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60年校庆

发布时间:2020-03-02 15:06: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六十周年校庆形象片

【开篇】用画面表现学校的地理位置

1.大地,平原,„„

2.塞北雪域,美丽高山,冰上芭蕾,„„

3.大学,春夏秋冬,学生戏雪,校园晨读;教师教室、实验室的灯光,耕耘。外景配合内景„„

【片名】(三维动画)

甲子回眸

——谨以此片献给大学六十华诞

【引子】(画外音:童声与母亲对话)

童子:妈妈,妈妈,六十年有多长啊? 母亲:六十年啊,可以让小苗长成大树。 童子:那,六十年为什又叫甲子呐? 母亲:一个甲子呀,就是一个轮回。 童子:那,轮回又是什么意思呀? 母亲:一个轮回呀,就意味着一次新生!

【第一篇。推出第一篇章题目:《东农·流金》】

第一篇章

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从神农氏教民耕作,到公元4500年前,后稷在华夏故园播下第一粒谷种,再到北魏《齐民要术》的问世,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与自然的漫长交锋与融合中,伴随着炎黄子孙的悲苦与辛酸、梦想与希望,哺育着华夏儿女,在倔强中发展、在风雨中前行„„

历史的时针指向二十世纪中叶,公元1948年。沉睡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在解放战争的炮声中,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为满足已经解放的大部地区生产、重建家园的需要,率先在解放的学院。

建校之初,先辈们以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以振兴祖国农业为己任,把学校定位在建设一流大学目标上。仅一年时间,初见规模。

在建设一流大学办学思想的指引下,学校发展迅速,从建校之初以本科立校,到

年开办研究生教育,未出 年,便成为全国农业院校的领头雁。“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也成为今天

大学的兴校理念。

然而,创办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从学院旧址筹建,人以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一百年不落后的远见和勇气,一边办学,一边建校。

历史之所以厚重,惟其包容了苦难;之所以大气,惟其在苦难中沉淀了精神。就在学院快速发展之时,“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学校被迫迁往香兰农场,再迁阿城东郊,在大迁移、大动荡中倍受磨难。

当历史再次迈向伟大的转折,踏上了二次创业之路。1978年末,学校迁回重建,结束了长达10年颠沛流离的办学历史。并在这里掀开了崭新的画卷,走上了大步发展的轨道。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这所以为优势的多学科性大学,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情牵百代,岁月流金。东农,在百舸争流中引领着中国寒地科技发展的航向;,在历史的浮沉中铸就了新的辉煌;东农,在共和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厚重的篇章!

【第二篇章:

第二篇章:

“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品质与力量的源泉,更是决定学校前途命运的基石。正是这种力量,才使东农----花开飘万里,桃李香满园。

东农第一代领导者和建设者高瞻远瞩,以建设一流大学和百年树人的办学信念,建大楼、聚大师、购设备三管齐下。自1948年9月筹建开始,学校先后接收东北大学农学院等部分院校教师,并排专人赴京、沪、津、沈、宁、杭等地广纳贤才,聘请苏联专家到校任教。到50年代末,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刘德本、邹宝骧、许振英、王金陵、余友泰、李景华、骆承庠,秦鹏春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教授数量一度位居黑龙江境内高校之首。

早在创校之初,学校进行教学革新,兴办俄文培训班,系统引进翻译了一批苏联农业高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学习苏联办学经验,聘请了苏联专家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选派青年教师和学生留学苏联,教育教学工作走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前面,成为学习的典范。

六十年的耕耘,东农人默默地 “把文章写在了黑土地上,把学问做在了黑土地上,把情感洒在了黑土地上”——东农人传承这个信念。从王兆校区到香兰农场,从阿城朝阳沟到马家花园,东农人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滋润龙江大地,大豆、水稻、小麦等系列新品种战胜高寒丰实了祖国的粮仓;蔬菜、肉、蛋、奶装满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深入田间指导农民致富的教授得到了百姓树立的丰碑,致力于颗粒归仓的发明家让农民挂上了丰收的笑脸„„

六十年风里雨里,田间地头、实验场站,教室、实验室,这片深情的黑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东农人的身影和足迹,同时,也锻就了东农人心倾于教,躬耕于农,情系于民的品格与情怀。

今天的东农,牢固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才强校”,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突出教师在教职工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分配中的优先地位,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 052人,其中教授192人,副教授263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16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有活跃在学科领域的国家、部、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站在学科前沿创造新的业绩。他们当中有“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我们坚信,在中国农业的希望田野上,东农人必将演绎出众多的精彩,无愧于东农,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第三篇】东农·英才

第三篇章:东农〃英才

60年弦歌不辍,60年薪火相承。为了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黑龙江省乃至国家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一直以育人为根本,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国际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实现了多层次,多样化,多途径办学的新格局。

1978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时俱进,勇开先河是东农人的本色。

——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校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畜产品加工专业,1986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动物食品加工博士点,1988年组建全国第一个食品科学系。2006?年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乳品专业。

——1986年,学校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工程专业。

——2000年,学校申报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校并获得批准,成为全国农业高校和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试点院校。

——2003年末,学校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并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下,于2004年迎来了首批360名村村学生。2008年7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视察学校“村村大学生”实验实习基地时勉励同学们说“你们是新农村建设的种子”,对学校的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学农、爱农、务农” 教育,号召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批有志青年自愿放弃城市优越生活条件到艰苦的边远垦区工作,他们被誉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时曾说“关于一直困扰我的‘农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到哪里去了’问题,今天在东农找到了答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校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多名。他们当中有以原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何春霖、中国科协副主席王连铮、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戴谟安等为代表的高级管理人才;有以周琪、孟励、赖良学、邹贤刚、夏平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人才;有遍及国内外畜牧科技、饲料企业、乳品行业、农业企业,以众多董事长、总经理、技术总监及重要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型人才;还有活跃在我省农电系统,及乡镇和科技岗位上的选调生,支援西部开发建设的志愿生和“村村大学生”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适用型人才。东农的毕业生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他们以其骄人的业绩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他们用其实际行动成为母校最精美的名片。

“能力强、素质好、业务精、作风正”这是用人单位对东农毕业生的普遍评价。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在80%以上。

优良的教学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科研设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来东北农业大学深造。目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8156人,其中校研究生3744人,普通本科生15412人,外国留学生166人。

60年,风云变幻,60年,艰苦卓绝。东北农业大学从成长岁月到成熟季节,一路风风火火,一路高奏凯歌。

荣光源于60年来,东农在各个领域中努力拼搏着的杰出人物、优秀学子,以及他们对东农人的触动和激励。这其中既有教学前线的师者典范,也有农业天地中的创新精英;既有科研院所的“领头羊”,也有默默无闻的“孺子牛”,无论风雨飘摇,无论坎坷艰难,他们都与学校荣辱与共,血脉相融。矢志不渝,无怨无悔。

早在1978年,东农就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力地凸显着东农的学术品位与底缊。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国际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实现了多层次,多样化,多途径办学的新格局。

---- “全面培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学校为人才的塑造选择了出口, ---- “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学校为人才的培养制定了目标, ---- “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学校为“两创”人才的铸造提供了条件。

尤其令人可喜的是,一些新兴学科和尖端学科培养出的人才,已经进入了国内外科技领域的前沿。

早在1987年,学校就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工程专业。我国第一位兽医女博士夏平,世界首例试管猴和克隆猴的主要完成者孟励,注射移植核技术生产出胚胎干细胞克隆小鼠“哈尔滨”和体细胞克隆牛“周让娜”的发明者周琪,他们都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

不仅如此,在食品科学领域,东农创建了全第一个食(乳)品加工学科博士点,培养了大批食品加工专业英才。这些专家学者分别在全国著名的大型乳品企业担任总裁或技术骨干,他们搅动着乳品行业风云,他们是东北农大的骄傲。

在2004年评选出的首届中国乳品加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中,东农毕业生陈历俊,张和平,郭本恒,霍贵成4人名列其中。东农学子撑起了中国乳业的半壁江山。

此外,学校还有李景富,李文滨,许景刚,刘忠华等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以他们卓越的学术成就,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如今,东农已被公认为名符其实的农业高等教育“重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十年风风雨雨,一代代英才深深地爱着东农这片沃土、深深地植根于东农这片土地。他们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得东农摘取了各类科研奖项,而各类科研奖项又催生和激励出东农层出不穷的优秀人才。

目前,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东农的教育成就正在全国开花结果。 建校60年来,已累计培养出各类毕业生8万多名,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农业大学现已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国家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在80%以上。

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东农莘莘学子的共同心声。近年来,广大优秀毕业生志愿到西藏、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服务达150人次;而省内的毕业生大多都已担任地市县的领导和科技骨干,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和主力军。

优良的教学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科研设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来东北农业大学深造。目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8156人,在校研究生3744人,普通本科生15412人,外国留学生166人。

从1948年的720名学生到2008年的近2万名学生,东北农大以令世人惊讶的数量与质量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适用人才和领导人才。

原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何春霖、中国科协副主席王连铮、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戴谟安等,都是我校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东农之花,遍地开放。雪域高原,留下了东农人奋进的足迹;天山脚下,融注了东农人奉献的汗水;河西走廊,讲述着东农人敬业的故事;龙江大地,流传着东农人动人传说„„

【第四篇】东农·家国

第四篇章:东农〃家国

情系稼穑,心系国家。东北农业大学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和对国家的责任、社会的义务。

建校的最初岁月,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东农人克服重重困难,在科研方面取得了36项优秀成果。在遗传育种、畜禽饲养、农业机械化、兽医外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1963年春,在全国农业科技发展十年规划中,东农承担了138项科研课题,为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借鉴苏联的办学经验,学校兴办了俄文班、俄文研究班、军事俄文班,系统翻译了苏联农业高校的全部教学大纲和教材,聘请了一批苏联专家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选派青年教师和学生留学苏联,东农成为了全国高等院校学习苏联的榜样。今天我们还经常记起第一次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学校召开的盛况。

“*”期间,学校颠沛流离10余年,蒙受了巨大损失,但东农人百折不挠,时刻不忘党和国家的重托。利用有限的科研条件,取得了37项优秀成果。其中许振英教授选育的“哈白猪”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王金陵教授选育的大豆品种“东农4号”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东农有4项科研成果获奖.从1979年至1987年,东农取得了170项研究成果,其中33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

一、二等奖。

(许振英等众多教授专家获奖情形)

多年来,学校突出“北方现代农业”和“北方寒地农业”两大科研特色,紧紧围绕国家特别是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科学研究实现了“上层次、入主流、出人才、出成果”的发展目标。杨山教授选育推广的良种蛋鸡滨白42在全 6

国10个省市累计推广7000万只,在东北市场上的占有率最高时达80%以上,创经济效益9亿元,荣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省重大效益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蒋亦元院士的“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械系统”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李景富教授主持的“番茄系列优质新品种选育及高效育种技术研究”项目于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2007年10年间,学校在成体体细胞克隆猪、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猪、系列番茄品种、冬小麦育种、超早熟大豆品质改良、转基因大豆、马铃薯新型栽培种、寒地水稻氮素精量调控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模式、低脂肉鸡品系、胚胎发育调控、乳腺发育调控、新型生物农药研究等领域取得的一批突破性成果,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夯实了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根基。)

目前,学校科研实力较强。拥有国家乳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大豆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9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九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近800项,获得科研经费1亿多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6项。先后6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暨重大科技效益奖,3次获得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并被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黑龙江省“小康建设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这是东农人矢志不渝的坐标。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成果和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始终紧紧围绕“三农”开展社会服务,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大力实施农业推广及开发项目,先后与50个市(地)、县签定了科技共建合作协议,充分发挥畜牧业创新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速成果转化与推广,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91项,是“九五”的3倍;科技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 14 467亿元,是“九五”的3.5倍。“十五”以来,学校累计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52亿元,被省政府授予“十五”期间科技成果推广先进集体、“小康社会建设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科普之冬”、“科技教育合作”和“三下乡”活动,把先进农业科技文化传播到田间地头,

----“百千万工程”、“百乡万人”科技培训活动和“万名大学生心系万村”活动奏响了时代强音。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受到了中央电视台、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改革开放后,东北农业大学更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迅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省高校和全国农林高校中率先开展中俄联合办学,互派学生,大学生艺术团成功开展了交流互访活动,引起全国瞩目,农业部俄语培训中心随即也设在了我校。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校继续扩大和拓展与国际合作的外延和空间。先后开展了中澳联合办学、中英联合办学、中美联合办学等等,现已与世界52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教学与科研合作关系,已逐步形成了以东北亚为主、博采众长的国际交流“互联网”,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和国际寒地、国家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基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东农,实现了真正的腾飞,走向了世界;东农,以卓越的风范,为国家赢得了声誉。

中国是农业大国,“无农不稳”、“强农固本”,东北农业大学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和对国家的责任、社会的义务。

六十年来,东农心系家国,顺境亦能识大体,逆境未敢忘忧国。

建校的最初岁月,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东农赤子,克服重重困难,在科研方面取得了36项优秀成果。在遗传育种、畜禽饲养、农业机械化、兽医外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科研优势。1963年春,在全国农业科技发展十年规划中,东农承担了138项科研课题,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期间,学校颠沛流离10余年,蒙受了巨大损失,但东农人百折不挠,时刻不忘党和国家的重托。利用有限的科研条件,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取得了37项优秀成果。其中许振英教授选育的“哈白猪”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王金陵教授选育的大豆品种“东农4号”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祖国的科学渡过了“*”的暴风雪,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年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东农有4项科研成果获奖,这凝聚着东农人赤诚、心血和汗水的成果令与会者感叹不已。此后,从1979年至1987年的9年间,东农取得了170项研究成果,其中33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

一、二等奖。

随着“春天的故事”在全国讲述,东农的科研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上层次,入主流,创名优,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研方向,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不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不懈的努力。在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948”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均占上了位次,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重大奖励。

(许振英等众多教授专家获奖情形)

东农人创造的众多科技成果,不仅为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极大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及科技水平。

目前,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科技竞技场上频频获奖。拥有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9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九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近800项,获得科研经费1亿多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6项。先后6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暨重大科技效益奖,3次获得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并被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黑龙江省“小康建设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这是东农人矢志不渝的坐标。东农创建伊始,就确定了“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服务”的办学方针。应新中国恢复生产的急需,大量举办二年制专修科和各种训练班;60年代初,学校还创办了农业技术函授大学,为祖国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农业技术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始终紧紧围绕“三农”开展社会服务,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大力实施农业推广及开发项目,先后与43个市(地)、县签定了科技共建合作协议,充分发挥畜牧业创新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速成果转化与推广,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科普之冬”、“科技教育合作”和“三下乡”活动,把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田间地头,

——“百千万工程”、“百乡万人”科技培训活动和“万名大学生心系万村”活动,吹起了情牵农村的暖风。朴实的农民用下面的这个顺口溜表达了他们心中的感受:先治愚来后治穷,关爱农民见真情。

——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改革开放后,大学更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迅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省高校和全国农林高校中率先开展中俄联合办学,互派学生,大学生艺术团成功开展了交流互访活动,引起全国瞩目,俄语培训中心随即也设在了我校。

学校继续扩大和拓展与国际合作的外延和空间。先后开展了中澳联合办学、中英联合办学、中美联合办学等等,现已与世界52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教学与科研合作关系,已逐步形成了以东北亚为主、博采众长的国际交流“互联网”,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和国际寒地、国家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基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东农,实现了真正的腾飞,走向了世界;以卓越的风范,为国家赢得了声誉。

【第五篇章】

第五篇章

60年的积累,60年的耕耘,成就了东农60年的辉煌。这艘承载着理想与梦想的航船,以勇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铸就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站在新的历史发展的起点上已经扬帆远航。

如今的大学,学校坚持生态校园建设理念,校园田园风光秀丽,占地面积36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2.6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34亿元。春季冰雪消融;夏季花团紧簇,秋季天高云淡,冬季银装素裹。教学楼、图书馆、游泳馆、学生公寓、试验场站等教学设施完备,交相辉映。

如今的大学,作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学科覆盖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下设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29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3个本科专业。

如今的大学,尊重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努力实践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为早日实现“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大学”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又一个甲子,又一次轮回。在传说中创造了历史,历史在颠簸中锻造了东农。岁月刻下了光阴的年轮,年轮记载了逝去的岁月,已在共和国的史册里成就了一页辉煌的篇章,而这篇章注定要撼天动地。

就在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又一个黎明正走在临近我们的路上,明天的故事已悄悄地开始了„„

【尾声】(画外音:童声与母亲对话)

童子:妈妈,妈妈,怎么样才能新生呢? 母亲:要走过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童子:那,怎样走过轮回呀?

母亲:就是要一直向着希望的方向走。 童子:那,希望的方向在哪啊?

母亲:孩子,你看见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了吗?

谱写了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凯歌,形成了不朽的东农之魂。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60年前,大学,这所诞生在共和国黎明曙光中的高等院校,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她经受了洗礼、创造了辉煌。如今,她沐浴在新世纪的阳光下,迎来了建校60华诞。

60年校庆

60年校庆

校庆60年

60年校庆主持词

60年校庆征文

60年校庆征文

60年校庆邀请函

建校60年校庆致辞

60年校庆活动感受

60年校庆征文文章

60年校庆
《60年校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校庆60周年 校庆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