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银监会刘成相

发布时间:2020-03-03 11:01: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银监会刘成相 努力实现不良贷款的\"真降\"

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量呈下降趋势,但是仍有很多因素会加大新增不良贷款的数目。银监会将严格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持续监管分类准确度,实现不良贷款的“真降”。并将动态跟踪各类贷款间迁徙变化路径和趋势,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监管。

长期以来,贷款的信用风险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几乎占据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大部分。在日前举行的银监会主席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总结了2003年扩大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以来的得失。他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行五级分类管理过程中,绝大部分机构还没有按照五级分类方法对非信贷资产质量进行监测考核。”并指责一些机构“重形式轻实质”的走过场行为。其实,为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从1997年开始,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正式明确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要建立垂直领导体系;1998年又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用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的不良贷款;2004年,又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同时对历史不良贷款进行彻底的剥离和处置。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方案也在马不停蹄的进行当中。

经过综合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全部达到国际良好银行水平。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重新认识四大国有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以及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的监管,是摆在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面前的紧迫任务。

不良贷款存量下降

由上图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量总体上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建两行注资后剥离及核销了大量不良贷款所致。不良贷款状况整体趋于好转,是在总体贷款规模不断增长、贷款五级分类标准趋于严格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前提下形成的。图中反映的2002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曲线逐步背离现象,主要是由于近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步走出通货紧缩,贷款投放逐步加快所致。由长期趋势图也可以看出,三年来不良贷款的下降不仅仅有注资、剥离等政策性因素,商业银行切实改善了运营机制和经营管理是不良贷款下降的内在原因,当然这也体现了银监会成立以来对不良贷款加强监管和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取得的成效。

新增不良贷款如何形成

在股份制改造前,行政干预是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主要因素,但经过股份制改造后,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社会信用和法律环境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对不良贷款的集中剥离和处置使部分企业产生了“赖账受益”的错觉,这对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将不得不继续面对企业和地方政府逃废银行债务、地方保护等风险并承担由此带来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司法部门执法出于各种目的对债权人保护不力,与金融运行密切相关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比如,1986年版的《企业破产法》是改革初期确定的,早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也是导致不良贷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宏观经济方面。现行的投资体制常由于地方政府的好大喜功造成行业过热、产业结构失调、生产能力过剩,给银行带来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对行业贷款比较集中的银行表现得尤为突出。

金融市场方面。一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国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过度依赖金融中介,资本市场融资困难也加剧了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恶化,使企业经营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二是我国长期实行金融压制政策。尽管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贷款已无上限,存款亦无下限,但对存款利率的压制,使平均资金成本偏低,造成全社会的投资冲动,加速了大企业集团低成本的盲目扩张,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增加了银行贷款集中度风险。

银行内部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后,并非意味着成功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减少内部委托代理环节,提升对分散、庞大的组织体系的管理水平,都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控制不良贷款的发生、确保改革的成功,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认真研究和思索的问题。

不良贷款影响实体经济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良贷款在全社会的货币经济视角下并无资金损失,也无社会资源的减少,只是资金所有权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转移,是一种“零合”博弈,甚至认为不良贷款的背后是实体部门资源的优化组合过程,根本不存在社会福利的损失。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和有害的。

不良贷款的形成是整体经济金融问题的集中反映。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无论投资成败与否,投资过程就是创造产值的过程,但投资失败将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财富的贬值。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投入没有产出或未达到应有的产出,必然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比如,过去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几乎全部贷给了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却只创造了全社会不足30%的产值,银行大量资金流向无效率和低效率的企业,形成了企业的高负债和银行的坏帐。这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造成了银行的“惧贷”心理,最终阻碍社会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进而影响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005年如何监管

2005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步到位,银监会改变了过去针对历史不良贷款包袱的简单“双降”监管法。而是严格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持续监管分类准确度,努力实现不良贷款的“真降”;动态跟踪各类贷款间迁徙变化路径和趋势;结合各行资本充足和拨备充足状况,综合评价各行抵御风险能力,实行差别化监管,同时加大透明度建设。

2005年,银监会将持续监管分类准确度,加大对不良贷款真实性的现场检查力度,考核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分类偏离度。在贷款质量偏离度检查中主要采用抽样检查的方式,具体采用以贷款客户为抽样单位的PPS不等概率抽样法。从方便性与国际惯例方面考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偏离度考核,采用不良贷款比例绝对偏离度。贷款分类偏离度检查情况将纳入对该机构评级和对有关高管人员的考核评价当中。对偏离度较大的银行要明确必要的后续监管手段,跟踪该机构整改情况。

2005年银监会将通过建立贷款质量迁徙情况统计制度来全面统计和分析有关情况,加强对不良贷款变化情况的监测和风险提示,反映不良贷款形成和变化趋势,推动银行机构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贷款迁徙变化情况表的分析可从贷款迁徙情况、当年新发放贷款的质量情况、当年新形成不良贷款情况、不良贷款的处置情况、不良贷款的重组情况、不良贷款变化的因素贡献、不良贷款的周转情况、不良贷款期初期末形态对比情况等八个方面进行。

另外,商业银行当年及短期内不良贷款的下降有很大的操作余地,如果只注重对商业银行当年或者短期的不良贷款变化情况进行考核,或过分强调当年的不良贷款监管成效,就容易造成商业银行的短期行为和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反映当年不良贷款“双降”情况的同时,还应整体反映一个时期以来不良贷款的总体变化趋势。通过短期与长期分析相结合,科学地把握不良贷款走势,客观、全面地评价监管工作和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效。

2005年,银监会还要实行分类考核,进行差别监管。具体思路如下: 对股改后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经营状况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测和考核,应特别关注新发放贷款的不良率,看其是否能达到国际良好银行水平,还应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同时,要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中心,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严格信贷管理,对规模相对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特别关注是集团客户、关联贷款情况以及和风险管理状况。对于其他经营状况较差、历史包袱重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应加强信贷资产管理,堵塞管理方面漏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同时,切实按照有关标准准确进行贷款分类,把不良贷款的基数搞准,在要求不良贷款“双降”标准的情况下,做实利润,增加拨备,采取多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多渠道筹集资本,充实资本金。(文/中国银监会统计部主任 刘成相)

蜀相教案成稿

开题报告刘相希

刘成高个人简历

刘相宏 故事汇观后感

软文_刘成华_0825

刘成刚励志演讲

听课心得刘双成

刘成加个人总结

刘丰成年度总结报告

校友会发言稿刘成栋

银监会刘成相
《银监会刘成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银监会银监局 银监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