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3 09:35: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专题二十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科技战略的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1949年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制定实施十二年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许多知识分子回到祖国,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②“*”时期,科技事业遭受严重破坏。③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技事业迎来新的春天。1985年,中央做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6年,制定并实施“863计划”。④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⑤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2)“两弹一星”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新中国,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国和苏联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力量。②含义: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③成就: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④意义:加强了中国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

(3)载人航天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年开始,“神舟”号飞船进行了4此成功的无人飞行。①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经过21小时飞行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②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实现绕月飞行,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第三次飞跃。中国完成了从地球卫星上天、载人航天飞行到月球卫星成功绕月的巨大跨越,中国航天迈进“探空时代”。历经37年的时间,我国空间技术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70年)、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和月球卫星成功绕月(2007年)。③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翟志刚出舱活动,实现了中国人太空漫步的梦想。

(4)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受到启发。①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②意义:国际上把这一发明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和“东方魔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③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8年8月20日,据CCTV报道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平均达900公斤,两亩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相当于过去三亩的产量。

(5)“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年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2.“双百”方针及经验教训”

(1)提出

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学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③贯彻“双百”方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其中,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④意义:“双百”方针正确处理了政治与学术、文化艺术的关系,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长期方针。④巨大成就: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电影艺术生机勃勃;戏剧园地百花争艳;学术争论热烈。

(2)曲折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期间,“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政治批判扩大到学术领域,知识分子被错化成右派。“双百”方针被扭曲,“样板戏”独占舞台(“*”时期:“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②“*”结束后,迎来文学艺术的春天。1979年,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3)经验教训

①贯彻“双百”方针,才能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正确处理好科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尊重科技和文艺的客观规律;③坚持“二为”方向,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开创基业时期

①制定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③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④确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位为首要任务。⑤结果: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即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业余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逆转曲折时期

①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②十年“*”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大中学校停止招生,工厂停止招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工农管理学校,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学制缩短。

(3)新时期的教育

①“*”结束后,邓小平复出,领导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12月16—18日,570多万人参加高考),倡导尊师重教。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③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④《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的颁布,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⑤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⑥2007年秋季开始:江苏率先全面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2008年秋季开始,国家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点拨〗新中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2)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制定科技远景规划。(3)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4)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5)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发展的规划。

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案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历史高考试题分类: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人教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外关系与大国崛起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教案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Word版含解析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