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与生活 语文从生活中来

发布时间:2020-03-01 16:42: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与生活

语文从生活中来,也要回到生活中去。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的更和谐

1、日常生活“语文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2.阅读

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

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从教育到教学再到训练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

案例一:[观察生活] 教学一年级《识字2》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太

上)你在生活中见过他们吗?在哪里见到的? 生:太子奶的“太”。(师鼓掌) 生:小吃店的“小”。(竖大拇指表扬) 生:牙膏的“牙”。 生:小班的“小” 生:上岛咖啡的“上”。(鼓掌表扬)

生:学校楼房上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生:公交车的门上有:先下后上。 „„ [简析:“新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电视中的广告,大小商店的招牌,学校中的每一块标语,家里,社区„„一切有字的地方都是学生搜索的目标。生活处处皆学问。]

案例二:[演绎生活] 五年级9册《小镇的早晨》教学片段:

师:小镇的早晨那么热闹。沿街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你见过哪些农副产品?卖主是怎样吆喝着做买卖的? (一组) 生大声吆喝:“快来买,新鲜的鱼,便宜卖啊!” 生赶紧上前,又往后一退,拍拍身上的水,说:“哎呦,水溅我一身了。这鱼多少钱一斤啊?” „„

笑声、掌声 (二组)

生满脸笑容,热情的喊:“看又嫩又新鲜的芹菜,自家地里种的。快来买啊!” 生拿起一把,左瞧右看:“不错,看上去挺有光泽的。来一斤吧!” „„ (三组) 生热情地说:“小明他奶奶,你好!又来买菜啊!要不要买些豆腐啊,这是今天早上才做出来的。”

生弯着腰,推了推眼睛说:“好啊,买一块吧!” „„

[简析: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创设生活化情境,体验生活。教师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案例三:[体验生活] 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片段:

师: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流传至今,其中油一句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引用,它就是(引读)――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同学们,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吗? 生:有。 师:你们思念他们吗?重阳节就要到了,你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你们的亲人联系,互诉衷肠,表达你们的思念之情? 生:(交流)(打电话、写信、寄贺、通过电子信箱发邮件、打短消息)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并且在交谈时巧妙的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 生(自由练习) 生:(打电话)您好!外婆。我是您外甥。外婆,重阳节到了,我很想念您。您的

身体好吗?外婆,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写得特别好,我把它送给您,“每逢佳节倍思亲”。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生:(扮外婆):好外甥,谢谢你的祝福!“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来接你啊!祝你学习进步啊!再见! (掌声热烈) 生:(写信)妈妈,您好!您去外地学习已经一个月了。今天是重阳节,看到别人家都欢天喜地过节,我特别想念您!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妈妈,希望您早些回家!也祝您学习进步!

―――――女儿

XXX 生:(发邮件)

大伯、大妈:你们好! 你们去美国已经两年了。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十分想念你们!你们在美国也过重阳节吗?爷爷、奶奶总是叨念着你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在过节时,看到人家团团圆圆,他们就特别惦记你们。你们身体好吗?祝你们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侄女:小华

2002.11.15 师:(扮大伯)小华:你好!你的邮件我已收到!今天是重阳节。我们也特别想你们!„„ (又一次掌声) „„ 师:(深情地说)大家谈得真好。让我们把这句诗送给所有在外地工作的亲人―――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简析:“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课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注重学用生活,渗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新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时注意了这种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我想针对新课程设计的特点,结合自己在教学时的体会,阐述以下两个问题:生活中的语文和语文中的生活。

一、生活中的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做个有心人,你可以随时随地学到很多东西。

1、关于从生活中学习识字。 我们身边的环境日益新鲜,媒体日益丰富,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来。走在大街上,处处可见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灯箱广告等等,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小学生或渴望识字的人的学习资源。当领着可爱的孩子逛街、散步时,你可以随机交给孩子这些生字;当坐在家里陪孩子看电视,读报纸的时候,也会有很多需要你适时教给孩子的文字,还有去商场、超市购物,去山南海北旅游,坐汽车、火车或轮船时.....处处都可以变成孩子学习的环境和识字资源。这样,慢慢地,孩子不但会扩大识字量,还会养成一个注意随时学习的习惯。我小时候,就是一个渴望识字的孩子,那时没有条幅和广告,但每逢过年或别人家有喜事的时候,门上贴的对联,我都会很认真地去读;跟爸爸串门时,别人家里的四扇屏,也被我利用,变成识字的资源。所以,当你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时,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你细心,有足够的耐心,你能和孩子一起丰富、充实自己。

2、关于从生活中学习表达。 这里我有两个教学案例:一则是关于造句。教师让学生用“发现”一词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我发现母鸡围着草垛转。”老师否定了这个句子:这是什么话?母鸡围着草垛转?于是示意他坐下。第二个学生也发言:“我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老师大加赞扬,称赞这位学生的句子具有科学性。很显然,这个学生所描述的现象,并不是自己观察到的,况且还有模仿第一个学生的嫌疑。可是对于第一个真正用眼睛观察过生活,实实在在描述生活的学生,老师却没有任何的肯定和鼓励。试想,这个学生以后还会去认真地观察生活,去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吗? 第二则是关于作文。这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一个案例。老师出了作文题目:《上学路上》。要求写发生在自己上学路上的真人真事。大部分学生写了在上学路上帮助老人等等做好事的内容,都得了高分。有一个学生却写了自己在路上看见一群蚂蚁忙忙碌碌地搬一条大青虫的过程,写的内容详细,描述很精彩,但是却得了低分。老师这样评价他的文章:你的作文没有思想性,没有体现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更何况,上学路上,你居然还这样贪玩。问:什么是作文的思想性?难道非得上纲上线?再说了,上学路上,哪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呢?我们一贯提倡让学生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自己眼睛亲自看到的,耳朵亲自听到的,为什么要否定孩子说真话的行为,扼杀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呢?所以,正确的导向是,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描述生活,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在以后去感受生后,甚至去改造生活,创新生活。

二、语文中的生活

1、识字教学 新教材中的看图识字,从我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象形、会意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汉字和生活事物的关联,了解汉字的演变。例如:日、月、门、石等这些汉字,因为贴近学生,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甚至是熟知的,所以,他们接触起来并不陌生,理解、记忆起来也不困难,这些汉字和事物的相象更让他们感到颇有趣味。

2、阅读教学 新教材的编写有意识地把与学生贴近的生活内容编排进来,在学生的学习资源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对于渴望了解生活,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充满好奇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欢欣的事情。有了生活,就有了熟悉的事物和内容,抽象和理性的东西就在孩子的头脑中变得形象、生动和丰富起来。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知。比如,一年级教材中的《我的家》《两件宝》《我长大了一岁》,二年级教材中的《妈妈, 不要送伞来》《我的影子》《我们的玩具和游戏》等,这些课文内容,都是孩子耳熟能详,看得见,摸的着,甚至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情,所以,他们感觉自己进入了课本,成了其中的主人公,兴趣一下被触动了,有了兴趣,学的更容易,感觉容易,就会主动去接触,去探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连锁反应。

3、说写教学 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到高年级的写作能力训练,语文教材指导学生以写发生在自己生活领域中的故事为起点,有感而发,免去以往学生“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例如,说说你的家,你的学校,你的同学,朋友,写写你认为好玩的事情、游戏或玩具等,这些内容,孩子们俯首可拾,让他们说起来,写起来,可以洋洋洒洒,一发而不可收,慢慢地,他们就能学会用语言或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鉴于语文和生活这样紧密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善于用语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相似点”。如课文《初冬》的安排与季节接近,我们可以把它调整在冬季有浓浓大雾之时把课堂置于茫茫大雾之中,让学生在雾的渐变过程中诵读课文,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一起,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根据自己观察体会到的初冬雾景改编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选准“争议点”。如《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围绕铁罐的争议展开的。在教学时,我先把学生分成陶罐和铁罐两方展开辩论,让陶罐和铁罐各自充分彰显自身优点,揭露对方缺点,在学生辩论的层层深入、激烈进行中文章的寓意渐渐明晰,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一步步发展。

3、诠释“困惑之点”。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到“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有的学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吗?怎么会只烧到邱少云而“我”却能安然无恙地在一旁产生那么多的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我没有立即解释,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查阅、思考、讨论,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可别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居然通过上网、向老人请教、跟同学合作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地理到天文,从历史到现实,从书本知识到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且不说学习的结果如何,单从这一点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就已经表明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

4、补充“空白之点”。《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写到“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此处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维活跃了!有的说羊死了,有的说狼吃羊的心太急扑到河里去了,有的说这时候猎人来了,打死了狼,有的说狼一下子犯了心脏病死了……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抓住这“四点”,开放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热情,就能激活求异思维的能力,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开放教学达到更佳效果。 二 联系生活体会,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1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亲身体会来进行词句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中,“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扔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这句话,低年级学生对其中“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这句话,低年级学生对其中“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的理解往往有困难,每当我教这一课时,总是用往瓶子里装石子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通过直观,看到了水在慢慢升高,但仍会对“水升高”的原因认识模糊。这时,我便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想一想,当你准备洗澡,坐进装好水的澡盆时,水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于是,大家纷纷谈了自己的亲身体会,都说水好像一下子变多了。有的还说到,洗手的时候,看到脸盆里的水好像也会变多;妈妈在放满水的盆里浸衣服,水也会溢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对瓶子里装进石子后水升高的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三.让课堂成为“每个人表演的大舞台”。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在不同的场景里,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我们应该让学生享受快乐。对于快乐的人而言,在生活舞台中,上演真实,所以全力以赴,无论生活中如何表演,最终的结尾却都是让学生学会欢笑、学会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这舞台上的演员。无论你演得好与坏,都是你倾情演绎的你的人生。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张扬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向别人来诠释和展示自己。凡效率高的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都有协调有效的生动表演。

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跳舞、高歌,坦然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把学生的写字、绘画、手工贴在教室的四壁,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在课堂上深情地朗诵,投入地表演课本剧;在黑板上自由涂抹,在讲台前蹦跳……

四、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桂林山水》一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重点句,用你的口把作者的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2014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

北京地区试题 广东地区试题 江苏地区试题

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如我在教了《家乡的秋白梨》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一开始,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我就让他们回家问问父母,问问家人。 (2)课堂上反馈后,我就设计了下列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了解家乡特产的一些情况、现状。 家乡特产的调查研究

(一)家乡主要特产列表.

主要特产

主要出产地

生长或生 产情况

销售情况(销量、销售地、收入)

黄花菜

双龙黄花梨 杜桥茶叶 缙云番薯 缙云烧饼 缙云条石 新建麻鸭

(二)、选择你最关心、最熟悉的某一特产进行调查。

(三)、主要方法: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鲜活的小作文;有的对调查的土特产进行了分析,并能针对时势,向农家或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有的以广告的形式,将自己调查的土特产推荐给大家。

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

外信息,他们了解了家乡有哪些特产,对某一特产深入地细致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接触了许多新事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各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3、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每年,我校为了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都要组织学生远足拉练。在难忘的拉练之后,再让学生写一写。学生能将自己拉练过程中的深刻体会——热、渴、累,以及一路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出来。可是,由于每次所选的日子都是很好,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说说拉练前的心理活动时,总是平平淡淡,什么兴奋啦、激动啦。今年的拉练,由于拉练前一两天天气的戏剧性变化,学生的心理感受明显的丰富了,于是,写出来的作文马上就变得十分精彩。先来看看学生的作文题目《一波三折盼拉练》《一日三秋》《祁盼、失望、失眠、兴奋》,这样的题目,一看就令人忍不住想先睹为快。再来看看学生的习作,精彩的片段随处可见,令人忍俊不禁。朱露茜写到:同学们望着这雨,心里默默地乞求老天爷快把雨收起来。这时,丁越看看雨,叹了口气,说:“唉,看来明天不能去拉练了。”他的话音刚落,他身边的几个同学皱紧眉头,瞪大眼睛,把拳头握得紧紧的,好象要跟他拼命似的,生气地说:“明天一定会去,一定会去!”

这声音响亮而坚定。丁越听了,吃了一惊,连忙小声地说:“对,会去!会去!” 读着学生的习作,拉练前的一幕幕仿佛又展现在眼前。读着学生的习作,在感叹的同时,深深的明白,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

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

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

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

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我所带的班级,每2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

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小溪流的歌》这篇文章时,课上,我展示了声像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溪水,圆圆的卵石,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儿,小溪流快乐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小溪流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溪边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收集好溪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好溪,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红领巾啄木鸟活动》一文(第十册练习4),我就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在逛街时,在旅游时,时时处处注意观察,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做一只“啄木鸟”。这样,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净化。这样的双赢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语文

语文与生活

生活中的语文

生活中的语文

生活中的语文

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与生活  语文从生活中来
《语文与生活 语文从生活中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