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国相关文献资料摘要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6: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国相关文献资料摘要

《三国志》陈寿著 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都有记载。

三国志长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深受赞许。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成为“前四史”。

在陈寿死后,裴松之受南朝宋文帝的指派,为《三国志》作注。书成后被文帝赞为“不朽”之作。裴松之的注与原来注史书主要在训诂上下功夫不同,他的注主要是增补史实。简单说就是补缺、备异、纠谬、评论。从史料价值来说,裴注不亚于《三国志》,是读《三国志》必读裴注的原因。

《华阳国志》 常璩著 齐鲁书社出版

内容简介:《华阳国志》是宋以前流传至今最古的地方志。从前的目录书,或者把它列为霸史,或者把它列为伪史,也有归入别名或杂史的。但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列入地方志。根据它叙述古代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历史地理情况来看,作为地方志比较合理。

《华阳国志》共十二卷,包括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刘后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各志、先贤仕女总赞、后贤志,卷末为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名录。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汉书》 班固著 颜师古注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数不淸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汉书》一百二十卷,是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组成的。所记启于汉高祖,止於王莽,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表、志也有不限於西汉的,如古今人表就包括很多汉以前的人物,但这是个别的)。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名士隐者,天文食货,百官群县,无所不有。 《汉书注》是一部《汉书》的新注,颜师古根据新注的需要利用旧注,但这还不够,因为“旧所阙漏,未尝解说”,颜师古作新注,“普更详释,无不洽通”,并且是“上考典谟,旁究《苍》、《雅》,非苟臆说,皆有援据”。这样,颜师古所作新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引据确凿,有很强的说服力。颜师古注中有关注音、解词、辨古今字的内容较多,有人称颜注是重训诂一类的史注,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汉书》多用古音、古字,到唐代已有古今之隔,这是注释《汉书》必须做的。为了疏通《汉书》文句,颜师古不仅注音解词,而且还串讲语句,指出词句由何演化而来。

《后汉书》 范晔著 李贤等注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95年历史。

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他写此书是为了“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因《后汉书》有纪传而无志,南朝刘昭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分为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晋书》 房玄龄等著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书志部分记载典章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载记之体略同于《史记》中的世家,但世家记诸侯国历史,反映的是先秦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载平林、新市及公孙述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这一作法大得历代史家赞赏。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僭伪”,不辨华夷,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阅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史都要难写一些,《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世说新语》刘义庆著 刘峻注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刘羲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小说。羲庆是刘裕仲弟长沙景王道憐的儿子,出嗣给临川烈王道规,袭封临川王。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羲,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撰徐州先贤传十卷奏上之,又擬班固典引为典叙,以述皇代之美”。没有提到《世说新语》,但南史本传有之。

此书宋书本传不战,隋志及新旧唐志及南史但称《世说》。

刘峻(463~522年)字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还江南,曾经参加过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之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来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 岳麓书社出版

内容简介:《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

《魏晋南北朝史探微》 田余庆著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本书探讨了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历程,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东三郡与蜀魏的历史,孙吴建国的道路,北府兵始末等。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存的是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近年读史之作。文章一般写在1979~1989的十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都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这两篇与《探微》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了。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周一良著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对《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共十二部史书的读书笔记。

作者跋语:近几年来,我有机会读点书,得以重理旧业,读了《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同时参看了《南史》和《北史》。这里结集的三百四十几条札记,就是重读这些史书时陆续写定的。已发表过的《三国志》、《晋书》两部分和《宋书》、《魏书》、《隋书》中的几条,这次重印作了修改补充。近几年发表的几篇文章(《论梁武帝及其时代》、《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两晋南朝的清议》、《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关于帐构》),也都是从札记中抽出改写、扩充或合并而成的。按照一般划分,隋不属于南北朝。但五八九年平陈以前,仍是分裂局面,而《隋书》所包含的五代史志,又涉及梁陈齐周四代,因此这里统称为《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为了行文处理史料方便,使用了浅近的文言。

关于魏晋南北朝这十二部“正史”中的史实、制度、名物、语言等,宋人笔记中偶有论及。清代学者如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诸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少有益的考订论述。郝懿行的《晋宋书故》,则是专就这两部史书的词语加以训诂注释。《三国志》和《晋书》,有卢弼、吴士鉴两家的注解。《宋书》以下,前人都没有笺注过,而今天为它们全面作注也缺乏足够的材料。这部札记的目的,是想就自己理解所及,对史料作点类似注解的工作,以供认真读这些史书的同志们参考。札记中考订较多,也有些议论。这两方面一定都有不少疏漏和错误,诚恳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川胜义雄著 李济沧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 :川胜义雄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六朝社会进行了探完。如何考虑六朝社会与封建制的关系,是川胜始终蒙绕于心的问题。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这一时代的特征,是有别于皇帝政治的另外一种以人格为媒介的人际结合关系。欧洲中世的封建政治是封建领主制的地方分权政治,而中国的中世,却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中国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向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中国社会以舆论,也就是以后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乡论”为基本手段,阻止了领主化倾向,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中世社会-贵族制社会。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容简介:《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繁体竖排版)》共收论文13篇,大部分为作者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作,论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对前人鲜及或者悬而未决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不仅得出一系列极富启迪性的新结论,广为国内外学者征引,而且开辟出了一大批新课题,惠及后学。《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繁体竖排版)》至今仍是魏晋南北朝研究领域中的权威之作。《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繁体竖排版)》使用的是中华书局2009年版本。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唐长孺著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唐长孺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分期魏晋封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治学谨严,论著宏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共收作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撰写的8篇论文,对魏晋至唐代之经济及阶级关系、工匠身份的变化、南朝寒人的兴起、拓跋族的汉化过程、科举制的萌芽诸问题详加论证和阐发,获得一系列重要结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则收入作者1958至1982年间论文15篇,分别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阶层。中西交通、宗教等专题,详为论证。

《三国人物散论》 方诗铭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对《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有的与历史上人物的真面目相距甚远,然而据现存史料还他们以本来面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历史学家的深厚功力与敏锐史识。《三国人物散论》即是将这些人物的历史还原,读过之后或许会留给您许许多多的惊叹。本书作者方诗铭(1919—2000)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长期从事中国中古史的研究。

《秦汉史》 吕思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吕思勉系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著述丰富,成就卓著。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先期出版的《先秦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吕思勉推崇顾炎武的“闳雅”、钱大昕的“渊博”、戴震的“论证”和章学诚的“辩答”,熟读《二十四史》等传统典籍,析解、分类、排比、考证史料,写下大量札记。吕著史实扎实而精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严耕望评其治学特色为:“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

《廿二史札记》 赵翼著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其考证方法多以正史证正史,兼用本证、互证及理证等方法。赵翼特别重视历史撰述中所记史事的真伪,提出撰史要谨慎从事,“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他认为不可将历代修史时弃而不取的史料,作为信徵之用。不为猎奇而放弃严谨,是他治史的严肃之处。赵翼对“二十四史”的品评,“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历来被推举为读史的入门之书。

《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著 凤凰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考证学著作。作者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西庄,晚年改号西沚居士,清代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后辞官不仕,定居苏州;擅长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多种专门学问,撰有《十七史商榷》、《尚书后案》、《蛾术编》等书,成就卓著,是干嘉时期著名的考史学家。中国史学发展到清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厚重积累,成就固然伟大,流弊也积重难返。干嘉时期的史家以前所未有的理性意识,对中国古代史籍做了一次全面清理。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的。他指出:“十七史者,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名曰《商榷》也”。《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相比,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贡献。

《三国食货志》 陶元珍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容简介:陈寿的《三国志》有传无志,陶元珍先生在国立武汉大学就学时,遂以补三国食货志为毕业论文,得李剑农先生指导完成,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34年出第一版,1989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再版。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知识产权法文献资料

国际贸易课程文献资料

需下载文献资料

收藏抗战文献资料

收藏党史文献资料

商圈文献资料总结

低碳生活文献资料

如何查找文献资料(全文)

三国

三国

三国相关文献资料摘要
《三国相关文献资料摘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