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济源市可持续发展常识问答

发布时间:2020-03-01 19:31: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济源市可持续发展常识问答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布伦特兰女士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传统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郑重宣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的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而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原则、一种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就环境问题而谈环境问题、就资源而谈资源问题,而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进行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公众参与。如果每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行动起来,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离我们将不遥远。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哪个?

答: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于1994年3月成立,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业务上由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双重领导。主要负责开展《中国21世纪议程》及其优项目的日常管理,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战略研究、咨询活动和国际合作,开展国家科技计划中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项目管理、成果推广和产业示范化工作等。

三、我国何时提出《中国21世纪议程》?

答: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四、我国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1)解决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大量社会问题;(2)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矛盾、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3)为我国城市探索一条健康发展的路径;(4)依靠科技进步引导社会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化大变革运动,需要有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5)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改革的需要;(7)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促进第三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五、济源市何时成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答:2008年9月经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批准。

六、济源市何时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答:2011年2月1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

七、济源市是否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机构?

答:已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33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济源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科技局。

八、我市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以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着力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走出一条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济源。

九、我市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一)政府主导、群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领导和监管。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诸方面兼顾的项目管理体系,并在项目实施中严格实行有效的综合决策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依靠法律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要积极创造制度环境,重视政策引导,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调动起社会、企业与公众的积极性,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确保群众参与贯穿于决策、监督、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二)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主体是人,其目的也是促进人的发展和幸福。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验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教育培训和素质提高,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围绕人民群众需求,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以建立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城市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为目标,控制人口数量,切实关注民生,维护公平正义,建设民主法治,形成经济、社会、人口相辅相依与协调发展的格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关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再生能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多赢‛。

(三)科技先导,机制创新

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进步是依托,制度创新是关键。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对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对人力资源的培育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生态环境的涵养保护;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变资源型经济为效益型经济,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建立起科学、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再生资源不断得到积累和增长。发挥体制优势,加强制度创新,尤其是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目标,整合、集成、创新相关制度,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我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验主题是什么?

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结合济源市情,确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主题特色为‚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其主要内涵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社保水平、弘扬历史文化、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民生。

十一、我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设定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济源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年限定为5年,即2010—2015年。经过5年努力,到2015年,完成实验区各项建设实验任务,依靠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相融合的新格局,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济源建成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山川秀美、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新型地区。2016年,在完成可持续发展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同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经验。

十二、我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四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十三、什么是循环经济?

答: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90年代中期,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已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环境保护的角度、技术范式的角度、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等不同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cycle)、资源化(Reuse)’为原则(即3R法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十四、什么是绿色消费?

答:‚绿色消费‛的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也就是说,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目前人门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十五、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有哪些区别?

答:①发源地不同。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源地是欧洲,绿色食品起源于中国,无公害食品主要起源于中国,‚无公害‛一词从国外引入。

②标识不同。有机食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认证机构其标识不相同。绿色食品标识是唯一的。无公害食品的标识在不同的认证机构有不同的标识。

③认证机构不同。绿色食品的认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国绿色食品的统一认证和最终认证审批,各省、市、区绿色食品办公室协助认证。有机食品的认证一是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进行综合认证;二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证有机茶;三是一些国外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在中国开展有机食品的认证。无公害食品的认证机构较多,只有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注册标识商标,或颁布的省级法规,其认证才有法律效应。

④认证方式不同。有机食品的认证实行检查员制度,绿色食品的认证以检测认证为主,无公害食品的认证以检查认证为主,检测认证为辅。

⑤标准不同,分级不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各不相同,

但总的可以分为三个档次,即无公害食品是基本档次,A级绿色食品是第二档次,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最高档次。

十六、什么是绿色包装?

答:绿色包装是指符合环保要求,无毒、无污染、可以回收综合利用的包装。在绿色包装革命中,不仅对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有全新的变革,也使得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包装标准、包装的转换,包装的再制等许多方式都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包装问题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治理污染的代价也大得惊人。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立法,把推行‚绿色包装‛作为头等大事。实现绿色包装可通过如下几个途径:(l)简化包装,节约材料,既降低了成本,又减轻环境污染;

(2)包装重复使用或回收再生,实现包装再利用;(3)开发可分解、降解的包装材料。

十七、什么是清洁生产?

答:是指将综合性预防的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对于生产过程来说,清洁生产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害原材料,减少污染。对于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指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开采到寿命终结的处置)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对服务来说,清洁生产指将预防性环境战略结合到服务的设计和提供的活动中。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十八、十八大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包括那些内容?

答: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学历常识问答

电线电缆常识问答

物业管理常识问答

保密常识问答

社会保险法常识问答

出国留学常识问答

疟疾防治常识问答

语文课程标准常识问答

公民礼仪常识问答

燃气安全使用常识问答

济源市可持续发展常识问答
《济源市可持续发展常识问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