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忧与爱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9: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忧与爱

《触龙说赵太后》中,关于父母如何爱子,触龙说了这样一段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这段话很好的揭示了“爱与忧”的关系。

其一,因为爱,所以忧。

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就会站在过来人的角度,为孩子的未来长久谋划,但未来看不见,摸不着,有着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进而产生一种无力感,这就是“忧”的缘由。

赵太后自然是爱自己女儿的。燕后出嫁,老太太“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但尽管她非常思念女儿,祭祀时,却祈祷女儿千万不要返回,这何其矛盾也?

恰恰因为爱女儿,所以担忧女儿失去燕王的宠爱,所以宁肯她不回来。这就是赵太后最深沉的爱。因为爱,所以忧,所以“计深远”,又因为“计深远”,所以更加忧虑、忧愁、忧心。

在病魔的天灾面前,周国平,这个深爱自己的女儿,却又无能为力的父亲,在一首小诗中,把自己的忧虑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儿

我的女儿是沙滩上

一串小小的脚印

我徒劳的阻挡海潮

我的徒劳是不朽的碑铭

我们教师,不也是如此吗?6月7号,校长和高三老师一律“不爱武装爱红装”。在学生的欢呼声中,一些老师不好意思,羞红了脸,与红彤彤的衣服交相辉映。

老师是知识分子,最不应该相信迷信。

但是一方面深爱自己的学生,期望每个孩子都能梦想成真。但考试非得学生自己去考,老师爱莫能助;另一方面,面对未知的,无法捉摸的高考,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哪个老师不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因此,唯有用大红衣服来为学生讨个吉利,表达一种祝福。

红彤彤的衣服,乃是“因爱而忧,忧中有爱”的最好表现。

其二,忧是爱的一种表达。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忧。忧是爱的一种形式,一种表达。

史铁生在母亲去世之后,有一段很感伤的忏悔。“那时候,我常常和妈妈赌气。看到妈妈找我,就远远的躲起来,让她怎么也找不到,让妈妈担忧,甚至恐惧。”

在命运的打击面前,史铁生用这种方式惩罚自己的母亲,惩罚自己。当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恍然明白:“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为什么能够惩罚自己的母亲,我们凭什么让母亲担忧,我们恰恰是利用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由此看来,忧不仅是爱的一种形式,一种表达,而且是更深的爱,更刻骨的表达。而且,这种“忧”还层层叠加,无怨无悔。著名作家曹文轩也说:“我儿子高考那一年,我们全家都学会了走猫步。”

在母亲被惩罚的十字架上,和父母走猫步的意象之中,深藏着父母深深的爱。

懂得了忧与爱的关系不难,关键是我们应为何而忧?而且还要忧而有为。

其三,要因大爱而有大忧,因大忧而有壮行。 老子说:“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

我们一切忧患的源头在于我们有“身”。有了“身”,有了这个臭皮囊,我们就会有所爱,有所在意,有所牵挂,就会奋不顾身。

关键是我们该为何而忧?

我们爱自己的家人,忧虑自己的家人,虽然这只是一种小爱,但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正如弗洛姆在《爱的意识》中所说:“你爱你自己,爱你的爱人,如果这种爱不能穿越更广阔的空间,这种爱就是畸形的。”

最要命的是,有的人只爱自己,忧自己,“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为了蝇头小利,机关算尽太聪明。这种人到头来,只会“害了卿卿性命”。

有的人因爱他人而忧他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取圣人之名,当然是最大的盗。但面对苦难中的芸芸众生,庄子终于不能学太上忘情,开始了精神的布道。而一旦布道,就已经不是“无己、无功、无名”的普通人了,而一跃成了欺世盗名的圣人。这当然是一个悖论。

庄子当然知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却还是要说出来;他当然明白“得意而忘言”,却仍然要将之告诉世人;他当然知道齐物才能逍遥,但自己却不愿放弃那份对世人的怜悯和热爱。这就是大爱。

有的人爱民,忧民。郑板桥被同时代的人号称郑疯子,疯就疯在他不遵守官场规则,一方面他反复告诫自己要难得糊涂,但因为爱民而忧民,终究还是装不了糊涂。“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尽管只是一介小吏,但却从竹叶声中听到了民间疾苦之声。“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面对这些封建官吏,今天的诸多公仆会不会愧煞?

更有一些人因爱国而忧国。韩愈出身贫寒,好不容易做到了高官,照理说,应该要谨言慎行吧。但他却坚决反对唐肃宗迎取佛骨,耗民钱财,差一点因此而丢了小命。但是,韩愈却丝毫不后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因为爱得深沉,故而看得长远,忧虑得真切,所以宁肯把这把老骨头豁出去了。

最后,因爱这个地球,因而忧虑整个宇宙,这就是美国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

利奥波德认为,大地上的一切自然存在都是有生命的,包含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是我们生死与共的生态共同体。我们应该放弃征服者的角色,敬畏每一个伦理范畴内的成员,把它们当成跟自己一样平等的分子。爱他们,为他们忧虑。这是最高层面的大爱,大忧。

当然,除了具有大爱和大优,我们还要“先忧”,天下未忧我已忧;

不仅要先忧,而且还要“先行”,敢为天下先,天下未行我已行;

但仅仅“我行”还不够,还要唤醒民众,与自己一道“携行”。

相信我们内心的爱,相信我们最真诚的忧,相信我们最实在的行,相信我们一同的践行,我们就一定能够砸烂铁屋子,冲破无物之阵,雄鸡一唱天下白。

陈情表后的刀光剑影 ——《陈情表》解读

李密的《陈情表》,历来被认为是一篇“悲恻动人”的千古奇文。我想这篇奇文除了作者狼狈不堪,所陈之情凄恻委婉,苏轼老先生的大力举荐,恐怕也是重要原因。苏子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友。”由李江苏海的苏轼来给李密做广告,那影响大了去了。

歌德凭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给德国文学赢得一席之地;那么,李密凭一篇《陈情表》而立足文坛,似乎也并不奇怪。

关键是《陈情表》是否是一篇悲恻千古的文章。恰恰是在这点上,李密站不住脚。

先看当时的背景。 第一,晋武帝为什么非要让李密做官不可。

第二,李密为什么不愿出来做官。

晋武帝为什么非要让李密出来做官,这里面大有文章。

首先,中国古代以“忠孝”治天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此乃人之伦也。统治者作力打造“孝”,让所有的人从小就无条件听命于家长,一旦这些人长大之后,马上就“移孝为忠”,无条件地听命于皇上。奴才就是这样炼成的。封建政权也就是这样巩固起来的。

但司马氏却不敢以“忠”来号令天下。因为晋武帝司马炎自己的屁股就不干净。想当年,虽然乃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并未面南背北。但司马炎继承父亲爵位后,却火烧屁股,立马一脚踢开魏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晋”。这是典型的篡权夺位,乱臣误国,如果以“忠”来治理天下,全天下的人不都要笑得满地找牙。晋武帝干脆以“孝”治天下。老子天下第一,我就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都是我的儿孙,都要孝敬我,又怎么的。

酒池肉林的故事就来源于这个家伙,晋武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妃子超过万人的皇帝,但他还“选而不厌”,下令所有太守以下的官员,都要把适龄女儿送到宫里接受挑选,否则,杀无赦。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晋武帝每天看女人画像都来不及,每天究竟宠幸哪个妃子,简直比歌德巴赫猜想还要困难。有人就给晋武帝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他驾着羊车,羊跑到哪里,就宠幸哪个。妃子们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雨露,就在门上插上青草,引诱羊„„晋武帝的类似的丑事还有很多。

天子以天下人为刍狗,天下人当然以天子为寇仇。

照理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荒诞不堪的晋武帝为什么如此高看李密?

第一,司马氏夺取曹魏天下后,内部政权并不稳固,还没有到大开杀戒的时候。

第二,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才,加强对蜀地的统治。李密作为蜀国的郎署,有相当大的号召力。

第三,晋武帝还没有完成消灭东吴的大业,想通过安抚蜀国大臣的方式,诱降东吴,搞和平演变。

第四,晋朝以“孝”治天下,而李密恰好“孝”名远扬,是搞宣传的不二人选。据《晋书。李密传》记载:“祖母有疾,密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那么,李密为什么不肯应诏?仅仅是因为祖母无人奉养吗?

也未必。李密不肯奉诏,原因很复杂。

第一,确实是奉养祖母。李密六月丧父,六岁失母,九岁不行,常年多病,是祖母躬亲抚养。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感情不可谓不厚。此为骨肉之情也。

第二,蜀国刚刚破灭,而刘氏实为汉家正统也。孝忠总是不分家的,大孝子李密作为蜀国旧臣,不可能没有忠君之想,故国之思。女人都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文人也有节操问题。此为怀旧之情也。

第三,司马氏杀伐心太重,阴险毒辣,而招降李密心情又如此急迫,让李密无所适从。李密认为,后主刘禅是“可以齐桓”的,只不过是“未得其人”罢了,而武帝司马炎却是深藏不露,偷天换日,此种人君最难将息。此为疑虑之情也。

第四,晋朝是北方氏族为基础的政权,对南方人向来非常轻视,李密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更是人微言轻,基石不稳。况且又要充当太子洗马,宫廷斗争,波诡云谲。叫我如何不怕它!李密不想做政权倾轧的牺牲品。此为恐惧之情也。

第五,蜀国新亡,晋国名不正言不顺,一般来说,一个新政权成立之初,统一之时,常常是法家,而到治理天下之时,又会变成儒家。李密觉得这个时候出山,风险太大,成本太高。他还需要等待。此为观望之情也。 从历史上来看,李密的眼光是惊人的,魏晋的杀人档案,触目惊心。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中记载: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嵇康,晋代最伟大的学问家,读书人的种子,三千太学生求情而不得,被杀,《广陵散》从此绝矣„„”

可以列举的还有很多。但李密不在其中。李密最让我失望的是,祖母死后,他守完孝,就高高兴兴地出来做官了。后来,一直做到汉中太守,还嫌乌纱帽太小,吵着要到朝廷里做官,终于触怒皇帝,被一下子搙掉了,结果偷鸡不成,只好哭着鼻子回家了。晚节不保。由此看来,《陈情表》和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好相提并论啊。 《陈情表》陈上去之后,晋武帝非常感动,说:“士之名,不虚也。”不仅同意了李密的请求,还赐给李密两个奴婢,还让地方官员给李密的祖母提供生活用品。

很多人认为李密文章写得高明,打动了混世魔王司马炎。我却觉得司马炎不会如此简单。司马炎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听了祥林嫂阿毛的故事,就要滴几滴猫尿,人家是政治家,是冷血动物,洞若观火。为什么李密在蜀时就能做官,到晋时就不能做官了?这个逻辑很难说得通。李密的小九九,晋武帝还能看不出来?晋武帝重用李密,只不过是在利用他,李密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筹码,一个道具,后来晋武帝不同意李密到朝廷做官就是例证。而现在《陈情表》洛阳纸贵,晋武帝的孝道宣传已经是如火如荼了。更何况还能显示自己的英明和大度,这场戏如此圆满,晋武帝何乐而不为?

至于苏轼为何高看这篇文章,只要想想:苏轼屡遭放逐,流离失所,对父母不能尽孝,内心中的惨痛;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对皇帝一片忠心,却“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失落;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弟弟的真情祈祝„„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三篇文章是他人之酒杯,浇苏子之块垒,如此而已。 分享:

无限风光在险峰

执教:黄厚江 记录:王开东

点评:王开东

师: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生1:(学生都在坏笑)老师想要拖堂——

师:你们笑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要拖堂啊。老师,今天可能要拖一会儿。等一会儿,你们数学老师来了,在窗外,我们就装作没有看见,他干着急,没有用,我们继续上。 师:(教师写课题)今天我这个课题为什么竖着写呢? 生:(小声的)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上了吗?没有背上的继续背,背上的要能默上。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上的看着课本。 生:(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2:凫(fú) 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豗,什么“崖”转石万壑雷。 生:(同声)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师:什么“崖”。

生3:砯(pīng)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啊,我还没有在意。版本不一样。过去我们一直读成“砰”崖转石。没关系。你读你们的砯(pīng)崖,我读我的“砰”崖。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 生:(同声)奇险/也如此。 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4: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 生:(学生读)奇险也/如此。

师:老师示范。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5:就是被贬谪的仙人。 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6:不受束缚,比较自由。 生7: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这是神仙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个同学开始。 生8:噫吁嚱! 生9:噫吁嚱! 生10:噫吁嚱! 生11:(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 生:(五个学生继续读)噫吁嚱!危乎高哉! 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 生:(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 生:(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 生:(学生笑。) 生12:(第一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13:(第二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第一个同学读得比较豪放,第二个同学的情感把握得更出色一些,把三句的变化读出来了。这三句的读法很有讲究。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得感叹。那么,这三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14:把文章串起来。

师:这是结构上的作用。除了把文章串起来,还能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一层。 生15:内容上,能够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 师:这个情感的变化,很重要。就是文章的脉络。要从内容、形式、情感上来考虑。除了这三句,其他又写了什么?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合作朗诵一下诗歌,我读这三句,你们读其他部分。 (师生合作朗诵)

师:说一说,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 生16:写了蜀地的形成。 师:教师板书,也就是来由。 生17:行走在蜀道中。 师:压缩一下,就是旅途。 生18: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师: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 生19:可以写出险峻,神奇。

师:刚才这三句如果是关键句,那么,关键句中,还有关键部分,还有一个诗眼。是什么? 生20:诗眼就是“难”。 师:蜀道“难”在哪里?

生21:难在蜀道之路的艰险。还难在守道之人的凶残。 师:一个是本身的,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原因。导致了蜀道之难。与刚才几句有什么关系? 生22:关系很清楚。第一是写蜀道的高和险,渲染出蜀道之难。第二是写蜀道上行道之人的艰难,第三是通过想象,写蜀道之难的外在原因。 师:想一想,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

生23:我觉得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 生24: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 师:老师板书。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关于李白把蜀道说得艰难的原因有多种,我随便列举了一下。

第一,政治上的艰难。第二是人生的感喟。第三是送友人入蜀。第四是关心故人(杜甫)。第五是劝明皇不要入蜀。第六是讽刺军阀。那么,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找到根据? 生25:最后一句是表达政治上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26:送友人的依据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生27:挂念老杜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生28:劝明皇不要去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29: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

师:关于上面的这几种原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第三种。辛弃疾的很多诗歌,就既有送友人,又在感慨人生。其他的各种观点,有的经不起推敲。比如关心故人杜甫,据考证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四川了。比如劝明皇不要入川,当时安史之乱早就平息了,都不足为据。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还有人说,诗歌是排列的艺术。不同的排列,效果不一样。比如有人把“噫吁嚱”独立排行。也有人把,“噫吁嚱,危乎高哉”排在一行。除了句子的排行之外,有时候断句,也影响排行。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也可以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30:书上的好。

师:对,还是书上的好。这种排列有一种参差的美,还能把空山的空旷,人的孤独和惆怅表达出来。现在,我们尝试一下,如果让你来排,你如何排,大体上是如何排的?然后,把你们的排法诵读出来,我在黑板上划出图谱。 生:(按照自己的排法,诵读全文) 师:(在黑板上按照学生的诵读,划出图谱。为什么竖着写,在这里找到了落脚。)为什么强调这种图谱和分行?

生31:形式上给人高峻的感觉。

师:的确是这样,这是形式上给人的感觉。李白需要的时候,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 生32:还有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师:很好,通过诗句的长短,映衬出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生33:我觉得这还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种语言的艺术。

师:非常好,我觉得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形象表达,感情变化,语言艺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万里写入胸怀间

——听黄厚江先生的《蜀道难》 王开东

终于有幸亲赴苏州中学,听了黄厚江先生的一节课——《蜀道难》。 大师风范,感慨良深。

鲜明的指向性,强大的逻辑性

这是我第一次听先生的课,先生的报告倒是听了两次。

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所说的一则故事。黄老师特别善于讲故事,三言两语,便妙趣横生。这是不是语文大家的一种看家本领?

黄老师说,他们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同事,他家有一个胖小子,常常来办公室玩。小胖子特喜欢下棋,常常缠着黄老师来一盘。黄老师拗不过,就和小胖子对垒,小胖子非常厉害,三下两下,黄老师就招架不住。这个时候,小胖子就开始骄傲了。又是抖腿,又是哼着小曲,又是背着手,慢慢踱步„„总之,用尽各种方式,表达对黄老师的蔑视。后来,小胖子每下一招棋,就吹着口哨,出去溜达一圈。想用这种方式来羞辱黄老师。黄老师趁着小胖子踱步,偷偷的移动了小胖子一个棋子。小胖子回来后,继续下。可是,风云特变。黄老师终于险胜小胖子。

最后,小胖子偏着脑袋,慢条斯理地对黄老师说:有意思吗?

“有意思吗?”这是一句质感强烈的话。任何时候,面对文本,我们都要不断追问。作者这样写,有意思吗?面对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我们还是要反复追问,有意思吗?

我觉得正是这种有没有意思的追问,使得黄老师的语文教学,指向性极其显著,每一环节和步骤,都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譬如,《蜀道难》的“读”,就很有匠心。

第一次是全班背读。条件很宽松,背上了就背读,背不上的就看课本。这是老师对预习的检查,掌握第一手学情,为下面的课堂教学服务。比如下文字音的检查,断句的理解等等。 第二次找了一组同学,对“噫吁嚱!”三个字诵读。

之所以用了五个同学,就是要找出他们读的多种差异。之所以找出多种差异,就在于直观的告诉学生,古诗诵读的多样性。根据重音、停顿和字音延长,这三个字有无数种读法;那么,究竟哪一种读法更好呢?老师指导,关键是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李白开篇的“噫吁嚱!”呢?

那么,就要体悟那种异峰突起的突兀感,劈空而来的惊悚感,叹为观止的讶异感。这就是诗仙的诗歌风范,一落笔就是高潮,一出手就是经典。 第三次是两个人赛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赛读的评判,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出感叹。实质上落实了这三个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是把文章串起来,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内容上的作用,是要突出情感变化,显示文章脉络。

第四次是师生合作诵读。老师读反复的这三句,学生读其他部分。这个环节妙不可言。 一是昭示文章脉络之清晰,一是体悟“其他部分”与老师读的这三句之关联。引出下文对蜀道险峻、游人历险、守道之人凶残的条分缕析。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于那三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诗眼在于一个“难”字。那么,作者写“难”有意思吗?究竟他有哪些难言之隐,难言之意?正好交给学生去探究,这是课堂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出彩的部分。 第五次仍然是师生合作。学生按照自己的诗句排列,自由诵读,体悟韵律起伏之美,老师据此画出高低不平的图谱。当教师描画出排行的边缘线,山势险峻的蜀道,跌宕起伏的情感,豁然于眼前。

此环节的作用在于对李白仙人诗歌艺术的探究。乐府诗不拘形式,不守规矩,长短不一,通过诗句的长短,既可以表现蜀道的奇险,又可以表现出感情上起伏和变化。李白奔放的情感和飘逸的诗风,李白如神仙一样的奇特的想象和联想,都和这样的语言形式,形成内在的统一。

黄老师这样的理解是有道理的,李白善于并乐于直观形象的表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就是一例。李白为了表达抽刀无法断水之意,故意把两个“水”连在一起,给人断水之下,“水”依旧绵绵不绝之感。同理,李白不避熟字,“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中,连用三个“愁”字,无非是要突出,尽管你举杯消愁,但“愁”依然滚滚而来,不可遏制。 两点困惑。

毫无疑问,这是一堂极其精彩的课,但有个疑问一直萦绕着我。这堂课上完之后,学生对李白“摘仙人”的崇敬有没有增加?学生会不会觉得李白也不过如此?

想来想去,我的感觉是黄老师这堂课太精致了,这种强大的逻辑和精致,甚至课堂上的这种理性,会不会构成对李白诗歌蓬勃生命力的一种抑制?

李白斗酒诗百篇,恰恰是兴之所至,不讲道理,无理而妙的。 比如前面刚刚说了“西当太白有鸟道。”后面又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岂非自相矛盾?再比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果去掉一个“尚”字,音节该是多么和谐,而且并不影响表意。在我看来,这个“尚”字显得笨重。但李白就是李白。正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样,他能设计出世界上最好的乐式,但又从不在乎乐式,甚至喜欢捣毁乐式。李白也是如此,他岂在乎这些章式句法?李白曾嘲笑腐儒:“鲁叟谈五经,白首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一个是洒脱不羁,一个是条分缕析,是不是这两者的矛盾,使得李太白的那种谪仙之“气”未能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 第二个疑惑。

三个分层段落的界定,好处是文章一下子豁然开朗,下面的研讨脉络清晰,如风行水上;但是不是有点“主题先行”?后面的几种主旨的探究亦然。让学生在文章中找找原因,固然能够引导学生多次进入文本学习;但是不是变成了对结论的一种求证,而不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究,而唯有对未知的探究,才能使得课堂充满着持久的张力和智力挑战。

备注:2010年,我正式投在黄厚江先生门下。得以有幸去苏州中学听先生上课。这是我的听课记录。

忧与爱

忧与爱

忧与爱

忧与爱

忧与爱

忧与爱 作文

忧与爱7

忧与爱1

忧与爱素材库

母亲的忧与爱

忧与爱
《忧与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爱你的忧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