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讲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0: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培训讲稿

培训时间:2014年4月2日 主讲人:唐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在各个学校投入实用,怎样落实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已成为摆在每一个小学教师面前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前一段时间都进行了新课标的通识培训,更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我们用好新教材的前提条件。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正是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编写的。我们作为一个一线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面对每一个教学内容,要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将要共同探讨的就是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体会教材的编写思路,理解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来有效地组织教学。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编写思路及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努力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在本册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编写者试图将抽象的理念和理想化的设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形式和素材。所谓创新,就是教材的编写要以《标准》为依据,尽量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在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上努力展现新的面貌。实用则是要考虑我国教育的现实条件,适应我国广大城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努力使教材的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坚持开放的原则,努力体现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空间和时间。 2.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的数学教育有着丰富的而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那么,我们应改掉什么、发展什么、坚持什么,这是需要认真研究与论证的。在目前的编写研究中,我们注意对传统的数学教育经验进行认真、慎重的取舍,同时努力创造和体现与

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经验和方法,使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所谓基础性,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是最基础的,教材结构是基本的,仍然注意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所谓丰富性,指的是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呈现出丰富的特点。最后要坚持发展性,使教材的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开放的、发展的。

二、教材编写的思路 1.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力图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 2.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仍然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3.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4.内容的展开,注意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数学的思考方法,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5.继续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6.力求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如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是开放而多样的,等等,以适应我国城乡广大地区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7.力求使教材的文字叙述准确、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 (1)具有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发展规律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数、估计、统计、应用、创新等意识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内容;尽量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加大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力度。

(2)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求异思维、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加强创新意识、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计算能力的内涵,

提出培养计算能力的恰当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提出问题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根据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勇于探索、热心奉献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2.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

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内容的展开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例题、习题的形式多样、所选素材尽量符合实际。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3.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注意反映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反映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过程,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思考获得感性经验、理解所学知识,倡导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性知识。体现教学的基本过程,同时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4.新颖实用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形成以教科书为核心的立体化教材体系,重点编写具有新颖、实用、开放等特点的教师教学用书,研制实用有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套软件,使之成为促进教学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接下来我们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案例共同探讨教材编写的这些原则、思路、方法是怎样体现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去落实。

案例1:(一年级下册19页例3) 这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例题反映的是放学以后学生活动的情景,用一幅公园的大情境图提供了许多数学信息,为学生学习准备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这幅图中有13个小朋友捉迷藏,6个小朋友是捉方,求藏了几个人;还有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做丢手绢游戏和16人踢球,来了9人的语言交流场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计算。此幅综合情境图实际上是按三个层次安排

的: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捉迷藏);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提出问题后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丢手绢和踢球);三是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

1、编写这一教学内容遵循了“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理念。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

2、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呈现的内容丰富,反映的信息量大。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

3、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同时能够渗透品德教育(即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人说数学课不好进行品德教育,在我看来老教材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教材呈现的都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原则、方法、公式等,而实验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现实、生活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情境为素材,大大的方便了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如这里可以教育学生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和游戏,有助于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需要指出的是数学中的德育不能牵强,要做到随机,适时。

教学时可以借助挂图或投影(条件具备的可以运用多媒体),描述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之后让学生独立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捉迷藏”图中的问题,然后组间交流,总结解题思路,有了解决第一幅图的基础,第

2、3幅图中的问题可由学生们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和巡视了解收集到好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评议,提升同学们的思考水平。最后放开手,让学生看着三幅图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创新意识。

案例2:(一年级上册,认识平面图形)

这一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以学生喜爱的数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体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图中画了几个小朋友在用不同的立体图形作为模具画平面图形,这是学生喜爱的活动(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就喜欢做这样的游戏),而且这一活动容易组织开展,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数学知识。

2、内容的展开注意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教学时决不能象以前那样直接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认识,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用立体图形作为模具画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到平面图形是从立体图形的面上剥离下来,真正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同时让学生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从众多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中抽象出它们的一般图形。

3、教材编写中体现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补,提高它们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理解了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们教学本课时,就要合理安排学生去操作,去合作,培养他们的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才能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成目标,所以做好教材分析是写好教学设计,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教学用书是帮助我们理解教材的最好的助手,教师教学用书直接由教材编写者编写,对每一节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都有准确的定位,所以我们在写教学设计前要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做好教材分析,为我们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地、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学习。作为一线教师,应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对待数学教材(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机械地死教教材,被动地适应教材,只做教材的实施者这一层面上,而应该敢于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让教材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学习材料。在几年来的摸索实践中,我充分感受到合理地开发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产生较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以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选取富有现实性与趣味性的素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篇2:小学数学教师业务培训稿

小学数学教学培训材料

青龙县教研室 王宗会 下乡调研中的几个问题所想到的 说实话,刚接到培训任务的时候,我就想:应该培训些什么内容呢?心中很茫然,一时竟不知从何入手,回头清理了一下一年来下乡历程,于是心中一动:还是先让大家和我一起共同回顾一下我在下乡中切身经历的几件事吧。

1、到底设计个什么活动让学生探究啊?

这是一次下乡时,一位教师问的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研讨活动中,我准备上“小数的性质”一课,可是我想了很长时间了,到底设计个什么活动让学生探究呢?我找不到合适的活动,您帮我想想吧。我说:“为什么先思考设计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呢?”这位老师说:如果没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哪里是新课改的课呀?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是老师们经常问的“问题”。似乎在老师们看来,只有“探究活动”(实际上很多都是低水平的动手操作活动,而缺少思维上的投入)就是“新课改的课”。我们愕然:难道一线教师是这样备课的?备课不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考虑通过什么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却先考虑设计活动或情境,让学生动起来,为什么会本末倒置呢?

2、坑坑洼洼的怎么补啊?

这是上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创设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然而偏偏有不上路的学生,当时的教学场景如下:教师出示一个问题情境,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地,如图:

要测出这块地的面积,她该怎么测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 演示,通过割补将这块地重新拼成长方形的地,因而能够求出面积,渗透转 化思想。有学生问:“老师,这是地,您怎么补啊?”老师:这不是真的地, 我们不是在做数学题吗?该学生暂时没有了疑问。 四边形”的地,从而引入新课:求平等四边形的面积。偏偏又是刚才 这个学生又问:“老师,这块地坑坑洼洼的,怎么补啊?”(学生没 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把它看成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很着急:“不是说了吗,这不是真的地,我们在做数学题。”我又一次愕然: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学生问的两次“怎么补”是同一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处于同一思维水平吗?怎样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种“生成资料”呢?

3、都学分数了,为什么还学小数?

这是教学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结尾。教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提什么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快要结束时,都会程式化地这样去问,而该教师还问了一个更有思维和教学价值的问题: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其中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们都学习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 教师当时很紧张,但还比较机智:“这个同学提了一个好问题,但要下课了,希望下课后大家都去思考。” 在课后的研讨交流中,这位教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备课时我也思考这个问题了,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答案,心想学生应该不会问这个问题。但偏偏怕什么就来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呀!”我们再一次愕然:这个问题查阅不到资料,难道就不能回答了吗?我们朴素的理解哪里去了?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思维而只会寻找资料吗?

以上几件事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而且,三位教师都是比较优秀的教师,我把这些问题讲给大家,是因为它在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更让我们从某些方面受到很大启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上好课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是我们做为教师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因此,我把这次培训的内容定位于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小学数学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第二部分: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第一部分: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 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这是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

新授课“四环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挖掘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又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教师顺势利导,导入课题,使学生饱含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

(1)联系现实生活,情境引入。

可采用谈话、汇报、讲故事、做游戏、动手操作、情景图等方式,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2)分析情境信息,提出问题。

另:创设问题情境在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在以前讲分数时都是分苹果、分梨、分月饼引入,可华应龙老师用测量的方法引入,可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

老师: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听个有关大头儿子的故事吧!

旁白:天热了,小头爸爸到商场买凉席。到了卖凉席垫的柜台,他遇到麻烦了„„于是给他的大头儿子打电话。

小头爸爸:儿子,我忘了量床的长了,你找把尺子量一量床有多长。 大头儿子:噢!

旁白:大头儿子在家里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一把尺子,怎么办呢?(停3—5秒)突然他想了个好主意。

大头儿子:爸爸,你今天打领带了吗?小头爸爸:打领带?哦,真是个聪明的大头,快量吧!

旁白:大头儿子拿来一根爸爸的领带。他用领带一量,嘿!巧啦,床正好是两个领带长。

大头儿子:爸爸,床是两个领带长。

小头爸爸:儿子真有办法!我知道了。嗳,儿子再量一下沙发的长吧!

旁白:大头儿子再用这根领带去量沙发。唉,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大头儿子把领带对折来量。唉,沙发又比对折后的长一些。大头儿子再想办法,他将领带对折再对折。一量,巧啦,沙发正好有3个这么长。大头儿子真高兴啊!可是,他也碰到难题了。

大头儿子:(自言自语地)床是2个领带长,现在我怎么跟爸爸说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2.帮助解疑

大头儿子:“怎么跟爸爸说这个沙发有多少个领带长呢?” 你有办法表示出这样4份中的3份吗?

在此过程中,华老师用故事引入,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之中,通过故事情节的深入,使学生经历问题冲突,动脑思考,既促进了学生内需,又巧妙地引出了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找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自主探索: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先将自己的方案在小组内交流,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方法,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对有争议性问题共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内统一意见。小组交流中,小组长要明确分工,把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并由专人做好记录、总结,最后推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

汇报时,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是指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

根据上面程序,此环节的实施可通过以下四步完成:

(1)独立思考,探索尝试。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问题提出后,首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可能不一,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疑难,在此情况下进入下一环节。

(2)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交流、合作,通过争论讲解、操作演式等形式,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并指定组员做好发言准备。

(3)成果展示,质疑评价。

各小组在班内充分展示其研究成果,再通过小组间的比较、质疑,进一步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形成班内较统一的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质疑、评价、互动,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精神。

(4)教师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不但要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激励和点拨,而且还要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内容,进行必要的小结,提炼和升华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思维模型的形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基本应用:是应用知识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就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比如:概念、基础知识的巧记妙喻,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创新等。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和提升;对暴露出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加强点拨指导,进行诊断矫正。

本环节可从以下三步进行:

1、针对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例题类型,设计一组基本题。题量相对较大,主要目的是面向全体,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技能技巧。

2、拓展练习,发展能力。

变化例题特征,设计一组拓展题。拓展题要体现综合性、挑战性。题目不宜过多、过难,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不但拓展学生思维,更为以后教学做好铺垫。

3、课堂评价,课后延伸。

练习结束后,可先让学生简单对练习情况谈一下收获,对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进行表扬。然后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的精神状态予以肯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坚定后继学习的信心。然后布置适量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主要是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回顾与总结,注意反思或总结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如在《圆柱体》教学总结中两位教师的总结如下: a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哪位同学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整地总结一下?(生总结略) b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得真棒。可惜今天张强同学生病缺席了,你们愿意通过电话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告诉他吗?

生:愿意!

师:那想一想,怎样讲,才能让张强同学脑海中一下就能浮现出圆柱体的形象呢?还有哪些注意点要转告他呢?

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简单地把所学内容复制到大脑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教师就是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这样机会。

四种新授课基本教学思路及程序

1、概念新授课教学

基本思路:要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进行教学。 教学程序: (1)情境引入,明确概念。

(2)感知迁移,掌握概念。

(3)多层训练,巩固概念。

(4)反馈评价,内化概念。

2、解决问题(应用题)新授课教学

基本思路:认真审题,明确用数量关系,沟通解题思路。

遵循“问题探索——解决交流——应用评价”三个阶段教学。

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审题分析,找突破口。

(3)理清思路,交流归纳。

(4)巩固扩展,检测评价。

3、计算新授课教学

基本思路:找准旧知的生长点,新知的切入点,构建新知。

基本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为有效迁移铺垫。

(2)学习计算——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3)练习反馈——多层训练达标检测。

(4)归纳总结——自我评价形成认知结构。

4、几何形体新授课教学 基本思路:操作实验,遵循“问题——实验——归纳——应用”四个阶段教学。 基本教学程序:

1.复习铺垫,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2.操作实验,感知迁移,形成概念。 3.发现规律,思考归纳,汇报交流。 4.练习应用,深化反馈,总结评价。

新授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法让学生把经历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当做是一种需要。 [案例1]《简单的统计》教学

两位老师都设计了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他们的处理方式却不一样。篇3:(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第一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11月6日

培训地点:会议室

主 持 人:陈义仲

培训内容:《图形与变换的教学策略》

“图形与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在变换几何中,它们分别对应着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相似变换,其中前三种变换是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的变换(称为合同变换或全等变换),这几种变换条件下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也不变。而在相似变换下,两点间的距离按一定比例变化。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平移、旋转和对称。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有两个方面:第

一、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图形变换的现象,教学中希望提供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这些现象,第二,体会变化对刻画图形的价值,这提供了动态学习的新角度。

一、要明确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本要素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直管感受到,平移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旋转就是绕着一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对于小学生就足够,但作为教师要说明三种变换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在小学教学中主要引进了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

二、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变换现象,并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变换的特征。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直观认识变换现象,然后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变换的特征,这实际上既代表了教材编写的基本线索,也符合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

其实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通过折纸、转风车、照镜子等获得诸如平移、旋转、反射等的体验。(见教材173页案例8)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操作应该与适当的想象相结合。

第二、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要求,特别是作图的要求。

第三、对于平移的作图,只要求做基本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平移,对于旋转来说,要求做基本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三、重视加强从变换角度认识图形的教学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适当延伸,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图形。 第

一、可以设计适当活动(如前面提过的圆的旋转与对称性的活动),使学生对这三个图形的旋转对称有初步感受,包括平行四边形,这也会解决学生的一些困惑(如平行四边形这么“对称”,为什么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可以讨论这些图形对称轴条数的不同,从而感受到圆是一个最具有“对称性的图形”。

三、可以通过轴对称性来探索或体验图形的性质。

实际上,学生对于图形的对称性质是比较感兴趣也是容易出现困惑的,特别是对平行四边形。(见教材176页案例10)

四、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并设计图案

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

运用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是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学生将在这一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变换的性质,体会变换的应用价值,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第二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11月13日

培训地点:会议室

主 持 人:陈义仲

培训内容:《图形与位置的教学策略》

第五节、图形与位置的教学策略

图形与位置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刻画物体或图形位置的方式,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刻画图形的新视角。

一、明确小学两种确定位置方法的内涵及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

明确所教学内容的数学内涵和教育价值是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前提,首先介绍一下小学确定位置与方法的数学内涵,目前,教材中有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即“某行某列”和“方向和距离”,他们实际上分别对应了学生今后要学习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他们都是平面上确定位置的重要方法。

教师经常要面对学生的各种想法,问题是如何判断其价值并适当引导呢? 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判断学生想法的价值,从而采取了忽视学生做法或简单处理的方法,只是表扬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就马上去介绍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只否有价值,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与别人想法的联系,以及和书上结论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探索如何刻画和描述图形的位置 在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期,学生将尝试辨认物体的方向,会看懂自己生活环境的线路图,这既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积累活动检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物体或图形的位置,探索刻画位置需要那些要素。教师要注重使学生经理这一过程,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在电影院中是如何确定每个位置的,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还可以鼓励学生观察不同地图中刻画地点的不同方

法(如用相对于某点的方向和角度、经度和纬度);有条件的话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活中有趣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比如:一种海上确定航行船只位置的方法,他是利用船只相对于两个观测点的方位角确定的。

三、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学习了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例如:可以为学生设计荒岛寻宝的情景,鼓励学生如何选择参照物,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刻画宝物的位置,如可以以登陆为原点运用直角坐标(当然小学不出现这个名词)来刻画藏宝处的位置;也可以藏宝处相对于登陆处的方向和距离进行刻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一定要把握难度和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第三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11月20日

培训地点:会议室

主 持 人:陈义仲

培训内容:第四章《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

一、统计与概率的内涵

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做出决策和预测,而统计正是与数据打交道的科学,它是在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发展出来的。这里引用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的一个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定义中有三个核心词:

第一、数据。“数据和数的区别数据应有实际背景,而数不一定,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把”统计“从过去的数的运算中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统计正是通过数据处理来提取信息从而帮助人们进行抉择。

第二、收集和分析数据。运用统计处理数据的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收集数据的放法并收集数据;整理并尽可能清楚地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并做出抉择和推断。

第三、科学和艺术。统计学有其科学的一方面,但也有艺术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数据,由于背景和目标不同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就是统计方法没有简单意义上的对和错。只有“好“和”“不好”。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着随机现象,并且认识到这些现象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在相同的条件下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当我们大量重复试验时,试验的每一个结果都会呈现出其频率的稳定性。

最后,简单地分析一下统计与概率的关系,实际上,统计与概率都是研究随篇4:天和小学教师培训讲稿

开县天和小学教师培训讲稿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开县汉丰三校 徐传云

摘要:随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将掀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教师应该怎样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体现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呢?这就迫切需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策略的引领。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堂 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以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等理论的支撑下,吸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将小学数学课堂锻造出一个自主探究、生动活泼、高效优质的课堂。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与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讲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定位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确定目标前,我们首先要正确解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其次要认真地进行学情分析,把握学习起点;再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比较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是全面、具体、可测的。 1.全面。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它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尽可能运用显性动词进行描述,避免使用隐性动词。如《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识记层次目标”可定为:记

住(知道)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方法,“记住(知道)”为显性动词,而不是用“掌握”之类的隐性动词;“理解层次目标”可定为:能说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算理,“说出”为显性动词,而不用“理解”之类的隐性动词;“应用层次目标”可定为:会正确计算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过程与方法目标”可定为: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可分为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美的情感。态度是在一定情景下个体对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对人对事的情绪反映)和行为成分(对客观事物的外显行为)构成。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一方面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成为主体判断客体价值大小,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等方面来拟定。如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确定为:初步学会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的意义和巨大应用价值,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2.具体。教学目标一定是明确的、准确的、可“触摸”的,具有明确的指向。切忌空泛的、漂浮不定的目标,更不能不切实际地拔高要求。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要求。 3.可测。教学目标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检测性。在一堂课中,“三维目标”的检测形式是多样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检测通常是采用学生完成习题的方式进行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 的检测通常是教师通过学生的操作、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来检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检测通常是从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习惯等方面来检测的。

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体现教师钻研教材、把握学生学情的重要方面。下面我以《认识一位小数》为例,再次对教学目标进行一次完整的说明。

①初步认识小数,知道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 ②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经历观察、思考、交流、类推、归纳、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④初步学会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的意义和巨大应用价值,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上案例中,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到位,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全面、准确。如目标

1、2中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目标3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目标4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们相信,只有对目标本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实实在在地认识到这些目标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价值意义时,发展性目标才有望落实。在这样的目标导行下,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必然会趋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定位

教学重点取决于知识结构,教学难点取决于学习情况。即教学重点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根据所教知识本身而决定的,某一个知识点是系列知识学习的关键,或者是后续知识的必备前提,这样的知识点就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而教学的难点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确定,学生感觉难以理解的知识应该是难点。例如:《三位数退位减法》重点应该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而难点应该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教学时,计算的方法是重点,计算的算理是难点;概念教学时,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重点,概念的运用是难点;解决问题教学时,获取数学信息,并进行有效分析是重点,根据问题寻求解答思路是难点。

作 业:

从所教年级教材中选择计算、概念、解决问题三个不同的课型,分别写出它们的教学目标以及它们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讲 教学过程的定位

(一)

教学过程就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预设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科学、合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预设时,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让每堂课都成为扎实、朴实、真实的有效课堂,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常规训练(3分钟)

常规训练是通过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的训练。所选的题目是学生已学过的、又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起到作用的习题。例如:教学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时,首先通过口算卡片复习表内乘法,再设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要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有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习题;教学解决问题时,要设计根据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或根据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的练习等等。常规训练时,学生必须全员参与,切忌部分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常规训练的目的。

二、引入新课(2分钟)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二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是生活经验引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灵活运用。引入新课重在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学习情趣。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是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认识新知的起点,通过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的过程。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与常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由旧知变为新知引入新课。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在常规训练中可设计除数是一位数的练习题,学生练习后,将除数改为两位数,又怎样进行计算呢?教师提出质疑,从而引入新课。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抓住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与新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入新课的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是很多老师喜欢采用的方法之一。下面我

们以《认识几分之一》为例,看看创设的不同情境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一位教师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借助动画片《巴拉巴拉小魔仙》的故事情节创设了一个学习情境:小魔仙美琪、美雪和小黑魔仙斗法分东西,让学生感受平均分,引入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并不熟悉这几个角色,而且注意力被教师做的电脑魔法的设计所吸引,完全冲淡了学习的主题,效果很不理想。另一位教师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借助学生熟悉的喜羊羊、灰太狼春游分食物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两位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同,效果也不一样。所以,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情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时,如果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就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来引入,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从这幅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一出来,教室热闹了,学生的兴趣也来了,讨论的讨论,交流的交流,教师感觉良好。过了一会儿,学生汇报:我发现图中有小朋友在玩;我发现图中有鸽子、有树、有长方形、三角形??。这时,教师着急了,用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引出新课。而另一位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你从这幅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什么?学生汇报是:我发现图中有三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里面有一个鸽子;我发现图中有四个小朋友在分一个西瓜,每个小朋友分了一片??。教师抓住其中分西瓜的情境,进一步提问:每个小朋友分的西瓜是同样多吗?(是)那么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西瓜怎样用数字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两位教师创设情境时提出的问题不同,效果也不一样。所以,创设情境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数学问题,更应该是与新知识有关的数学问题。

因此,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要充分考虑到我们情境的“问题性”,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要为学习新知服务;二是情境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三是情境必须具有“普遍性”,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情境;四是情境要具有“实用性”,即出现的情境不能干扰学习的主题,也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3.生活经验引入新课

生活经验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采用生活经验引入新课,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特别关注所教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连接点。例如:教学《年月日》前,布置学生收集年月日的篇5: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第一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9月4日

培训地点:会议室

主 持 人:吴晓美

培训内容:《图形与变换的教学策略》 “图形与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在变换几何中,它们分别对应着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相似变换,其中前三种变换是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的变换(称为合同变换或全等变换),这几种变换条件下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也不变。而在相似变换下,两点间的距离按一定比例变化。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平移、旋转和对称。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有两个方面:第

一、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图形变换的现象,教学中希望提供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这些现象,第二,体会变化对刻画图形的价值,这提供了动态学习的新角度。

一、要明确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本要素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直管感受到,平移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旋转就是绕着一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对于小学生就足够,但作为教师要说明三种变换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在小学教学中主要引进了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

二、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变换现象,并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变换的特征。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直观认识变换现象,然后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变换的特征,这实际上既代表了教材编写的基本线索,也符合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

其实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通过折纸、转风车、照镜子等获得诸如平移、旋转、反射等的体验。(见教材173页案例8)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操作应该与适当的想象相结合。

第二、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要求,特别是作图的要求。

第三、对于平移的作图,只要求做基本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平移,对于旋转来说,要求做基本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三、重视加强从变换角度认识图形的教学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适当延伸,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图形。 第

一、可以设计适当活动(如前面提过的圆的旋转与对称性的活动),使学生对这三个图形的旋转对称有初步感受,包括平行四边形,这也会解决学生的一些困惑(如平行四边形这么“对称”,为什么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可以讨论这些图形对称轴条数的不同,从而感受到圆是一个最具有“对称性的图形”。

三、可以通过轴对称性来探索或体验图形的性质。

实际上,学生对于图形的对称性质是比较感兴趣也是容易出现困惑的,特别是对平行四边形。(见教材176页案例10)

四、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并设计图案

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

运用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是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学生将在这一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变换的性质,体会变换的应用价值,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第二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9月11日

培训地点:会议室

主 持 人:吴晓美

培训内容:《图形与位置的教学策略》

第五节、图形与位置的教学策略

图形与位置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刻画物体或图形位置的方式,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刻画图形的新视角。

一、明确小学两种确定位置方法的内涵及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

明确所教学内容的数学内涵和教育价值是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前提,首先介绍一下小学确定位置与方法的数学内涵,目前,教材中有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即“某行某列”和“方向和距离”,他们实际上分别对应了学生今后要学习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他们都是平面上确定位置的重要方法。

教师经常要面对学生的各种想法,问题是如何判断其价值并适当引导呢? 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判断学生想法的价值,从而采取了忽视学生做法或简单处理的方法,只是表扬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就马上去介绍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只否有价值,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与别人想法的联系,以及和书上结论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探索如何刻画和描述图形的位置

在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期,学生将尝试辨认物体的方向,会看懂自己生活环境的线路图,这既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积累活动检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物体或图形的位置,探索刻画位置需要那些要素。教师要注重使学生经理这一过程,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在电影院中是如何确定每个位置的,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还可以鼓励学生观察不同地图中刻画地点的不同方

法(如用相对于某点的方向和角度、经度和纬度);有条件的话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活中有趣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比如:一种海上确定航行船只位置的方法,他是利用船只相对于两个观测点的方位角确定的。

三、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学习了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例如:可以为学生设计荒岛寻宝的情景,鼓励学生如何选择参照物,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刻画宝物的位置,如可以以登陆为原点运用直角坐标(当然小学不出现这个名词)来刻画藏宝处的位置;也可以藏宝处相对于登陆处的方向和距离进行刻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一定要把握难度和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第三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9月18日

培训地点:会议室

主 持 人:吴晓美

培训内容:第四章《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

一、统计与概率的内涵

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做出决策和预测,而统计正是与数据打交道的科学,它是在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发展出来的。这里引用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的一个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定义中有三个核心词:

第一、数据。“数据和数的区别数据应有实际背景,而数不一定,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把”统计“从过去的数的运算中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统计正是通过数据处理来提取信息从而帮助人们进行抉择。

第二、收集和分析数据。运用统计处理数据的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收集数据的放法并收集数据;整理并尽可能清楚地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并做出抉择和推断。

第三、科学和艺术。统计学有其科学的一方面,但也有艺术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数据,由于背景和目标不同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就是统计方法没有简单意义上的对和错。只有“好“和”“不好”。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着随机现象,并且认识到这些现象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在相同的条件下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当我们大量重复试验时,试验的每一个结果都会呈现出其频率的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方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