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0612文学院学脉

发布时间:2020-03-02 00:51: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陶铸君子,猗欤兴文

记南开大学文学院

2009年,南开大学设有文学院,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东方艺术系、传播学系、艺术设计系等主要教学机构,以及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心、词汇与词典学研究中心、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心、曹禺暨话剧研究中心、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色彩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教学中心等一系列研究及教育机构。

从1919年的“文言学组”到如今的综合学院,从筚路蓝缕到炫彩辉煌,从单纯的语言文学组合,到文学、艺术、传播等文学门类的大综合,90年的岁月变迁、人世轮换,改变的不止是硬件的更新换代,规模的发展壮大,还有南开文学学科在学术界、教育界的声望与信心。

1923年,南开大学成立4年后,这所以商、理、工科闻名华夏的学府北辰拥有了自己的文学学科。数位教员,几十名学子,这就是今天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前身。

86年过去了。2009年9月,南开大学文学院迎来了又一批新生。文学、艺术、语言、传播、新闻五大专业,??名新生会聚在堪称盛大的开学庆典上,悉心聆听着前辈师长的教诲。透过深邃的历史,八十多年前那个平凡遥远的日子,在记忆中突然绚烂起来。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作为南开大学最早成立的几个学科之一,作为第一代的南开人,文学学科的师生们与南开一起走过了最初的艰难岁月。风云动荡间,“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已成为代代中文学人血脉里最深刻的精神烙印。无论是学府初立时的举步维艰,抑或是南迁陪都时的艰蹇滞难,中文学人都与南开共同度过。

(一)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南开大学在1919年建校之初,就显出了这个爱国的私立大学务实的建校方针。创始之初,南开仅设文、理、商三科。而文科课程包括国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五学门,又称“文言学组”。学科建设即围绕“文以治国”的宗旨展开。

1923年,南开大学始有文学系之设。而仅仅3年之后,又取消了系的设置,只是增加了文学方面的课程。不久,文科改为以政治、经济两系为主。

1929年11月,南开大学的文、理、商三科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和商学院。文学院设政治史系、国际事务系、政治哲学系、应用政治系、经济学系、财政学系和文学哲学系。1930年筹设新闻学系,拟授“新闻编辑”、“采访知识”等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办成。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文学系始终未有正式建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在《阅读“南开”》一文中曾说:在我的印象中,张伯苓为代表的南开人,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敬业乐群著称,而不以风神潇洒见长。一个突出的表徵,便是解放前的南开大学,文科方面侧重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中国文学系则完全没有立锥之地。这与老北大之注重文史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老南开不设中文系,是一种自觉的选择,张伯苓校长的‘固执己见’(参见《黄钰生同志纪念集》156页),后人尽可‘具了解之同情’。但有一点,如此设置科系,与南开之形成重实用、黜空谈的校风,不无关系。”陈平原说。

尽管私立大学经费困难,建系设科总要先掂量掂量口袋里的银子,但是随着学校规模日

1 盛,完善学科结构已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其实,在建校后的几年里,学校以卓异的成绩和日隆的声望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时,张伯苓就曾考虑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学科,并拟请国学大师梁启超前来主持。大师慨然应允,并答应邀请张君励、梁淑冥等大师共同前来。然而该计划终究因为经费等种种原因搁浅。

1937年11月以后,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最初在长沙,称长沙临时大学),其文学院也由三校组合而成。

但是,当时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简称中文系)主要由北大、清华的中文系组成。中文系分文学组和语言(包括文字)组。教授大体10人左右,副教授有彭仲铎、张清常等人,教员有邢公畹、高华年等。彭仲铎、张清常、邢公畹、高华年均是南开教师。

南开大学决定建立中文系始自1942年。当时,学校讨论复原后的南开学科组织时,明确提出,文学院要设中文系、英文系、历史系、教育学系。

1946年,南开复员回津。此时,南开大学已有了自己的中文系。系内教师已有张清常、邢公畹、李广田、高华年、彭仲铎、卞之琳、杨潜斋、华粹深、邢楚均、孟志荪、金鹏、彭兰等人,系主任为彭仲铎先生。1946年第二学期,中文系学生已有29人,课程分为文学组和语言文学组。

虽然物质条件简陋,生活艰难困苦,但先生们却埋首教育与研究,一心向学,毫无畏惧,也不言放弃。

(二)

风雨阴霾过后,迎来曙光初照。 新中国成立,南开大学中文系革故鼎新,努力按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建设新的中文系,提出培养研究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及文艺工作者,积极组织“民间文艺与音乐”、“中国文学史”、“小说选”、“戏曲选”、“语音学”、“语言学”、“声韵学”、“文字形体学”、“中国语法学”、“修辞学”、“词义专题研究”等课程,同时试开“工人文艺研究”一课,开展工人口述民间故事、神话、歌谣等活动。

在南开建校之始,张伯苓老校长就提出了“允公允能”的校训。南开世代学人皆能秉承此志,尽一己之能,奉献于天下之大公益。这种以务实致用为主旨的学术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南开的人文学科建设。而此种精神与中国文人的传统优秀学术品格融汇在一起,就融铸了南开中文所特有的内敛朴厚、勤黾精进的文化氛围。

早在1950年代,李何林先生任中文系主任的时候,就十分强调对学生的基本功教育。他提出“三基”(即学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好”(即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话、作一手好文章),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他多次在会议上讲,他反对学生在校期间搞创作。他认为中文系的学生在校期间如不好好学习课程,挤时间写诗、小说、戏剧,企图名利双收,是“近视眼”;只图小名小利,不顾长远深造是非常可惜的。日后,南开中文系的毕业生以基本功扎实闻名于国内,与此种精神的倡导有密切关系。

1952年,借全国院系调整之大势,在原来文学学科的基础上,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成立了。这对于南开中文而言,不啻于一次“盛大的节日”。自此,南开文学学科建制始备,羽翼丰扬,学力雄厚,英才辈出,从而渐渐成为中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方重镇。

是年,南开中文学科迎来了希伯莱文学研究专家朱维之先生。朱维之先生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界泰斗,是国内少有的专事弥尔顿作品译介的学者。弥尔顿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斗士参孙》的中译本,均由他独立完成。早在1940年代,朱维之便开始弥尔顿诗歌的翻译工作,1951年《复乐园》出版后,便着手进行《失乐园》的翻译。《失乐园》全诗12卷,1万余行,它的翻译出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前夕,朱维之已将全 2 诗翻译过半,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十几本笔记本上。不料“*”抄家,译稿全部被掠走,下落不明。“*”结束后,《失乐园》的译稿失而复得,但已残缺散乱。朱维之又经数年努力,对译稿进行重译、补译、修改、润饰,终于在1985年由上海译文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失乐园》中译本。

另外,吴梅的大弟子、曲学专家王玉章先生,原中山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李笠先生,中国文学史和修辞学专家王达津和陈介白先生,还有文艺理论家顾牧丁先生也于这年来到南开。教育部为了加强南开大学中文系的领导力量,还特别派了李何林先生担任系主任。自此,李何林先生在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24年,任系主任15载,中年以后一大段生命历程和南开大学文学学科的历史紧紧熔铸在一起。

与众多著名专家教授一道的是刚刚从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院毕业的许政扬先生和清华大学毕业的陈安湖先生。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家宁宗一先生是1950年代来到南开求学的,师从许振扬先生攻读研究生。他至今还记得许振扬先生当年对他的教诲:

“两三天后我就收到了许师给我的一篇30 本书目单。这是一个既简明又沉重的书目,从朱熹的《诗集传》,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的《楚辞》,一直到龚自珍的诗。30部书中除我读过的几部章回小说以外,竟还包括我望而生畏的《昭明文选》、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以及仇注杜诗,王注李诗。许师看我面有难色,于是做了如下的说明:

一、这些书一定要一页一页地翻,一篇1篇地读,但可以‘不求甚解’;

二、这些注本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具‘权威性’的注文要读,目的是‘滚雪球’,你可以了解更多的书,包括已丧失的文献;

三、把有心得的意见不妨扼要记下几条,备用备查。”宁宗一先生自承,正是这“一纸书目,三点意见”,“使我在一生教学治学的道路上受用无穷。”

不久以后,又从北京马列学院调来了古汉语专家马汉麟先生。现代汉语专家宋玉珂先生稍后时候也来南开任教。加之当时已在南开任教的彭仲铎、朱一玄、邢公畹、张清常、阿英、芦甸、张怀瑾等诸位名师,南开中文的学术力量堪为一时之盛,颇为当时学界所瞩目。老舍、周扬、吴祖缃、游国恩、杨晦、许忠玉、曹靖华、王瑶、蔡仪、张毕来、刘绶松、王朝闻、张庚、贺敬之等学者作家也纷纷应邀来校讲学。

在1950年代的南开学人中,王达津先生是建国以后率先在大学里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的学者之一。今天,他的学生罗宗强先生也已桃李满天下,开创了文学思想史领域的研究,成为国学领域中大师级的学者。

罗宗强先生在忆及恩师的时候,经常谈到“王达津先生对于生活取随其自然的态度,而对于学问,先生却极认真。我读研究生那时,先生规定,一个星期要交一次读书笔记。不是写成文章的那种读书笔记,而是一本一本的读书记录。先生就在这记录旁边批。对于所读的书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应该如何理解才对,先生往往批得密密麻麻。我拿回来,再读一遍,便有新的感受,理解也就深入一步。”

1954年,南开大学中文系设立了教研组,汉语言教研组主任为张清常。以后陆续又建立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及语言学3个教研组。1956年,李何林被批准招收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方向副博士研究生,张清常招收汉语史、邢公畹招收汉语方言副博士研究生。

从学科建设上看,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到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乃至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各个领域的一流学者齐聚一堂。南开中文,正在向着辉煌的殿堂迈出充满自信的第一步。自此,南开中文学风沉潜、基础扎实、注重创新的学术品格渐始确立,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人。

(三)

新中国的发展遇上岔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接踵而来,学界的季节也随之进入寒冬。如大鹏欲展翅高飞,却遇上狂风暴雨,一时间,踟蹰不前。

3 然而,仅仅是一瞬,又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念,振翅而去。就像刚毅坚卓的南开学人,哪怕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旧不会停下追逐学术的步伐。

进入1980年代,南开文学学科在经历了坎坷与苦难之后,迎来了恢复精力、平稳发展的时期。此时,南开中文拥有“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批评史”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1年,国家评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由1940年代西南联大的“边疆人文研究室”发展而来的、邢公畹先生所主持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入选。与此同时,邢公畹先生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当时,我国综合大学的中文系,只有南开大学才设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点,这使南开大学中文系在语言学的教学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并且在汉藏语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海内外有重要学术影响。

南开大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当时国内北方地区此方向唯一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王达津先生被赞誉“长江以北,一人而已”。

1980年代中期,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也是南开文学学科的一大特色。1979年,在华萃深、朱一玄、宁宗

一、鲁得才几位先生的努力操办下,中文系成立了小说戏曲研究室,并招收了“*”后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这在当时是并不多见的。

1984年,由南开大学主办的中国第一届古小说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会上,许多学者认为南开的文言小说研究已经形成气候和规模,应当发展壮大。有的学者还积极建议成立以南开为核心的文言小说研究学会。通过这次会议,南开大学在中国文言小说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与此同时,南开大学开办了国内高校最早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出版事业空前发展,报刊、出版社剧增,人才供求失衡,亟需提高编辑队伍素质,改变青黄不接的局面。为此,1984年春,由胡乔木同志提议,国家教委指令南开大学与北大、复旦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国第一批编辑学专业。

由于这个专业是高教史上空白,开创之初的困难可以想见。当时既无教材也无师资,甚至连大概的教学轮廓都没有。两三年后,由于困难太大,北大、复旦相继停办,而南开编辑出版专业却在艰难的摸索中坚持了下来,为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其教学成果受到了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和兄弟院校的关注。

1984年,著名画家范曾先生创办东方艺术系,为南开大学“艺术学”学科成型之始。199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获“美术学”硕士二级授权,开始招收研究生。遗憾的是,囿于当时多种因素限制,音乐、舞蹈方向并未有太大发展。

1994年,原国家教委确定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榜上有名,并于2001年被评为“优秀基地”。

在1990年代中期的国家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修订中,南开大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被调整为“中国古代文学”,并成为天津市重点学科。这使得南开中文第一次收获了学科建设上的突破。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来到南开,与中文系合作建立了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南开文学学科进入了振兴发展的“快速路”。

(四)

历史的车轮驶入崭新的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南开中文又焕发了蓬勃的生机。

2000年11月16日,以原中国语言文学系、东方艺术系为基础重新组建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宣告成立。此后,南开文学学科驶入了发展腾飞的“高速路”。

继1981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中国文学批评史”成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之后,2000年,“中国语言文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 4 年获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文学科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被确定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与新世纪一同到来的,是南开文学学科又一次飞扬的腾跃。 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南开大学文学院明确提出了办院思路:“学术兴院,品格育人”。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对学院事业发展及对教师的进一步要求。“学术兴院”是指教师要提高学术层次,“品格育人”指育人方针,既包括思想品格,也包括学风、学品、学识育人。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1999年实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南开大学文学院对应“文学”学科门类,内涵“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3个一级学科。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丰富的学术活动,南开文学学科逐渐实现着上述3个一级学科的相互影响、有机融合。

这3个方向拥有学理上的逻辑一致性,如何利用其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在学院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体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南开大学文学院提出了“文学艺术,南开之光”的口号,旨在突显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利用其相互渗透、交错复杂的密网,兴办特色鲜明的文学学科,培养特色突出的文学人才。

文学院师生对此的理解是,中文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扎实的文学文化知识,传播强调关注社会文化走向、当代前沿问题以及文化文学艺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性价值,艺术则可以熏陶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感悟力,这三者相互补充,有利于培养既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今日的繁花盛开,缘于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不畏艰险,勉力成长。

2008年,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为我国首批“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现代中国文学”3门课程相继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罗宗强先生、曾晓渝先生、陈洪先生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入选首届(1999年)、第七届(2005年)、第八届(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大学生语文教育方面,文学院一直致力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先是编写了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大学语文”立体化系列教材,200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含纸本教材五种、光盘二种和大容量的网络资源);接着以这套教学资源为基础,开展全新模式的教改尝试;同时,强化教师团队建设,成立了专门的教学及研究机构,配备多名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授课骨干,教师团队逐渐专业化、规范化;团队成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母语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文章,创新了课程理念;特别是开拓性地将多媒体网络手段运用于课程教学,启用在线测试、网络原创论坛等技术手段,改变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面貌,激发了学生母语学习的积极性。

“让大学语文课‘叫好又叫座’”,是南开大学对学生进行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的自觉追求。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引起社会各界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严谨于治学、亲厚于待人,王达津先生如是,罗宗强先生亦如是。1997年夏,罗宗强先生从新加坡讲学归来,未得歇息,冒暑为《隋唐五代文学史》统稿,积劳成疾,不得不频繁地跑医院,往往一个人挤公共汽车往返。弟子们自愿承担起陪先生诊病的责任。每当此时,先生总怕耽误了他们的时间,不顾病体,总是要尽力指教他们更多的学问。每当学生们以医嘱相劝,先生总是面带歉疚:“不能因为我的病耽误了你们的学业。”

5

(五)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思想史、古代文学与文化、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词史与词学、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现代文学与文化、文艺理论与批评、外国文学与宗教文化、比较语言学、实验语音学和音系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几方面虽各有特色,但却同样拥有精彩的表现。

罗宗强先生带领的研究团队将批评、理论与创作结合作整体研究,系统描述各时期文学思想的面貌和特点,已形成较完整的研究范型,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古代文学与文化方面,孙昌武先生、陈洪先生的影响及于海外。李剑国先生研究文言小说,文献功底深厚,在同行中享有盛誉,陈洪先生研究小说理论批评,抉发隐微,探索深刻。

叶嘉莹先生定居南开,使词史与词学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孙克强先生在唐宋词话清词学研究和词学文献整理上成绩突出。乔以钢先生在国内女性文学研究界独树一帜,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

现代文学与文化方面,李新宇先生研究作家与其精神走向,罗振亚先生研究新诗,耿传明先生研究晚清民初,李锡龙先生以曹禺、沈从文为个案研究文学思潮,影响日增。文艺理论与批评方面,刘俐俐先生致力于文学经典文本的当代解读,沈立岩先生研究当代文学理论,周志强先生的文化研究,各有特点。外国文学与宗教文化方面,王志耕先生研究俄苏文学与宗教关联,王立新先生研究希伯来文学与宗教关系,均成绩突出。

比较语言学方面,曾晓渝先生、施向东先生等研究侗傣水壮藏白瑶畲佤等专语,探讨语言接触和影响,成绩引人瞩目。石锋先生及马秋武先生等多角度、宽领域地研究音系格局类型,石锋先生主持开发的桌面语音实验室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马庆株先生、周荐先生、洪波先生、施向东先生、王红旗先生等在汉语言文字学方面均成绩不俗。

在这几个方向上,南开中文或开拓新领域、发凡起例,或基础雄厚、探索精深,或方法新颖、见解独创,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成果,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同时,拥有一批具有影响的带头人,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中,注重融通文史哲,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多元互补。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的前身是原中文系的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该专业创办于1984年,在国内高校中开办最早。2001年,文学院增设“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也成为传播学系的一部分。目前,传播学系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硕士点,2006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和“新闻传播实务”。

学术界和教育界普遍认为,南开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创下了几个“第一”:第一个出了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直到今天,各高校基本上还都沿用着这个大纲和基本思路,这为本专业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基础。

同时,第一个用“请进来”的办法,把50多位国家级的出版专家请到了课堂上。专家们资深的从业经历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课本内外的知识,而且也带出了编辑学专业的第一批师资。

此外,策划、组织、编写了编辑学专业全国第一批教材:《编辑出版学》、《编辑理论与实践》等6册,共计188万字,于1989年出版,结束了编辑学专业无教材的历史。同时,还编出了第一本专业实习教材《湖南出版考察报告》。

更重要的是,南开大学首创了一套编辑学专业实习的成熟模式,一方面坚持留给学生半年以上的实习期,另一方面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放开即活,管控有道,发挥潜力,突出成果”的十六字方针。

在办学理念上,如今的传播学系重视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胜任平面媒体(书刊、报纸等)和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采写、编播、摄录、主持、评论、策划等业务的高层次编辑出版、6 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目前,东方艺术系设有“美术学”硕士点,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含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综合材料绘画”。研究生教学以东方美学、艺术美学、传统画论书论为特色内容;同时与中文系的“文艺学”相结合,培养中国书画理论方向的博士生。

2001年,文学院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了艺术设计系。2002年开始,每年面向全国招收4年制本科生50人左右,文理兼收,培养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科学精神,具有前瞻性的设计观念、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胜任各类高层次设计创作的设计艺术专业人才。

艺术设计系的硕士点“设计艺术学”,有“环境形态设计”(包括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施设计、室内家具及陈设品设计等)和“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VI设计、媒体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印刷设计等)两个专业方向。

2004年,“设计艺术学”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部分音乐、舞蹈师资并入东方艺术系;2000年,在文学院建制下单列为文化素质教学部,实力加强。以美术类学科为主干,艺术学、音乐学、电影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其他二级学科为辅。现在即将申报艺术学、舞蹈学二级硕士授权点。

南开艺术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研究与创作、美术史论、书法研究与创作、综合材料艺术研究与创作、环境艺术设计、视觉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色彩设计、新媒体设计、舞蹈美学、民族音乐及教育。

中国画方面,范曾开创了人物画方向,主张继承古典文人画传统,诗文书画并重;杜滋龄的写实笔墨、韩昌力的新文人画、赵均的古典人物白描、吴晓丁的“大工笔画”、杨熹发获全国美展铜奖的工笔人物、张文恒的素描、速写,各有影响;陈玉圃提倡以禅入山水画,张永敬的花鸟画创作及教学、李春霞的写意作品等,均见功力。

美术史论方面,在范曾指导下,以东方美术为重点,陈聿东研究佛学艺术、印度艺术颇有成绩。书法方面,田蕴章长于楷书及行草,书风严谨正统,扎实得法。综合材料艺术研究与创作上,高迎进《铅玫瑰》主题系列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会和媒体展出发表;并且拓展了美术学教育领域,是颇具创新观念的前沿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薛义著《环境设计色彩艺术》,主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丛书》11册,任多个项目总设计师;研究空间功能规划与空间形态构成;以室内、室外环境规划为主,包括室内空间、家具及配饰、景观规划、公共艺术、园林与植物等设计,还拟扩展及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设计。视觉艺术设计方面,杜森著《日本现代海报设计》,高迎进完成多个导视系统项目;研究视觉传播形式、方法手段及受众接受;以平面等印刷类为主,包括VI、CI、广告招贴、视觉导视系统、插画与书装、产品包装。

服装艺术设计方面,谢朝承担“服装设计与营销策略研究”等项目;包括服装文化及美学研究,服装款式、结构、民族服装设计及其结构研究,并及服装营销展示研究。工业设计方面,张品有“通用设计理论在居住环境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主持“老年人家居产品无障碍设计研究”、“残障人多功能护理床无障碍设计研究”项目;以工业产品为主,包括人机工程学与产品设计应用、工业产品系统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色彩设计方面,李军等赴日参加“城市色彩论坛”,编译出版“色彩系统应用系列译丛”,承担“天津市色彩更新设计研究”课题;与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共建色彩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色彩系统应用。新媒体设计方面,涂俊主持实验教学中心,注重现代技术条件下影视、平面、数字、网络和虚拟等艺术形式的渗透与综合,开发现代艺术设计应用解决方案。

舞蹈美学方面,周志强有《中国古典舞与中国美学》、《舞蹈鉴赏》、《舞蹈的美学阐释》等著作待刊;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演出为基础,研究其美学内蕴。民族音乐及教育方面,孟超美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获教育部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 7 秀指导教师奖;著《大学生合唱与指挥艺术修养》;指挥合唱作品在意大利国际合唱比赛、第二届世界奥林匹克合唱比赛、德国艾森费尔德国际合唱邀请赛中先后获七项金奖。

与以前的几间教室、几张书桌比起来,现在的文学学科,拥有可谓一流的各种设施。 文学院设有“文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视觉艺术、影视传播、中文数字文献、语音学等特色实验室,2005年、2006年两次获南开大学实验技术和实验管理一等奖,2007年获天津市优秀实验室称号。

文学院的“图书资料中心”下设中文书室、艺术书室、古籍和特藏书、期刊室,收藏书刊6万余种,涉及语言、文学、美术、书法、音乐、传播、设计等学科;除基本典藏外,以及时快捷补充新出版图书期刊为特色;网络电子图书目录检索设施齐备,每周18个单元对学生开放。

此外,文科楼内还有教师研究室,多媒体教室、研究生教室、留学生教室;第一主教学楼内有艺术设计专业教室;东方艺术大楼内有教师画室、美术教室、范曾画室、古画临摹室、展厅、演播厅、录音室、茶道室;还拥有影视传媒实践基地、艺术设计制作工场等设施。

几近完备的学科设置,学界顶尖的师资队伍,以及国内一流的硬件条件,再加上内敛朴厚、勤勉精进的文化氛围,脚踏实地、沉稳执着的南开学风,共同熏陶着一代代文学学子。

(六)

君子之道,承德载物、厚积薄发。

在前不久结束的天津市社会科学类最高奖励——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南开大学文学院有12项成果荣获优秀成果奖。其中,陈洪先生的专著《中国小说理论史》获一等奖;张毅先生的专著《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李锡龙先生的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罗振亚先生的专著《一九八四——二00四先锋诗歌整体观》、查洪德先生的专著《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曾晓渝先生的论文《论次清声母在汉语上古音系里的音类地位》、乔以钢先生的专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和卢盛江先生的古籍整理《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获二等奖。

自2003年至2007年,5年的时间里,文学院教师共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近70项,资助经费,仅就单项5万元以上的项目计,即有400余万元。

这些项目中,有代表性的如2005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项目《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教育部“985工程”二期“中国思想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项目《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国宗教思想史》、《性别观念与中国文学批评》;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助项目《汉藏语言接触与混合研究》、《先秦语言活动与中国早期文化模式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一种文化阐释》,《近代汉语的发展与白话小说兴起之关系研究》,《汉语词汇结构论》,《佛教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发展和巩固影响的研究》,《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研究》,《现代中国乌托邦小说研究》,《汉语词汇类型近世的演化和发展》,《汉语侗台语言接触类型及其机制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代读法研究》,《沈从文后期思想、创作研究》,《古代以色列宗教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神话研究》,《完形认知与汉语语法化问题研究》,《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镜秘府论研究》;英国“濒危语言抢救记录工程”基金(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管理)项目《对藏族地区的两种濒危语言(倒话和五屯话)的记录和比较研究》等。

2003年至2007年,文学院各学科共出版著作100余部,发表论文1000篇左右。其中不少成果在各类评奖中获得奖励。如在2006年进行的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曾晓渝《汉语水语关系论》、意西微萨·阿错《倒话研究》分别获得语言学二等 8 奖,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获第中国文学三等奖;在第十届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南开大学文学院学者文丛”(11人自选集)、《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曾晓渝《见母的上古音值》获一等奖。另外,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莱蒂菲杯)女性文艺理论著作奖;刘俐俐《隐秘的历史——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历史观问题考察》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届优秀成果奖;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意西微萨·阿错《语言深度接触机制与藏汉语言类型差异问题》获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奖”和“桥本万太郎汉语历史音韵学奖”。还有,曾晓渝和陈洪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2005年、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发展长处,突出特色,补强短板”是南开大学文学学科当前的追求。

南开大学文学学科一路走来,带着从先辈处得来的信仰与鼓舞,遇过坎坷,走过歧途,但不变的是一路走下去、不断超越的信念,终会走向更新、更高的境界,谱写出更美、更强的乐章。

脉学顺口溜

脉学班学习小结

0612 新闻简报

0612工作报表

午间三十分 0612

营销策划书 0612

四级题0612

事务应用文 0612高考

机0612团支部规章制度

南开大学文学院

0612文学院学脉
《0612文学院学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