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3 11:38: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集体学习材料: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地点:六年级教室 时间:2013.11.06 主讲人:白改霞

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认识、判断、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对数概念的编排呈现出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优化了知识结构,强调了数感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数概念的引入 1.形象直观地引入

所谓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有些概念与学生原有的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伸,导出新概念。 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了新概念,还有利于精讲多练。同样是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的教师就从复习100以内数的组成入手,数十根小棒捆成一捆,复习10个一是十,再由学生自己演示出10个一十是一百的数学概念,为后面探索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了思维的初步模型。

3.创设情境引入 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运用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乐学的前提条件,同时消除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枯燥感,把数学概念教学植根于一个现实需要的问题情境之中,让数学问题变得十分鲜活。例如:教师通过玩排队猜数的游戏,引入100以内数的数数复习,同时不断变化已知的号码,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数出1000以内比100更大的数。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索概念的学习兴趣和操作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把握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对形成的概念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1、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教学时,教师要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充分让学生经历猜测、推理、操作、验证等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数学概念。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可让学生操作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概念,进而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共同归纳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在探究概念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数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拐弯数是一个难点,这时要让学生先用计数器拨一拨,形象地理解十进制的关系,建立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的概念,再拿走计数器,在脑海中抽象地数出拐弯数。这样学生的数概念从感性理解升华到抽象认识过渡的桥梁,巩固的依据。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

数学概念教学应多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并分享他人的探究成果,在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之间的的碰撞中进行思维的拓展与整合,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他人的长处,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找出不足和弥补遗漏,找到探究的最优方法,归纳总结并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概念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科学、严密的数学概念。例如,学生在探索如何数较大数量的事物:数本组内100根以上数量的小棒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小组长先分好工,跟组上同学商量好,怎么数我们才能做到以下要求:数的速度快,数的数量准确,数的结果别人要马上看得明白。通过小组合作数数,学得快的同学帮助理解得慢的同学认识到,满10根、满100根就要捆一捆,这样建立了数概念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概念抽象奠定了形象基础。

3.对比分类,让学生在辨析中探究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受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课时或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衔接,因此要以旧知为着眼点,提供探究的时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经过多层次的反复的比较,概括,分析与综合,初步建构数学概念。但此时并不等于学生已经牢固掌握,切实理解了概念,还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反映它们所共有的本质属性,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帮助他们对加深概念的理解,有利于知识内化形成过程,使概念系统化。对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类,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良好的认识结构,形成概念系统。

三、多种形式强化数概念的巩固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巩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记、应用和建立概念系统等方法来进行。 熟记,就是对一些概念的定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反复回忆等手段达到熟练记忆 。应用,则是指学生在应用概念中,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多层有效的练习。

(1)应用新概念的练习。在讲解新概念后,紧接着安排直接应用新概念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强化记忆、巩固概念的目的。

(2)对比练习。新课标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则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改错练习。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实例,让学生改正,可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

(4)建立概念系统的练习。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把有关的概念沟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其系统化。

四、构建数概念的同时,关注数感的培养

在整个小学阶段,数概念教学是数学概念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概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示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合理性作出解释。”通过数概念教学培养数感是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的最直接途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构建好概念后,用估一估,测一测,议一议等方法,培养学生数感,让概念教学更加完善,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亲近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正如教师在教学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后,出示实物1000粒米,1000颗红豆、500张打印纸,千字文等,让学生感受数量是1000的事物到底有多少,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感,又为生活和数学之间搭建了桥梁,让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和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做有心人,生活中处处能找到数学。

总之,概念教学的各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引入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 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教学方法,要多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明确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概念系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构建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型,为学生今后长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垫能力的基石。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30讲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

小学数学概念策略包括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材料)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