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凉州方言概说

发布时间:2020-03-02 03:26: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节 凉州方言概说

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古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四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是“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是“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

早在 4000 多年前,凉州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后,这里便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服河西,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设置的“武威郡”,从此得名。三国时设置凉州,成为全国十三州之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先后在这里建都,创造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隋、唐三百年间,“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宋朝时期,这里是西夏国的“陪都”。元代成吉思汗之子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完成了西藏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明、清时期,分别在这里设置凉州卫和凉州府。中华民国置甘凉道,后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为专区所在地。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辖19镇18乡、两个乡建制生态建设指挥部,448个行政村,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有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总人口102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凉州方言属西北方言兰银官话河西片,以武威市治城关镇为代表,是西北方言的重要方言点之一。

一、总体特征

凉州方言不同于周边地区的突出特点是不分“ɑn”组和“ɑnɡ”组韵母,把普通话“ɑn”组韵母全部并入“ɑnɡ”组韵母。即所谓的“安昂不分”、“严杨不分”。

声韵系统有26个声母(包括零声母),比普通话多4个声母;有29个韵母,其中单韵母8个,复韵母13个,鼻韵母8个,比普通话少10个韵母;声调不包括轻声和连读变调,有3个调类(阴平、阳平和去声)、3种调型(半高平、高降、低降),与普通话相比,有三个方面的差异:调类不够、调值不足、调型不同。此外,有轻声,无儿化。声韵配合规律基本和普通话一致,绝大部分字的声韵配合和普通话严格对应,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存在文白异读现象。如“鞋”、“咸”、“杏”、“硬”、“脚”等。

二、内部差异

凉州区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总人口达102万,有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区内土地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22公里,南北宽约90公里。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因人口数量和地域特点,区内方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老派之间的差异

新派指世居凉州、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所说的凉州话。新派指世居凉州、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所说的凉州话。

凉州方言新派与老派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表现在发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语法方面差别最小,在代际传承之间比较稳定;词汇方面则最不稳定,不仅有新老派的差别,新派内部不同年代之间也有很大差别,最易出现代沟。发音方面的差别由于体现在口头上,所以最易体察,在老派和新派之间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分野,各派内部又比较统一。

首先要指出的是,新老派的语音差别始于凉州主城区,经历了一个由老派口音占主导地位到新派占主体地位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如今,凉州主城区生长的人中间,老派口音使用者所占的比例十分低,一般都是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青年以下的基本都是新派口音。随着城市的扩展,新派口音的强势,新派口音对老派口音的冲击正从主城区向东西南北4个方言小片的各个角落扩散。在发音方面,凉州新老派之间的区别渐渐明晰,并稳定下来。但是彼此之间的差距又不是非常大。至于时下一些少年儿童由于推广普通话而造成的方言水平下降,并衍生出的带有较重普通话口音的凉州话,不属于新派凉州话之列。

以下列举一下新老派凉州话之间发音差异:

(1)老派凉州话有翘舌音zh、ch、sh和平舌音z、c、s的分别。但老派凉州话平舌音与翘舌音存在混读现象(如沙、扎、站、迟等,在老派凉州话中也是平舌音),老派清源话甚至完全没有平舌音;新派凉州话能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

(2)老派凉州话声母(b、p、m、f)和韵母o相拼的字,韵母全部归入单韵母e。例如:波、破、摸等。声母(p、m、f)和韵母ou、iou相拼的字,韵母读作u。例如:某、谋、眸、牟、否等。声母(zh)与韵母ou相拼的字,大多与普通话一致,个别有差异,读作u,例如:轴、帚、妯。声母(ɡ、k、h)和韵母e、ei相拼的字,韵母读作舌面、后、高、不圆唇元音[]。例如:隔、格、革、胳、克、刻、客、咳、核、赫、给、尅、黑等。有的读作[e]。例如:可、科、课、颗等。声母(d、t、n、l、zh、ch、sh、r、z、c、s)、舌根声母(ɡ、k、h)和韵母uo相拼的字,韵母全部读作[e],例如:多、托、懦、罗、桌、戳、说、弱、做、错、锁、过、阔、火等。声母(n、l)与ei韵母相拼的字,大部分加介音“u”读作uei,例如:内、累、雷、类、泪、磊、垒等。声母l与韵母uen相拼的字,韵母读作[y],例如:仑、伦、抡、论、轮等。声母r与韵母onɡ相拼的字,老派凉州话全部读作零声母[]。例如:荣、融、容等。新派凉州话基本不存在以上问题。

(3)老派凉州话完全不区分前后鼻音,尤其是“ɑn”组和“ɑnɡ”组,把“ɑn”组全部并入“ɑnɡ”组;新派能区分前后鼻音,但部分人又有矫枉过正的现象,把“ɑnɡ”组又全部并入“ɑn”组。例如:党员=单元、上网=善玩。

(4)韵母ɑ的开口度新派比老派明显扩大。

以上几个方面是新老派凉州话发音差别的主要方面,当然有些小点可能遗漏,而一些新的差异也在逐渐形成,由于尚在发展之中,没有最终稳定。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上来说,新老派的凉州话在发音上有以上的差别,但是就某些个体而言,并不一定具备以上所有特点。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与文化程度的差异,有些年长的人说的凉州话具有新派特点,有些年轻的人说的凉州话则具有老派的特点。

必须强调的是,本教材所论凉州方言指老派方言。新派受普通话影响较大,不能准确体现凉州方言特点,不在本教材所论之列。

2.地域性差异

如今,虽然老派凉州话在凉州城里人中间已经使用较少,但并未从市区消失。在凉州贤孝等传统文艺中,老派口音得到了保留。更重要的是,从周边乡间进入市区的移民源源不断地将老派口音带入城里,虽然城里生长的人自己并不使用老派口音,但是在城里却还是可以经常听到老派口音的。这种代际之间的发音差异,越来越转变为一种地域性差异,即: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区别、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区别。

以城区为中心,凉州方言分城区、东、西、南、北五个小片方言区。 城区及近郊因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教育教学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及外来人口与外部交流的影响,以新派方言为主。乡村由于人口众多,中老年人口比重高,社会规范意识比较淡薄,社会用语、用字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以老派方言为主。

城东小片方言区,以清源镇为中心,包括发放镇、大柳乡、清水乡和长城乡。其方言特点:共性为不分前后鼻音;个性以所谓的“秃嘴子话”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又不分翘舌音与平舌音。以清水河(白塔河)为分界线,主要分布在清水乡、清源镇、长城乡。以位置处中的清源镇最为典型。因此,本教材下文中,通称之为“清源话”。

城西小片方言区,以永丰镇为中心,包括松树乡、柏树乡、怀安乡、五和乡、丰乐镇、金山乡、康林乡和西营镇。方言突出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

城南小片方言区,以谢河镇为中心,包括金塔乡、高坝镇、新华乡、和平镇、武南镇、东河乡、河东乡、吴家井乡、韩佐乡、古城镇、黄羊镇和张义镇。其方言特点,大部分区域不分前后鼻音,但武南镇和黄羊镇因外来人口较多,居民来自四面八方,语言比较混杂。城镇人口语言与本地居民有区别,内部差异较复杂。此外张义镇因地接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受其语言影响,本地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与其他区域有差异。特点是能区分“ɑn”组和“ɑnɡ”组鼻韵母。 城北小片方言区,包括金沙乡、金羊镇、中坝镇、羊下坝镇、下双乡、九墩乡、永昌镇、四坝镇、洪祥镇和双城镇。以石羊河为界又分为东西两个小片。东小片以羊下坝镇为中心,包括金沙乡、金羊镇、中坝镇、下双乡和九墩乡。方言突出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西小片以永昌镇为中心,包括四坝镇、洪祥镇和双城镇。因地接永昌县和民勤县,受其语言影响,方言声调、词汇和语法方面与东小片略有差异,以双城镇为典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凉州方言也在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一是城区地域逐渐扩大,经济生产不断发展,外地人口大量移居凉州,凉州方言受到了各地方言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二是由于解放后普通话的推广和日常受到广播、电视、戏剧、电影中普通话语音的影响,凉州方言中的普通话因素也在逐渐增加。三是随着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文化交际活动日趋广泛,有些方言土语和特有的粗话也逐渐减少和消失。

我们学习凉州方言辨正的目的,一是系统了解凉州方言,二是寻同辨异,纠正方音,使普通话更快普及,把我们使用普通话的程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三、研究现状

最早与凉州方言有直接关系的论著是《陇右方言》,作者为凉州人李鼎超。《陇右方言》保存了大量的甘肃方言尤其是凉州方言资料,侧重方言词语的全面、科学的描写与解释,对陇右地区方言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之后,编修的地方志中也有方言部分,但质量不高。改革开放至今,对凉州方言的描述只散见于各类论著。陆续出现的有:张盛裕的《河西走廊汉语方言》(《方言》,1993年)、张文轩的《武威方言及其“秃嘴子话”的语音特点》(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黄大祥、雒鹏、王伟俊的《河西方言与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黄大祥的《凉州方言同音字汇》(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李贵生的《凉州方言声韵调及其与中古音和北京话的对应关系》(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和《上声在凉州方言中的隐现》(河西学院学报,2012年)。这些论著对凉州方言的分析描述或简或陋,突出表现在缺乏对凉州方言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缺乏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多角度、系统的分析描写。更值得一提的是,缺乏凉州籍学者对凉州方言知根知底的专门研究。因此,凉州方言的研究在全省范围内来看是很滞后的。 思考与练习

一、凉州方言语音方面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二、凉州方言新老派之间有哪些差异?

汉字概说

通告概说

通讯稿概说

语法概说

日语概说

决定概说

中华文化概说

凉州词

凉州词

凉州词

凉州方言概说
《凉州方言概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凉州贤孝歌词 概说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