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正义的幻象——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4 04:21: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正义的辩论

——关于《理想国》第一卷中 “正义”的探讨

《理想国》第一卷由于结尾的“无答案性”,学界对于该卷是否真的毫无结论,意见不一。虽然,在柏拉图研究上颇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理想国》的第一卷与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内容一样没有任何结论,因为卷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只讨论了 “正义”像什么而非是什么,并且在卷一的结尾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并没有在最后的辩论中得出准确的结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第一卷是《理想国》全书的导论,它完美的服务于整部著作,只有当它从属于整部作品时也才更能体现它的理论价值。

在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中,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此卷最终指向的是一个开放性结局或者说在窘境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积极的出路。因此,人们经过一次次徒劳的探索最终找到解答的时候, 读者往往看到对话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意义,却会轻易的以为整个过程足徒劳无益的,甚至最多是个所涉宽泛的开场白,致使富含成果的哲学活动被忽略了。

在我看里,《理想国》的第一卷作为一篇特殊的苏格拉底式对话,将推理的方法和推理的目的相结合,它不仅推理自然顺畅,而且揭示的哲理深刻警人。《理想国》第一卷追问的是正义,在对话中,正义的问题是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提出并展开的。也就是苏格拉底在批判性地考察当时流行的诸种关于正义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理解,揭示了正义的内涵。也许,第一卷就是柏拉图因不满意苏格拉底偶然的诡辩而刻意进行加工的,但从中我们却可以更好地看到苏格拉底对话的思路在具体的探讨中如何展开。虽然苏格拉底自己在辩论中,也会因为无心的失误,偶然出现和智者相似的诡辩,但他的目的是严肃的。以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观为例:

一、色拉叙马霍斯辩论前的辩论基础:

《理想国》中的第一个正义观是由老人克法洛斯提出的,他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 但是,这种观点柏拉图并不赞同。首先,在文中苏格拉底引导克法洛斯说出钱财对于人来说的作用是什么,克法洛斯限定了一个条件: “通情达理的人”,钱财最大的好处在于“有了钱财他就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然后,苏格拉底马上反驳认为,这种正义只是在特定情况下的正义,而不能被认为是普遍意义上的,比如,“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你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认为偿还所欠之物,有时候是正义的,但是有时候又不是正义的,这并不是对正义的一个合适定义。

《理想国》中的第二个正义观是由玻勒马霍斯提出的,他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这似乎看起来和大多数人的正义观很相符,但是柏拉图依然对其进行了反驳和批判。他借苏格拉底之口问道:“你所谓的朋友是指那些看上去好的人呢,还是指那些实际上真正好的人呢?你所谓的敌人是指那些看上去坏的人呢,还是指那些看上去不怪,其实是真的坏人呢?”这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真正辨别对方是敌是友,即使有一个这样的标准,我们也无法在我们的朋友中真正看清他的面目。因此,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遵循这样看似正确、却难以进行真正操作的正义观去行事。

二、色拉叙马霍斯的辩论

而就在这时,色拉叙马霍斯提出了自己的的正义观———“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实质上,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是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基础的,在阶级社会中,政府是社会统治者,尤其是在邪恶的政府中他们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民众的生活中,而民众没有办法反抗。他们实现这种“利益”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暴力,即战争、残酷镇压等方式用 国家机器来对民众实施暴力,让民众不得不去服从统治者的利益,承认他们是正义的,尽管他们心中也许并不这样认为;另一种手段是通过文化、意识形态等方式,通过学校、教会等条件宣传他们的统治思想,让更多的民众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统治思想的同化,对其统治产生认同感,认为统治者是“正义的”,进而通过自己的行为帮助统治者实现他们的“利益”,尽管这些行为可能与自己的“利益”相悖。所以,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虽然听起来是邪恶的,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但却是对残酷现实的一个真实反映,有一定的现实性。

柏拉图对这种正义观同样持批判态度。文中苏格拉底反问道:“当统治者向老百姓发号施令的时候,有时候也会犯错误,结果反倒违背了自己的利益。”这也就是说,当弱者去执行强者的命令时,反而会伤害强者的利益,这看起来与“强者的利益”是相悖的,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观出现了矛盾。另外,柏拉图认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树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强者”不会、不应该也不可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做损害百姓的事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由此,色拉叙马霍斯的这种正义观已经得到了批判。

另外,色拉叙马霍斯提出的另一个观点也颇为引人注意,他认为:“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正义的人不愿意为了任何利益而丧失自己的正义,而不正义的人却可以做那些被人们所不认同的事情从而获得钱财等方面的利益,所以,看起来正义的人总是吃亏的。色拉叙马霍斯总结道:“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这一观点和我们日常的观点大相径庭,但看起来又是符合事实的,就连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善者被欺侮,恶者享自在等不正义的情况。因此,柏拉图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首先,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反驳了色拉叙马霍斯认为“不正义”是坚强有力的这一观点,因为色拉叙马霍斯竟然将“不正义归到道德和智慧一类了”。但是苏格拉底通过音乐家、医生等类比向他证明了“正义的人又聪明又好,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因为正义是智慧的、聪明的。第二,由于不正义“首先使他本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其次使他和自己为敌,并和正义者为敌”。

正义是心灵的德行,而心灵是掌管我们日常行为的机构。好的心灵能够导致好的行为,养成好的德行,进而获得好的生活,并且能够生活得幸福、快乐。所以,不正义者不可能比正义者更加快乐,“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了”。由此,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观已经被柏拉图彻底地反驳了。

苏格拉底的辩驳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发问、色拉叙马霍斯一一应答完成的。在一步步的诘问中,言论走向了色拉叙马霍斯的反面。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辩证法本身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色拉叙马霍斯所谓算计的善仍然看重的是正义与不正义的实际效用,只要有利于人们获得名利,那么一切都可以归到善的一面。所以贪图名利之人必然想胜过一切,占有更多,这种欲望使他们完全不承认他人的权益。可见,理性的算计深入地侵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正义规则被推翻、践踏。如上所说,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应该只关注音乐本身,不应该出于名利之心想要胜过其他的音乐家。这与苏格拉底的知识伦理完全相恃。所以有布鲁姆评价色拉叙马霍斯,说他是习俗的和狭溢的(conventional and petty)。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苏格拉底以问答求知识的辩证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问题,例如经验科学的问题。辩证的方法有助于增进逻辑的一贯性,只要所争论的是逻辑的事情,这种方法就是有用的;倘若用于争论事实的事情,这种方法就似乎行不通了。苏格拉底意在通过辩证法揭示从经验来的理性在追寻美德知识时的无力,又恰恰借助这种辩证法反思道德问题的超越性。《理想国》第一卷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探讨正义问题,它将正义置于效用和利益的对面,即将超越的美德知识与经验性的规范知识相并列进行考察,这样就很难得到关于正义美德的知识定义。

施莱尔马赫在他的《理想国》序言中发表的意见时说:“青春的斐然文采只在此篇开头放射出詢烂的光芒,之后却永远熄灭了。”作者由此明确地承认这一类绚丽并讨人喜欢的东西在哲学领域只在准备性的、鞭策激发性的探究中有其作用,而不能深入开掘,达到令人满意的结论,若想要对哲学研究的结果进行彻底连贯的阐述,这样的文采对全面把握哲理不但益处不大,而且反倒有反作用。”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够忽视这篇对话的成果,既然卷一有着柏拉图早期对话的特质,不妨借助这一特质来理解苏格拉底方法一二,而这也是本文的目的之一。而且柏拉图中后期对话录已经是建构性的。《理想国》第一卷与后九卷的关系恰恰体现了窘境对话录与其他对话录的关系,也说明了真正的辩证家、哲学家完全有能力以更高层次的论证走出窘境。退一步而言,第一卷相应于后九卷的建构性对话,虽然不论从风格还是内容上具有着早期对话录的特征,但它却正是对后九卷所建构内容的一个提纲挈领,所以即便此卷是其早期的一篇独立的对话录,当它成书于《理想国》并位列首卷,那么从整体而言,它的价值就在于不论该卷是独立成篇还是从属于《理想国》整部著作,它的哲学成果不可抹杀。所以,无论是对于想要深刻研究柏拉闻《理想国》的人,或是对于想要了解苏格拉底对话的人,都应该细细品读卷一,不仅仅从对话的形式上,要从对话的内容上去分析和领悟其中的辩论艺术和哲学内涵。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与《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

《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的正义观——读《理想国》有感

浅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理想国》读后感

从《理想国》中解读柏拉图论正义(定稿)

柏拉图 《理想国》读后感

正义的幻象——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正义的幻象——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