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把课堂留给学生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3: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语文

加入时间:2012-11-12 ywlg 点击:315 评论数: 我要评论(0)

2012年10月8日-9日,我校与青岛二中合作开展了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聆听李晓轮(青岛二中教务处主任)主任的讲座,并且有幸参加了和青岛二中于卓琳老师(语文特级教师)的同课异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活动,特别是课后的研讨活动,来自新疆师大附中、新疆农大附中、新大附中、实验中学的老师,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岳学贤老师等人的发言,更是给了我众多的启发和思考,让我不得不去考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模式。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几点自己关于备课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

从层次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三大板块,从内容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等。

走进教室,打开课本,我们的老师总是本能性的满堂灌,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总是觉得学生的积累太少,一切的一切都要老师口传手授,恨不能把老师所知道的全部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里。所以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只顾埋头苦“记”笔记,根本无暇思考,结果是笔记本记了好几本,遇到问题却是一问三不知,让老师倍感失落和失望。其实不是学生没记住,而是学生没时间记,老师上课讲的那些知识就像浮云一样从眼前和耳畔飘然划过,没有留下一丝一号的痕迹。学生实际上只是做了一台会说话的复印机,或者是一座有思维的储藏室。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堂课下来到底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如果深究起来,恐怕没有几位老师能够予以清晰的回答。大家总是习惯性的全面开花,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唯恐落下一些知识点。如果每篇课文都是这样的话,大量的时间就被浪费了,就要做很多无用的重复工作,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厌倦感,老师也有疲惫感。所以,备课之前务必要阅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了之后,再把单元教学目标分散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间去,之后再把文本教学目标分散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再具体落实到段落,这样一环套一环,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化繁为简,大大减轻了课堂教学承受的重荷,课堂内容清楚,目标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举例说明一下,比方说小说单元教学,小说教学目标不外乎就是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作品主题,如果把这四部分内容在每一篇课文中都要讲得面面俱到的话,一篇课文恐怕两个星期都讲不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四部分内容分解开来,将教学内容与课文的特点结合起来(比方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侧重环境描写,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每篇课文承担一个重点部分,同事穿插其他的内容,这样不但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每篇课文都显得有主次之分,让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一节课到底讲了些什么。老师轻松,学生轻松,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我们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总是拿着语文书一行行,一个字一个字给学生翻译,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嘴角发麻,学生累得头昏脑胀手腕发麻,课文的行间,天头,地脚,侧页记得满满当当,可是学生能够记住多少呢?我们的老师有办法,让学生像背诗词一样背诵注解,然后出卷考试。不错,这样确实可以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实词和虚词,为了应付我们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当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迎接最后的高考,高考考查的是知识点的积累、迁移和应用,这个时候如果仅仅是把课文的注解背得滚瓜烂熟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我们把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个段落每个字都这样讲下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学到的全部是死知识,只记住了这一篇课文这一段里这句话这个字的意思,而无法掌握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有怎样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掌握规律。这样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假思索地背,大家都会觉得疲惫不堪而收获寥寥无几。与其这样,我们何不将知识点散落开来呢,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贯穿语文必修教材的始终。比如说文言特殊句式,不外乎就是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这四大类8小类,如果我们把这8个小类分摊到每一篇课文中去讲的话,既做到了避免重复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每一篇课文里的蜻蜓点水,似乎是讲了,但是根本没有讲透彻,学生仍然只是知道这一句的类型,而不知道特殊句式的规律和语法。 再比如文言文里的实词和虚词和讲解,完全没必要每一篇课文都要逐字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字有几个义项,在哪种情况作何解释,后面遇到这个字是的时候慢慢的引导让学生说出这个字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将熟记的东西转化为运用。比方说“为”,总共有2个读音“wéi”和“wèi”,我们没有必要遇到“为”这个字就要讲一遍,我们可以把这个字的规律告诉给学生,当读“wèi”的时候有2层意思:①为了、替、给;②因为。当读“wéi”的时候有4层意思:①表被动;②如果,假如;③表示反问或感叹的句末语气词;④成为、作为、认为、以为、是、做、当作等。

(二)学生情况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所以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备课,而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即学情。特尖班、实验班、重点班之间是有差别的,理科班、文科班之间是有差别的,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达到有的放矢。

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再能的教师也无法单方面完成教学活动,既然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活动,那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学生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班主任我是深受感触,在自己班上课的时候,无形之中就知道问题应该如何设置,问题应该如何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控制气氛,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调节气氛……很明显,这一点得益于班主任对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而在另外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虽然也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班,对学生了解的程度远不如自己的班,所以在一些环节上的效果明显有缺憾,至少是和自己班的教学效果比起来有缺憾。如此一来,可见了解学情对于备课是何等的至关重要。班主任尚且如此,对于那些只代课的任课老师来说了解学情的重要性恐怕就要更上一层了。

特尖班的学生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好钻研,甚至有些时候好钻牛角尖,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就要保证容量大,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并且注意知识之间的勾连综合。

实验班的学生勤奋刻苦,认真用功,但是不太爱发言,而且思辨性相对来说显得弱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保证容量充足的同事,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并且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调动课堂氛围,避免课堂死气沉沉。

重点班的学生相对来说,整体基础比较弱,学生比较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难易度的把握,注意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注意把控课堂气氛,保证教学秩序不会出现混乱。

理科班的学生思维都十分活跃,爱提问,喜爱探其究竟,所以教师备课的时候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文科班的学生视野宽泛,广泛接触文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历史功底和新闻视野。

(三)教学方法

文章的体裁不同,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差异,诗歌、小说、喜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即使是读书这样一个环节也有很多变化,诸如略读、详读、速读、朗读、朗诵、默读等,这都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氛围的需要而决定。

新课程改革已经很多年,起初的时候人人纷纷批判旧有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所谓的“新风气”——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动不动就四人小组活动,彻底颠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老师说的话多了就是陈旧,似乎老师讲得太多了就是退步,致使教了几十年的老教师竟然不知道应该如何上课了。这种教学方式确实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文本根本挖掘不进去,学生就在闹哄哄的氛围中结束一堂课。多年过去了,人们突然发现,那些所谓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教学相距甚远,而那些当年被课改专家批判的一文不值的“旧方法、旧模式”再次回到课堂,回归到应有的地位。

什么是科学的教学模式?什么是优秀的教学方法?答案是肯定的,适合教学需求的的模式就是科学的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就是优秀的教学方法,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给学生讲授作家和创作背景,就必须由教师代言,直接告诉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熟记,这没有什么可商量的。难道非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然后再转述出来就一定会有特别好的效果吗?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学生连最基本的术语都不知道,怎么样让学生讨论啊?这个时候就必须由教师告诉学生最基本的诗词常识和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在慢慢放开让学生自己讨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外化转为内化的目的。阅读课文一味的求高声朗读,这是非常错误的,美文可以吼出来吗?那是需要用心读。诗歌可以喊出来吗?那是需要读者身临其境去体悟作者的情感。小说可以喊出来吗?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需要读者去慢慢品味,才会有豁然开朗的体验。凡此种种,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在讲授《说“木叶”》(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9课)这一课的时候,我彻底打破常规教学方法,没有导语,没有提问,没有研讨,没有朗读,完全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讲解。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吗,是因为这一课是一篇文艺理论文章,文章内容晦涩难懂,而且所说的很多内容需要靠读者自己去领悟,而不可用文字直接表述出来,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我在一个班是按照常规的教学进行的,结果是学生上完之后依旧是一窍不通。在另外一个班采取的这种方式,学生竟然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虽说不上完全领会,但是最起码知道了其中的缘由,领略到了一点作者所描述的意境。

备课,是一个系列化工程,不是讲问题简单的罗列子啊备课本上就算大功告成,他需要一名教师真正的用心去准备,需要一名教师把自己置换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一名教师深入到文本又要跳出文本,需要一名教师智慧的将知识分解之后再总结。

把自信留给自己

把微笑留给自己

把信心留给自己

把思考留给孩子

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时间留给自己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让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留给学生
《把课堂留给学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