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6: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20**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创新,攻坚克难,在市直有关各部门及各区(市、县)、两个开发区的一道努力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高位运行,圆满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工业增加值超额完成目标。全年实现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0.2亿元,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同比增长20.8%,高于全省增速1.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高于全省增速2.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

——工业投资突破千亿。完成工业投资1005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00.5%,占到全省总量的25%,排全省第1。

——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全市产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0.3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1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6.6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00.5%;新建成标准厂房55.2万平方米,入驻率88.1%。在全省园区半年“增比进位”考核中,全市10个园区进入前30名,其中,4个园区进入前10名,小—孟园区、麦—沙园区分列第

1、第2名。 ——民营经济撑起半壁河山。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完成1050亿元,占到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占全市gdp比重首次突破50%;同比增速达到28%(现价比),居全省第一。预计完成民间投资1650亿元,同比增长46%;民间注册资本1510亿元,新增就业20万人。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面完成。

——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提升。全年信息产业预计完成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省信息产业总量的比重达到45.6%。全市信息化指数预计达到0.804,完成年度发展目标。成功申报20**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贵阳”建设启动实施;三网融合深入推进,启动50个小区试点工作。

回顾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全面启动,翻开了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等6个主体文件及相关配套措施,构建起全市产业发展政策框架体系,规划了“一城两带六核”的空间布局。

工作机制建设方面,设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备委员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和部署,整合全市资源,建立起一整套工作机制,对内统筹、对外协调,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核心载体,面向以北京地区特别是以中关村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设立贵阳驻京区域合作工委,首批派遣75名干部赴京挂职,在京筑两地区域合作中发挥了牵线搭桥的作用;12月下旬,市政府关于成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的文件正式印发,管委会与市工信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新增对全市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进行统筹协调、督查督办和指导服务的职能。

区域合作方面,在9月8日的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上,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正式揭牌,实现了两个“国家级示范”的高位对接,成为东西部地区开展协同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部署下,对外合作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签署了多个战略合作协议,除中关村管委会外,还与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投促局等部门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西城区建立友好市区关系,在产业发展、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人才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二是签约了一批项目,“9·8”系列活动上,与京东集团等北京企业签订了106个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465亿元。截至20**年底,106个签约项目开工(启动)92个,开工(启动)率达到87%。此外,富士康示范工厂已建成投产,与北京讯鸟软件正式签约,与吉利集团、中兴通讯等企业的合作也取得实质推进。三是搭建了一批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贵阳工作站、中国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贵阳)基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青年联合会、贵阳银行科技支行等相继挂牌,为技术、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的聚集和相互融合搭建起专业化平台。

20**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创新,攻坚克难,在市直有关各部门及各区(市、县)、两个开发区的一道努力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高位运行,圆满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工业增加值超额完成目标。全年实现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0.2亿元,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同比增长20.8%,高于全省增速1.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高于全省增速2.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

——工业投资突破千亿。完成工业投资1005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00.5%,占到全省总量的25%,排全省第1。

——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全市产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0.3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1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6.6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00.5%;新建成标准厂房55.2万平方米,入驻率88.1%。在全省园区半年“增比进位”考核中,全市10个园区进入前30名,其中,4个园区进入前10名,小—孟园区、麦—沙园区分列第

1、第2名。 ——民营经济撑起半壁河山。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完成1050亿元,占到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占全市gdp比重首次突破50%;同比增速达到28%(现价比),居全省第一。预计完成民间投资1650亿元,同比增长46%;民间注册资本1510亿元,新增就业20万人。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面完成。

——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提升。全年信息产业预计完成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省信息产业总量的比重达到45.6%。全市信息化指数预计达到0.804,完成年度发展目标。成功申报20**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贵阳”建设启动实施;三网融合深入推进,启动50个小区试点工作。

回顾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全面启动,翻开了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等6个主体文件及相关配套措施,构建起全市产业发展政策框架体系,规划了“一城两带六核”的空间布局。

工作机制建设方面,设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备委员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和部署,整合全市资源,建立起一整套工作机制,对内统筹、对外协调,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核心载体,面向以北京地区特别是以中关村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设立贵阳驻京区域合作工委,首批派遣75名干部赴京挂职,在京筑两地区域合作中发挥了牵线搭桥的作用;12月下旬,市政府关于成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的文件正式印发,管委会与市工信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新增对全市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进行统筹协调、督查督办和指导服务的职能。

区域合作方面,在9月8日的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上,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正式揭牌,实现了两个“国家级示范”的高位对接,成为东西部地区开展协同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部署下,对外合作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签署了多个战略合作协议,除中关村管委会外,还与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投促局等部门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西城区建立友好市区关系,在产业发展、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人才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二是签约了一批项目,“9·8”系列活动上,与京东集团等北京企业签订了106个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465亿元。截至20**年底,106个签约项目开工(启动)92个,开工(启动)率达到87%。此外,富士康示范工厂已建成投产,与北京讯鸟软件正式签约,与吉利集团、中兴通讯等企业的合作也取得实质推进。三是搭建了一批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贵阳工作站、中国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贵阳)基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青年联合会、贵阳银行科技支行等相继挂牌,为技术、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的聚集和相互融合搭建起专业化平台。 一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决策部署,我们主要抓了两大方面工作。

(一)认真履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委会办公室职能,集中主要精力抓好落实

一是抓队伍提升,迅速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高标准和严要求。紧紧围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找”大讨论活动,创新开展党建工作。以建设发展型班子、团结的班子、廉洁的班子、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班子为主题,以抓队伍的认识提高、能力提升和作风改进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题活动,整支队伍的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在“9·8”系列活动、全省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全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的筹备和召开期间,全体干部职工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高质量完成了重要文稿起草、重大活动组织及重要嘉宾接待等工作,展现了良好精神面貌。

二是抓业务研究,提高对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发展重大决策的认识。围绕全市产业发展深入开展“三找”,组织力量编制了《关于贵阳市工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报告》,围绕省委、省政府“火车头”、“发动机”的定位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对全市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围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提出了新时期贵阳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产业布局和对策建议。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6大主体文件中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全国首个电商产业园扶持政策《关于支持贵阳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试行)》,牵头编制了《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贵阳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 三是抓产业对接,务实推进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为深化落实“9·8”系列活动成果,加快融入北京产业链布局,在贵阳驻京区域合作工委和赴京挂职干部的积极配合下,有计划推进与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委合作协议的落实,积极与北京有关企业开展交流,共同组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需求对接活动。40余家北京企业先后赴筑考察,与我市多家企业展开交流,寻找合作切入点。其中,与北京宽带资本合作建设贵阳云基地的方案已敲定,与北汽海纳川的合作方案将于近期完成,北车集团、北京环卫集团、北京建工集团等已表示明确的合作意向。

四是抓项目谋划,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强力开展招商引资。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做好项目谋划,积极开展龙头企业的引进。在省经信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推进与南车集团的合作,牵头起草省经信委、市政府、南车集团合作共建贵州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三方合作协议,并于12月26日正式签署。瞄准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环节,大力引进吉利甲醇轿车制造项目,经过多轮洽谈,合作原则框架已明确。积极参与国机集团引进前期工作,市政府于9月中旬与对方签订合作协议,为我市借助国机集团管理、研发等优势,推进磨料磨具行业兼并重组,提升自身机械装备、新型研磨材料、新型建材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积极助推国药集团与同济堂制药的兼并重组,使我市医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二)努力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力保增长

一是抓调度稳增长。从年初抓复产复工到年末开展“百日冲刺”,牢固树立服务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狠抓运行调度和协调服务,全力促进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强化目标管理,加强督促,结合各目标责任单位进度完成情况,对下一时间节点进度计划提出明确要求和工作建议。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机制,坚持实行旬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业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强化应对措施,代市委、市政府起草《贵阳市工业提速转型十大攻坚行动方案》,着力攻克工业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区(市、县)、高新区、经开区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认真落实省、市安排部署,千方百计稳增长。特别是白云区,在中铝贵州分公司大幅减产的不利情况下,积极配合省、市主管部门采取措施,维持下游加工企业稳定生产,最终超额完成年度目标;部分区县经过艰苦努力,也较好地扭转了上半年欠账较多的不利局面。

二是抓增量强支撑。强力推进项目攻坚。截至12月底,全市投资额超千万项目中,开磷60万吨精细复合肥、娃哈哈五期、泰邦生物科技园等161个项目开工,开阳化工50万吨合成氨、首钢贵钢高速线材、塘寨电厂2号机组等111个项目投产,30万吨硝基复合肥、振华新材料沙文一期、紫江水泥等120个项目达产,开工、投产和达产项目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扎实抓好企业上规。集中有限资金,优化调整扶持方向和培育对象,全年新增500万元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户,新增2000万元以上83户(其中48户同时含在500万元口径中统计),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新投产项目和新上规企业全年新增工业增加值近50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市技改资金全年共计安排1.33亿元,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围绕服务体系和融资体系建设,创新市中小企业服务大厅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全年累计服务中小企业1万户,签订服务合同9800份,合同金额1989万元,帮助139户企业获得贷款6.2亿元;积极组织融资性担保机构申报上级资金,全年共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补助3385万元。

三是抓存量拓空间。实施四个千亿行动计划、百亿企业培育计划,加大技改扩能支持力度,有效开展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拓展增长空间。全年共安排9720万元用于产业升级和企业升级,重点支持海信、益佰、老干妈等龙头企业及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技改扩能,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给予贵阳海信1000万元支持,企业年产值同比增长达到30%。为106户企业提供总额1964.5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拉动贷款32亿元,该部分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合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8%,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7.2个百分点。20**年,装备制造、烟草制品、特色食品、现代药业、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467.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7%,同比增长20.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6个百分点。 四是抓园区促集聚。紧紧围绕“5个100工程”的实施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坚持规划引领。代市委、市政府起草《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在全市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扶持政策等方面作出新突破,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印发全省各市(州)参阅;制定市、区两级推进“100个产业园区工程”工作方案并建立目标责任制;根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总体布局,抓好各园区“三规划一环评一方案”的调整修编。坚持集约集群。突出“一区一园,一园一主业”的原则,以各大园区为载体,以中航发动机、奇瑞客车、海信电子、开磷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提升项目谋划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全市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1577户,全年新增签约入园项目212个,总投资1075.9亿元。坚持创新驱动。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开展新产品技改项目评优表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开展金融、职教、信息、技术、政务“五个服务进园区”活动,为入园项目加快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累计建成包括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基地等在内的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全年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00名,80余家金融机构累计为近400家企业提供总额达84.2亿元的科技融资。同时,为推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升级,完善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20**年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企业入驻等六个方面对全市产业园区开展了考核。

五是抓安全保稳定。严格落实省、市安全生产系列文件精神及会议部署,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日常监管和专项攻坚相结合,全面排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单位的督促和指导。着重抓好煤炭、民爆等行业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全市工业安全形势持续保持稳定,全年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0起,死亡0人;其中,煤矿企业全年生产原煤218万吨,百万吨死亡率为0。按照省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煤矿兼并重组,制定全市煤矿兼并重组规划并抓好实施,顺利完成省下达的20**年关闭煤矿任务。

六是抓服务强保障。运行调度方面,从一季度抓“开门红”起,实行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制,组成专项服务工作队,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重点企业开展挂帮服务,指导企业抢抓有利时机搞好生产。要素保障方面,协调解决了贵钢取水、华能焦化煤炭运输、中铝贵州分公司电价补助等问题;积极帮助企业申报上级资金,全年共获得国家、省支持资金6.36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10.8%。其中:获得国家重点产业振兴专项资金0.74亿元、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2.65亿元、省煤调资金补助1.55亿元,分别占到全省总额的38.8%、27%和24.8%。市场开拓方面,精心策划,高规格、高水平办好第八届制博会、第九届药博会、贵阳赛区“两赛一会”。制博会共吸引11个省(区)300余家企业、近千种产品参展,签约总金额百余亿元;药博会上,促成北京科信必成与我市景峰制药的合作,达成另外13个项目的合作意向;“两赛一会”省总决赛上,全市共有20件作品获奖,总成绩全省第2。编制《贵阳市名优产品推荐目录》和《贵阳市工业产品目录》,促进400多家本地企业实现相互配套合作,配套资金总额57亿元。

同时,统筹兼顾,认真抓好以下工作:深入开展“一创四办”。在市技改资金中设立“创模”专项,全年累计落实到位1470万元;圆满承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之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展洽会、ict产业创新论坛,施耐德电气、日挥公司、中节能、中石化等国际知名企业参展,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创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监督检查的运作模式;以廉政风险防控和预防职务犯罪为突破口,加大风险点和风险环节排查力度,委内共设立10个工作联系点,并把预防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线,进一步查找风险点16个,不断筑牢预防屏障;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特别是在项目资金安排、干部选拔任用等重大问题上,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公开透明运作,主动接受监督,有效树立了风清气正的部门形象。积极妥善处理信访问题。按照“能解决的全力解决,不能解决的积极做工作,及时化解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的原则,一把手亲自抓,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协调解决好部分历史遗留问题。

20**年,是激荡人心的一年,各方面工作硕果累累,饱含了省市各级领导、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凝聚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也让我们对未来贵阳工业发展充满了信心。但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发展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从长期来看,我市工业发展中面临以下深层次问题:一是从产业规模看,主导产业竞争力较弱导致工业高位增长缺乏动力引擎;二是从产业质量看,价值链层级“低端锁定”导致效益提升面临增长困境;三是从产业载体看,县域经济布局凌乱导致产业发展未能形成集群效应;四是从产业定位看,现有特色产业需要更加符合国内外产业演进趋势,当前主导产业无法支撑贵阳的工业高位增长目标,需要把握全球新一轮产业及技术变革机遇,重新审视增量产业方向,突破原有的定位局限。

——从当前来看,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新投产项目数量少、规模小,重大项目建设慢、投产晚,增量对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撑不足;二是产业园区未形成滚动发展的运营模式,投入不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外部形象较差等问题仍没有根本扭转;三是国家对过剩产能的宏观调控及市场约束,将使我市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磷、铝、铁合金等高载能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对下游企业也将造成影响;四是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不够,需要进一步贯穿到今后的工作中,各区域产业功能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工作与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还需进一步加强。

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工信委工作总结

工信委党风廉政工作总结

经信委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工作总结

工信委论文

工信委发言

工信委学历证书

桂林工信委

工信委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推荐)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