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发布时间:2020-03-02 11:27: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

——关于提高40分钟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春城小学颜晓燕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是小语界的痼疾。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30年过去了,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在高耗低效中徘徊。低年段的语文教学效率相对要高一些,因为低年段的教学目标明确——读好书、写好字。中高段语文教学目标不明,一堂课下来,学生几无收获。我们语文老师常常感慨:语文课,少上几次无所谓,多加几天也没啥用。

我以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有两个标志:一是教学目标制定恰当;二是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其实这种观点很多老师都知道,关键的问题是语文老师该怎么制定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使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绝非易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教学目标可细分为三类: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C类(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此类目标)。这样细分是为了凸显核心教学目标,即B类目标,一般的教学参考书都忽视核心教学目标。而核心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制定核心教学目标尤为不易。

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核心教学目标的制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我们教数学课,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核心目标,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核心目标的载体,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一篇篇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想到他们写的文章会成为课文,只是编教材的人选编了他们的文章而

已。因此,没有哪一位作者专为语文教材写文章。这些文章没有编入教材时,已经存在了,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李海林先生称之为“原生价值”。有研究者把课文的“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其实还可以概括出很多其他的价值,创作者创作的时候怀着各式各样的目的,可以说有多少种目的,它们就有多少种价值。但是不管多少种价值,它们的总价值,就是信息价值。读者阅读它们,其目的或者为了获得事实的信息,或者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总之,都是获得信息。如《拉萨的天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在没有成为教材之前就具有“原生价值”,读者阅读《拉萨的天空》后,知道拉萨的天空湛蓝、纯净,令人神往。

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李海林先生称之为“教学价值”。如《拉萨的天空》作为一篇课文,通过老师的教学,学生不仅知道拉萨的天空湛蓝、纯净,令人神往,更要懂得作者是如何描写拉萨的天空的。

事实上,不管是被选进语文教材里的这些文章,还是其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它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在其他课程里,人们学习教材,只学前者,不学后者。如历史教材,学生阅读文章,只要掌握“原生价值”即可。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即学习课文的“教学价值”。如《拉萨的天空》要让学生掌握“原生价值”——知道拉萨的天空湛蓝、纯净,令人神往,并不困难,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就可以做到,但这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掌握“教学价值”——懂得作者是如何描写拉萨的天空的,才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事。

在小语课堂里,只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原生价值”的教学比比皆是。如许多老师教学《拉萨的天空》时,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感受拉萨的天空的美。而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却往往被老师忽视。这样的教学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完全舍弃“原生价值”,只抓“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共存于一篇课文之中,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学价值”必须通过获得语文教学的“原生价值”来获得。

学生必须通过一个“原生价值”的获得过程,才能获得其“教学价值”。也就是说,学生必须亲历一个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过程,才能获得课文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区分确实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制定一堂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呢?也就是说,语文老师凭借什么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每篇课文课后的练习题是重要的依据。语文练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教什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如《**广场》(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课后练习4:默读课文,把代表**广场的几个建筑物(**、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填入广场示意图的方格内。这道练习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课文的深度阅读,蕴涵着核心教学目标。依据这道练习题,我们可以制定这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按方位顺序将景物介绍具体。

但不是每一篇课文的练习题都像《**广场》这样明示了核心教学目标,许多课文的练习题并未蕴涵核心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一篇篇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我认为,制定核心教学目标时应该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一堂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并非易事,需要拥有一双慧眼。因为“原生价值”是外显的,而“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当然,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既然“教学价值”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那么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更多地可以从表达方式上去考虑,看看这篇课文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方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高年段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拉萨的天空》一文,仔细研读,你会发现

作者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拉萨的天空,而这形象化的手法主要有两种:比喻手法和映衬手法。课文中有三处比喻,两处映衬手法。依据这些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确定《拉萨的天空》的“教学价值”——学习用形象化的手法(比喻、映衬)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拉萨的天空》的核心教学目标。确定课文的“教学价值”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价值”。如《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的三处比喻既有“明喻”也有“暗喻”,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只讲“明喻”不讲“暗喻”。

制定教学目标只是语文教学完成了第一步,核心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才是衡量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怎样才能使核心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呢?我认为,以下三点至关重要:一是预习充分;二是教学时间足够;三是教学活动精当。预习是学生个体建构新知的过程。背后的道理既很复杂,也很简单。说复杂,有若干认知规律垫底;说简单,很多知识学生是自学就懂的,老师要在学生“懂的多少”的基础上确立教学起点,而非假装学生不懂,一切从零教起。预习就是学习。在课堂时间有限,优秀学生容易代替全体学生学的情况下,预习也是独立学习的有效保证。而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预习事实上就是他独力学习能力的一次次检测。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指向核心教学目标。即:预习作业中除了基础性的作业外,有一部分作业能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时就能沿着核心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摘抄似的缺少思维参与的机械式作业。如《**广场》一课的预习作业,除了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外,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4。因为练习4是指向核心教学目标的,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才能保证核心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堂语文课,除了要达成核心教学目标外,还要达成其他一些教学目标,而一堂语文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任务繁多,怎么办?

这确实是个困扰我们的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每个教学版块都要注明指向哪个教学目标,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一律删除。预习中完成的活动在课堂上不再重复出现,用检查预习的方式检测学生预习的达成度。不

浪费一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核心教学目标达成。不要煮“夹生饭”,不要让核心目标的教学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匆匆而过。而精当的教学活动必须紧扣核心目标,道理不言而喻。精当的教学活动要力求整合,让一项教学活动发挥最大的功效。如《**广场》的教学,为了达成核心教学目标——按方位顺序将景物介绍具体,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第一步:在学生预习时完成的练习4的基础上,讨论学生所填的建筑物在广场上的方位,并说明这样填的理由。学生细读文本,会在课文

二、三小节中寻找答案。老师相机在黑板上板书方位词:北端、中央、南端、东西,从而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广场上的建筑物的。

第二步: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怎样将建筑物介绍具体。老师出示这样一段话:“广场北端是**,**前是金水河,河上有金水桥,桥两旁是汉白玉华表。登上**城楼,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西面是人民大会堂。”请学生比较这段话与课文的描写,哪一个好?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在比较揣摩中懂得怎样按方位顺序将建筑物介绍具体。

第三步:请学生运用“按方位顺序将景物介绍具体”的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老师通过评点学生对教室的介绍,让这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这个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感知——运用”的原则,紧扣核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真正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这样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跟表达方法有关的语法术语,而是要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不割裂文本,不把阅读课上成纯粹的写作指导课。不上枯燥无味的课,注意教学的情趣性,在追求高效的同时不抛弃趣味。

这样教语文,你也许认为与现在流行的许多语文公开课很不一样。王晓春先生指出,我们的许多语文公开课得了“营养失衡症”,情感泛滥而理智不足。其语文学科的特点几乎全靠释词、析句和朗读来支撑。难怪专家们说我们的语文课中语文知识“极度缺乏”。知识不足情感补,这是我们语文课的常见病。我非常赞同王荣生先生的观点: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

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手一投足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核心教学目标。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三部曲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