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计算机应用实验报告发展与趋势(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4 01:27: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计算机应用实验报告

姓名:XXXX

学号:10XX

专业:电子商务

老师:XXX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趋势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目前计算机科学中发展得最为迅速的一门技术,把握该技术发展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发展要熟知,且看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史,进一步看清这个时代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环境,更好的创造社会价值,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端。

关键词:网络、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也进入新的时代。网络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很多从事于这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贡献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太多太多的好处,未来我们将看到计算机网络的跟多新变化。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开放、集成、高速、移动、智能以及分布式多媒体应用。开放和集成是相辅相成的。开放指网络体系结构的开放和操作系统调用界面与用户操作界面的开放。集成则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各种异构系统和产品能够溶于一个像Internet这样的全球性网络中,并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各种满足用户服务质量QoS需求的分布式多媒体应用。集成包括两个方面,即各种产品的集成和各种应用与服务的集成。例如电信网的话音传输服务、广播电视的电视与广播的各种节目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服务等正在被集成在一个网络上来提供给用户。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早期的计算机网络)早期的计算机系统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设备安装在单独的机房中,后来出现了批处理和分时系统,分时系统所连接的多个终端连接着主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许多系统都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上,出现了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它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为了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并减轻主机负担,已经使用了多点通信线路、终端集中器、前端处理机FEP(Front-End Proceor),这些技术对以后计算机网络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以多年线路连接的终端和主机间的通信建立过程,可以用主机对各终端论询或者由各终端连接成雏菊链的形式实现。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远程大规模互联)60年代出现了大型主机,因而也提出了对大型主机资源远程共享的要求,以程控交换为特征的电信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远程通信需求提供了实现手段。第二代网络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与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网络中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IMP和它们之际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 两个主机间通信是对传送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的表示形式,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约定,这就是“协议”。在ARPA网中,将协议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层次。如何分层,以及各层中具体采用的协议总和,成为网络体系结构。

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建成的ARPAnet实验网开始的,该网络当时只有4个结点,以电话新路为主干网络,两年后,建成15个节点,进入工作阶段,此后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后期,网络结点超过60个,主机100多台,地理范围跨越美洲大陆,连通了美国东部和西部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而且通过通信卫星与夏威夷和欧洲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其特点主要是:1。资源共享,

2。分散控制,3。分组交换,4,采用专门的通信控制处理机,5,分层的网络协议,这些特 点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特征。

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关于通信网大发展的时期,各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电报电话公司都在发展分组交换网络。这些网络都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远程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目的,通信线路大多采用租用电话线路,少数铺设专用线路,这一时期网络成为第二代网络,以远程大规模互联为主要特点。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标准化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规模增大,通信变得复杂。各大计算机公司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网络技术标准。IBM于1974年推出了系统网络结构(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为用户提供能够互联的成套通信产品;1975年DEC公司宣布了自己的数字网络体系结构DNA(digitaoNetwork Architecture) ; 1976年UNIVAC宣布了该公司的分布式通信体系结构(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这些网络技术标准只是在一个公司范围内有效,遵从某种标准的、能够互联的网络通信产品,只是同一公司生产的同构型设备。网络通信市场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使得用户在投资方向上无所适从,也不利于多厂商之间的公仆竞争。1977年ISO组织的TC97信息处理系统技术委员会SC16分技术委员会开始着手制定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RM标志着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此时的计算机网络在共同遵循OSI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OSI/RM参考模型把网络划分为七个层次,并规定,计算机之间只能在对应层之间进行通信,大大简化了网络通信原理,是公认的新一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为普及局域网奠定了基础。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微机局域网的发展时期,互联网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了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因特网,这就是直到现在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时期。

1972年,Xerox公司发明了以太网,1980年2月IEEE组织了802委员会,开始制定局域网标准。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利用ARPAnet协议建立了用于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骨干网络NSFnet,1990年NSFnet取代ARPAnet成为国家骨干网,并且走出了大学和研究机构进入社会,从此网上的电子邮件、文件下载和信息传输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广泛使用。

中国的网络发展史

我国的INTERNET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

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Internet发展进入十字路口:因特网对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由于因特网没有一个正常盈利的商业模型,网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营手段,面临着诸如安全、QoS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无法有效支持实时业务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企业网建设进入十字路口:在企业网业务已经全面IP化之后,由于传统IP网的安全与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使目前的企业网建设中IP数据网、视频网、语音网分别建设,大大增加了建网与管理成本。建设一个能承载综合业务、具有高服务质量保证并兼具可管理可控制可信任特点的IP网络成为迫切的需求,关键技术问题目前运营商和用户迫切需要一个高安全、高可靠、可管理、可运营的IP网,而依靠目前的路由器技术实现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诸如QoS、安全性和可信任性、IP网的可运营性等关键技术成为未来网络发展重点。

IP网的服务质量问题:随着网络设备技术上的快速发展、路由器性能的极大提高、以及DWDM的大量商用,传输成本大为降低。而Internet上的业务发展相对较慢,从而使得网络处于相对轻载状态,可以在Internet上开展丰富的数据、语音、视频等综合业务,开展电话通信等等。然而目前面临如何调配这些丰富网络资源以满足不同业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进而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难题。服务质量是从业务层面来衡量的。要真正解决服务质量问题,不是只在网络层采取技术措施可以解决的,而是从应用层到网络层多层联合起来考虑才有望解决。IP网是一个不面向连接的网,因而任何面向连接的技术措施,都是违背IP网的设计初衷的。要解决IP网业务的服务质量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是仍采用不面向连接的“分类服务”技术来解决,将IP网中的业务分为几类,对每一类业务分配合适的网络资源,以保证该类业务必需的服务质量。

第一.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已经达到17亿左右,相比之下,全球的总人口数则为67亿。很显然,2020年以前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互联网中。据国家科学基金会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这样,互联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便将成为人们构建下一代互联网架构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第二.互联网将出现更多基于云技术的服务项目互联网专家们均认为未来的计算服务将等多地通过云计算的形式提供。据最近Telecom Trends International的研究报告表明,2015年前云计算服务带来的营收将达到455亿美元。国家科学基金会也在鼓励科学家们研制出更多有利于实现云计算服务的互联网技术,他们同时还在鼓励科学家们开发出如何缩短云计算服务的延迟,并提高云计算服务的计算性能的技术。

第三.电子计算机将不再是互联网的中心设备:未来的互联网将摆脱目前以电脑为中心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城市基础设施等设备将被连接到互联网上。据CIA公布的2009年版世界统计年鉴显示, 目前连接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主机大概有5.75亿台.但据国家科学基金会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安装在楼宇建筑,桥梁等设施内部的传感器将会被连接到互联网上,人们将使用这些传感器来监控电力运行和安保状况等.到2020年以前,预计被连接到互联网

上的这些传感器的数量将远远超过用户的数量.

第四.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已经达到17亿左右,相比之下,全球的总人口数则为67亿。很显然,2020年以前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互联网中。据国家科学基金会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这样,互联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便将成为人们构建下一代互联网架构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第五.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地化门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已变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从网上来获取各种关于本地生活资讯信息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作为人们获取本地生活资讯信息的主要渠道,本地化门户网站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地化门户是指整合本土信息的网络资源,更好的为当地网民服务的互联网门户网站。由于本地门户网站涉及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这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用户市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得本地化门户行业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发展。

第六.互联网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将日趋分散:

在接下来的10年里,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会是发展中国家。据互联网世界的统计数据:目前互联网普及率最低的是非洲地区,仅6.8%;其次是亚洲(19.4%)和中东地区(28.3%);相比之下,北美地区的普及率则达到了74.2%。这表明未来互联网将在地球上的更多地区发展壮大,而且所支持的语种也将更为丰富。同时表明,中国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是非常庞大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异发展,网络的新技术也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网格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相应的网格的标准、框架、实施和相应应用也飞速向前发展。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是主干,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通信网实现,因此通信网的发展备受瞩目。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制约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制约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网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并将之应用于军事装备的设计和规划中,对于提高军事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了解它的过去才能进一步掌握它即将发展的趋势,更能顺应它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站发展的过程中走着前列。在不久的未来计算机网络将会产生跟多的新成果,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新的应用,为这个世界带来新的色彩和惊喜。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报告(flash)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报告(flash2)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报告(windows)

计算机实验报告

计算机实验报告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教学设计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报告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装实验报告

计算机应用实验报告发展与趋势(优秀)
《计算机应用实验报告发展与趋势(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