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6 爬山虎的脚(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19:18: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6爬山虎的脚

1.认识5个汉字,学会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爬山虎叶的可爱,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品味文中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的语言,并积累语言。

5.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喜爱,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进而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2课时。

一、导入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

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 爬山虎(hǔ)占地(zhàn)铺开(pū) 均匀(jūn yún)重叠(dié)根茎(jīnɡ) 叶柄(bǐnɡ)触着(chù)痕迹(hén) 2.解词释义。

均匀:平均整齐。本课指叶子所占的位置相等,而且叶尖一顺朝下。 触角: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虫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也称触丝。 蛟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 漾起:水面微微动荡。 牢固:结实,坚固。 休想:别想;不要妄想。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第1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2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3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1、2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其余学生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明确: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在墙上。

教师指导: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3)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写这两处的爬山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明确:从“满是”、“一大片”可以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1自然段讲什么? 明确: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明确: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明确: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说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整齐、均匀表现在哪里? 明确: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六、布置作业

1.寻找爬山虎,并进行仔细观察。 2.预习课文3~5自然段。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深入分析了第

1、2自然段,下面我们来学习文章的后面3个自然段。

二、自主探究,理解课文3~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明确:长在茎上。

(2)它的脚是什么形状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

明确:是枝状的细丝,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写得非常逼真,足见作者观察入微。

(3)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 明确:嫩红。

(4)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教师板书:柔弱。 2.学习第4自然段。

(1)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同时根据文章的语言描述,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2)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能否将这四个动词交换顺序? 学生讨论,明确:不能交换顺序。

老师指导: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4)理解本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5)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复述往上爬的过程。

3.学习第5自然段。

(1)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怎样爬的,读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这1自然段讲了些什么?

明确:讲了爬山虎和墙的关系。 (2)该自然段说了哪两种情形? [板书:枯萎、牢固]

(3)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

明确:“要是„„休想„„”一句说明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地牢固,赞扬了它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三、句段解读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明确: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齐整,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明确:“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怎样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细致。

四、疑难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作者因为对爬山虎进行了连续观察,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由嫩红色逐渐变成灰色;才会发现细丝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2.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巴在墙上那么牢固,不费劲儿便拉不下一根茎?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明确:爬山虎又有“百脚蜈蚣”的称号,它的脚具有背光的特点,可以转向墙面、树枝或石壁上,靠墙部分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同时分泌黏液,待黏液干了以后就牢牢地贴在墙上,所以你不费劲儿,是很难拉下

它的一根茎的。

五、课堂小结

只要我们平时养成仔细、专心、耐心、有序地观察的好习惯,一定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他人发现不了的秘密。相信大家一定会受叶圣陶爷爷的启发,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本课的重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6爬山虎的脚

6爬山虎的脚

6 爬山虎的脚(教案)1

6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6 爬山虎的脚(教案)
《6 爬山虎的脚(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