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化生活测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02:05: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化生活测试题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3分)

1.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迫切需要向国际社会宣传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因为

A.我国要确立与文化软实力相对称的国际地位

B.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国家形象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D.这是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需要

2.微博具有书写快、传播广、即时交流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获取信息、与人交流。微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A.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能够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向世界传播D.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官员称赞布达拉宫的维修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之所以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因为 ①少数民族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中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④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2013年6月,中国爱国主义教育论坛在北京启动。爱国主义精神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5.尽管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国春节的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由此可见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从传统习俗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广州海心沙广场举行。开幕式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打造不可复制的开放的舞台空间,通过珠江巡游,开启一段全城共庆的盛大迎宾曲,全方位立体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开闭幕式的文化定位是“立足中华文化、融合亚洲文化、彰显岭南文化”。亚运会开幕式彰显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我国约有5.6亿人被纳入央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其中20%-30%的人因不良信用记录被纳入央行“黑名单”,不得发贷款或信用卡。目前,纳入这一“黑名单”的信息正在逐步扩大,如果你逾期交纳水、电、煤气等费用,以后也将难办贷款。上述现象说明

A.公平的竞争秩序能决定市场经济是否繁荣

B.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市场经济是否规范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D.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体系

8.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仍然有着深刻启示。下列选项寓意与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相吻合的是

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④

9.国家广电总局对“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这说明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必须面向广大人民,发展高雅的和严肃的社会主义文化

D.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禁止某些部门和单位追求经济效益

10.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出现了许多备受关注的话题: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到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面对这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盲从、追捧,个别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炒作。针对上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媒体信息的质疑精神是公民科学素养的律现

②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相互影响

③公民要培养科学思维,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媒体的主要责任在于传播客观事实,而非舆论引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2013年伊始,重庆卫视宣布着力打造“红色频道”,停播商业广告,减少电视剧和外购

外包节目,同时增加新闻节目、红色文化节目、公益广告和公益宣传片,引发市民高度关注。此举

①是对电视传媒经济价值的否定和社会价值的肯定

②决定了人民群众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的基本方向

③旨在通过节目内容创新,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教化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目前,我国电视观众总量达8.5亿,青少年观众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一些电视剧中的

人物把烟酒消费当时尚,通过电视传播使许多少年儿童把烟酒与“显赫、有趣、人缘好”等特征联系在一起,加大了成人后抽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倾向。材料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电视是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文化传播手段

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十分必要的

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3.《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力争到2015年,地级以上

市创建省文明城市全部达标,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80%以上,到2020年覆盖面达到95%以上;文明窗口行业创建覆盖面到2015年达到90%左右,到2020年基本全覆盖。强调上述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在于

①只有城市的文明,才能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明社会风尚

③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

14.“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

A.优秀文化可以推动政治进步B.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

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15.现在,每当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全国中小学生开展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安

全公益课《开学第一课》。通过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真正用“知识守护生命”。这表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C.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6.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不同的文化、价

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这里碰撞、交流与融合。可见举办亚运会

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相互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发展

②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各国文化的趋同

③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繁荣

④有利于文化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

17.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物种”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也都面临

着生存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很多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种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和挑战。这表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

A.限制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传播

B.发挥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

C.拒绝一切外来文化

D.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18.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作用。20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说明 ①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中国传统文化值得世界各国人民继承

③中国优秀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④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和创新

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

19.每到农历新年,海内外的中国人都要以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张灯结彩,燃放

鞭炮,并互相祝福等独特的方式,庆祝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包容性B.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C.春节的重要性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0.某村是改革开放初期有名的“万元户”村,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充裕的物质生活。不

久,打牌赌博现象开始抬头,并愈演愈烈。于是,田地荒芜,人们无心经营管理;

一些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妻离子散;打架斗殴成了家常便饭„„没过几年,原本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村变成了贫困村。材料说明了

A.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

B.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提高

C.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1.针对选秀节目、观众参与整容类栏目发出“禁令”后,国家广电局再次向各地方台

下发了一则“整改令”,禁止诸如一些相亲类情感类节目低俗化。出现情感类节目低俗化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A.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B.文化市场越活跃,越需要加强管理

C.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D.文化产品规模化生产

22.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以其“大众口味、学者品位”解读《论

语》。对于丹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把庙堂之中晦涩难懂的东西通俗化以示大众,是好事;也有人认为,这是把中华经典文化简单化,将贻害无穷。面对这些争议,于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上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于丹的回答表明

A.经典文化已经过时B.经典文化具有了快速、直接的特点

C.文化应根植和服务于大众D.经典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

23.山东省为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施农村文化“百千万”计划,评选培植了百

个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千支农村优秀文化团队、万名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积极培养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的依据是

A.农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C.先进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D.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24.余秋雨说:“好书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

阅读它们,能够使年青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徳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C.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D.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25.据悉,泉州花灯、拍胸舞、火鼎公婆和彩婆将在上海世博会福建周(6月28日~7月2日)《中国龙》演出巡游中集体亮相,展现闽南民间巡游时劳动人民最原始最发自内心的欢乐。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闽南文化具有先进性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二、主观题

26.山东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3年1月25日山东省人代会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快文化强省的一系列措施: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等。这些措施必将大大加快文化强省的步伐。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上述文化强省系列措施的依据。(13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餐桌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又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据统计,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开销就达3000亿元,挤占了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为此,中央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一系列规定,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严查餐桌浪费。近来,一场拒绝“剩宴”的“‘光盘’行动”在民间迅速展开,倡议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

材料二习近平同志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出重要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如何才能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2分)

参考答案

1-5BACCA6-10DCAAB

11-15DCAAB16-20DDBBC

21-25CCBDC

26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必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分)

②优秀文化有着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起着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的作用,应弘扬优秀齐鲁文化。(4分)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应发挥好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3分)

④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3)

27①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3分)

②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人们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3分)

③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3分)

④公民应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厉行节约,自觉抵制铺张浪费之风。 (3分)

文化生活测试题

文化生活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十课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八课测试题

文化生活17课测试题

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题

文化生活三四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测试题
《文化生活测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