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5:40: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残奥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仁义和宽容\",希望残奥会所体现的\"歌唱生命的创造力,人性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理念将感动东盟各国政府和人民,推动大家重视和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和体育活动.B.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相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C.由于上海市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等,使得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尤其是地震重灾区新生能够安心学习生活.D.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得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竞相选取的一种意象, 。“月是故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的外观。

①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③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乡思、念亲的标志 ④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 ⑤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

- 2也不能有辱朝廷。

C.朝廷征发两万车辆前去接运率部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长安县百姓或藏匿马匹,或献出马匹而不配置鞍具,以致皇帝大怒,要杀长安县令。

D.汲黯要到淮阳郡任太守时,告诫大行李息及早向皇上揭露谄媚奸诈的御史大夫张汤,李息害怕张汤,始终不敢向皇上进谏。后来,张汤果然身败名裂。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4分) 译文: (2)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6分)

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13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2.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说明。(6分) 13.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

- 45

11、(1)汲黯对人秉性循傲,绝少世俗的礼数,当面指责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译句大意正确得2分,“面折” 翻译准确得2分)

(2)不肯堂堂正正地替天下人说话,而一心去迎合皇上的心思。皇上心里不想要的,他就顺其心意低毁;皇上心里想要的,他就跟着夸赞。(译句大意正确得2分,“阿”“主意”翻译准确各得2分) 12.(4分)答案要点: 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 13.(4分)答案要点:1.直接抒情,

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2分)

14、B D(每项2分)(原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15①钱穆很重视语言文字对于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在燕大任教时,要求校方将建筑的英文名称改为汉语名称;(3分)②钱穆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据旧开新的道路。(3分)

16①钱穆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效果好。②钱穆教学经验丰富,他把自己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③钱穆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每点2分)

17答案示例:

大师应该是有才华有建树的人。①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著作等身,毕生著作总共l400万字;③成就多面,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大师应该是道德高尚,行为师表的人。①热爱国家和民族,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②做事认真,不务虚,讲课事实性强,有考有识,不尚空谈,简要精到;③对后生晚辈热诚无私,上课满腔热情,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大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①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热

- 7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材料]

松桃二中第一次月考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湖南省武冈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文)试卷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大阅读(材料)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考后反思

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高二第一次月考反思

高二第一次月考总结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