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改下高效古诗词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0-03-03 22:40: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改下高效古诗词教学探索

古诗词赏析历来是中、高考热点,又是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为此,笔者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猜阅标题,高屋建瓴。

欣赏诗词最先接触的是标题。标题是诗词的题眼,通过题眼这个“微言”,我们可以搜集到藏有诗词之“大义”的相关信息。阅读标题是敲开诗词欣赏这扇难启之门的砖头,我们千万不能放过。

阅读标题要学会抓点猜测:⒈抓时间:有没有时间性词语。⒉抓地点:有没有表示地点的词语。⒊抓人物:有没有写到人(物),又有哪些人(物)。⒋抓事件:是否涉及到某个背景事件,写到某个具体事情。⒌抓感情:抒发了什么感情,表达了什么思想。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认真阅读标题之后,我们猜测:“蝉”→写的也许是夏秋季节;“狱”→可能会有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奈;可能会写“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气;可能会写因犯“莫须有”罪的悲愤;可能会写视死如归毫无畏惧的气节;“咏”→歌咏、赞美蝉,可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蝉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注重作者,知人论世。

⒈注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任何诗词总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状况,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把作者放回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力图站在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的高度来解读作品,挖掘出作者所赋予的深意。

⒉注重作者的创作风格。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把握住了这种风格,等于添了把打开古诗词鉴赏方便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心中多了些底气,胸中存有“成竹”。

三、研读注释,暗渡陈仓。

古诗词鉴赏中,提供给学生的注释量有限,有的寥寥数字,有的短短几行,但它很有价值,它是命题者给你的某种暗示。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或创作缘由,那是在提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倾向。有些注释帮你解词释句,那是在向你说明本诗词的史事用典或情境理趣。有的则简介作者,可能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或艺术特点。

例如,杨万里的《初人淮河》,其中诗句“中流以北即天涯”,命题者给出“天涯”的注释;原指极远地区,这里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由此回头再看第二句“人到淮河意不佳”,意思就不言自明了。

四、深挖内容,反复揣摩。

对诗词本身的阅读可分以下两个步骤:一是通读全诗,明确题材体式。二是连缀意象,探明立意。

意象,即意之象,就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主观情感、来自外部世界的客观物象,是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再简单一点说,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意象的解读、连缀,领悟和把握附着其上的内涵底蕴。

⒈解读单个的特殊意象。意象因其文化环境和古代文人不断创作和丰富,表现出开放性特点,又因其兼融并蓄与自身的扬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些意象本身有着被普遍认同的象征内涵。解读单个的特殊意象对古诗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接触到此类意象时,可先考虑它的象征内涵。

如:因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故“莲”常比作高洁的人格。“柳”与“留”谐音,故“柳”蕴含着朋友间的离情别意,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丝”与“思”谐音,故“丝”在古典诗词里常作双关语,暗含着情人间绵绵无绝的相思情,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成了深寓着哀思、别情的象征意象,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喻愁,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松”代表的则是一种傲霜斗雪、不折不挠的形象。“竹”则象征了民族气节。

⒉连缀整首诗的多组意象。意象的营构多取决于作者的人生态度、情感体验和周遭环境,我们只要把整首诗中的诸多意象连缀起来,进而叠加、碰撞、整合,然后发挥想像,不难体察并探明作品的立意主旨和艺术境界。

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由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急雨、横舟等七组意象,组成了一幅景色清丽,境界深幽的风景画,盎然春意,扑面而来。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象直接组合,虽寥寥数语,然游子羁旅之愁、故乡之思,跃然纸上,达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

⒊围绕“情语”,遍寻词句。古诗词中,除记叙、描写之外,不乏直接抒发浓郁情感的句子,围绕此类“情理语”,遍寻词句,能够较快把握作者对景、物、人、事的态度、看法、感情,从而归纳出诗词的主旨。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一种绵绵无绝的愁思。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表现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⒋透视技巧,通悟特色。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要为思想感情服务,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体验和审美趣味总是离不开诗词创作中多样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

五、整体权衡,全面参照。

诗题、作者、注释、诗词本身,如单看某一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以偏概全,因此,通盘考虑,综合评价,从总体上斟酌探究,再三权衡,可以深化因单方感受所得的粗浅印象,使感受不断趋于全面、细致、丰富、深入,且更接近于作品形象的实际,从而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废。如朱熹《观书有感》,单看诗作内容,可能会误以为是一首纯粹的写景明理诗,再看标题,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以景作比,表达观书所思,揭示出盎然理趣。

六、诀窍点拨,落笔生辉。

⒈反复诵读,细细吟咏。读要读准节奏,读通层次,把握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吟咏要细,要慢,可以闭眼想象,最好做到作品之境与读者之情汇合交融,泯然为一。

⒉多用专门术语,多写书面雅词。如涉及到诗词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有:忧国忧民、旷达乐观、感时伤逝、热爱生活、怀念家乡、淳朴诚挚、愁苦哀怨、雄心壮志、恬淡闲适、怀才不遇等。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探索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议

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材料]

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

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

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探索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

探索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教育

新课改下高效古诗词教学探索
《新课改下高效古诗词教学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