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02 12:08: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

在模块教学中,“阅读鉴赏”内容多(四单元16篇课文),教学课时多(占总课时一半以上),从教学到测评所占比重都极大。因此对“阅读鉴赏”的教学科学处理显得至关重要,“阅读鉴赏”教学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备课组对高中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处理意见如下:

一、教材处理

(一)大胆取舍

阅读部分,有4个单元共16篇文章。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按常规操作一般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把新教材每个单元四篇课文一篇不落地教过去,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因此,不敢大胆删掉一些篇目,必然造成平均用力,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

1.课内讲授篇目取舍

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有些篇目,内容精深,角度较专,于教师知识结构距离较远,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拼命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操作只会成倍加重学生负担,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因此除第二单元文言文单元以外,其他单元每单元都采用讲读余自读(各2篇)的方法。

2.篇目中对段落的取舍

有的单元篇目兼顾中外古今,是不同时空坐标里各自的经典代表,这时候以篇目为单位取舍成了实在难以下手的事情。这时,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在兼顾篇目的前提下,对段落做出取舍。如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就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重点教学

2、4节。

3.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

在编写体系上,人教版采用以单元为单位的编排体系,突出能力训练,精简知识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将阅读和写作分开编排,各成体系,写作系列分册合编(前半本阅读,后半本写作练习),每个单元都有它非常清晰的教学要点。编排体例上,单元编排强调文体和人文主题结合,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二课《诗两首》,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这个单元的文体是诗歌,人文主题是情感与意象。

把握住编写体系的线索,我们就不难看出,在课堂上对人教版新教材处理,不能拘泥于传统语文学科形态的知识分类,照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的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知识系统。因为,这样违背了语言的“习得”规律,也违背了新课程目标对发展学生三大能力的要求。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老师在教材处理上就不应该把力气放在《沁园春·长沙》的生字词,放在炼字、夸张等修辞,放在韵脚、格律上。课时应该从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中节省出来,投入到以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中,从文体和人文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情感与节奏,分析毛泽东主要通过秋天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把握住编排体例的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教材处理上做取舍应该抓住单元重点备课。以能最典型地体现情感与意象的美,同时又体现了诗歌用字简约含义丰富的特点为标准。第一单元里《诗两首》值得精读,《雨巷》里关于“姑娘”这一意象的解读,含蓄惆怅而又饱含期待的情感,都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细细探究的;《再别康桥》则是以康桥优美的景色这一意象,带出自己恋恋不舍的情感。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也很值得玩味。相比之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情感与意象浅近明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的《断章》过于含蓄晦涩,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不如其他几篇,因此可以在课时安排上少花时间。

(二)各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可结合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朗读背诵;2.知人论世;3.品味情意;4.培养语感;5.注重审美。

其中朗读背诵没有写进单元提示,但它是题中应有之义,读文言文当然应该强化有声的“读”的训练,它与“培养语感”是相适应的,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途径,事实上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多有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文言文去今久远,作品背景复杂,作者情况难以明了,所以强调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式;品味情意是达到审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审美目标的达成来自多方面努力,包括品味语言、鉴赏文章形式美等,所谓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思想感情。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1.抓住细节;2.分析个性;3.体察倾向;4.品评亮点;5.圈点批注。

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描写是这类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要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分析,来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感情倾向、评价判断和深刻思考。抓细节是基础性的、形而下的、微观的操作,分析个性、体察倾向是总括性的、形而上的、宏观的操作。所谓亮点,不只是一些好的细节描写,还包括精彩的叙事、议论、抒情,优美、精警的语句,写作构思的精彩之点等。圈点批注应细分为圈点和批注,现在高中课本是大开本,课文旁边都留有大片空白,供练习批注之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充分个性化,批注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课文,用语最好精粹、恰当。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点批可以和品评亮点结合进行,二者所指内容略有重叠,又有区分,亮点指明范围,圈点批注指明方法;学习圈点批注也可以和抓住细节、分析个性、体察倾向结合起来进行。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同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也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二、阅读鉴赏教学课时安排

必修模块1共安排36课时,以实际上课9周为准设计,根据学期长短和具体情况再灵活调整。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教学要求(1课时)阅读鉴赏(共20课时)第二单元8课时,每篇安排2课时。其他单元每单元安排4课时,教读课文两篇,每篇安排2课时。(自读课文以自读为主,以问题引导自读,以作业的形式来检查自读质量。教材中教读和自读课文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转换。

三、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一单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是这个单元每一课的教学建议。

《沁园春长沙》: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毛泽东的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有本质的区别。形式上,传统诗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因此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能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

3.要注意扩展阅读。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学生并不陌生,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学生未必十分清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风采。

4.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欣赏这首词,以诵读为主,兼以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第二课时进行扩展阅读,有条件的可把这节课上成毛泽东诗词、书法欣赏课。一定要预先布置学生作一些准备,教师当然更应有所准备。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

1.加强诵读。这两首诗音乐性强,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放江南雨巷的画面或《雨巷》的MTV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朗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

2.《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这类似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中所表达的情绪;还可以把它理解诗人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总之,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3.这两首诗都是首尾回环的结构:全诗共七节,第一节与第七节基本相同,形成首尾照应;第2~6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典型概括。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借鉴。

4.引导学生搞一点研究性学习,让他们课外找一些资料,更多地了解一下“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三美”的美学主张。如果课外图书资料来源有困难,后面“有关资料”的部分内容可印发给学生作为参考。

《大堰河──我的保姆》:

1.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许多学生可能觉得这类题材离他们生活太远,但事实上并不远,尤其是农村孩子,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身边有许多像大堰河一样的勤劳、善良、贫穷之人;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诗人艾青这样有着博大爱心的人。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

2.注意指导学生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抒情诗并不长于写人,但这首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社会意义。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和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

3.艺术形式方面,可重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还可适当讲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中外短诗五首》(《断章》《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

1.教学这几首短诗,可多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比较是一个鉴别、鉴赏的过程,因为诗歌的篇幅一般较短,便于比较。

2.这五首诗都属中外短章精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构思精巧,建议学生最好能背诵下来。

3.鼓励和指导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这五首诗篇幅短小,便于模仿学习,可让学生选择生活的一个方面,尝试写一首短诗。

必修一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代的,其余两篇是宋代的作品。教师教学这一单元,应该先从我国散文发展史的高度审视这几篇文章,以便对整个单元选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这个单元的课文虽然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但是绝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风明月的同时,抒发人生无常的感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在勾画山中风景的同时,流露对朋友的深挚情意。总之,这些作品都是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情感趋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不过,这些课文中常常涉及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其中部分内容有着比较深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意味,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不必要求深入理解。

(二)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起点,本单元应有意培养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以反复诵读作为理解文章的前提,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内容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三)仔细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多背诵其中的优美语句。

本单元的选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富,各据其妙。《兰亭集序》中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是它的突出特点,《游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被人普遍称道,《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书中有画、书亦如诗的写作手法对后代影响颇大,《赤壁赋》更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加注意,反复品味。

必修一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现当代散文作品。四篇课文都是现当代的散文名篇。头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后两篇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本单元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兼备,四位作者都是一流的散文作家。根据作家在文学史地位和作品本身的分量,现有的排序恰如其分:鲁迅作品排头,代表现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巴金作品继之,是当代新时期散文光彩夺目的篇章;梁实秋、汪曾祺作品殿后,与前两位作家作品相比,品质稍逊。当然也可以说梁实秋与巴金的散文成就各有所长,在散文史上地位难分轩轾。

下面提一些教学建议: 1.抓细节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以写人物事件的片段见长,教学应与此相适应,重视细节描写。这里的细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指呈现于散文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与人物相关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环境描写,总之,是具体生动的人、事、物的描写。强调抓细节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心中建立对人物的鲜明印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性格品质的生成根源。如鲁迅对刘和珍平日保持温和的神情、与老师交往注重礼节的描写,既证明受害者是一群纯正的青年学生,也证明段祺瑞执政府的疯狂无理和反动文人造谣的阴险无耻;至于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和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几个精彩的细节即把他们的性格本性显现无遗,只要我们一想到“梁任公”和“金岳霖”名字,脑海里就会闪现他们的种种特别的细节,这些细节注释着他们的个性。

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每篇课文有哪些细节,自问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细节而不涉及其他细节,想想各个细节表现人物的哪些性格品质,探究细节描写使用的语言一般都有什么特点„„

2.理线索

既然散文以“散”名世,形式活泼,章法自由,那么与此相应的文章线索必不可少。从头到尾、从外到内散乱的散文不是散文中的精能之品,就像散乱的珍珠不成为艺术品一样。所以此处特意提出理线索。读散文理线索,是一种解剖作品文心解读作者心灵符号的做法,尽管操作起来有难度,但总比光是粗浅地读一读故事要来得深刻。理线索,说到底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它既指看清文章线索,也指在看清文章线索的同时赏析评点线索安排铺设之妙。散文的线索大致有三条:情的线索,理的线索,事的线索。不过具体到各篇文章当中,各条线索可能是黏合在一起难以拆分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可依循情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其实也就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连续性和变化性的规律;解读《小狗包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情的线索进行,因为作者之情与故事的叙述交织混合,虽然可以各理一条线索,但是将最后两条线索合并理出看能看出文章的奥妙;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两篇作品都用事件表现人物特点,事事相连,线性排列,事的线索较为分明,同时文中贯穿着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写哪些事、怎么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本质,这就要有另一条线索拢起来这些事,这另一条线索是理的线索。 在理清线索时要看清线索的隐伏情况,既看清明显的线索,又看清暗藏的线索,还要看清多条线索交织行进的状况。

3.品情味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不唯叙事,还重抒情,情感成为一条串连全文的线索。不过此处的情味不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趣味等。情感、情趣和趣味是散文中的灵魂、核心。一篇文章有总体的情味,也有局部的情味。揣摩总体的情味要靠归纳总结、宏观把握,揣摩局部的情味要靠精细的分析、沉潜的体会。品情味可以和理线索结合起来进行,因为情味的表现也可以是线性不断的,而且文章往往是一种情味贯穿到底,在理清线索的同时也能方便地把情味揣摩得彻底。如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应该品味到文中的多种感情: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和感情因素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4.学语言

散文语言一方面是作者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读者进入散文情境、感受作者胸怀、情意的凭借。对于中学生来说,品味语言是学习语文、学习散文的最基本的任务。学习散文语言包括不同的方面或层次,解读难句、品味意蕴深刻的语句是首先应该做到的,此关不过,遑论其他;其次还要赏析一些重要语句,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还有总体地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在不同课文之间进行比较;从读写结合方面说还有仿写句子,记住词语、句式以便在作文时化而用之。例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可以熟读全文,背诵若干文段,但首先要把文中的一些难句读懂,不可囫囵吞枣飘忽而过,在此基础上,则可以着重赏析一些精警语句,还可以仿写句子;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朗读几遍课文,寻找对梁实秋的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的感觉,并对文中一些精彩描写的语句和一些简练生动的文言语句进行重点赏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挖掘的对象,一是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人格魅力。下面试作一些探究:

1.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

一位研究鲁迅的权威人士说:读了当时作家们写“三一八”惨案的文章,感觉只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是最好的,问为什么说“最好”,答曰表达了人间的正义、良知、责任感,对恶势力的不屈服,对世人的警醒,概而言之,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为了感受这种精神力量,可以更广泛地了解鲁迅其人和鲁迅其他作品,甚至可以比较阅读当时其他作家写的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引导学生的阅读聚焦于此,才算领悟到了课文的灵魂或精神实质,才算触及了课文的人文精神;当然还不够,还应该与鲁迅心灵共鸣,并把鲁迅的精神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或增强学生心中的正义感、道义感,这才是真正地在语文课堂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至于感受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固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但这是其次的。

2.感悟巴金的忏悔意识。

反省、忏悔是《小狗包弟》的主题,一个受迫害、无责任的老作家居然对自己反省,对小狗包弟、对读者、对社会表达忏悔,而那些曾经迫害过他人、制造或参加过社会*的人们却不见有多少反省或忏悔,有的还说自己是“受害者”,这是多么不合理,进而言之,可见国人反省之心、忏悔之意多么稀罕、缺失。巴金这种道德主义的表现,映照国人道德缺损、世风日下的现状,形成的落差必然会在读者心中造成冲荡、震撼。所以这篇散文作为经典名篇经常收入当代散文的各种选本,成为道德教育的好材料。同样,学生读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作者的这种崇高精神,还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古人说“一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应该有自省、省悟、反省之意,也就是我们说不能只是理解为检点自己一天所学知识、技能,还应该掂量自己心中的道德尺度,检视自己的道德增益或道德缺损。这对于一个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和补充。

3.感悟梁实秋、汪曾祺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溢于言表,汪曾祺对师长的敬爱则藏匿于诙谐幽默的情调之中,这些敬爱之情正是学生应该感受和领悟的,也同样应该在体验这种情感的同时把它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梁任公和金岳霖都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在国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被作者写进散文作品中,成为永远的楷模,对一代代读者人格精神的影响是必然的。领悟到这些,就进入一种精神沐浴的情境中。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学大师也有常人的一面,甚至有一些常人的缺点或常人所没有的缺点,正是这些缺点与他们超出常人的优点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大师们的独特性格、风采、魅力。所以学生读描写国学大师的作品,不能只欣赏对他们种种“怪病”的描写,而应该见识其成就,仰慕其才华,崇尚其精神,要知道,大师们的缺点是表层的,背后藏着一个个伟岸的形象。

必修一第四单元

(一)总体介绍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周围何曾离开过新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为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提供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当我们阅读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非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永远是过去的新闻,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学习本单元,了解一些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闻强调真实,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容不得半点虚构;而且这些事实都是当下发生的。阅读新闻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新闻作品总难免带有记者的主观色彩,或者只是记者从一个侧面进行的报道,可能并没有反应时间的全貌,读者容易被记者牵着鼻子走,掉入记者预设的“圈套”,学习本单元这些典范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培养在众多信息面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从结构上讲,一篇新闻作品可以分为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本单元有几个标题值得细细体味。导语和主体是新闻的主要内容,其结构方式一般是“倒金字塔”形式: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各方面的事实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3.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文章内容简析 《短新闻两则》

这是两则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直接讲述了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1.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前文可找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后文可找一些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等。

2.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还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还可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3.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炼,概括性很强,如果脱离具体的背景材料可能不太容易领悟,最好课外查找一些纳粹暴行和香港历史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4.《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大多数记者把目光盯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时,独辟蹊径,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这一角度,并把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另一方面凸显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两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比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对另外一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发人深省,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

《包身工》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1.包身工制度是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2.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3.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1)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2)点面结合的手法;(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4.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事过境迁,却也常常给人以震撼,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寻找时传祥》

这是一篇通讯,写于时传祥逐渐淡出历史的时候。作者要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为我们这个时代重新建构一座精神家园。文字朴实,却给人深深的震撼。

1.时传祥是上个世纪

五、六年代的著名劳模,学生可能不了解他的情况,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上查找时传祥的资料,了解时传祥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能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

2.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并不太讲求修辞,但它依然有着动人的力量。就像禅宗的公案一样,平常的话语,却能让人感到警醒和震撼。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精神。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锋芒。对一些重点语句和典型细节,要思考其深刻含义。

3.教学时,可以重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作者为什么“寻找”时传祥?时传祥的精神是什么?它在现代还有没有意义?

4.时传祥是正直、敬业的典范,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样的精神正在逐渐丧失。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体会寻找时传祥的意义所在。同时检讨自己的行为,培养敬业、正直的品格。

《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四、模块考评

摆脱急功近利思想,着眼于发展性评价。

在新课程的考试上不能随意提高考试难度,更不让学生沿着传统的高难度的高考模式去检测,不然会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无成就感。在学分评价上,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不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总的来说,终结性考试权重不能太重,而是将学生修习的课时记录,学生平时的作业、活动、态度及成果,均纳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

在检测方式上,将笔试与各种形式的考核结合起来。测试努力追求多样化,尽可能地尝试体验式、作业式检测。可以是开卷笔试式,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翻阅有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当堂作答,当堂交卷,也可以延伸到课后。可以是小论文式,由教师或学生集体命题,学生选择进行写作,文章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理有据,不求其专和深,只要学会发表见解、合理组织语言即可。可以是口试式,由教师或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表达、思维等语文综合能力。可以是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最好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某一专题作出讲解,也可就曾从事过的语文活动、观赏过的影视作品、书籍进行宣讲,向全体同学做出较全面的介绍。诗歌和散文课可有一些背诵、朗读考试,或创作的成果评比展示;应用性的课程,最好有实用性的设计。总之,一定要积极探索新型的、开放式的、发展性的评价路子。

必修1“表达交流”教学设计与建议

古诗阅读与鉴赏1

人教版必修教材1阅读与鉴赏单元提示内容分析

高中语文 阅读鉴赏单元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必修四unit 1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

必修4 unit 1教学设计

《劝学》北师必修1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

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
《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设计与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