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的教案 桐柏一高 李志霞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6: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音乐鉴赏教案

第三单元 第六节 鼓乐铿锵 桐柏一高中高一年级 李志霞

教学内容: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童谣》、《锦鸡出山》、《滚核桃》三首民间乐曲。 教学难点:对部分锣鼓经、节奏谱的准确把握。 教学辅助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演奏时使用多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

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由于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整个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很受儿童们的欢迎。这首歌采用先数板、后唱歌的演唱形式。通常,由一人领诵、众人齐唱,歌词可循环重复地不断演唱,偶尔也会有人即兴创编歌词。

《童谣》是一首“吹歌”。这种乐队由管子(兼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及一些打击乐器组成。其中,口噙子(一种含在嘴里的发声器)担负着模仿儿童数板的任务。乐曲仅有一个乐段,非常简洁,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及不断重复变化的手法表现音乐内容。总体上看,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充满童趣和诙谐的色彩。 教学目标:

鼓乐铿锵教案 李志霞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技法。

2、初步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教法、学法指导:

1、教师在视听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对比总结以及让学生的实践、探究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先让学生视听一段锣鼓音乐,然后谈话引入新课(从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切入)。

[创设情境、调动气氛、回顾旧知识]

二、出示课题:鼓乐铿锵

(一)欣赏《锦鸡出山》

1、视听《锦鸡出山》,引导学生理解这首乐曲通过对生活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什么内涵?(这个环节安排

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2、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3、《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的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锦鸡出山》的全曲下设了五个小标题,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揭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

“山间春色”意在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

“结队出山”的速度稍快。它采用节奏由疏而密,力度由弱到强等表现手法,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由静而动的结队出山的景象。

“溪涧戏游”的开头,有两个简洁松弛的短句,而后则节奏紧凑密集,音色也颇富变化,借以表现锦鸡嬉戏玩耍的欢乐情景。

鼓乐铿锵教案 李志霞

“众御顽敌”以变化的速度,强位置和弱位置上的重音,疏松的节奏转化为密集的节奏等手段,表现发现敌情,与敌人对峙,群起而攻,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

“荣归”则以严谨稳健的节奏,表现锦鸡胜利后昂首阔步,神气十足的形象,最后的渐弱暗示它们远去归山的景象。

4、练习锦鸡出山的典型节奏结合乐曲《锦鸡出山》的五个小标题聆听,感受乐曲通过了马锣、头锣、头钹、二钹这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二)欣赏《滚核桃》

1、视听《滚核桃》,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这个环节也用

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包括乐曲的组成部分:头、身、尾三个部分);总结出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鼓吹乐”,又称“鼓乐”。 听《滚核桃》,感受乐曲采用了鼓的多种演奏技法,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再次聆听,体会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头”为散板,带有引子的性质。演奏时,先用合奏,而后由十名鼓手轮流滚奏鼓梆,渲染出晾晒核桃的生活情景。乐曲的主体部分“身”有明确的节拍,十名鼓手合奏,采用了各种演奏技法,造成了音响音色上的不同。既表现了农民晾晒核桃时的动作与心情,也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各种声响。乐曲的“尾”为散板。节奏逐渐地松弛下来,表现了人们休息下来后悠闲舒适的生活景象。

(三)视听乐曲《童谣》:

1、练习口噙子数板的节奏和熟悉音乐主题、听《童谣》,感受乐曲仅有一个音乐主题,表达了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再次聆听,

2、带问题聆听乐曲《童谣》:

乐曲的音乐主题有几个?它们在乐曲中出现几次?

3、把乐曲《童谣》和前面两首乐曲对比开来,总结出一种先数板、后唱歌,以吹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的一个类别“吹歌”。

老师引导学生对《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行归纳。

[以上几个环节重在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的能力。] 拓展和延伸:

鼓乐铿锵教案 李志霞

3 (选择“拓展与探究”第四题的第1小题)

1、先让学生熟悉节奏谱。(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老师引导。)

2、分组或自由组合进行打击乐合奏训练。

3、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尽可能多一些鼓励) [此环节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外作业的布置:

搜集或记录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曲谱或音响资料。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鼓乐声中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当中,紧密结合课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本人觉得较为满意的一是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个角色把握得较好;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合作性、有效性较好;三是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具体体现在如下活动中: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在谈话引入新课这一环节,为了 调动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安排了一段锣鼓音乐,并把前面学过的知识: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结合进来,很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在欣赏三首民间器乐曲时,我并没有直接地把音乐所描绘的情景、表现的情绪以及知识性的概念、形式和盘托出地告诉学生们,而是先给出问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最后才讨论、总结。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都很踊跃,大胆回答,课堂气氛浓烈,而且问题回答得都很不错。

3、课堂上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视、听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了。老师看到同学们一幅幅专注的神情,总觉得在课前所花费的心血:值!不足之处就是在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参差不齐,所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还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还需进一步地探究。

总之,教完《鼓乐铿锵》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能够顺利地完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鼓乐铿锵教案 李志霞

鼓乐铿锵教案

《鼓乐铿锵》教案

《鼓乐铿锵》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6.鼓乐铿锵

公开课教案==鼓乐铿锵

鼓乐铿锵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江苏省宜兴市东山高级中学高一音乐《鼓乐铿锵》教案

12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鼓乐传情)

一年级课程教案(音乐组—李志凤)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的教案 桐柏一高 李志霞
《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的教案 桐柏一高 李志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