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

发布时间:2020-03-03 06:51: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承智班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关于《三字经》(如右图)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2.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3.汉初成书的《孝经》提出了“移孝作忠”, 将孝的亲代关系转移到君臣关系上。这说明( ) A.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强化 B.血缘宗法关系受到了削弱 C.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提高 D.汉代的君臣关系日益融洽

4.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5.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6.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

1 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7.“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8.东西方思想文化具有相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反对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②墨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逻辑

③王阳明和马丁•路德都强调个人的主观作用 ④山水画和现实主义绘画都追求写实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10.“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

2 11.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12.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14.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 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西晋时,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高僧与名士的互动( ) A.改变了西晋的宗教政策 B.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D.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

16.《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总数为三百六十。政令、礼仪、祭祀又都有阴、阳之分。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征( ) 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刚健有为

D.贵和尚中

17.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3 18.北宋中期允许高官建立家庙,民间陆续兴建家庙——祠堂以供奉其列祖列宗,南宋祠堂被纳入“家礼”的范围,元明清三代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活动场所。这反映了( ) A.孔子地位的下降 B.理学地位的提升 C.宗教迷信的盛行 D.君主专制的衰落

19.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20.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土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21.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 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22.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23.《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 )

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 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 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24.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己„„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4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5.成书于明朝中叶的《西游记》糅合了佛、道、儒等思想文化,成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大英雄孙悟空以及有很多毛病、缺点但又憨厚的猪八戒等经典艺术形象。书中或神或人或怪的故事反映了( )

A.明朝时佛、道、儒开始融合 B.崇儒抑佛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

26.“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7.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从此以后,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确立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28.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C.理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思想内部危机重重

29.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这段言论的实质是( ) A.宣扬君权神授 B.批判无道君主 C.主张克己复礼 D.提倡君臣平等

30.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5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我是你养育的,是个血肉之躯,而且活得不错,仍还年轻,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你都不该责备我有着青春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是受神秘力量支配的呀。 ——《十日谈》

材料四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

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材料三和材料四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区别何在?说明了什么? (3)比较材料

二、材料五中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异同之处。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来的言论,

6 成了至理名言。

材料一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普罗塔哥拉(约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认识你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材料二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概括古希腊、中国思想家的基本主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你如何看待古代中西方先哲的思想?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5.C 6.B 7.C 8.D 9.C 10.C 11. A 12.B 13.D 14.C 15.D 16.A 17.A 18.B 19.C 20.B 21.A 22.D 23.B 24.D 25.C 26.C 27.B 28.A 29.B 30.C 31.

(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共同主题:肯定人,讴歌人性(人文主义)。区别:前者强调人性的本能和欲望;后者强调人的理性以及人性的高尚和尊严。说明:对人性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文艺复兴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3)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异:荀子更强调礼仪教化;麦迪逊强调通过立法限制统治者,保障公共利益。 32.

(1)希腊:注重自然,强调人的价值( 或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从抽象思辨的角度研究人,体现哲学层面。(4分)中国:重民(或:民本、仁政),重视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即实用性,体现社会学层面。(4分)原因:中:相对封闭、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以农为本;家天下的政治体制。西:环海多山;海外贸易发展;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

(2)中: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珍贵历史遗产。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它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3分)西:人文思想是西方文化中珍贵历史遗产。其理念,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被资产阶级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和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2分)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巨野县_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定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承智班).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_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定稿)

河北省定州市届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承智班)

高二政治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承智班)1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承智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