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7: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写生时间:3月20日至30日 写生地点:安徽黄山市黟县 实习内容:风景写生,建筑速写 写生目的:感受徽州文化,提高审美观。

转眼之间,为期十天的写生实践就已经结束了。在十天的安徽写生中,我们先后去了西递、关麓、南平、宏村、牌坊群、鲍家花园、渔梁坝、徽州古城等。观看了并画了大量的徽州古建筑,收集了资料,开阔了眼见。通过写生我们学到了很多。徽州,一个与历史隔的最近的地方――这是我写生10天来对安徽的整体感觉。徽州古建筑群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徽州建筑保留较完好的是西递跟宏村。 第一站:西递

我们住在西递。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

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 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我们如置身迷宫。

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

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古老幽静的村落,涓涓的流水,仿若一处世外桃源,不得不折服在这别样的建筑下,令人流连忘返。

和宏村比较起来,西递的石板路更具特色。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历经这么长时间依然大部分保存完好。这里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站:南屏、关麓

南屏,位于安徽省黟县西南,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古村落,因《菊豆》、《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在此拍摄,被称为中国影视村。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应属祠堂群。“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所有的“家祠”。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颇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祠堂建造高大、宽敞、华美、气派,与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场面相适应,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之情。参加祭祀有严明的规定,包括与祭人员要穿戴与身份相应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通过参加这种场面宏大、礼节繁多的仪式,可以增强族众对所在宗族的自豪感。有的家族还规定,年龄稍长之后的男孩子都要参加宗族内一些礼义和祭祀活动,让他们从小掌握做人的规范,懂得各种礼节,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祠堂实质上是一个家族精神教化的圣殿。

关麓位于南屏以西2公里处。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而该村居雄关之东麓,因此得名。古村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被称为\"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这“八大家”建于清朝中叶,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这八间大宅,互相独立,却又联成一体。每状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屋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联结,形成一个整体。整幢大宅由于布局紧凑而显得高大冷峻,内部由于疏于修理,都尽显衰败,不免有一些苍凉感,可或许就是这种苍凉感才更显真实、更值得回味。这八间古宅的宅名大部分皆与书学相关,体现了徽商亦商亦儒的特色。以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为首,自北向西依次为“涵远楼”、“吾爱吾庐”书斋、“春满庭”、“双桂书室”、“门渠书室”、“安雅书屋”、“容膝易安”小书斋。老屋都有精致的木雕和典型的徽州摆设,只是木雕上的人像脸谱有一些被破坏了,皆因早年的那场*,但余韵尤存。

回环幽深的巷弄曲折围绕的不是一座座徽派建筑而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美不胜收的自然环境更是为它们包裹上一层华丽的外衣,精绝的木雕令我叹为观止,艺术的破坏使我惆怅不已。 第三站: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宏村是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的,具有独特造型的“牛型村落”——“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写生的过程中,通过导游的讲解,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古代徽州的建筑特点,人文环境、徽派木雕,砖雕、石雕的特点,使我们全方位的了解古徽州的特点。我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手中的笔描绘出自己眼中的古徽派建筑。在安徽写生时,随处可以看见全国各地过来的学生和大量的游客,大家安静的画画,不受环境的影响,认真的描绘所看见的一切。

宏村大部分的人都姓汪,这里的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马头墙,青灰瓦,白墙体,幽深狭窄的小巷子。进村的南湖仿照杭州西湖而建,这就是牛型村的牛胃。湖上的一画桥曾是卧虎藏龙的拍摄场景之一。宏村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水系好,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水流经过。这些水流就是牛型村的牛小肠。水是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在古时候除了用于生活用水外还可以用作饮用水。流水从门前流过不仅能用作清洗还可以调节气温。在这里写生的这几天,虽然每天都有大太阳,可是在巷子里的流水旁一点也感觉不到炎热。由此可见小区住宅设计中,良好的水系设计是很重要的。

第四站:牌坊群、鲍家花园、渔梁坝、徽州古城等

从徽州文化看艺术设计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采风只有短短的10天,但是心中的感觉不能用不舍二字简单概括,大家心里更多的是惆怅和感慨。那里听不到城市的喧嚣,那里感受不到被恶化的环境。翻看这相机记录的这几天日子,一张张相片

无一不展示着那份独属于它的宁静和安然,纵然岁月的变迁使它不同于最初,纵然历史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但它毅然顽强地挺立着,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历史的故事。

首先看建筑来源: 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民间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原来的作用是封火,防止邻家失火殃及自家。后来演变成了徽派的主流建筑符号。这样的结构,不仅是建筑上的美感,更有实际的意义。这就和现代艺术有了不和分割的联系——艺术:不仅是美,更需讲究实用!实用又要求我们做到:

“为人的设计”:为人的设计是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对使用者的关注。这设计思想从宏村的建筑思维上得以体现。宏村,一村伴水,设计者在河的上游将水引入村庄,霎时使整个村庄多了分灵动的气息。村庄是不动的,水是动的,不动与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不失和谐,人们在门前就可以洗衣、洗碗。建筑者的人性化设计将人们的便利达到了极至。

仅仅掌握了这些东西是不够的,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设计是永不止境的,设计的前景还值得开发与利用!现在中国提倡的是和谐社会,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重点。另一方面;外在表现和内在素质是根本相连的。我们要时不时的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提高自己的灵魂修养,以及内在素质。去感觉下中国的渊博的文化,增添自己的文化内涵,那样设计的东西也才会有精神,有内核!没有灵魂的设计,就好比一辆没有方向的车,在怎么加速也不会跑到目的地!那么,再大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徽州之旅,我感觉是徽州膜拜之旅。更感觉像是一个人的旅程。我溶入到了这历史里面,感受到了中华远古的文化,以及人类的文明,潜移默化中,我对自己有了个认识,我对我只有了个定位。因为在这里,我归属那高高翘起的墙头,属于了那静静躺着的石板,属于了那饱经风霜的砖瓦,属于了那滚滚流动的历史,没有嘈杂,我只身漫游,神游天地间。

一个人的膜拜,一个人的感受,一个人的洗礼 一个人的旅程。感受过了,也就无憾了„..这就是写生给我的最大感触吧„„.

报告人:谢莹莹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安徽实习写生报告

安徽写生 实习报告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专题

安徽写生报告

安徽写生报告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安徽写生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