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4: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

2014年09月29日10:04

楼文龙

来源:金融

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2012年以来,国家监管部门推进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步打破了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壁垒,形成了相互交叉、跨界竞争、创新合作的发展态势,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

大资管“大”在何处?

从金融改革的视角看,大资管之“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打开了混业经营的大门。在放宽牌照管制、扩大投资范围、减少相关限制后,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不再被限制在特定的业务边界内,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并交叉,开始在相同的领域展开竞争。许多基金公司一改以往单一依赖“发行产品募资+二级市场投资”的传统路径,纷纷成立专户子公司开展“类信托”业务。一些大型券商突破了经纪、投行、研究“三驾马车”的传统格局,将未来战略指向财富管理,把依托客户保证金的支付、通道、投融资等业务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也从不同方面涉足了银行理财和信托的传统领域。

二是扩大了监管的外部性。资产管理方面的混业经营趋势,对现行的以机构监管为主的分业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地讲,机构监管对宏观审慎管理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宏观审慎管理要考虑不同机构间相互影响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并通过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监管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在这方面,机构监管比功能监管更为有效。但是,随着金融机构间业务界限的日益模糊,任何一个针对单一机构或行业的监管政策都可能对其他机构或行业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加大了监管协调的难度,增加了监管套利的可能性。

三是发展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自上而下的放松管制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突破相结合,为投资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以至于掀起了全民理财的浪潮。为此,甚至有媒体把大资管解释为“大众资产自主管理”,大资管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公众话题,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据估算,截至2013年末,我国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达30万亿元左右,约为同期本外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的三分之二,比2010年增长了70%左右。

商业银行面临哪些挑战?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科技浪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多重冲击下,传统的银行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环境的剧变,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际上看,资产管理将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据统计,全球最大的20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大部分为银行或银行子公司,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汇丰银行等均位列其中。许多国际先进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了表内资产规模,例如纽约梅隆银行,其名下管理的客户资产近1.4万亿美元,而表内资产规模却不足4000亿美元。大资管蕴含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就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却更加显而易见:

一是负债业务竞争加剧。在大资管背景下,金融产品愈发丰富,与此同时,存款资源却显得越来越稀缺。出于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普遍对存款执行利率上浮政策,负债成本随之上升。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仍呈现出放缓的趋势。今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速6.9%,明显低于去年同期9.7%的水平,其中理财产品分流了约1.6万亿元存款。参考发达国家的历史,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在低成本资金来源上遭受的冲击还将持续。

二是资产负债表稳定性下降。一方面,存款增速低于资产增速打破了资产负债表的原有平衡。近三年来,银行业各项存款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而总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却近17%,二者相差4个百分点左右。为此,商业银行不得不依赖同业存款等短期负债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大了资产负债表的不稳定性。截至2014年6月末,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余额已超过21万亿,比2011年增加了7.5万亿。另一方面,负债端竞争加剧了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猛增了3.79万亿元,但7月又大幅减少了1.98万亿元,波动性较大(目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性的治理措施,各商业银行都在认真贯彻落实这项要求,严防“冲时点”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随着表外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开放式产品的增长,表内资产负债项目变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此外,在经济转型期可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表外业务还会分流一部分优质的融资项目或投资标的,使表内资产配置的效率下降。

三是流动性与利率风险管理加大。在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面对不同期限、不同回报要求的表内外资金,必须在资产端匹配相应的资产,以确保负债端的竞争力以及适当的盈利水平。这一过程可能会加大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集中体现在同业业务上),尤其是在资产证券化、信贷转让平台还不成熟,表外业务的刚性兑付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此外,大资管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造成了市场利率基准的多样化与波动性,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

为了应对大资管背景下的这些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将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管理的范畴,建立统筹表内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一是以资金募集为中心的表内外负债统筹管理。在大资管背景下,客户资金进入银行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商业银行应引入并不断完善客户金融资产管理模式,由以存款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覆盖存款、理财及同业存款等表内外负债的统筹管理,建立以成本为导向、以流动性为边界的负债结构优化机制。

1、继续突出存款的核心地位,巩固低成本资金来源,充分挖掘渠道、产品和服务的潜力,提高客户粘性与资金稳定性,主动改善被动负债的可控性。

2、充分发挥主动负债的作用,量价统筹,建立以资产收益为约束的定价机制,权衡收益空间与规模增长的平衡。重点是吸收稳定性好、成本低的结算性资金满足流动性需要,并通过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创新产品吸收稳定资金以弥补中长期资金缺口。

3、加快推动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型,使其逐步摆脱调剂存款、腾挪资产的功能,回归代客理财本质。

二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资产统筹管理。面对大资管的挑战,资产端应树立表内外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围绕资本约束和价值回报要求,构建资本与资产联动的统筹管理模式。

1、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坚持业务发展必须服从于资本约束,规模扩张必须服从于资本支撑能力的经营原则,量入为出,确保全行的风险资产扩张与资本充足水平、市场环境、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实现业务和盈利模式的全面转变。

2、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依据,并建立基于内部资本充足率(可用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占用)的信贷配置机制,实现目标、过程和结果协调统一。

3、实现表内外统筹,以能否节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作为判断标准,统一规划和管理表外理财(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处置,增强“盘活存量”的主动性,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是以价值回报为中心的表内外定价统筹管理。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模型,促进单一业务定价向客户综合回报定价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与负债业务、表内与表外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管制与市场化业务之间定价的协调性。

1、表内业务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为基础,依照统一定价方法、差异化回报要求的原则进行产品定价,从行业、地区、客户等维度细化贷款定价标准与模型,提高定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2、表外业务定价参考表内同质业务的定价水平,并根据承担风险的不同,合理确定定价点差。

3、加强网上、网下负债定价管理的集中度,提高主动负债产品间定价的协调性。

四是强化利率、汇率和流动性风险的统筹管理。从缩小风险敞口出发,在坚持风险自担的前提下,统一开展表内外业务的利率、汇率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加强对表外业务期限错配的控制,建立风险限额约束机制,提高风险自行平衡的能力。将可计量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从经营机构充分剥离,体现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提高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的传导效率,使经营机构能够在统一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内,专注开展业务经营。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推动银行转型发展

访交通银行行长彭纯 2014年04月25日08:56

记者 刘红 见习记者 王好强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和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当前存款增长放缓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货币政策又不可能明显放松,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的状态难以得到根本改观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如何通过探索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路径,规避经营风险,有效推进银行转型发展?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交通银行行长彭纯。

记者:您认为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国外同业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有哪些可以借鉴?

彭纯:我认为,当前不少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存在明显的“三高三低”现象。负债结构是“两低一高”,即存款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低,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低,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高。资产结构则是“两高一低”,即信贷占总生息资产的比例高,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高,同业资产占总生息资产的比例低。除资产负债本身的结构问题外,不少银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其中同业负债和非信贷资产、贷款和存款等两方面的错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的问题仅仅是表象,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则是内核。这些因素也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不合理、非信贷资产管理不足和定价能力薄弱的根源所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演进,国外先进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管理方法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在经营理念上,注重树立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的稳健型理念;在管理职能安排上,拥有管理范围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管理工具的使用上,通过完善的内部FTP机制,精确计量和分摊流动性成本;在管理成果的运用上,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培养良好的外部定价能力。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经营和监管环境与国际同业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要完全借鉴这些经验困难较多,挑战也较大,但这些经验无疑对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彭纯:我国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经营时期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性”的摆布偏好,在战略引领、战略落地的基础上,形成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要对资产负债配置进行深入分析,围绕整体经营策略,把握资产负债项目中的利润增长点以及潜在增长点,弄清资本及其他资源的耗费点,进而提出优化资产负债项目的可行方案,逐步把较低效益、较高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出去,将较高收益而较低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进来,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子。

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和负债的不同状况,分清重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推进。从负债端来看,商业银行应坚持以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适度发展非存款负债,进行结构调整。未来要继续突出存款的基础性地位,其中储蓄存款应作为核心存款业务加以推进。与此同时,适度发展同业负债等批发性融资。从资产端来看,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存定贷、存贷期限匹配和统筹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贷款结构;二是适度提高非信贷资产占比,做强做优非信贷业务;三是表内表外业务协同推进,做大社会融资总量,提升资产负债整体收益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记者: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配套工作?

彭纯:首先,银行应积极优化考核机制,引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例如,强化对基层经营机构以存定贷的考核要求,尤其要加强对超贷款控制计划或增量存贷比计划机构的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应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加大效益类指标考核权重。还要加强对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指标的考核。加大对非信贷资产规模和收益率的考核,引导分行合理、适度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

其次,银行有必要构建职能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

一、管理流程和机制运行顺畅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对非信贷资产的统一管理;二是建立高效的同业业务投资决策机制,统筹管理同业业务的资产和负债;三是积极探索集团资产负债全表管理,将表内表外、境内境外、银行和子公司纳入全表管理;四是形成统一的资产负债和资本管理体制,避免二者的脱节。

再次,银行应完善资产负债价格形成机制。依据使用资金的业务领域的类型来制定结构合理的FTP政策,进一步提高存贷款FTP市场化程度,合理反映存款市场的价格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品定价管理机制,尽快健全并完善基于风险溢价产品定价模式。

记者:交行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和转型?

彭纯:交行是在国内同业中第一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的商业银行,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未来要进一步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和转型, 一是突出表内表外“全表”管理的方向。要以“两化一行”战略和“效益优先”、“转型发展”要求,引领资产负债表重置,合理平衡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建立本外币、表内外、信贷与非信贷、境内外、集团与子公司“全表”管理的集团资产负债配置政策,实现增资产效益、增非利息收入、增资产质量,降存贷比、降负债成本、降资本消耗的“三增三降”目标,以资产负债配置政策驱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优化和各项业务转型发展。

二是坚持“流动性为首、资本约束、存贷款匹配、效益为先”的基本原则,以构建“增速适度、结构合理、战略入表、体现特色”的资产负债表为长期目标,重置资产负债表,以此引领和推动交通银行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中短期则以“控增速、稳存款、减错配”为基本要求优化资产负债表,通过控制贷款和资产增速,缓解存款和流动性压力,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腾出空间;努力提升储蓄存款在总存款中的比例,在存款增速放缓、同业负债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合理控制非存款负债占比;着力降低中长期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以减少期限错配。

总之,当前银行面临着经济增速下行、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等一系列深度挑战,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商业银行唯有尽快更新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积极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才能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保持盈利平稳增长,实现“三性原则”的动态有机平衡,引领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合理调整,实现银行转型发展。

光大银行转型发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推动业务调

整转型

2015年04月01日09:04

本报记者 杜冰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针对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的趋势,光大银行首先是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

在3月31日光大银行于香港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该行主要领导层围绕2014年业绩就市场和投资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顺势见业绩,逆势见骨力。”正如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所言,在经济下行与市场化大潮交织之际,光大银行的转型发力路径正日渐清晰。

主动利率调整将成新常态

在2014年多家银行出现息差下降的情况下,光大银行净息差逆势增长了0.14个百分点至2.30%。

“息差改善主要得益于主动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光大银行主管财务的副行长卢鸿表示,自去年以来,光大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作了很大努力:“息差收窄趋势不可逆转,但通过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放缓下降速度,使息差保持相对稳定,是我们的目标。”

事实上,此前光大银行已明确提出并实施以稳定核心存款占比为重点的“存款立行”策略,大力发展核心负债。截至去年末,在行业大部分核心存款占比下降的情况下,该行核心存款占比实现了0.4个百分点的增长。

同时,今年2月份,该行曾下调部分人民币存款利率,成为该行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的直接体现。

“下调存款利率,一方面是基于存量负债成本相对偏高,适当降低成本有必要;另一方面是今年以来各项业务增长平稳,外部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有适度降低存款利率的条件。此外,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可以通过我行丰富的理财产品满足其需求,不必担心客户流失问题。”卢鸿说。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主动进行利率调整将会成为一个新常态,这是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果。”他认为。

除此之外,中间业务正成为该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深化业务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该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1.57亿元,同比增长28.12%,成为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4.39%,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

理财分拆迈出第一步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光大银行备受关注的理财业务分拆计划在此次发布会上得以明确。

此前,该行发布的董事会决议公告中披露,其《关于设立理财业务独立法人机构的议案》已经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董事会同意本公司全资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该事项需报请监管机构审批”。

谈及分拆初衷,赵欢行长表示:“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业务边界,进行业务转型,扩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牌照功能是其中之一,这也符合监管政策的导向。”

事实上,2014年年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已明确表达了监管部门对分拆的鼓励态度:要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条件成熟的银行可以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进行子公司改革试点,实现法人独立经营。

“光大银行理财业务早已实现集中管理,有条件进行公司化改革。”赵欢说。

从光大银行最新披露的年报看,理财业务的表现可谓强劲。截至2014年年末,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达到8546.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3.32亿元,增长70.14%;全年理财产品累计发行2.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63万亿元,增长42.00%;理财手续费净收入比上年增加47.06%。

“分拆改革后,子公司还会继续发挥作为一家银行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同时也会为子公司带来作为独立法人在开发其他渠道、产品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新机遇。”赵欢进一步表示,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有五大好处,即有利于丰富理财业务的功能,有利于推动理财业务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风险的隔离和理财业务市场的培育,有利于建立更有效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此外,他在会上还透露,下一步不排除未来引入资本合作的可能,但目前还没有上市的计划。“第一步是设立全资子公司,未来希望能够引进合作伙伴,在资产管理领域里寻找经验丰富、能够进行渠道合作的合作伙伴,使资本实现多元化,有利于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符合监管政策导向。”

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不减

自去年以来,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普遍加大,光大银行也不例外。截至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155.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9%,比上年末升0.33个百分点。

主管风险管理的副行长姚仲友在会上透露,该行不良仍然主要集中于钢铁、钢贸、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至于资产质量的未来走势,他表示不容乐观,对管控带来压力。他对此提出,要通过加强管理契合经济发展形势需要。

“首先是业务结构调整,我行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他表示。

对于大家比较关注的小微信贷,赵欢认为,在经济下行阶段,部分小微企业遇到的困难确实要多一些,有一些不良的爆发也是正常的,但光大银行真正小额的小微信贷资产质量相对稳定。针对额度较小的小微业务,光大银行有一套特殊的管控流程。

事实上,近日银监会将今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目标由以往单纯侧重贷款增速和增量的“两个不低于”调整为“三个不低于”,从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维度考查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

“作为股份制银行,小微业务仍将是未来发展重点,这既是监管的要求,也是银行内生的动力。”赵欢表示。

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对央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及

启示

2014年03月31日09:34

寻心乐 李东旭 李静 李芬萍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仅通过常规货币政策并不足以支撑市场的反弹,各央行纷纷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破坏。一方面,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紧张,稳定了金融体系,避免了更深层次的金融系统性危机爆发;另一方面,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流动性大多以超额准备金形式积压在央行,不可避免地带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长期可能存在不利影响。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金融危机中美联储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给其资产负债表带来的影响为例,通过资产负债表视角透视非常规货币政策本质,以期对我国央行资产负债管理有所启示。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对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从2007年9月18日起连续11次调低联邦基准利率,使其接近零,但美国银行体系依旧是严重“惜贷”。为此,美联储调整政策思路,陆续推出承诺低利率、大量购买国债、创新金融工具、增大长期国债比重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相较于危机前大幅度变动。

(一)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变化分析。1.2008年至2010年,美联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以央行资产负债表为平台、改常规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为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有效缓解市场流动性、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美国财政部也公布了补充性融资计划,美联储专门为此项收入创设了一个新报表项目“美国财政部在联储的补充性金融账户余额”(Treasury,supplementary financing account),以区别于“传统的美国财政部一般性账户”(Treasury,general account)。

第一轮量化宽松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扩大,由2007年底9150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4月28日的23340亿美元,增幅155.08%。表现在资产方主要是新增加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债券(MBS)10960亿美元和政府支持企业贷款债券(GSE)1690亿美元,同时贷款(救助特定机构)增加830亿美元;表现在负债方主要是机构存款(超额准备金)增加10280亿美元、流通中货币增加1030亿美元,同时新增加财政部补充存款账户2000亿美元。

2.2010年至2011年,美联储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维持低利率的同时,采取了包括购买以国债为主的总规模为6000亿美元的资产、宣布将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到期本金再次购买该类资产等主要措施,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其资产负债表规模进一步扩张。

2011年6月末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达到28690亿美元,较2010年10月末增加5700亿美元,增幅24.79%。资产方主要表现为国债增加7790亿美元,增幅92.96%;负债方主要表现为机构存款(可理解为超额准备金)增加6110亿美元,增幅60.14%。

3.2011年至2012年,美联储决定调整货币政策重点,由扩规模转为调结构,在此基础上,出台了第三轮宽松货币政策,一是“扭转操作”政策,即2011年9月宣布将通过售出到期时间低于3年或更少的国债以购买4000亿美元的6-30年期国债,2012年6月宣布继续实施“扭转操作”,购买267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延长持有国债期限直到2012年底;二是推出每月400亿美元的额度增加购买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三是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极低利率水平,目标区间为0-0.25%,且至少至2015年中期。

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资产负债总规模增加590亿美元,增幅仅2.06%;国债和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增幅都未超过10%;持有国债项目期限结构则发生较大变动:2012年底5年及以上期国债所占比重为77.28%,2011年底比重则为52.93%。

4.2012年至2013年,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一是将按每月450亿美元的额度购买长期国债来取代扭转操作;二是继续维持每月400亿美元的额度增加购买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三是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四是首次为加息时机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指引,即在失业率高于6.5%以及未来1到2年内预期通货膨胀率不超过2.5%的情况下,维持接近零的利率水平。

2012年底至2013年6月,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上升5700亿美元,增幅19.54%。资产方主要表现在国债增加2880亿美元,增幅15.92%,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增加2960亿美元,增幅31.16%;负债方主要表现在机构存款增加5220亿美元,增幅35.01%,财政一般账户增加420亿美元,增幅45.16%。

(二)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特征。1.资产负债表规模增长快速、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危机前,2002年至2007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仅从7309.77亿美元增长到9147.76亿美元,增幅25.14%,年均增幅5.03%;危机后,2007年至2012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从9147.76亿美元增长到29171.34亿美元,增幅218.89%,年均增幅43.78%;资产负债规模占GDP比重由2003年至2007年的平均6.73%上升至2008年至2012年的平均17.21%,增幅155.72%。

2.资产负债表构成项目数量快速增加、内容复杂,各构成项目金额占比波动幅度大,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明显,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一是危机前,美联储年度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项目基本上分别固定为11项和9项;危机后,年度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最多达到19项,负债项目最多达到15项。二是危机前资产负债表中各资产、负债项目内容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危机后各增加的资产、负债项目内容复杂,即使通过报表附注,也难于理解。三是危机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主要项目为持有的国债和存款机构贷款,且国债在危机前5年(含2007年)占总资产平均比重87.36%;负债方则主要是流通中货币,在危机前5年(含2007年)占总规模平均比重87.20%。危机后资产项目中虽然国债仍为主要项目,但危机后五年平均占比44.69%,其中2008年最低,占比21.44%,2012年最高,占比62.02%,比重比危机前明显下滑,且波动幅度大;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则由2008年末无发生额增加至2012年末9503.1亿美元,占比32.58%,成为比较重要的一项资产;其他如存款机构贷款、中央银行流动性掉期、合并可变动权益工具等项目占比波动幅度大,均由2008年的20%左右降至2012年末的0.5%以下。负债项目则变为机构存款项目快速增加,危机后五年平均占比45.97%,流通中货币危机后五年内仅增加3349.7亿美元,每年平均增幅8.46%,平均占比下滑至38%。

3.资产质量下降。一是资产方中持有国债项目如前所述,短期国债比重越来越低,五年期以上国债占比越来越高,且利率低;二是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占比高居不下,相较于CMO和CDO,MBS可以说是一种有抵押物的证券,安全度相对较高,但其抵押物大多是购房者购买的房屋,如果美国未来经济仍然低迷,房屋市场价格下跌,则美联储持有的MBS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借鉴与启示

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先后启动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前两轮政策突出表现为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大,为金融机构提供救助贷款,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当金融市场趋于稳定,美联储的调控重点发生变化,从以扩规模为主转为以调结构为主。通过“扭转操作”、用回笼资金再投资MBS、购买长期债券等方式,调控长期利率走势,稳定金融市场,从以流动性刺激过渡到以市场利率引导实体经济发展。这说明,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将资产负债表规模管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挥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积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当然,危机期间美联储成功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可以说是以其危机前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为基础的。要借鉴危机期间美联储进行的灵活的资产负债管理,要有以下三个前提:

(一)要保持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的适度与健康。危机前五年(2003-2007),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占GDP比重平均仅为6.73%;资产以占总资产比重5年平均87.36%的国债为主,负债则以占总规模比重五年平均87.20%的流通中货币为主。危机后,即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扩大,但至2012年末也仅达到GDP的20%左右,且各项资产负债的结构基本合理,即资产负债表规模仍有可调整空间。反观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首先是资产负债规模,2008-2012年占GDP比重5年平均62.69%;其次是资产负债表结构,资产项目中外汇资产占比从2003年末的48.13%一直上涨到2012年末的80.35%。当然,这是由于我国现行汇率机制、吸引外资和结售汇制度等原因形成,因此应加快促进人民币汇率机制、资本项目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改革,减少基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短期套利资金流入、放松对私人部门海外投资的限制,多元化外汇储备投资和藏汇于民,以达到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适度增长和对外资产结构优化的目标,获得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

(二)进一步推动我国央行会计信息充分及时披露。央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对社会预期产生重大影响,引导公众正确判断未来货币政策及经济发展趋势。从美联储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美联储对其会计信息进行了充分详尽和及时的披露,让公众全面了解货币政策及其效果,正确引导了公众预期。长期以来,我国央行仅按月公布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从未公布自身执行货币政策带来的损益状况,且未详尽披露报表附注类信息,致使外界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正确预期,宏观调控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联储的做法,结合中国国情,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的大趋势,权衡透明度和公众信心的取舍,确定恰当的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以增进各方对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理解,引导正确的公众预期,确保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三)推进人民币作为交易和结算货币职能的国际化进程。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形式扩大其资产负债规模是以其美元具有的国际货币地位为基础的,我国央行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形式的外汇储备资产,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此。人民币不具有国际交易和结算职能,这也使得我国央行的基础货币增加相对于美联储而言是一种被动派生机制,资产负债表规模也是被动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由此导致大量铸币税的流失,资产负债管理主动性不足。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增强、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与世界各国贸易的增加,我们应逐步推进人民币作为交易和结算货币职能的国际化进程。

“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2015年02月15日 10:38 中国银行业 收藏本文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组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

本期嘉宾:工商银行(4.82, -0.28, -5.49%)金融研究所高级专家 刘 彪

农业银行(3.41, -0.24, -6.58%)战略规划部研究员 张新英

中国银行(4.63, -0.38, -7.58%)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宗 良

交通银行(6.87, -0.76, -9.96%)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 周昆平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高级经理 鄂永健

渤海银行战略发展部团队主管 徐 亮

南京银行(16.59, -1.84, -9.98%)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 朱晓洁

苏州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蒋卫平

大连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 徐明圣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高级经理 沈洪溥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战略部副总经理 姜宝军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1期

话题一:如何理解“新常态”

刘彪:目前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概括起来为“四高一低”,其中“四高”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一低”是低效率,突出特点就是贴牌生产,中国制造。这种生产方式或者经济增长模式,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为止已有大约35年的时间,确实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种生产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要“转”。“转”实际上就是转成“四低一高”,“四低”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一高”为高效率。从中国制造、贴牌生产成为中国创造。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国有经济和民营、个体、私营、混合所有制共同主导经济,而“新常态”下或者说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则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宗良:我认为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第一,从未来角度来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今后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存款会越来越少,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商业银行存款造成很大压力;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使我们资产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可以说,未来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甚至包括资本金的累积、中间业务等诸多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这个问题应该说意义重大。第二,就题目本身而言,“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实际上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深刻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新常态”的核心要素有三点,一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二是转型升级,中国未来把服务业或者消费逐步扩大;三是从要素驱动及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这三个核心要素给商业银行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未来商业银行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第一点就要转变银行的发展模式,由重规模发展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转变。第二点是合理进行结构调整,确保商业银行有序地退、积极稳妥地进,支持形成中国有国际竞争力的少量大型公司以及大批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的结构,这才是商业银行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沈洪溥:首先,“新常态”讲的是“新”,而要点是“常态”,包括三个特点:第一,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实际的经济总量和实际经济增量仍然非常大,这个意味着整个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风险非常大,这是支持整个行业包括银行业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金融行业做好业务很重要的时代背景。第二,经过结构调整之后,经济增长更平稳、动力多元化。从现在来看无论是政策储备,以及推出的新的改革措施,能够让经营机构有信心、有能力去服务更多客户,当然也要适应更多风险。在此过程中,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都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也会出现更多市场化、多元化的主体。第三,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前景稳定之后需要转变整个行业发展方式。从2014年前三个季度情况来看,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48.5%,已经超过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中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比为46.7%,也超过了第二产业,从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来看也高于工业的平均增速,这些都显示在结构调整过程当中,服务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消费等方面都存在新的增长点,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新常态下,政府大力放权,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以企业登记制度改革来看,2014年前三个季度,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就有920个,新增企业数量比去年增长60%以上。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在新常态中取得新一轮高速发展,还是取决于自身改革的力度、自身业务转型的力度。

话题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面临哪些挑战

张新英:银行业务增速下降和盈利增长放缓也将成为常态。过去主要依靠货币扩张和大企业、地方政府投资以及房地产等行业扩充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光辉岁月很难重现。从数据看,2010年到2013年,上市银行总资产增速从18.2%下降到9.3%,净利润增速从33.3%下降到12.8%。银行需要尽快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银行业资产业务过于偏重传统信贷业务、信贷业务偏重于传统行业的问题较为突出。

周昆平:一是目前中资银行大多数设有财务部和资产负债部,财务部是管资本的,但是它可能缺乏战略导向,经常会发现我们在利润与资产负债两方面非常为难,而外资银行基本上没有资产负债管理部,而是在财务部下面设有一个资产负债委员会,这样就比较好协调。未来的商业银行是资本约束战略导向,如果将两个部门分开设立的话,两个部门的目标都不一样,实际管理中将会出现很多问题。二是目前中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比如数量、结构、期限、区域等如何摆布才能更好地权衡风险和收益?临界点是多少?外部环境变化对风险收益的均衡的影响是多少?所以说中资银行在细节上的分析非常少。而外资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追求动态策略的转变,而且资产和负债是匹配的。不仅如此,外资银行还要将负债的机会成本加到业务部门去,从而导致其不可能像中资银行这样投资。因此我认为未来中资银行要向这方面去转变,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模型以及动态财务管理模型等工具,使这些工具成为管理中的主要工具。

徐亮: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对风险的科学定价是在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深后,能否生存的最基本技能。很多中小银行对风险计量结果的应用水平和认识水平与大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甚至是跨时代的差距。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实现对每个客户各种成本(包括资金成本、税费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科学计量和分摊,就不能够找到对该客户定价的谈判底线,就无法实现对客户的差异化科学定价,这是未来中小银行生存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瓶颈。

徐明圣:第一,资产负债的外延在新常态下将会有所扩展和创新。实际上从央行[微博]货币政策调控趋势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过去央行主要是侧重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而现在更加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随着社会融资渠道和工具的多元化,我们的资产负债业务、外延客户、表内表外科目都会出现很多新的内容,引发很多创新,这跟央行的总体调控思路是一致的。第二,在“新常态”背景下,“存款是立行之本”的经营理念依然适用,但银行追求存款规模更为看重存款背后所对应的核心客户,有了稳定核心客户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深度的挖掘,进而拓展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第三,在“新常态”下,同业竞争间的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原因在于银行在新业务资质获取上的差别会影响不同银行在业务创新、多元化经营方面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客观性的现象,个体银行无法规避。第四,渠道的线上线下互动会成为常态,这种现象在中小银行群体会表现得更为明显。民生银行(8.75, -0.69, -7.31%)、平安银行(12.44, -0.94, -7.03%)等2013年开始利用直销银行、社区支行的服务弥补物理网点不足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朱晓洁:虽然国外银行已经从负债管理模式走向资产或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但对我们来讲,负债管理仍然至关重要。作为中小银行,我们始终认为负债多元化、存款的稳定以及存款规模稳步增长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根本之一,也是“新常态”下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任务。同时,随着银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我们会面临更复杂的经营环境,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将加大,能否有效的管理流动性风险将是银行生存的关键。第三,作为企业,银行始终面临着利润问题,当前一般性存款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垄断利差,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款定价将逐步市场化,利差收窄将难免,银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话题三:资产负债业务如何适应“新常态”

刘彪:商业银行如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转变自身工作方式呢?第一,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企业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如何进行自身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单纯创新一些眼花缭乱的产品,而是要将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创新型企业。第二,应该依靠哪些主要力量呢?“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小微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一家小微企业发展得好坏,除了它自身的努力外,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选择、培育、支持作用。因此,今天面对新常态新形势,国家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商业银行无论是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如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

宗良:面对“新常态”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创新?一是利率市场化,有机遇也有挑战。二是人民币国际化,这方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多数以外币为主导的对外开放基本上都是失败的。鉴于此,中国资本市场应该以人民币为主导,走以本币为主导的对外开放路线,最后才能取得成功。三是全球化的创新。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一轴——以中美关系为主轴,形成新型大国关系;一区——建立亚太自贸区,将亚洲与太平洋区域合为一体;“一带一路”的国家整体布局,整个对外开放格局就显现出来了。“一带一路”战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推动下,在国际大背景不利的情况下,使我们未来能够以制定国际金融规则标准为抓手,在国际金融市场享有更多话语权。

鄂永健:推动资产负债配置和管理实现五个转变:第一,资产配置从贷款为主转为表内外全资产配置。要将资产配置的视角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以“大资产管理”的思路,通过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的区隔,积极拓展跨境金融、证券化、结构性融资等新型业务,统筹发展表内外资产业务。第二,从狠抓低成本核心负债转为低成本核心负债和主动负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存款增速放缓、同业等主动负债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应市场变化,适度提升主动负债占比,充分发挥主动负债作为除存款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的作用。第三,从“以存定贷”转为信贷业务“以存定贷”和类非信贷业务“以资产定负债”并行。短期内,结合存款偏离度和存贷比要求,坚持“以存定贷”,保持合理适度的贷款增速,确保存贷比不超标。第四,贷款定价从目标论转为注重过程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贷款定价需要精细化管理,需要有明确目标,但更要认识到,息差更多的是业务经营的结果,是战略和策略的产物。第五,低成本核心负债策略从重考核转为注重商业银行模式创新。在信贷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应对大、中、小型企业及个人实行“主办银行”制,大力发展结算、清算、托管等低成本负债。

朱晓洁:资产端方面,一是逐步转变目前资源拉动的发展模式,积极进行业务创新,降低业务对资本的依赖和消耗,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等零资本消耗业务;二是进一步提高资产的周转效率和资产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加资产端的收益。负债端方面,进一步丰富负债结构的多元化、稳步增加存款的规模、合理控制负债的成本。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向央行借款、发行债券多种方式不断拓宽负债渠道,持续改善全行的负债结构;采取措施积极开拓存款等稳定负债来源,提高全行稳定负债的占比;通过控规模和控价格底线等方法加强对高成本负债(包括部分主动负债以及和市场利率挂钩密切的结构性存款等)的管控,合理控制资金的成本。

蒋卫平:关于负债端成本的上升,面对负债的比例被限制这样的现实情况,也确实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因此解决负债成本上升是中小银行的一大课题。商业银行未来应该从以负债为核心的战略和策略逐步转变到以资产端为核心,将主要的关注点转移到资产端。我们走访了台湾地区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的银行,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通常就是将关注点从负债管理转移到资产管理上,这或许是我们未来可以探索或者发展的一个方向。

姜宝军:应对“新常态”挑战的策略将体现为以下七大方面:一是适应低增长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想要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基本不可能,利润翻番难度也比较大,同时还要面对不良率上升的压力。虽然在调整结构后投向新兴行业,但低增长率的总趋势不会变。二是负债波动性加大,受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冲击,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性增强,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利差收窄,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将使利差收窄,从而进一步加剧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四是资产负债之间的错配加剧,包括期限错配、久期错配以及资产风险的加大,会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难度。五是表内业务表外化发展,这也是西方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六是为了改变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需要证券化,商业银行应主动负债,主动走向金融市场,因此资产负债证券化也是商业银行新的趋势。七是全球化发展,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加强,需要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负债。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1期。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探讨

大资管时代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参考

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指标简析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