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阿Q正传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6: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阿Q正传》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全文分析:

阿Q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的确闹了很多笑话,他的种种“行状”也委实令我们惊异,但笑过之后惊过之余,不能不为阿Q掬一把同情泪。阿Q也有他的无奈,需要在种种压制中挣扎着活下去,他的看似荒诞的选择实际上也是环境强加给他的,没有这一些“行状”,阿Q怕也无法在当时的社会上立足,怕也早就活不下去了。

鲁迅先生在小说开篇便因为阿Q立传的名目大伤脑筋,因为阿Q身份卑微模糊与“立传”这样的大事相去甚远。阿Q究竟姓甚名谁没有精准的考究,阿Q在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曾“手舞足蹈”地当了回赵太爷的“本家”,却被赵太爷一记耳光打得“不配姓赵”了。阿Q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

阿Q在未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处于无处不在的强势威压下,不但没有任何话语权,也没有恋爱权,更要时刻承担生存危机。他不被重视也虚弱无力,挨了打受了委屈除了暗地里骂几句“他妈妈的”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外在的势力总是阿Q所不能及的,他只能在远离中心的边缘孤魂野鬼般地游荡。他对自己的卑微有所认识,所以在和别人交锋之前要先估量对手,赵太爷“满脸溅朱”的喝骂、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秀才很粗的“大竹杠”„„自然是他惹不起的,他会顺理成章的服从着,习惯性的选择“不开口”、“后退”、“有些忐忑”„„

阿Q当然不想这样地不受重视,他也希望未庄人给他一些起码的尊重甚至于敬仰,所以他一度进行着由边缘到中心的努力:他原想在姓氏上大做文章博一点“光彩”,但赵大爷之流却不与他方便,使阿Q初次努力落空;阿Q要革命的目的很单纯,只是因为革命能

使赵大爷之辈,连同“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但假洋鬼子最终颠覆了他“所有的报复,志向,希望,前程”,他最终无辜的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阿Q怪怪的挨打,原本的得意、激愤或冲动在“竹杠”与“喝骂”间悄悄地隐退了,他牺牲了“自我”,顺从外在强大压制,很无奈地长期使“我”处于受压抑状态。像阻滞的洪水总要寻找突破口一样,受压抑的自我也需要寻找一种宣泄方式。

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后,终于改变了他对抗外界的策略,由或打或骂到“怒目而视”再到不着痕迹的“精神胜利”„„既然无力改变环境,那就只有消极的适应它。他的不满与反抗意识退化到内心深处,别有创意地找到宣泄不满的途径,从精神上夸大自己、贬低别人,为失重的心理找到平衡。阿Q的“自尊”促使他的虚荣心成为生存的面罩,他就这样整天戴着自制的面罩,走在未庄的街道上。

纵观阿Q的生活历程,那是一段漫长的心灵之旅,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他具有了某些消极适应性,使他能够在困厄中制造一些快意,苟活于世。阿Q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是虚构的一个形象。可是,正如小说一发表,便有许多人认为鲁迅的阿Q是讽刺自己一样,鲁迅放大了一个灵魂,使卑微的阿Q具有了伟大的现实意义。

三、阿Q性格:

(一)、架空的精神胜利

阿Q在当时的社会上没有任何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一个弱者,经常受人欺辱,处处遭到失败。但他却不敢正视失败,承认失败,往往用精神上的胜利去掩盖现实中的失败。他常常被人打,每当遭打之后,他就在心里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样一想,打他的成了他的儿子,而他则成了别人的老子,他也就胜利了。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虽然“热辣辣的有写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有时他挨了打,又被别人逼着自己骂成“虫”,这似乎是“遭了瘟”,但不到十秒钟,他又“胜利”了,他想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以这个空洞的“第一个”而自豪。这种架空的精神上的胜利,遮掩了现实中惨痛的失败。这种精神胜利法便得他无视欺辱,不愿去反抗欺辱,永远安于被欺辱的地位。

(二)、盲目的自尊

在未庄,谁也瞧不起阿Q,他处处受人歧视,但他却很自尊。他头上有几块癞头疮,他就想尽办法进行掩饰;他忌讳说“癞”,以及近于“癞”的音,连“灯”,“光”,“烛”,“亮”都忌讳。倘若别人硬要拿他的癞头开玩笑,他又会说:“你还不配!”“又

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刮宫内容的癞头疮”了。他不知道自己家先前的样子,但跟人口角时却往往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他连老婆也没有,但他却常常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甚至身上的虱子没有王胡多,放在嘴里嚼得不如王胡响,他也认为这失了体统!这种盲目的自尊,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优点,或者用虚无的幻影来安慰自己,陶醉自己。

(三)、麻木

阿Q又是个愚昧,麻木,浑浑噩噩的人。在一次赛神会上,他赌钱赌得正高兴,忽然间,“他不知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文中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他的一堆洋钱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人家抢走了。赵家被抢,这本不关他的事,但被抓到县衙门,他却糊里糊涂地招认了。他被从监狱了抓进抓出,心里很坦然,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圈圈的”。最后他被拉出去杀头,在游街示众时,“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四、我的观点:

鲁迅先生在写阿Q的性格和行为都是有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并且通过写阿Q来体现当时的黑暗的腐败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那些麻木的人民不知道自己去找我们的解救自己的道路,也更不知道如何去解救我们的祖国,只能看着我们伟大的祖国遭受着帝国侵略的耻辱,而在一边继续的麻木生活。

鲁迅先生这是在呼唤我们的人民觉醒去增强人民自身的力量来解救我们自己也解救我们自己的社会,让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过上幸福的生活。

《阿Q正传》

阿q正传

阿q正传

阿q正传

阿Q正传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
《阿Q正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阿q正传 正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