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传统美德

发布时间:2020-03-03 10:59: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的领域就越扩大,社会公德规范就越多,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人们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培养起的作用就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由于来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道德状况或多或少地出现震荡,公德缺失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断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如图1所示)。

图1:社会公德现状调查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及美德建设的研究

1、社会公德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如今我们谈社会公德建设,离不开公民个人修养的提高。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违反社会公德主要原因,认为是个人修养不高的占整体被访者的30.1%。舆论监督、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是13.5%、16.0%、21.4%(如图2所示),所以可以发现个人修养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文明发展水平。

图2 违反社会公德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如果有了较高的个人修养,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会自觉地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2、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强调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归结为儒、释、道三大流派,而其中以儒家思想对世人的影响最深,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尤为深远。儒家思想十分注重自我的道德修养,即“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所谓仁,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义就是要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礼就是要恭敬尊重,礼仪文明;智就是要崇尚知识,追求真理;信就是要忠于职责,诚实守信。“五常”之间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同时又具有内在联系。其中“仁”是核心,是最高原则,也就是说对人类、对人性、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应当是最终目的,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义”则是要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生命价值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有一个适宜的行为选择限度。“礼”则是以仪的外在形式,将仁义的精神表现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的实践和操作中。“智”是要必须以不违背人性、不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为限度,也就是不能背离仁的精神和义的原则。“信”则主张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理念是真实不虚的,在道德实践中是真诚不二的。

中华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认为以“五常”为核心的“修己”是实现国家统治的两大原则之一,并且是实现以德治国、安邦济世的前提和基础。“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它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因为道德高尚、风度儒雅而又富于同情心的翩翩君子,是不会随地吐痰、乱扔果皮,也不会拼命拥挤抢座或见死不救的。由此可见,修己对于社会道德的普遍形成和实现以德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二、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公德建设中显现问题

传统道德观念作为我国传统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伦理智慧的结晶,不仅包含着大量一般性的、共同性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包含了个人进行自我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合理因素。但传统道德观念作为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道德准则,延用到现代社会公德建设中就暴露了它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重私德轻公德。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道德观,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是用仁爱、忠孝、礼义、伦常等概念界定下来的,并作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这种“大环境”下的道德准则,强调义在利先,强调家族亲情是最重要的,公德则次之。具体表现为在“身边人”的生活圈子中可以做到尊老爱幼、舍己为人,但与陌生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出冷漠和自保的心态,当发生事件和自己没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正如我们调查“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只有5%的人会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出面制止。显然,未加修正的传统道德观是不适用于社会公共利益统一的现代公德建设。

图3: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

2、权利义务不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长惠幼顺、兄爱弟悌、夫义妇从等等。这些看起来平等的道德义务,却在社会发展过程成为上者支配下者的权力。传统社会观念注重人伦关系,强调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使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被淡化。修身养性是必要的,但却常常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忽视了公共利益统一的道德建设。个人身份地位不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也不同,这就形成了等级制,等级越高,越有权利破坏公共道德。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个别人形成了视破坏社会公德是一种“特权”的扭曲心理。比如现在许多公厕里都写着“小便入池”、“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但有些人就是对此视而不见,故意撒到池外,便后不冲水,以此显示出他的不同。而现代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个人对他人、社会利益的尊重,强调公共利益的统一,强调道德主体的平等。可见,照搬照抄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显然不利于现代社会公德的建设。

3、情大于理。从古至今,我们主张先管好自己的家,所谓齐家,然后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家是被排到最前面的。圣人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我父亲曾经抢过人的羊。抢了别人的羊之后,后来人家就找来了,说这是不是你抢的,他不承认。我知道是我父亲抢的,于是我就去作证说确实是他抢的。我这样做的对不对?孔子说,你做得不对。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传统道德的矛盾了,一旦亲情和公益发生矛盾,我们的圣人首先强调的是要先保住亲情。这类传统到今天的影响仍然是非常深远的。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比如拉帮结派、徇情枉法、任人唯亲等等,实际上就是强调情,而忽略了公众的利益。

三、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公德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不能将现代社会公德淡漠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及传统道德观的不足。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曾经对传统道德观进行过彻底的否定,把传统的东西都丢了。结果导致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这些西方的垃圾趁虚而入,造成今天中国道德沉沦的状态。

如今我们讲社会公德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公德意识,也就是个人修养。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操,就有了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行为标准。现在许多地方提倡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通过系统转换都可以为现实服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新境界的追求,为新事物的努力,体现了自主自强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忧天下之忧而忧”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了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克己复礼为仁”、“兼相爱,交相利”追求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出于污泥而不染”主张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要从现代社会公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就能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问题,提供思想方法。

四、公德建设还需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

现代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个人道德修养,还需要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如今我们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有些人一面抱怨环境卫生差,但他自己往往又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一面感叹人情淡漠,但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他又往往缺乏应有的热情;一面指责服务态度差,但当他为别人服务时又态度粗暴;一面抱怨别人插队不讲公德,但轮到自己时却“见缝插针”。你能说上述这些人不懂得社会公德吗,他们懂,只是他们觉得别人做了,自己不做会“吃亏”的。

目前有关公德规则制度多是具有倡议性质的规定、公约,或者是与特定公共场合相关的公约。对社会公德的遵守大多依赖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但是由于社会个体的公德意识的差异,对违反公德行为的监督、管理和处罚却无从入手,致使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随地扔垃圾的人得到了方便,插队的人先占到了位置,开车不让行人的节省了时间等等,结果是讲公德的人失去了“利益”,违反公德的人既得到了“好处”又不受惩罚,长此以往,不仅助长了违反公德行为的发展,也不利于维护公德行为的成长,影响了社会公德的建设。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的文明卫生全球闻名,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法律化”。新加坡有这样的法规: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实行鞭刑,随地吐痰罚款200新元,随地乱扔烟头罚款1000新元,后者相当于一般人的月收入。因此,除了对公民进行公德意识的培养外,还要在公德行为上制定管理制度,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让违反社会公德的个体付出时间、金钱或者其他物质上的代价,树立起“违反公德,害人害己”的思想,形成一个公民维护公德的良性循环。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作文

传统美德题目

中华传统美德

走进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礼

传统美德作文

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传统美德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