至换羽等。

4、加强人工光照管理

光照的内容包括光照的时间和光照的强度两方面。

(1)光照时间控制

鸡场如果是人工控制光照时间,饲养人员必须做到按时开灯、关灯,特别是在换班或工休时更应特别注意,防发生差错;现代化养鸡场全部采用自动控制的定时钟,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灵敏,性能可靠。

(2)光照强度的控制

在光照强度方面,1勒克司的光照强度相当于0·0929尺烛光,也即1尺烛光等于10·76勒克司。

1—7周龄雏鸡舍要稍亮,可用10—12勒克司,以后用5勒克司。产蛋种鸡的光照强度通常为10勒克司。

调节光照强度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调压变压器,使照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任意调节。二是改变灯泡的瓦数,例如,育雏在第1—2周用40瓦灯泡,以后改用15瓦或25瓦的灯泡。三是控制开灯数量。

5、人工补充光照的方法

对不符合光照制度的,应补充人工光照。

(1)密闭式鸡舍:密闭式鸡舍缺乏自然光照,全部靠电灯光补充光照。

(2)普通鸡舍:日光不足部分用电灯光补充,有三种方法。一是天黑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光照时间减去当天自然光照时间的差数,在当天天黑时开灯一次补足。二是早上天未亮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全部在天未亮时一次补足。三是早晚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分两次补给,一次在早上天未亮时补给,不足部分天黑时补给。其中以早晚补充光照效果最理想。

6、灯泡的安装

总的要求是瓦数小,灯泡多,灯距短,光线匀,照度够。

电灯一般安装在通道上,灯距3米左右,相当于1·5倍于灯泡与鸡背水平面的间距。如果舍内有排灯泡,则每排灯泡应交错分布,以使地面获得均匀光照。

无灯罩或脏灯罩、脏灯泡均降低光照强度1/3—1/2,因此,

每隔2周或1周要擦去灯泡或灯罩上的灰尘,保持清洁明亮,并随时换去坏灯泡。

多层笼养鸡舍,灯头上设置灯罩,使聚积的光线朝下,尽可能不让光线直接照到上层鸡笼。鸡场综合控制

(一)清洁卫生

在集约化的养鸡场,必须采用“全进全出”制,在空舍期要进行清洗和消毒。水洗效果明显,药物消毒特别是熏蒸消毒效果更好。若鸡场不能进行空舍清洗消毒,会导致鸡成活率不高。

除鸡舍本身的空舍消毒制度之外,对外来卫生管理也要严格,如雏鸡的来源、用具的消毒、饲养员的更衣换鞋、门口的消毒设施等等。

(二)稳定安静

应减少对鸡群的惊吓、怪叫,清除舍外摇晃物;每次捉捕、转移鸡只要轻捷,不能粗暴,不能在舍内追捕鸡只,不能穿红、黄色和花格等鲜艳衣服去鸡舍,不让生人接近鸡群;要防止猫、狗、老鼠等进入鸡舍,对小鸡更要注意防止惊吓。

鸡饲养环境还包括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场址选择、鸡舍建筑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饲养环境的好坏。养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养鸡的经济效益。

农村养鸡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饲养场地周边环境不良 由于个体养鸡投入较小,不可能选择离人居住环境远的地点。往往在村落种养鸡,从而和人居环境、其他养殖环境相互影响;并且常常是一个村几家甚至几十家都养鸡,密集度非常高,无法实现500米的养殖安全间隔。有的鸡舍与鸡舍见距离连10米都不到。鸡群在这样的养殖环境中生活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特别有利于疾病的传播,而大多数农村养鸡户还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 (二)生物安全的隔离能力较低 由于场地投入布告,设施现代化程度低,隔离水平较低,因而无法做到近距离条件下的疾病防疫。 (三)环境控制状况较差 具体表现在对设备的消毒、环境的消毒、饲料来源的控制、进出人员的管理等情况,都不能达到控制、限制疾病发生的环境要求。日常消毒程序也不完善。 (四)鸡只的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 大多数养鸡户不注意鸡本身的代谢产物(如鸡粪等)的妥善处理,造成鸡只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 (五)生产上不能做到全进全出。 不同日龄的鸡一起饲养,死鸡不能彻底处理等。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的控制环境,减少损失,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做到养殖安全隔离(500m)和提高隔离能力。 2.尽量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进鸡前和出鸡后要对鸡舍、鸡笼、饮水器食槽等设施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程序。 3.建立一个适合本鸡舍的消毒程序 1)雏鸡:每周用10%百毒净或0.2%过氧乙酸带鸡消毒一次;保持水槽、饮水器、料槽的清洁,每隔三天消毒一次,以10%百毒净或消毒液浸泡半小时。 2)育成鸡:每十天用10%百毒净消毒一次。 3)成鸡:每十五天用10%百毒净消毒一次。 4)每一个月进行一次饮水消毒,首选百毒净,也可用优氯净,发生传染病时连用7天治疗浓度后在恢复到预防浓度。 4.粪便消毒。粪便每三天消毒一次,清扫后再用消毒剂消毒。粪便积成堆,覆盖一层黄土,利用生物发酵产生的生物热消毒。 5.弱鸡、病鸡及时隔离,死鸡进行深埋(1.5-2M)处理。 6.有条件的可在鸡舍门口设消毒池,并保持一定量的消毒液。消毒液常用3%-5%来苏尔、2%烧碱、10%百毒净等。 7.每天要注意清扫鸡舍的周围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规模化鸡场疫病控制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环境工程项目控制

鸡场实习

鸡场实习

鸡场计划

鸡场管理制度

环境噪声污染控制指导书

控制养猪场环境措施

养殖场环境控制浅析

鸡场环境控制
《鸡场环境控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