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践行勤俭 艰苦奋斗

发布时间:2020-03-03 23:17: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践行勤俭 艰苦奋

【学习目标】勤劳俭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不断强大,就是因为有勤俭的支撑和引导。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天道酬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俭朴,则是人生动力的添加剂。更是磨炼人的意志,提升人的品格的大熔炉。艰苦朴素,方能不断拼搏,清心寡欲才可“宁静致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期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①。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认真践行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美德。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艰苦磨炼,增长知识,护展胸怀,坚定志向,为今后能做事,做成事,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八个字。

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五千年文明传承,生生不息,代代繁衍,靠的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导引与支撑。五千年前,炎帝、黄帝带领中华民族,刀耕火种,建屋修路,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作民衣,通过勤奋艰苦的劳作,创下了华夏的文明。随后大禹治水,仓喆造字,孔孟布道,秦皇扬威,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祖冲之发明园周率,李冰建造都江堰,程朱理学,五大名著,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中华民族通过勤奋努力,苦心造诣打造的文明结晶,凭着这笔巨大的文明财富,我中华民族才得以繁荣昌盛,鹤立环球。

解放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鼓舞下,在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火红年代先进人物的带领下,仅用了二十多年,就建成了一个基础设施扎实,工业体系完整,能养活十亿人民,且拥有“两弹一星”的社会主义大国。随后,我们又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千千万万优秀杰出的劳动者的勤奋工作,艰苦奋斗,造就了一个综合国力大大提升,经济总量稳居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并有着“世界制造工厂”美誉的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纵观古今,展望未来,我中华民族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条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广阔,越走越辉煌,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有活力。不远的将来,十四亿中国人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定能构筑美好的“中国梦”。

二、天道酬勤,勤奋方能成就事业

“天道酬勤”,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意思是上天只酬谢哪些勤奋努力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勤奋努力艰苦奋斗的人,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取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成果。

为什么天道酬勤而不酬懒呢?道理其实很简单。首先,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十分复杂的,只有勤奋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掌握其原理,明白其规律,了解其奥妙。朝三暮四,浅尝即止,半途而废的人,却不可能了解事物的真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有些事情;既使我们明白了其原理,掌握了其规律,不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训练,也不可能一挥而就,一举成功。比如射击,靶子、准星、缺口三点成一线,才能击中目标,这个原理并不复杂,很多人一学就会。但是,你要打好枪,打准枪,打个九环十环,没有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训练,却不可能做到,想做个“神枪手”,哪就更要三年五载,几万次甚至十几万次的刻苦训练才能做到。“术无诀窍,苦练来神”,这是许多行家里手的真切体会。再者,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规律是不断发展的,机遇是稍纵即逝的,只有勤学苦练,不断探索,充分准备,才能驾御事物规律,抓住机遇,马到成功。

我们要成就事业,就要勤劳努力,艰苦奋斗。在校期间,我们要勤奋学习,掌握各学科的知识要点,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出来工作之后,我们要努力工作,刻苦磨炼,提升工作能力,增长实干才智,争做行家里手。没能千百次的实验探索,爱迪生发明不了白炽电灯泡;没有写干一池水的艰辛,王羲之成不了伟大的书法家。所以,我们只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拼搏,稳步提升,我们才能成就自己人生的事业。

第二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告子 》。原文是:“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说: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敌国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二千多年来,这句名言激励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逆境奋起,忧患求变,拼搏向上,从而创造了一代一代的辉煌。

一、自古将相出寒门,纨绔子弟少伟男

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领导人物、文臣武将,都来自穷苦的老百姓家庭,而富豪大户、达官贵族家里的男儿,却少有叱咤风云的英雄。“自古将相出寒门,纨绔子弟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代的刘邦、韩信、朱元璋、刘基、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岳飞,现代的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贺龙、许世友等伟大人物都是出自穷苦的百姓家庭。

为什么自古将相出寒门呢?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说过:“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④。意思是说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但是,人们不愿意承受的贫贱忧戚,反而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给你增添穷则思变的动力。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会是康庄大道;人生总会有种种艰难曲折,风风雨雨,只有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风雨和坎坷的磨炼中,在不断克服困难、战胜风雨的奋斗中,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拓展胸怀、丰富阅历、担当大任。如果安逸享乐,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必定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以至禄禄无为,虚度人生,最终落下个“纨绔子弟少伟男”的下场。

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正是他们阐述的人生智慧,指引着后辈千千万万的子孙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才铸就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逆境崛起,拼搏向上的伟大品格。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作《国语》,孔子受困写《春秋》,司马迁宫刑后编《史记》,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们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

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安定发展的时期,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和社会对我们关爱有加,长辈和老师对我们呵护备至。这种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屈壮成长;但另一方面却又使我们派生了依赖思想和享乐主义。从而使得我们中的某些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挫折困难适应能力较差的弱点,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细小的挫折而犯罪以至自杀。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将相出寒门,纨绔子弟少伟男”的道理,自觉接受磨炼,主动拼搏向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促进民族复兴的重任。

二、艰苦磨炼才志,骄奢毁人心智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成语,叫做:“江山可以易主,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一个人意志的重要性。纵使你有千军万马,可以攻城掠地,但是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信仰和意志。在革命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为什么夏明翰、方志敏、赵一嫚等革命先烈如此勇敢,因为他们胸中有崇高的理想,心中有坚定的意志。

哪么,坚定的意志从何而来呢?不可能从书斋里“饱学”而来,也不可能在温室中“陶冶”而至,“宝剑锋从磨炼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磨炼,在多难的岁月里摸爬滚打,才能培养出坚定的意志,铸造成坚毅的性格。印度的圣雄·甘地、越南的胡志明、中国的孙中山、毛泽东,都是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中才磨炼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超人的斗争毅力。

一方面要艰苦磨炼,拼搏进取,另一方面,在取得了成果,有了条件之后,又要注意力戒骄奢,清心寡欲,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骄奢毁人心智,宁静方能致远”。一个人,有了成绩就容易骄傲,有了财富就讲究享受,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本来不必过分厚非。但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要承担筑就“中国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不能做一般的凡夫俗子。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奋斗目标,有拼搏动力。要做到这“四要”,就必须力戒骄奢,清心寡欲,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历史上艰苦奋斗长才干,拓心智,成就伟大事业;骄奢淫欲,辍锐气,磨斗志,毁江山的事例实在太多了。秦皇的江山因骄奢而毁,吕布的锐气为貂蝉所辍,凡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晓这些故事。 一九四八年冬,我们党在西北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面对中共即将夺取全国政权、全面执政的新形势,毛泽东庄严地向全党发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伟大号召。在此之前,毛泽东曾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文章,吸取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后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乱政轻敌,军纪涣散,其首领忙于封王,生活腐化,抢官夺位,内耗日增,结果他们的大顺朝政权仅存40余天就以悲剧收场的教训。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牢记毛泽东同志“两个务秘”的伟大教导、认真吸取古人“骄奢淫欲毁江山”的教训,自觉主动地在艰苦拼搏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充实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修身养性,守静致远,陶冶性情,塑造品格,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节 勤俭磨炼,提升自我

勤劳俭朴,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养成的美德,而骄奢懒堕,则是剥削阶级代代相传的恶习。世上的财富,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只有他们才了解劳作的艰辛,懂得财物的珍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④,就是人民辛勤创造财富的生动写照。而哪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儿们是无论如何也不理解造物之艰辛的。所以,古往今来,只有处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人民及其技术人员,知识分子,才更能体会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一丝一缕,皆汗水之结晶”的深髓含义,才深知长城的雄伟,故宫的美丽,唐诗宋词的千古绝唱;也只有他们才养就了珍惜财物,热爱自然,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美德。

一、高尚人格多来自草根人生

千百年来,许多著名的文臣武将,墨客骚人,能工巧匠,高洁名士都出自贫困的老百姓家庭。因为贫穷,练就了他们勤奋努力、竞争拼搏的毅力,因为困苦,养成了他们艰苦朴素珍惜粮帛的生活习惯,也因为贫贱,陶冶了他们清心寡欲、宁静致远的情怀。所以,高尚的人格,多来自草根人生。 战国的苏秦,东汉的孙敬,凭着“悬梁刺股”的清神,废寝忘食,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北宋的范仲奄、司马光,一个“断荠划粥”,一个“警枕励志”,通地多年的苦心造诣成为了划时代的文人。南宋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盆,为了报效祖国,他寒署冬夏,苦练武艺,终于练成了著名岳家枪,成就了“待修拾旧河山,朝天阙”的伟业。清朝的李时珍,走遍了祖国的高山峻岭,尝遍了上万种中草药的味道,终于写成了百世流芳的药典《本草纲目》。当代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历经了二万五千里的艰苦长征,八年的浴血抗战,三年惊心动魄的解放战争,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下了中华民族的宏伟基业。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名人故事,都集中揭示了一个真理:成功的伟人,多有高尚的人格,而他们那种勤劳、俭朴,清廉、寡欲、谦恭、向上的品行又多是在艰难困苦、不懈奋斗的草根人生中形成。

二、辉煌的业绩,多由勤俭两途造就

高尚的人格多来自草根人生。因为一个人处在草根人生之时,一般生活都比较贫困。贫困的生活虽然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艰难困苦,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事业的成功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穷则思“变”,怎样才能“变”呢?那就是要干,要革命,要勤奋,要努力!困则思“迁”,如何才能“迁”,才能走出困境呢?那就是要突围,要奋斗,要卧薪尝胆,要艰苦奋斗。“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只有在暴风雨的冲刷中,才显现出劲草顽强的生命力,也只有在千里迢迢的奔腾中,才看出千里马的强劲。

纵观古今,凡事业比较成功的人,都有过一番勤奋努力的拼搏,有过一段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

只有勤奋努力,不断学习,才能使你的知识不断充实,不断升华;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只有勤奋努力不断探索,才能使你对所从事的事业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最后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境界。另一方面,只有艰苦朴素,清心寡欲,苦心造诣,才能保证你的心思和精力百分之百的用在事业上,才能成为“工作狂”,“写作痴”,“发明疯子”。发明大王爱迪生,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歼十五总设计师罗阳,哪一个不是靠“勤”“俭”两字成就辉煌事业的?“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针”,“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牢记勤俭两字,造就辉煌人生

今天的年青人,正处在中华腾飞之际,我们的综合国力比过去上了好几个台阶,人民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也许有人会问,身处当今初步繁荣富强中国的大学生,还需要牢记“勤俭”两字吗?我们的回答是:要,非常需要!迫切需要!首先,我们“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离不开“勤俭”两字。今天,我国虽然成为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实体,但由于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所以,我国人均GDP的产值,人均资源拥有量仍然在世界平均值之下,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次,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资源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差,如果不勤俭过日子,如果要跟美国,西欧等富国比阔气,跟“龙王”比宝,我们根本耗不起;再者,今天的中国虽然成为了“世界工厂”,但许多高针尖的科技,许多核心技术,我并没有完全掌握。我们的外贸产值起码有一半以上被美、欧、日本等国拿走了。今后,我们要赶超美欧,要成为真正的强国富国,唯有勤奋创业,艰苦奋斗一途可走,上天决不可能给我们掉下一个大馅饼。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真正圆“中国梦”,还需要几代人乃致十几代人的勤劳俭朴,艰苦奋斗。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牢记的“两个务必”,过去不能丢,现在不能丢,今后也不能丢。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去跨行勤俭,艰苦奋斗呢?首先,我们谨记古人“勤能补拙,俭能拓智”的教诲,用勤劳俭朴的液汁来浇灌我们智慧的大树。勤奋努力地的学好每一门课程,不断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务必做到好学、喜学、乐学。同时,还要做到艰苦朴素,清心寡欲,把一门心思用在学业上,而不是用在交朋接友,吃喝玩乐,谈情说爱,风花雪夜之上。要以民族复兴,国家圆梦为己任,要胸有大志,心有远途,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注造自己今后事业的辉煌。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商有高低,理想有远近,但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当前做起即永远没有区别。

其次,我们要有勤奋努力,艰苦奋斗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打算,坚持不懈,努力攀登,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一年又一年地拼搏。一阵子的努力决不能成就人生的伟业,只有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勤俭向上才能到达人生光辉的顶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践行勤俭,放飞理想。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勤劳俭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为什么天道酬勤不酬懒?

3、如何理解“自古将相出寒门,纨绔子弟少伟男”这句格言的深刻含义?

4、如何才能磨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超人的斗争毅力?

5、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教导是什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如何做才能坚持“两个务必”?

6、为什么说高尚的人格多来自草根人生?

7、今天的大学应如何去践行勤俭,放飞理想?

注释: ①选自《孟子》 ②选自《国语》 ③选自李商隐的《咏史》 ④选自《全唐诗》作者李绅

案例:

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

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这篇文章由成功励志网收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讲话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所做的报告中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方志敏的故事

方志敏,原名远镇。1899年8月21日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进南昌江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后考入九江伟烈大学。他用心研读《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组织“读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时期,方志敏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等职。曾深入南昌近郊发动农民建立农会,领导农民协助北伐军攻克南昌城。1926年底,领导弋阳九区农会举行“漆工镇暴动”,占领镇派出所,缴两条半枪,被称为“两条半枪闹革命”。

1928年1月,任弋阳、横峰等5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弋横起义总指挥,领导了著名的弋横起义,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2师第14团1营1连。他领导这支部队,转战在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战,打退敌人4次围攻。1929年8月,这支部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红军独立团(翌年改称红军江西独立第1团),并创建了信江苏区。10月,方志敏任信江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兼任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以井冈山红军为榜样,在连队设士兵委员会,建立党支部。4月,率部向苏区外出击,连续进行奔袭乐平秧坂、东取德兴城、南克铅山河口镇、智取景德镇、急袭弋阳城等战斗,巩固扩大了信江苏区。7月,扩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

这时,由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赣东北苏区的推行,红10军调向赣北出击,方志敏被撤销军委主席职务。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率地方红军赤卫队出奇不意攻克河口,稳定了赣东北的局势。11月,领导返回苏区的红10军出击珠山桥。又以奇袭、伏击战术,在上饶、河口、弋阳七星尖三战三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赣东北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3月,方志敏任赣东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兼红10军政委,率部向贵溪方向行动,在上饶、贵溪和余江边境,给敌重创。接着,率红10军进军闽北,连续攻下长涧源、新阳、赤石街等地,给国民党军第32旅多次打击。回师赣东北后,组织葛源保卫战,依靠何家坝有利地形,将进攻之敌拦头截尾,隔成数段,分别包围,全歼敌第9师,粉碎国民党军对赣东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由于方志敏等坚决反对“左”倾路线在作战中的硬碰硬方针,同年7月,又被剥夺军事指挥权。致使赣东北红10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第三次“围剿”,苏区大部丧失。但方志敏的斗争和赣东北的工作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在毛泽东同志11月7日主持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荣获红旗章一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1932年7月,由于方志敏等坚决与贯彻“左”倾错误者进行斗争,获得继续指挥红10军的权力。他以“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战术,击败敌第79师的进攻。随后,率主力二进闽北,攻下赤石、新村等地。1933年1月,红10军被中共临时中央局调往中央苏区作战。方志敏又以闽浙赣省赤色警卫师为基础,组成新红10军。并率部在闽浙赣3省更大范围内机动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翌年1月,方志敏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毛泽东曾赞扬说:赣东北的同志也有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7军团)到达闽浙赣苏区,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方志敏任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继续北上,执行调动敌人,减轻中央苏区压力,开辟新区的重任。由于蒋介石调集20万大军围追堵截,红10军团一开始就处于极端险恶的境地之中。方志敏不畏强敌,沿途不断打击敌人。12月中旬,部队在谭家桥一带遇敌重兵围攻。方志敏指挥部队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攻,部队伤亡也很大,不利再战。他指挥部队乘夜撤退。

1935年1月,他率红10军团撤回赣东北途中,在怀玉山遭7倍之敌围困。他率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主力部队就毅然复入重围。当他找到只剩2000余人的部队时,已被敌14个团的兵力包围在纵横不到15里的狭小地区。他率部浴血奋战,实施多种突围方案,均未成功。弹尽粮绝,寡不敌众。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于1月29日,在怀山陇首村附近的密林中被俘。

入狱后,方志敏先后被关押在陇首、玉山、上饶、南昌等地。他抱定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决心,在狱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 因为我信仰的主义, 乃是宇宙的真理!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 为着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十分情愿的啊!

2月6日,方志敏被反动派押在装甲车上在南昌城游行示众。他挺立在四周插满剌刀的囚笼里,对路两旁的群众,微笑着抱拳致意。接着,反动派在豫章公园举行“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一位美国记者记载了当时所见到的情景:“戴着脚镣手铐而站立在铁甲车上的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周围是由大队兵马森严戒备着。观众看见方志敏后,谁也不发一言,大家默默无声,即蒋介石参谋部之军官亦莫不如此。观众之静默,适证明观众对此气魄昂然之囚犯,表示无限之尊敬及同情”。而方志敏则抓住时机,对被反动派逼观的几千群众大声宣讲革命道理。吓得反动派目瞪口呆,急忙把方志敏塞进铁甲车带走,不敢再来第二次。

方志敏严辞痛斥国民党驻赣绥靖主任顾祝同和江西省府要员的劝降,忍受着生活的残酷折磨和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连敌人的报纸和中央社也不得不承认:“方志敏反对一切提议,态度非常强硬,看出他至死不会动摇的。关于红军现状的一切问题,他一概拒绝回答”。

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方志敏拖着患有严重肺病与痔疮的病体,利用敌人要他写供词的纸和笔以及最后6个月时间,写下了《可爱中国》、《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清贫》、《给党中央的信》、《遗信》、《狱中纪实》等20余万字的著述。实践了“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他们工作一天”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清晨,方志敏于南昌市下沙窝高呼口号,英勇就义。时年36岁。 1965年,中共江西省委为方志敏烈士修建坟墓时,毛泽东主席亲题墓碑,写下“方志敏烈士之墓”七个大字。叶剑英元帅曾在方志敏一张照片上题诗,歌颂方志敏的伟大业绩:

血战东南半壁红, 忍将奇绩创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 又照秦淮一叶枫。

方志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我国早期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1900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方志敏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

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这两部作品都已选入中小学课本。

银行业从业守则艰苦奋斗勤俭理财

纪律教育月学习心得:谈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

纪律教育月学习心得:谈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

勤俭

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

践行勤俭 艰苦奋斗
《践行勤俭 艰苦奋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