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北张氏族谱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1: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河北张氏族谱

河北张氏族谱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据现存家谱记载,该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百年前居于张庄村的张氏后人,多为周边富人做长工、佃户,后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张氏家族。

10 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目录1 百度名片 2 存世家谱原文: 3 张氏祖训 4 张氏起源 5 张氏字辈 6 张氏名人 展开1 百度名片 2 存世家谱原文: 2.1 家谱译文:

2.2 张氏族谱之张庄接世系又序 2.3 张庄村简介 3 张氏祖训 3.1 继承祖德 4 张氏起源 5 张氏字辈

6 张氏名人1 百度名片

河北张氏族谱

[1]据现存家谱记载,该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百年前居于张庄村的张氏后人,多为周边富人做长工、佃户,后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张氏家族。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为张氏分支。记录着张氏由来的石碑立于埝头乡后沙河楼村东门外北侧,有耕地数十亩,给陈姓佃种,除国课外,其他为祭扫之用。现在张庄村正中央丁字路口处,向东南45度方向,在1938年前有旗杆,上有吊斗;逢节庆,张庄与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两族常相聚首。 2 存世家谱原文:

家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无以考兴衰,家无谱无以辨世系,是家谱之无容废也,彰彰矣,

然有议修而卒难蒇事者非门户单微,倡始无人,即族当未孚,而一二违戾者,掣肘其间,卒归于好事难成,良可慨也。吾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会集者,因年久谱牒无存,世系莫考,以致孙犯祖讳,穆紊昭次,族当秦越者有之。河北张氏族谱公用是慨然曰,是不可以无谱,始谆谆为予言前代事甚悉命予书之,以为异日修谱地,又命仲兄祥,更立谱轴以备蒸尝,其为后人虑者,何深且远也,不意事未竟,而先大人遂(随)以寿始,遂中寝焉。

宣统三年夏,立石于始祖墓,族人又咸以修谱事嘱予,予曰,此吾父兄志也,敢不O诸,因周览两村,祖莹碣石,先代神主各家册簿所载,又参以故老记识,及先大人言,因得其概,序次之,稿将就,仰族祖镇,族弟云峰细心校阅,正其讹谈,由始曾而00000000至子孙春秋年表图式,俾昭穆次属井,成因告族人曰,吾族众之欲修家谱者,恐子孙冒犯,祖先讳字或紊其序耳,是尊祖敬宗之雅意也,由祖宗而推之,则今之支分,派别所视为五服,亲尽若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其初一人之身也,设吾族人各私其亲,暱互相争夺讼狱,吾祖宗必有戚然,而不安者,若通庆弟同休戚0忿,劝善传之子孙世世,勿替,吾祖宗必欢然含笑于九原(泉),其尊祖敬宗也,孰大焉,族人曰善。书之谱端,使后之览斯谱者,无忘此意焉可。

裔孙鹏顿首拜序并书。 2.1 家谱译文:

一个家族有家谱,就好比是国家有历史一样。国家没有历史不可以考证兴衰更替;一个家族若是没有家谱就分辨不清世系,所以家家谱是不可以没有的,这是多么明白的道理啊。

可是大家议论修谱而最终还是完不成这件事,并不是门户单薄小门小户,没有成事的人,就是这件事没有得到全族人的认可,而有一二个反对者,最终没有能够把好事办好,感叹很多。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会集者。因年代久远又没有什么文字资料,世系很难考证,以致出现了孙辈叫祖宗的名字的荒唐事,让祖宗的牌位都乱了,一个家族就好象是秦国与越国一样疏远的情况也是有的。

不无感慨地说,一个家族绝对不可以没有家谱,很正重地对我说,咱们家族前代的有些事了解得很清楚,让我记载,为日后修谱时做好准备。又对叫祥二哥说,一定要把家谱建立起来,让后人享用,这是为我们张家后世考虑的大事,这是何等的深谋远虑啊。这样的大事还没有完成,父亲他老人家就是去世了,随后我们就把他老人家下葬了。

1911年的夏天,我们在始祖墓立了一块石碑,张氏家族的全部人都把修家谱这样的大事交给了我,我说,这也是我父亲、哥哥立志要做的事,怎么敢不把这件办好。因此我考察了张庄、张胥平两个村,祖坟还有各种石碑,以及先代各家家堂主位本册一切与家世有关的记载,又参考了一些长辈的说法,还有家父对我说的,所以我掌握了大致的梗概,至于怎么写还在其次。家谱草稿完成后,得益于本家的长辈叫镇的,还有本家兄弟云峰的细心校对,纠正了家谱中的一些不正确的说法,我们这家谱所采用的是史记中的春秋年表的记录方式,使昭穆先后有井然有序,想要对大家说的是,我们这个家族大,有谁还想要修家谱的,怕后世的子孙弄不清世系以至冒犯,也可能的祖先叫什么的讳字没有按顺序的,这是出于尊重祖宗的好意,由祖宗往下推算,分出了今天的各个分支,各门各派的标准为五服,出了五服也不算是外人,其初也都是一个祖宗啊,当时都是一个老祖宗,假如出了五服的人各顾各人,族人之间相互争夺告状,我们祖宗必然忧伤,而不安,倘若是兄弟间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劝子子孙孙多做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善事,尊祖敬宗祭祀之事不可废,我祖宗必然含笑于九泉之下,就说尊祖敬宗这样的事,算是第一大事,全族人都说,对。写到家谱上面,让后世的子孙看这本家谱时,不要忘了这层意思。 2.2 张氏族谱之张庄接世系又序

2012年元月27日农历正月初五上午,距上次修谱整百年之即,与连法、庆社、中社,我们一行四人,开着我的宝来去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村拜求张氏族谱。

张胥平虽属河南省,但我们两村相距却不是很远。出村向东过乡政府所在地埝头村,往东不足一华里就是东马陵村,再往东也就是三五里路的样子,就到了同是一乡的宋尧村,该村再往东,越马夹河就到了河南省的南乐县,应该说,同是一个张氏一族的张胥平村就快到了?不,还要过一个叫吴庄的村,再往东南走不到3华里,这就应该是了。看了一下表,车开得也不快,自出发距到达张胥平村,路程也就是十几华里,时间也就是半小时多一点。

我们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

车停在张胥平村的中央,早有族人在此等候了。经导向自十字路口向南一个大胡同,都是我们张家后人。大约快到尽头的一家叫张相坤的,就到了我们本次拜访的联络人家。

在相坤家落坐之后,论辈份,本人、庆社、中社与相坤是同辈属玉字辈,连法长一辈是兴字辈。稍时,族长捧着先辈留下了的族谱来到了相坤家。在一间空房内,相坤一页页翻着泛黄的草纸家谱,我是一页页拍,每翻一下,由于族谱年代久远,块块碎沫往下掉,拍完,赶快让包装好,以免再损。

按照礼节,这天是大年初五,年还未过完,是要到长辈家行跪拜礼的。族长把我们拦住说:“各家人不是不太全,就是有的外出走亲戚,有的还有别的事情。你们话说到,就算心意尽到了。”我们提议对着族谱行三鞠躬,三跪拜之礼,也就算了却尊祖敬宗的意愿了。

在此之前的2011年6月间的一天,他们中的几位曾到过村里,其中连法是接待人之一,连法还在乡里的一家饭店请的这几位续家谱的族人。连法跟他们相见已是第二次,所以他们执意要到福堪镇上的一家饭店请我们吃饭。

几位族人,按我们猜测,在村里都是德高望众的长辈。其中有一位是曾任乡里的副乡长,还有一位是现村主任的父亲,有一位是小学教师,还有一位身份比较特殊,他是老族谱修订者的后人,辈份在我之下,他的先人曾在北洋大学法学院就读,娶妻为当时五品顶戴官宦家里的小姐。他的先人曾在宣统三年1911年立下遗嘱,要后人修家谱,这年也是辛亥年。

先人在族谱序中曾说:“而一二违戾者,掣肘其间,卒归于好事难成,良可慨也。”今天重修族谱,也是一样,热心者有之,说风凉话的也同样大有人在。有族人曾问我修家谱做什么,我稍顿了一下说:“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吧。”这种尴尬怕是后世,亦是如此。谈到几位长辈到张庄村后,在不长的街里走了几个来回,无人问津,其中谈到一人,经查看族谱,说到一个人名,那人即刻说是他是家先人,不过随后骑上三轮车离开了。这让几位又重温了百年前先人修谱时的情景。最后,还好,是连法将几位带到了乡里的饭店尽了地主之宜。

席间,几位长辈还谈到了修谱时,需要把握的几个事项。其中一点就是让在外工作的人员多出一些费用,让各门人派代表,把各门的情况登记清楚。还有就是每家出资300元,共同使用等。我看过家谱之后,我认为,张胥平村的几位长辈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剩下的我一个人完成也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离开时,我写了“源远流长”等五幅字送给了几位长辈。

离开张胥平,回到村里刚下午3点多一点。拿着张胥平村给修订好的张庄张氏族谱,不大的小村沸腾了。族谱中朝栋、绍先的后人富言的家里,有几块供奉先人的牌位,其中有一块是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死后葬于南郊这样一块牌位;在建忠家还见到了更早的供奉先人的牌位。这足以说明我们这个张氏至少也是300多年的历史。

现在村里年纪较长就是本家的一位姑奶奶了,她今年有80岁。

她说,在民国三十几年时,村东南通往郭封固的路上,就是现在站在村中央向东南45度角的地方,有旗杆,上面还有吊斗,很是高大宏伟,每逢年节,张胥平的族人就来村里同贺。后来遇到了灾荒年,有人把旗杆给砍了,据考证,是蒋介石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阻拦日本人侵略的那一年,是1938年。后来,在前沙河楼村东门外北,发现了张氏族人的石碑,并几人去扶起来等等一些年代久远的事情。

本家的长辈张飞龙,是我的爷爷辈份的人,也是村年龄最长的一人,2008当时我想老人已经是95岁高龄了,将要不久于人世,就他本人所能记起的家谱,应该记录下来。当时他也说到了村东南有旗杆,先人叫临河,生有二子,长为行上,次为夣形,长子育有三子三女,长为书田,次为书敬,三子为书安,三女分别嫁到了新庄,杏现,于封固等。他就是书安的后人。我为书敬的后人。

据考证,无论是后沙河楼村的张氏,还是张庄、张胥平的张氏,均为贫穷善良之人的后代,从张庄村的现状可以推测到,那时的张氏后人,多数都在外给人做佃户,现在张庄400多亩耕地,各种高科技耕作模式都用上夏秋两季年产量还不到2000斤,当时可能还不到百斤。不外出给有钱人做活,何以生存?

自抄录前三位先人为族谱所做序中得知,1911年,在前沙河楼村东门外北,始祖墓边又新立了石碑,上面的族谱的大略记载。如果没有破坏应该还可找到那块石碑。

就我张庄、张胥平张氏来说,自家谱成稿至今已百年,这百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辛亥年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翌年,民国成立,此后又有张勋复辟,此张勋是否与我们张家一脉未经考证,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次北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清、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到了现在的改革开放等。就技术而言,百年前虽不是刀耕火种,但必是男耕女织,当此之时,妇女在家一年365天的吃穿用度,全部出自妇女之手,吃,推磨,穿,要纺线,要织布,要缝。。。。遥想当年我们先辈出门两系相聚,还应该是徒步,或坐牛车,马车,那已相当今天的宝马轿车了。。。。真可谓是大浪沙,洗尽铅华始见真。我们后世的人才,就象家谱一样,晚清时,仅有一人在北洋大学读书,两系秀才也是凤毛麟角。今天环顾四周,虽不是家家都有大学生,但哪一脉系都有大几十人受到高等教育,在外工作为张氏家族再创辉煌者更是不可胜数。

先人在序中说到了,无论是大名张庄,河南张胥平,还是丁庄张家,西付集张家同出一脉,理应和睦相处,不各私其亲,祖宗在九泉之下才得安宁,才可保得我张氏后裔兴隆昌盛。黄炎培先生曾对毛主席说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族不可能永远都是贫穷,俗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穷也不会过三代;俗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天看这句话,定是封建糟粕了。不过,保证后继有人,成才、兴旺也是迟早的事。一个人的成才,需个人天份,后天学习,关键还是机遇,所以一个家族兴衰成败,放在百年之中,繁衍才是第一位的,这就应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栋梁不出我们张家。看家谱序中就有张庄村云峰的笔迹,还有富言朝字辈先人参与校阅本族谱,那个年代读书人本来就很少,这两位老人家不仅写得一手的好字,还写得一手的好文章,以此激励了当时的不少的少年学子,以至衍续至今。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在家耕种;不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做事,只要我们秉承先人的孝悌于家,对朋友讲诚信,勤奋工作学习,教育下一代,闲下来无事的时候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即使做不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至少不会辱没了祖宗,也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持之以衡,相信在不久将来就会在张氏族谱中留下重重的一笔。

裔孙 玉字辈顿首拜序 2.3 张庄村简介

张庄村位于埝头乡政府偏西约4公里,东至丁庄村,西至王庄村,南至西付集乡于丰固村,北至前刘胜。全村共有人口489人,耕地面积561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业的现在发展有:两个养猪厂,五个养鸡厂;林业的发展现以发展到50亩。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农民经济收入除种植业外,以外出务工、农产品收购销售为主要来源。河北张氏族谱 据现存家谱记载,该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百年前居于张庄村的张氏后人,多为周边富人做长工、佃户,后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张氏家族。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为张氏分支。记录着张氏由来的石碑立于埝头乡后沙河楼村东门外北侧,有耕地数十亩,给陈姓佃种,除国课外,其他为祭扫之用。现在张庄村正中央丁字路口处,向东南45度方向,在1938年前有旗杆,上有吊斗;逢节庆,张庄与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两族常相聚首。

1911年未,南乐县张胥平与大名埝头乡张庄共相聚于后沙河楼村东门外北,始祖墓边,共商修家族事宜,张胥平一位叫鹏的先人执笔,他的长辈叫镇的作序,大名张庄云峰校对、写序,现富言的先人叫朝动的,也参与了家谱的修订,先祖镇曾在序中:“族兄德鉴侄殿臣、朝动,族孙鹏、云峰等,参酌互考,得其概。”。 3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3.1 继承祖德

张庄村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

勤为职业

现代职业,百千万行,择业从事,各有理想。脑力体力,士农工商。贵在勤勉,富在自强。劝我族人,切莫闲浪。必从谋业,或专或广。荻耿果实,老奉幼养,欲成大业,地于少壮。从头做起,不惰不旷。勤操苦干,必有报偿,精专计谋,物丰财旺。永不息止,家富业旺。

孝敬父母

身为人子,必有爹娘。生子不易,养更非常。竭尽全力,操碎心肠。恩重如山,情深似洋。劝我族人,必为报偿。父母在世,孝顺敬让。不可凌辱,不可欺诓。遇有要事,应与商量。父母老耄,服待奉养。问寒问暧,关心痛痒。父母归仙,节礼安葬。

雍和兄弟

兄弟之情,非同寻常。只因缘份,方逢世上。如身手足,根脉一纲。荣辱联结,祸福关相。劝我族人,兄弟莫忘。珍视情义,互尊互谅。雍爱和睦,兄恭弟让。莫记恩怨,免为参搡。福禄共享,苦难同当。遇事多商,亲朋礼往。妻室各教,父母共养。团结一致,共拒豪强。

友睦族邻

人之祖先,原本同纲。繁衍生计,迁徒各方。近者是邻,远者为乡。百姓如是,况且族党。劝我族人,友睦乡党。以和为贵,仁厚谦让。缓急通义,庆吊礼往。艺业相扶,困难相帮。邻里之间,互为守望。哀矜孤寡,顾照幼长。不弄是非,多忍多让。莫欺贫弱,勿恃豪强。

训教子女

生育子女,重在教养。启其愚顽,提高智商。德才体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栋梁。劝我族人,教子莫忘。从幼抓起,不可疏旷。打骂冻饿,继然不当,溺爱放任,非属良方。家教要严,更需师长。锻炼意志,教导思想,习礼知义,循规遵章。胆识才略,诗书文章。

崇尚节俭

持家之道,勤俭二方。勤则生财,俭为备荒。懒惰之人,好景不长。劝我族人,节俭为尚。居不贪高,房坚宅亮。食不求珍,腹饱口粮。衣不华贵,齐整大方。器质而洁,不图排场。红白好事,不宜铺张。现时富足,当思久长。量入为出,有储有藏。 4 张氏起源

张(Zhāng)姓出自黄帝之后代挥,得姓始祖:张挥。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他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弓。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有人口近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零八。 5 张氏字辈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乡张氏辈序:

兴玉怀祖德昭庆纪宗祥式善传家广师仁衍世长 6 张氏名人

[5] 张仪(?-前310),战国纵横家。魏人。入秦以连横说惠王,拜为相封武信君。一度入魏为相,说韩、魏事秦,以制齐、楚。后遭公孙衍等排斥,复返秦。昭王时,奉命入楚说怀王,以欺诈手段拆散齐楚联盟。武王即位后,秦臣诋毁其“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史记·张仪列传》)。他俱诛奔魏,为相一年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

张耳(?-前202),汉初诸侯王。大梁(河南开封)人。战国末仕魏。与陈余为至交。秦末参加农民起义军,从武臣北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自为丞相。钜鹿之战后,与陈余绝交,被项羽封为常山王,都襄国。继而又归刘邦,被立为赵王。后异姓王相继被杀,“张耳以智全”(《汉书》)。

张良(?-前186),西汉臣。字子房,传为西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县)人。祖先为韩国贵族。曾谋刺秦始皇未遂,后隐姓埋名,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前208年,聚众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又与韩信整理编次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皆封故旧、亲近,而诛私怨引起群臣不满,遂建议封刘邦故最怨者雍齿,使群臣释疑。刘邦曾夸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释之,西汉司法官。字季,南阳堵城(今河南方城)人。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累迁谒者仆射、公车令、中郎将,后官至廷尉。敢于直言极谏,多次劝谏文帝以亡秦为鉴,改善政治。他处理狱案,严格依法办事。有人犯跸与盗汉高祖庙前玉环,文帝欲分别处以死刑与族诛,他不曲法阿容,建议按法处刑,世称持平。景帝立,任淮南相。

张苍(?一前152),西汉历算家。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史,有罪亡归。寻降汉,从定三秦,封北平侯,迁御史大夫。他博学好读书,明图籍,精律历。肖何为相,苍尝佐办计政。文帝立,为丞相,谢病免,卒谥文。

张仲景,汉末医学家。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名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书,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张角(?-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灵帝时,借治病传教,秘密发展组织。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天公将军”。因头缠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与弟张梁会集幽、冀两州黄巾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不久病死。

张宝(?-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地公将军”。同年张梁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战死后,他率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抗击汉将皇甫嵩,英勇战死。

张梁(?-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中平元年(184)起义,称“人公将军”。与张角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东汉朝廷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往攻,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反击,因警戒疏忽,遭汉军夜袭,兵败阵亡。

张牛角(?-185),东汉末黑山农民起义领袖。博陵(今河北蠡县南)人。中平二年(185)起义,称将兵从事。不久,与张燕领导的起义军会合,被推为首领。在进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时,中箭死。

张让(?-189),东汉宦官。颖川(今河南禹县,位许昌西北)人。少给事省中,桓帝时为小黄门。灵帝(刘宏)时,迁中常侍,封列侯,倍受宠信。他以势霸占民田,建议加重税敛,大修宫室。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宦官以悦天下。事泄,他与宦官赵忠先发制人,共杀何进。后袁绍举兵大捕宦官,少长皆杀,他投河自杀。

张修(?-191),东汉末天师道首领。汉中人。本为天师道首领,用符咒给人治病,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他以此联络,于184年黄巾起义时,在巴郡(四川东部)起兵,攻占郡县。后从张鲁,任别部司马,率部攻杀汉中太守苏固。后被张鲁杀害。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为南宋词人。高宗(赵构)绍兴间进士,因廷试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秦桧诬指其父张祁谋反,被投入狱。秦桧死后,为秘书省正字,历官中书舍人、广西西路(今西安)抚使、荆湖北路(今湖北江陵以南至洞庭湖以北之地)安抚使,进显谟阁致仕。词风接近苏轼,内容大多为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富有民族气节。其所作长调《六州歌头》尤为动人。著有《于湖集》、《于湖词》等。

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字敬夫,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丞相张浚长子。以荫得官,除直秘阁。金兵来犯,朝廷主和议,奏请誓不与金议和,继今以往,益坚此志,专务自强。知严州,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升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始师事于胡宏,与朱熹友善,著有《孟子说》、《太极图说》及《诸葛忠武侯传》等。病亡,嘉定间,谥宣。

张子和(约1156-1228),金医学家。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名从正,以字行。号戴人。继承刘完素的学说而有新的见解,治病以祛邪为主认为“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善用“汗、吐、下”三法,切责医者滥用补药与平稳药贻误病人。主张药攻食养。著有《儒门事亲》。

张即之(1186-1263),南宋书法家。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号樗寮。以荫入仕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阁。工书,其墨迹为金人所珍爱。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笔法,尤善写大字,劲挺雄强,别具一格。存世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等。

张贵(?-1272),南宋抗元将领。农民出身,别号“竹园张”。咸淳八年(1272),元军围攻襄阳五年,他和张顺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往援,为都统。突破元军封锁,进抵襄阳。又率兵突围,顺流而下,迎接郢州援军,至龙尾州(在今湖北襄阳东南),为元军所阻,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张顺(?-1272),南宋抗元将领。农民出身,绰号“矮张”。咸淳八年(1272),他和张贵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援襄阳,率轻舟突破元军封锁、斩断铁索木桩数百处,转战一百二十里,身中四枪六箭,落水牺牲。

张勇(1616-1684),清将领。字非熊。咸宁(今陕西西安)人。曾为明军副将,顺治初降清。历官经略右标总兵、甘肃提督、靖逆将军,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封一等侯爵。勇智双全,为当时名将之一。顺治中,先后平米喇印、丁国栋叛乱,随洪承畴讨伐云贵,破敌于七星关。“三藩之乱”起,率部败王辅臣部,克复兰州巩昌,又破吴三桂部将吴之茂于通渭。康熙二十三年卒于军,谥襄壮。

张石顽(1617-1701?),清医学家。名璐,字路玉,以号行,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颖敏好学,博通经史。后弃儒习医。自《内经》至诸名医书,无不披览。立论平实,不标新异。明亡隐居洞山著书。书成归里,故名《医归》。另有《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等。

张志聪(约1619-1674),清医学家。字隐庵。钱塘(杭州)人。20岁从张卿子学医。广览古代医书。尤对《灵枢》、《素问》、《伤寒》、《金匮》诸书研读甚深。清初数十年间,与卢晋公声名相济。他研究《伤寒论》二十年,古稀之年还传授医道,闭门著书。医学著述有《伤寒集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金匮要略注》、《针灸秘传》等。

张伯行(1652-1725),清学者。字孝先。号敬庵。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中期进士,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户部侍郎、礼部尚书。为政崇实,清廉刚直,屡得皇帝赐榜嘉奖。督修黄河堤防,赈济灾民。提倡文化,改祠庙为学堂,刊行《正谊堂丛书》。治学以程朱理学为主著有《困学录》及《续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等。雍正三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清恪。后从祀文庙。

张煕(?-1736),清名士。字敬卿,湖南衡州(衡阳)人。从曾静治学。雍正五年(1727)遵师命到反清名士吕留良家中访求留良遗稿,与留良子毅中、门生严鸿逵、鸿逵弟子沈在宽结交,谋计反清。次年奉师命化名张倬,往劝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被告发下狱。后释归。十三年(1736)高宗即位,与师同被捕杀。

张广泗(?-1749),清臣。汉军镶红旗人。监生。康熙末捐知府。雍正间授贵州巡抚,镇压苗民起义。后讨准噶尔,以功迁湖广总督。乾隆间以经略复镇贵州苗民起义。授云贵总督兼巡抚,晋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加太子少保。旋调川陕总督。《清史稿》载其因伐大小金川叛无功,又“诿过于部将”,“观望推诿”,被处斩。

张廷玉(1672-1755),清臣。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选庶吉士。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规制多出其手。乾隆时历充圣祖、世宗实录,《明史》等总裁官,《明史》至此成书。为政求实效,受帝倚重。历三朝五十年富贵寿考,为清一代之最。有《传经堂集》、《澄怀园全集》。

张之洞(1837-1919),清末洋务派首领。河北南皮县人。字孝达,一字香涛。同治间进士。屡督学典试,注重经史实学。历任两广、湖广、两江总督。锐意新政,设立水陆师学堂、造船厂、兵工厂、矿务局、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皆其所创办,又派学生出国学习枪炮、机器等技术。德宗光绪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振勋(1840或1841-1916),清末民初实业家。字弼士,号肇燮。广东大埔人。1856年赴南洋,在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当学徒,后结交荷兰殖民当局官员,获准“承办饷码,领垦荒地”。自1866年起,在荷属爪哇、苏门答腊和英属马来亚各地,先后开办裕和、亚齐、笠旺、万裕兴垦植公司,东兴矿务公司,万裕兴、广福、裕昌轮船公司等企业,1890年,任清政府驻槟榔屿首任领事,1895年升任新加坡总领事。1905年清政府赏给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特派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从1895年起,回国内发展实业,创办或投资的有: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广东福惠玻璃厂、雷州垦牧公司等企业。1910年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任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1915年,发起组织赴美实业考察团,筹办中美银行和中美轮船公司,并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病逝于巴达维亚。

张焕纶(1843-1902),清教育家。字经甫,号经堂,门人称宏毅先生。上海人。早年究心经世之学。认为改造中国须从启蒙入手。1878年创办正蒙书院(后改梅溪书院),以学贯中西、讲求实务为宗旨,为近代新式小学教育创始人。1896年与钟天纬、宋恕等组织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团体“申江雅集”,七日一会,讨论改良教育。次年任南洋公学总教习。1898年以病辞,归主梅溪书院。1902年主上海敬业书院。著作有《历代方略纪要》、《救时刍言》、《暴萌录》等。

张德成(?-1900),清末义和团首领之一。直隶新城(今河北省新城县)白沟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4月在静海(今天津市属静海县)独流镇设置拳坛。6月下旬,率团民

五、六千人在天津紫竹林抗击八国联军,成为保卫天津的重要力量。后在清军和外国侵略军的夹攻之下,在战斗中负伤。天津沦陷后,返回独流镇准备再起,未几,在静海县王家口被地主武装杀害。

张百熙(1847-1907),清臣。字埜秋,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初授编修,渐迁侍读学士。甲午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疏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建学堂,设报馆”(《清史稿》)。后历任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

张佩纶(1848-1903),清臣。字幼樵。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子。同治进士。官历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纠弹大臣著名,屡上疏言时政得失,劾罢尚书万青藜、董恂、王文韶等。中法战争时,力主抗战,奉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务,马尾海战惨败,革职遣戍。后被李鸿章招入幕,甲午战争时,再被驱逐回籍。庚子议和,李鸿章再荐其佐办和约。光绪三十四年卒。

张謇(1853-1926),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状元。先后在江苏赣榆、崇明书院掌教。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受张之洞委托,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又陆续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企业。并自1902年起,创办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盲哑学校、伶工学校、南通图书馆、博物苑、天文台等文教事业,对南京高等师范、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大学的创立,亦多所赞助。从1901年起,从事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拥护共和,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袁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至袁即将称帝时,辞职南归,继续在南通兴办实业,并主持江苏文化教育事业,提倡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抵制新文化运动。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其他张姓名人有传说人物张果老;东汉大臣张禹、张济、张湛;三国吴文学家张俨;南朝梁臣张岱;北朝北魏将领张济;唐将领张俭,诗人张潮,音乐家张野狐;北宋大臣张宏、张璪;南宋大臣张纲,词人张镃、张枢;辽大臣张俭;元词人张之翰;明大臣张瑄,将领张俊、张凤翼,目录学家张萱,医学家张介宾;清捻军将领张禹爵,实业家张煜南,藏书家张燮,医学家张璐,泥人张开山鼻祖张明山等。近当代张姓名人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国焘,革命家张伯简、张太雷、张闻天、张鼎臣,红军将领张子清,新四军将领张正坤,解放军将领张云逸、张际春、张震、张体学、张国华、张经武、张爱萍,政治家张玺、张仲良、张霖之、张启龙、张金保,妇运领袖张琴秋,烈士张秋人、张友清、张兆丰、张思德,爱国将领张冲、张自忠、张学良、张治忠,民主革命者张百祥,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张奚若、张难先,爱国宗教人士张杰、张家树,北洋军阀张勋,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皖系军阀张敬尧,国民党将领张发奎、张辉瓒、张灵甫,国民党官员张群、张继、张君劢、张道藩、张静江、张厉生,汉奸张啸林,“四人帮”成员张春桥,金融家张嘉璈,天文学家张云,纺织专家张方佐,汽车设计制造专家张德庆,电气工程专家张钟骏,金属材料专家张作梅,力学家张维,石油地质学家张更,地质学家张文佑,地理学家张相文、张其昀,计算机专家张效祥,天文学家张钰哲,理论物理学家张宗燧,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张子高、张大煜,动物学家张玺,植物学家张景钺、张肇骞,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生理学家张锡钧,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解剖学家张鋆,内科学家张孝骞,外科学家张涤生,药理学家张昌绍,医学家张山雷、张锡纯,心理学家张耀翔,数学家张恭庆,学者张东荪、张采田,法学家张志让、张友渔,史学家张星烺,哲学家张岱年,教育家张伯苓、张如心,出版家张元济、张静庐,语言文字学家张相,图书馆学家张琪玉,工艺美术家张光宇,画家张大千、张仃,漫画家张乐平,雕塑家张景祜,书画鉴藏家张伯驹,作家张恨水、张爱玲、张洁、张贤亮,小说家张天翼、张资平,翻译家张申府、张仲实,新闻记者张季鸾,作曲家张寒晖、张曙,电影导演张石川、张骏祥、张艺谋,电影演员张瑞芳,相声演员张寿臣,戏剧理论家张庚,京剧演员张君秋,川剧演员张德成,杂技表演艺术家张英杰,象棋名手张德魁,乒乓球运动员张燮林、张怡宁,排球运动员张蓉芳,射击运动员张山,羽毛球运动员张宁等。参考资料: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日照张氏族谱

张氏、徐氏族谱

海盐《张氏族谱》简介

湖北省武穴市张氏族谱

水泊张氏族谱序

张氏族谱理事会名单

张氏族谱张华(整理)

日照太平桥张氏族谱 三

河北张氏族谱
《河北张氏族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