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品德与生活专业知识

发布时间:2020-03-03 09:41: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教材教法复习题

(四)

一、填空(3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

2引导儿童()、()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

3、培养具有()()()的儿童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

4、教学活动应()儿童的生活又()生活,用()引导儿童的生活。

5、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6、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评价的具体内容有()()和()。

7、评价的多样化包括()()和尺度多样化。

二、把下列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横线上。(10分)

1、教师在教学活动案例的编写和活动指导方面应具有….。 (1)灵活性(2)稳定性(3)计划性(4)活动性

2、下列对教科书的理解正确的是….。 (1)可利用的教育资源(2)教师的教本 (3)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4)完全抛开不用

3、本课程可利用的资源有…。

(1)少先队的活动(2)社区中的各种设施(3)山川、河流及自然现象(4)互联网

4、下列那些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1)健康安全地生活(2)愉快积极地生活(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5、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情况进行跟踪评价,这属于….。 (1)教师观察记录(2)访谈(3)成长资料袋分析法(4)个案分析法

三、判断题(10分)

1、在一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活动主题,在后面的教材中有可能出现。()

2、评价是人与人互动交流的过程,具有教育性。()

3、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可根据主题、内容,灵活掌握,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4、如今的课堂以活动为主,不能在课堂上采用讲授法。()

5、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四、简答题(14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

2、品德与社会学科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五、论述题(12分) 请你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理解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关系。

六、教学活动设计(24分) 从下列三个内容中任选一个,设计一份教学活动案例。要求体现新教学理念。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8分)

1、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基本特征有(

生活性

)(

开放性

)(活动性

)。

2、“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与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人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3、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4、品德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较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 5、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 )、( 学生互评 )、(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

二、判断(每题1分,共5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每题3分,共12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答: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 包括哪五方面? 答: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充实教学内容

(五)拓展教学空间

3、品德与生活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答:问题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了讲授课、看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问题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问题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问题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

四、论述题(5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答: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存在的问题:实际不当、分组不科学、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

对策: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一、填空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分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3、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4、本课程对学生的表现要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

5、当我们面对冲突时,最好(换个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想一想,这样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6、与人交往时多一些( 宽容),少一些(埋怨 ),我们会觉得生活更美好,心情更愉快。

7、在地球以上,连接南北两极的是( 经线),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是( 纬线 ),最长的纬线叫(赤道)。

8、科学家(张衡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科学仪器(地动仪);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9、(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是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

10、我国的国粹有(京剧)(书法)(国画)(中医)。

11、中国南海的四个群岛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海峡)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最大的平原是(亚马逊平原)。

13、看地图时,可别忘了先看地图上的(方向 )、(比例尺 )和(图例)。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表示方式有(数字式)、(直线式)、(文字式)三种。

14、三无产品(无厂名厂址)、(无卫生许可编码)、(无生产日期 )。

15、垃圾的危害非常大,对于它的处理通常采用( 填埋 )、(焚烧 )、( 废物综合管理 )(购物环境观)的方法。

16、我市为庆祝建国60周年,设县( 100 )周年,撤县建市( 20 )周年,在人民广场举办了(“ 奋进蛟河 ”)主题系列文艺活动。

17、教师要认真(理解课标)、(钻研教材)、用好(教参)和学生的(辅助材料)。教师认真备课,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18、教师与学生要做好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利用(“采访+搜集+交流”)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内化)、(表述)的能力。

19、教师要根据(教学课型)、(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科学合理的(教法)和(学法)。利用(“活动+讨论感悟+实践”)的教学方法,达到行为的有效落实。20、教师要鼓励学生,(评价)要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高尚情操、美好情感,注重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

三、简答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有哪些?

尊重、理解他人,真诚帮助他人;学习礼仪(懂得学会礼仪);掌握处理紧张关系的态度与技巧;对社交不足学生的辅导;对社交过度学生的辅导;

3、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常规课堂教学要做到哪五点?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形式多样;重难点解决;知行有效落实;讲授要与教案统一;

4、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包括哪些?存在这些领域中的因素有哪些?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 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

5、人际交往中,要遵循哪些规则?

人总是喜欢听表扬的话,而厌恶批评的话;自我信任感;寻求归属感;他人尊重性;个别性;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大意?

见到有德性的人九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四、问答题:

如何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举例说明?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四、简答题。(共28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课程内容标准由哪几部分构成?(6分)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倡导的评价方法有哪些?(7分)

3.《品德与社会》课程特性是什么?(4分)

4.《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以哪六大主题来确定目标和内容标准的?(6分)

5.《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至少五种)(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儿童生活

)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

)和(

社会性发展

)的综合课程。

2、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

认识

)、(

体验

)和(

感悟

)。

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一条主线

)、( 点面结合

)、(

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

4、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学生认识社会、(

参与社会

)、(

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 有责任心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个性品质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

情感与态度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四个层面整合。

6、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

学生自我

)评价、(

互相

)评价、( 教师

)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4、《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

),用正确的(

)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

),开展儿童喜欢的(

),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

)得到熏陶,(

)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5、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

),体现以(

)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

)的能力,成为有(

)、有(

)、有(

)和(

)的人。

6、《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功能是诊断与(

)功能、强化与(

)功能。

7、《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 );促进( )的发展,提高( )质量;促进教师的( ),提高( )能力。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教案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总结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专业知识
《品德与生活专业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