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江苏卷】 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19:06: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

语 文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李逵

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

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

挥斧砍去。 A.崇敬 崇尚 义无反顾

B.崇尚 崇敬 义无反顾 C.崇尚 崇敬 责无旁贷

D.崇敬 崇尚 责无旁贷

2.选出下列诗句中所写季节与其它三项不一样的一项(3分) A.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B.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C.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自韩国乐天集团签署供地协议后,中国商界的抵制声音愈发强烈,多家超市已将韩国产品甚至全部乐天旗下商品下架。

B.有全国政协委员不解:当红年轻演员的收入,居然超过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在全国政协文艺会上,不少委员也针对一些年轻演员收入虚高、艺德差进行了讨论。

C.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诗词大会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中华诗词的热爱以及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也为优秀文化进校园积累了经验。 D.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朝鲜研究网站“北纬38度”网站在对朝鲜东北部丰溪里的核试验场内北边坑道挖掘深度进行推测后认为,如果朝鲜展开第六次核试验,威力可以达到去年9月进行的第五次核试验的至少14倍以上。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1)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2)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4)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

(3)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5)忍者,相互容忍也

(6)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

A.(2)(1)(6)(5)(3)(4) B.(2)(1)(5)(6)(4)(3) C.(6)(5)(4)(3)(2)(1) D.(6)(5)(2)(1)(3)(4) 5.下面是对杭州G20峰会会标构图及寓意的解说,选出不恰当的一项(3分)

A.G20杭州峰会会标由20根线条构筑桥梁,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 B.会标主体是线条组成的桥和倒影,20根线条代表20个国家,线条的两端没有封闭,寓意开放。

C.圆形的桥洞既代表了G20中的“0”,又寓意这其实是一次圆桌会议,强调国与国的平等。

D.会标上红色的中文印章既典雅又霸气,既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又显示了中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代严潜述父行状

陶 安

先考讳松,字茂叔。先祖讳曰光,治《周礼》,有子七人,先考居长。醇厚守礼法,读书向学。 年弱冠,遭世变。先祖被兵伤颈,创剧濒死。先考与其诸弟舁先祖往山谷间逃难,求善药疗其创,先祖赖以不死。兵后即蓝溪旧居,増构崇室,田园亦旷,视先产有加。敦尚俭朴,勤劳不懈。先祖妣丁氏先先祖卒,先考事继母陈如亲母,先祖既以寿考终。

笃意教子孙,聘师家塾。岁凶,大饥,乡民失业,先考倡谋于诸弟,合赈稻米五百石,余所储峙半直出售,全活者甚众。时赈粟得补官,有司将具实以闻,先考曰:“凶年民饥,周之宜也。因是希进,岂乐施之本心乎?”事遂已。

平居不妄言动,性情坦夷,声色玩好之具不蓄于家,澹然势利,扁所居之堂曰“思永”,因号思永居士。召诸子训曰:“吾平生居,兄弟间不敢亏骨肉之爱,用能保其终。汝等各尽恭友,思其所永,以笃天伦,庶可植户门于久远也”。

蓝溪西有小阜,势隆而平,山水拱秀,名曰观城,距家百步。每杖屦游其上,龎眉白发,徜徉以娱。尝曰:“生于斯游,没于斯藏,不亏于身,不愧于心,吾愿毕矣”。

元统甲戌十一月十一日疾,终于寝,年七十有二。临终戒治丧用古礼,毋以金银器物纳棺中。先母陈氏有贤德,先卒。子男三人,长即潜,次曰济,次曰汶。女一人,适史季章。明年正月庚申,葬于观城,遵治命也。先考力善如是,其生也,既隐而不闻。其没也,必求令辞纪述其行,庶乎久而有传,故抆泪奉状如右。

(选自《陶学士集巻十九•行状》,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先产有加

视:比

B.扁所居之堂曰“思永”

扁:同“匾”,牌匾

C.庶可植户门于久远也

庶:或许

D.适史季章

适:女子出嫁 7.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声色玩好之具不蓄于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有司将具实以闻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因号思永居士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势隆而平

剑阁峥嵘而崔嵬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考与其诸弟舁先祖往山谷间逃难,求善药疗其创,先祖赖以不死。(4分) (2)先考倡谋于诸弟,合赈稻米五百石,余所储峙半直出售,全活者甚众。(4分) 9.依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严松是怎样的人?(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山中与元九【注】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晚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九,即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写作此诗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 (1)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2)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3)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4)总角之宴,

。(《诗经•氓》)

(5)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6)

,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寄不够”的信

郭震海

“寄不够”住在刘家胡同的东头,倘若要是按辈分来划分,我还应该规规矩矩地喊他“爷”。 “寄不够”真名叫方福生,街坊四邻之所以喊他为“寄不够”,是因为他总往邮局跑,寄信。 每个周五的黄昏,“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寄不够”从20来岁开始寄信,一寄就是40多年。他到底将一封封信件寄给谁?无人晓得。街坊有闲者会在背后议论说,这“寄不够”在外面也没啥亲戚朋友啊,他家在刘家胡同算是“老地主”了,他这是寄信给谁呢?总之,这是个谜。

据说,“寄不够”自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就在刘家胡同里扎下了根,过去他的父亲开着一个油坊,四邻喜欢吃他家的油,小日本打进来的时候,放了一把火把他家油坊烧了,他的父亲因为反抗,腿上挨了一刺刀,还算不赖,保住了命。

新中国成立后,“寄不够”的父亲瘸着一条腿,油坊也在大家欢呼胜利的歌声中重新开张,不过生意不好不赖,勉强能顾住一家人的嘴。 后来,城市改造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他家的油坊再次遭殃,公家先在墙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拆”字。随后,推土机一声怒吼,一下就把油坊扇倒了,那里变成了一座商贸城。公家很仁义,为了照顾“寄不够”年迈的父亲,就让他在商城里当了卫生监督员。

“寄不够”高中毕业时,已经成了一个敦敦实实的小后生。想不到的是他握起剪刀,学起了裁缝。他的父亲为此气得不轻,坚决反对。那段时间,父子俩没少干仗,经常能从家里吵到胡同口,一个提着扫帚追,一个慌慌张张地沿着胡同跑。儿大不由爹,父亲骂了一段时间后,看没有任何效果也只好作罢。后来,“寄不够”在商贸城里租了柜台,开起了裁缝店,接着又娶了媳妇,买了商品房,小日子过得蛮不赖。

街坊四邻有人说,“寄不够”是从他父亲反对他学裁缝时开始跑邮局寄信的,确切否?谁也无法考证,总之他寄了40多年,每周都寄,风雨无阻,一直是胡同里的谜。

“他外面到底有啥亲戚呢?”大家时不时就会这般议论。“寄不够”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有老人当面问:“你家孩子一直寄信,外面是有啥亲戚吗?”他的父亲听了,似乎也发蒙,头摇得像拨浪鼓。

“寄不够”其实不光寄信,他也经常拿着信回家,这说明,信件是有来有往的,他和对方的互动很频繁。固定电话普及了,手机普及了,黑白屏换成了智能机,随便下载使用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不光能语音通话,还能视频聊天,人们相隔千里万里同样能面对面聊天扯闲篇。奇怪的是,“寄不够”照样跑邮局,照样寄信,这真是个怪人。

“‘寄不够’,你口袋里不是装着手机吗,为啥还一直寄信呢?”有街坊不解地问。 “打电话和写信,各有各的味儿。”“寄不够”笑笑回话。

问者听了忍不住“咯咯咯”笑得前仰后合的,说:“这还尝味儿啊,打电话是啥味儿,写信又是啥味儿,不会一个是花椒味儿,一个是茴香味儿吧!”

也有街坊背后说“寄不够”有点傻气,现在寄一封信少说也得一两块钱吧,还得写,多麻烦啊,哪有掏出手机打个电话来得痛快。关键是他寄了一辈子信,这牵肠挂肚的亲戚或朋友总应该来看看他吧,但从来没有见他家来过啥外地亲戚,信还是依旧寄。

去年,“寄不够”得了一场大病没有挺过来,走了。街坊四邻帮着他的儿女们张罗“寄不够”后事的时候,偶然发现在他的卧室里,放着一个大柜子,打开后,发现柜子里满满的全是信件。 有仔细者清点,整整2236封信。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写着“方福生收”。在他床头的一个小书案上,还放着一封他临终前没有写完的信,信的题头称谓是:亲爱的自己。 “亲爱的自己,你好吗?”

“亲爱的自己,你一定要战胜这次的困难。” “亲爱的自己……”

12.文章多次提到“寄不够”的信“寄了40多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依据文本概括“寄不够”的形象特点。(6分)

14.文中说“寄不够”是一个怪人,“怪”在何处?请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概括。(4分) 15.本文的结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吹牛的妙用 庐 隐

①吹牛是一种夸大,在道德家看来,这也许是缺点,可是在处世接物上却有一种呱呱叫的妙用。假使你这一生缺少了吹牛的本领,别说好饭碗找不到,便连黄包车夫也不放你在眼里。

②西洋人真是近乎白痴,什么事都只讲究脚踏实地去做,这样费力气的态度,我们聪明的中国人,简直连牙齿都要笑掉了。西洋人什么事都讲究按部就班地慢慢来,从来没有平地登天的捷径,而我们中国人专门走捷径,而走捷径的第一个法门,就是善吹牛。

③吹牛是一件不可看轻的艺术,就如修辞学上不可缺少“张喻”一类东西一样,像李太白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又是什么“白发三千丈”,这在修辞学上就叫作“张喻”,而在不懂修辞学的人看来,就觉得李太白在吹牛了。

④实际上说来,吹牛对于一个人的确有极大的妙用。人这个东西,就这么奇怪,无论什么事,你若老老实实地把实话告诉他,不但不能激起他的共鸣,还要轻蔑你、嘲笑你。假使你见了那摸不清你根底的人,就算你家里做早饭的米是当了被褥换来的,你只要大言不惭地说“某部长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某政客是我拜把子的叔公,我认得某某巨商,我的太太同某军阀的第五位太太是干姊妹”,一旦吹起这一套法螺来,那摸不清你底细的人,便服服帖帖地向你合十顶礼,说不定碰得巧还恭敬地请你大吃一顿宴席呢!

⑤吹牛有了如此的好处,于是无论哪一类人,都各尽其力大吹其牛了。但是且慢!吹牛也要认清对手,不然的话必难打动他或她的心弦,那么就失掉吹牛的功效了。比如说你见了一个仰慕文人的无名作家或学生,而你自己要充老前辈时,你不用说别的,只要说“胡适是我极熟的朋友,郁达夫是我最好的知己”,最妙的是,你再转弯抹角地去探听一些关于胡适、郁达夫琐碎的逸事,便可以亲亲切切地叫着“适之怎样怎样,达夫怎样怎样”,这样一来,你便也就成了与胡适、郁达夫同等的人物,而被人所尊敬了。如果你遇见一个好虚荣的女子,你就可以说你周游过列国,到过土耳其、南非——并且还是自费去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证明你不但学识阅历丰富,并且还是个资产阶级。于是乎你的恋爱便立刻成功了。你如遇见商贾、政僚、军阀,都不妨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大吹而特吹。总而言之,吹牛妙用虽大,但也要善吹,否则揭穿西洋镜,便没有戏可唱了。

⑥这当然是实话,并且吹牛也要有相当的训练。第一不要红脸。你虽从来没有看过一本半本的书,但不妨咬紧牙根说:“我的著作等身,只可恨被一把野火烧掉了!”你家里因为要请几个体面的客人吃饭,现买了一副碗碟,你便可以说“这些东西10年前就有了”,以表示你并不因为请客受窘。假如你的荷包里只剩下一块大洋,朋友要邀你坐下来打八圈,你就可以说:“我的钱都放在银行里,今天竟匀不出工夫去取!”假如哪天你的太太感觉你没多大出息时,你就可以说:“张家大小姐说我的诗作得好,王家少奶奶说我的脸漂亮而有丈夫气。”这样一来,太太便立刻加倍爱你了。

⑦这一些吹牛经,说不胜说,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第⑤段的论述思路。(6分)

17.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章结尾说“这一些吹牛经,说不胜说,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对于“吹牛”一说,你有哪些领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之中,适当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自我的完善。——汪国真 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让•保尔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应物有诗云:“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味此诗,盖应物自叙其少年事也,其不羁乃如此。李肇《国史补》云应物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已还各是风韵盖记其折节后来也。《唐史》失其事,不为立传。高适亦少落魄,年五十始为诗,即工。皆天分超卓,不可以常理论云。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21.语段中“应物”指的是谁?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是传诵至今的名句,出自他的哪首诗?(2分)

22.“皆天分超卓,不可以常理论云”,“应物”的“超卓天分”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据文本进行概括。(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迪亚哥独自一人在海上钓鱼以及钓到那条大鱼后返回港口的几天里,既没有带面包,又缺少淡水,靠吃生鱼肉活下来。

B.《茶馆》中的常四爷,因谈论国事而获罪见其重情义,丧失“铁杆庄稼”特权后自食其力见其吃苦耐劳,送菜给王利发和为松二爷买棺下葬见其耿直。

C.湘西民俗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多有体现:崇拜“傩神”,表现了湘西人的宗教习俗;青年男女月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时年轻小伙子赛龙舟,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

D.《哈姆雷特》一书中,对母亲匆匆改嫁叔父一事,哈姆雷特饱含愤怒和怨恨之情,以至在母亲寝宫,他的激烈的怒斥使得鬼魂也听不下去了,要他安慰母亲“正在交战中的灵魂”。

E.《三国演义》中,仓亭之战后,袁曹双方再发生官渡之战,袁绍再败。两次大败袁绍,曹操威震天下,而袁却元气大伤,已无力与曹抗衡,官渡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24.简答题(10分)

(1)“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红楼梦》中“十二钗”的判词之一,判词的主人公是谁?“独卧青灯古佛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5分)

(2)《白光》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以“白光”为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其实中国古来并无“神话”之称,它的出现,要到二十世纪初年。保存神话最多的《山海经》,最初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是列在数术略中的形法家之首。以后的《隋书•经籍志》仍将《山

海经》作史部地理类之冠,对它的认识,与汉人没有太大的区别。至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山海经》才归于子部小说家之属。而它被看作神话的渊府,乃在中国神话学建立之后。 不过神话学中的神话和《山海经》中的神话严格说来应是两回事,若我们只是把《山海经》放在“文”的范围之内,则它的价值便可以说特别在于仆野天真的好奇和一种纯粹的志怪趣味。与史著的一个根本不同,在于《山海经》的搜集者和整理者并没有政治化的功利目的,他并且不含教训,不存寄托,也不致力于文字的美化,而惟以志怪、志奇为旨趣。或曰《山海经》是一部“古之巫书”,这是由《山经》“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而推断出来。然而巫的内容却并不是《山海经》的主体。它的志异,取了差不多是忠实记录的姿态,这使它虽然多记荒诞离奇,却毫无神秘色彩。《山海经》成书的时代固然很晚,比较早一些的《山经》大约在战国初年,稍晚的《海经》及《大荒经》、《海内经》则要到战国末年,或者秦汉之际,但其中的确保存了许多远古传闻,难得的是原有的稚拙之气多半也还没有失去。

“山海经”的名称,可以用来大致说明《山海经》的内容。《山经》末行云:“右五藏山经五篇”。“藏”,即“内”的意思,意即五篇所记山川均在内地,即华夏范围之内。“海外”、“海内”之“海”,则取《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之义,指不在华夏范围内的地区,较近者为“海内”,较远者为“海外”,“大荒”便是极远之地,荒经因此是海经的补充。而“山海经”之“经”,则是“经历”之“经”,意即山海之所经。《山海经》的作者,自西汉刘秀(刘歆之易名)以来皆以为是唐虞时代的大禹、伯益“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而纪其所历(《山海经叙录》)。这当然不可能是实。但如果把大禹、伯益易作某一位旅行家,则正好可以表明《山海经》所采取的记述的角度。三十年代江绍原著《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即以为《山海经》含有旅行指南的性质。“旅行指南”,固嫌坐实,《山海经》之“旅”,其实多为想象中的世界,而近似旅行记的形式却很是赋予它记述之便,散乱的神话传说即因此串联为线索,行脚处处,所录虽多奇怪,却仿佛眼见身历,写真的笔调使它所具有的一种严肃与诚恳,则尤其动人兴致。出自想象的见闻,在当时正是作为一种知识来传布的。

25.国人心中,对《山海经》的认识和归类各有不同,主要有哪几种?依据文本进行概括。(4分)

26.依据文本概括《山海经》一书的特点。(6分)

27.“‘山海经’的名称,可以用来大致说明《山海经》的内容”,依据文本概括《山海经》的内容。(5分)

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材料]

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卷】

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2卷】

3月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卷

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卷】

第一次全国大联考

第三次全国大联考

5月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Ⅰ卷

衡水中学高三全国大联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第三次全国大联考3

【江苏卷】 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苏卷】 第二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