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17:13: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点思考

一、把活动还给学生

在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思考,并最终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材中设置了几个做一做,已知几个边角条件,组织学生作出三角形,通过观察测量最后得出结论。以此作为本节内容的探索过程。

在上本节内容之前,我有幸听了几位老师讲授关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课,之后,我发现几节课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作三角形,之后在老师的要求下测量了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然后老师对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做了总结,整个过程,学生动手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也非常压抑,使得学生对于老师得出的结论云里雾里,随声附和,整个探索的活动过程不像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像是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思考空间也应该属于学生,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现在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下一步要做什么,最终我们要通过活动得出什么结论。基于上述思考,对于探索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授课时在组织探索过程进行之前,我详细有条理的说明了我们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最终要得到什么。具体为:两个三角形三角相等三边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运用定义来说明三角形全等非常麻烦,能不能运用尽可能少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这几句话说出来很简单,但一定要取得学生的认同,达到思维上的共识。之后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利用已知条件作出的三角形一模一样,那么就可以说明已知的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如果作出的三角形不一样,那么已知的条件不足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在学生认同了这一点之后再进行探索活动。我想如果把这个活动看作是一个游戏的话,在游戏之前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这个游戏的游戏规则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的活动才是属于学生的,这样的课堂也才会属于学生。

二、把思维的权力留给学生

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大40度,这个角是多少度?这道题的解题步骤是:设这个角为x,则这个角的补角为:1800—x,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得:1800-x-x=400。学生听完部分学生说懂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沉默不语,我正准备再讲一边,一位学生在下面喊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点头,这位同学随即上黑板写出方程:x+x+400=1800。我还没有说话,下面很多同学喊道:“老师,我也是这样列的”。上黑板列方程的那位同学是这样说的:“设这个角为x,那么它的补角为x+400,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得:x+x+400=1800”。说罢,很多同学附和着:“这种方法简单”。

我很迷惘,补角表示为1800—x,与表示为x+400,这两者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前者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未知量,与后者相比前者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一点。于是我想:对于一道针对新知识的应用题目,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再要求学生运用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复杂的思维去思考是没有必要的,这样的题目无益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反会让学生无所适从,练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提升的过程,而这样的题目显然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想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题目更有益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和知识的建构。所以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应该下大功夫去研究学生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快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回想那一节课,如果我稍微急躁就变成了课堂的霸王和思维的镇压者。我深深的意识到:学生不应该是老师教会的,而是他们自己学会的。否则知识永远不是他们自己的,迟早要还给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上,更应该从思想上达到真正的转变,把课堂那一片天空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展翅翱翔。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优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12533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公开课案例分析论文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