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广西文艺演出业的成就和特点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5: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广西文艺演出业的成就和特点

文艺演出业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截至2002年年末,广西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8个,从业人数4532人。创作生产剧目、节目81个,演出1.36万场,总收入9822.3万元,总支出9738.7万元。此外还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82个,业余艺术演出队2670个;2003年以来,更是持续发展。近年来,连续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节,举办大型、高雅的文艺演出活动,推出多部大型剧目,频获各类大奖,还利用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创了广西的文艺演出产业一片独具特色的天地。

(一)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大打“民族牌”

广西生活着12个少数民族,显现出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特点,孕育着丰富的民歌、山歌、舞蹈,是广西的文艺演出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近年来,广西着力创作的剧目《妈勒访天边》、《八桂大歌》、《歌王》、《咕哩美》以及《美丽壮锦》等,无不展现出了广西各族人民生活和风土人情。

广西是民歌的海洋,南宁国际民歌节举办的“中华民歌大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它由广播大擂台、歌手演唱赛和中华民歌盛典暨颁奖晚会三个部分组成,面向全国,鼓励创作和传承优秀的民歌,挖掘培养优秀的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展现各族人民的文化风情。由全国音乐卫星网的16家电台和南宁台联手播出,覆盖4亿多听众,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水平最高的民族文化赛事,正力争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民歌的集中地和展示平台,成为世界民歌的“格莱美”。

(二)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文艺演出魅力

广西的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广西的奇山异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桂林山水甲天下”闻名遐迩、北海“天下第一滩”沙亮水蓝阳光灿烂、柳宗元的柳侯祠又给柳州平添几分人文气息;还有“绿城”南宁、红色之都百色、乐业天坑……广西在发展文艺演出业时善用了这份财富,将文艺演出与相应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共同运作,互相推进。其中以桂林漓江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最为突出,将刘三姐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每年可演出超过300场,可持续演出20年。桂林山水品牌与刘三姐文化品牌加以互动,自然山水为文艺演出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增强了鲜活力;文艺演出业的成功也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阳朔吸引旅游者的一个亮点,与之相联系的饮食业、服务业等亦获得长足发展。

同样,地域文化元素也大量融入了文艺舞台,作为民族与地域的文化标志。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每届都采用广西民族文化的典型象征物——铜鼓或绣球作为舞台主要背景,其间还点缀了吊脚楼、凤凰、山寨等特色设计,装点和配合了整场文艺表演,制造了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强化了广西的地域特色。

(三)整合各方力量,做好精品,树立品牌

广西文艺演出业为了扩大影响力、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重视创作精品、打造品牌,突出有地方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南宁国际民歌节演出、柳州的《白莲》、北海的《咕哩美》以及南宁大型民族歌舞《美丽壮锦》等,都属于广西精心打造的品牌,主要做法有:

实施“戏剧强省工程规划”,铸造拳头产品。广西选择打造独具特色的戏剧精品为龙头,既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又发动集中了自治区内外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攻关、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经过精心打造,广西戏剧问鼎中国剧坛。《歌王》、《咕哩美》、《白莲》、《哪嗬咿嗬嗨》、《风采壮妹》等分别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全国性大奖,享誉广西自治区内外,进一步发掘和保护了民族艺术精华,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 用品牌人物打造品牌节目,也是树立品牌的重要举措。南宁国际民歌节台前幕后都采用品牌人物,主持人有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名嘴,表演嘉宾包括了国内外知名艺人,群星闪耀;《印象·刘三姐》是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的杰作,2004年的“东南亚之夜”歌舞晚会就请到了著名音乐人李宗盛作为晚会的总监制。“名人效应”具有强烈的眼球关注力,名人构筑了品牌项目,优秀的品牌同样挖掘和烘托名人。

挖掘民族文化作为品牌内容,突出品牌的文化特征。民歌是广西文化的特色标签,也是开发广西文艺演出业的法宝。南宁国际民歌节以传统民歌为主题,邀请世界各地的演艺知名人士共同参与,结合现代表现手法演绎各民族的传统民歌,不仅展示了世界众多优秀的民歌,也传播了广西的民族文化。

加大宣传力度,扩展文艺品牌知名度。广西的文艺演出善于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南宁国际民歌节一直与中央电视台联手策划转播,2003年大型歌舞晚会“东南亚之夜”通过阳光卫视向全世界展示,《印象·刘三姐》建立专门网站全方位宣传和服务。巡回演出也是文艺节目另一个有效宣传手段。《八桂大歌》于2003年4月公演开始,先后在南宁、柳州等地巡演了近60场,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今年春节还被邀请参加郑州市春节晚会,参加9月在浙江举行的中国艺术节,入围国家艺术精品30强。不仅在八桂大地上开花结果,也在中华大地上飘香。

鼓励社会资金注入,创造品牌效应。广西歌王有限责任公司对壮歌《歌王》进行市场运作,连演20场;广西桂荟公司投资15万元,组创反映李向群英雄事迹的音乐话剧《绿色渡船》,经济与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

(四)与经贸洽谈交相辉映,推动文艺演出的发展

文艺与经贸互动,“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是广西文艺演出业的又一有效实践。南宁国际民歌节就是其中成功案例。历年民歌节期间,都同时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借助民歌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扩大利用外资,广泛吸引内资。据统计,几年来南宁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达115亿元,完成项目524个。4届民歌节期间南宁招商引资和商贸合约达到450亿元。2003年经贸洽谈会成为了历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效果最好的一次盛会。南宁市共签订项目合同51项,合同总投资108.26亿元;商品展销签订商品购销合同583项,合同总额61.81亿元,展会期间商品零售额达到59万元;10项重大工业项目开工、竣工仪式在高新区、经开区和武鸣县成功举行,其中开工项目5项,总投资2.46亿元,竣工项目5项,总投资2.95亿元;南宁市接待游客26.2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554.96万元,票务收入约1600万元,招商与票务两项合计约2970.64万元。由此可见,广西文艺演出业的发展,可以给广西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五)“引进来”与“走出去”,促进优秀文艺作品的广泛交流

文艺演出产业发展不能自产自销。要丰富文艺演出业,需要有大文化的包容态度,引进外来文艺演出项目,激活当地文艺演出经济,也可以提高本地文艺演出业的竞争力。近年来,广西在引进外来演出项目上有所举动。广西文艺演出公司近年来承办了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音乐会”、东方歌舞团“大型歌舞晚会”、新疆歌舞团“我们新疆好地方”、上海话剧团艺术中心“蝴蝶是自由的”、以色列国家芭蕾舞团“现代音乐芭蕾舞精萃晚会”、“俄罗斯海军歌舞团大型歌舞晚会”等各类文艺演出,主办了哈萨克斯坦国家歌舞团的广西巡演、刘诗昆钢琴音乐会、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双拥”文艺晚会等演出,在广西文艺舞台上引起了轰动。引进的文艺演出项目不仅为广西文艺演出产业增收,并且促进了广西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在引进外来优秀节目的同时,广西也向国际推出了“广西文艺大餐”。2003年,广西桂剧团和广西杂技团将桂剧中的“出箱”、“变脸”和一些杂技表演带到了法国,让法国人民对广西的文化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广西甲天下艺术团更是作为今年第一个到越南访问演出的外国文化代表团,以“来自中国广西的祝福”为主题制作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在越南河内、海防等城市访问演出,引起了极大轰动,为中越文化交流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印记。2004年,广西歌舞团更是借奥地利的中国文化周之机,给世界艺术之都维也纳带去了极具浓郁广西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推出大型歌舞剧《漓江之夜》,为欧洲观众所津津乐道。 广西文艺演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对策

(一)强化产业观念,积极开拓市场 文艺演出不再仅仅是一项文化交流活动,而要作为一种产业真正推向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演出经营的产业化势在必行。广西文艺演出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更新观念,遵循市场规律。在文艺演出的经营运作中,营业性的演出要逐步取代计划演出,逐步打破行业壁垒,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放到演出市场中,可以进行个人持股、社会参股的项目股份制改革,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既搞活了文艺演出业的市场,又形成了竞争氛围;积极推行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节目制作人制,充分调动演创人员积极性;演出团体、演出公司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要注重拓展舞台艺术创作质量,又要注重作好项目的调研、策划、推广等市场运作工作。广西文艺演出只有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二)进一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品牌效应

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是广西文艺演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找出本土文化之“特”,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可极大增强文艺演出的创造力和传播力,这是打造文艺演出“品牌”的基础,同时紧跟时代的脚步,需要多方资金的投入,吸引优秀人才的参与,运用现代高科技包装,借助强势媒体的大力宣传,才能成功打造“品牌”,在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在这一方面 ,广西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应该从政府行为逐步转向市场行为,《印象·刘三姐》就是一个范例。

(三)继续与节庆互动,推动文艺演出业的发展

各种节庆活动是文艺演出业发展的最直接的平台。借助节庆的影响力来为文艺演出提供舞台,使文艺演出大放异彩,文艺演出也能充实节庆活动,为节庆添加筹码。2004年广西的首要大事就是办好首届“南博会”,将“南博会”与“民歌节”这两大盛会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交相辉映。广西的文艺演出业应把握这个机会,推出能代表广西文化特色和水平的文艺作品,与东盟各民族的经典文艺作品进行交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让它成为广西文艺演出走向国际化的鲜明标识。广西的节庆项目要利用自身特有之处和有利优势,做独创性的设计,脱颖而出。

(四)走出本土,走向农村,扩大文艺演出市场

由于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地文艺演出市场必然存在着差异。城市尤其是发达城市的文艺演出经济较繁荣,众多城镇、乡村面临着“文艺粮”的匮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能说明文艺演出业仍有很大的一片市场可以开发。只要摸准各地区的差异所在,结合各地实际来发展文艺演出业,就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文艺演出经营者提高主动性,走到人民群众之中,发挥了文艺演出业的社会效益,扩大了文艺演出业的宝贵市场。

(五)跨域跨行跨国的合作交流,提升竞争实力

广西现有文艺演出业仍显规模小,效益也较差,应该倡导跨院团、跨级别、跨地区、跨媒体的合作、合并,促进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社会化发展,鼓励民办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促使文艺演出团体在合作交流中,整合优势资源,取众家所长,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有助于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借WTO和“东盟”的东风,加强与国际文化交流,给广西的文艺演出市场带来新的景象。广西与东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是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广西文艺演出业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制作项目时应考虑到国际市场的实际需要,从作品的设计、制作到宣传等各方面都要力争符合其他国家观众的口味,同时应该与各国建立起演出协作关系,要让广西的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利用更多的舞台来展现广西文艺演出业实力,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了解和瞩目广西。

(六)加大文化硬件建设的投入,注意文艺人才的培养 完善演出场所的硬件升级换代,是推动广西演出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广西的文化设施相对整个地区的发展而言还是滞后的。只有建立了一批高水平、高档次的演出场馆,才能进行更广泛和更高水平的对外文化交流。“南博会”的举办,必将带动广西城市设施尤其是文化设施的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将能充分利用“南博会”的文体标志性建筑设施,为民族文化产业活动提供理想的场地条件和技术保证。

人力资源又是文艺演出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艺演出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来,广西除了广西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外,鼓励社会力量创办艺术院校,如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佩珠艺术学校等。此外,广西也注意借助外力,着力培养、包装文艺人才,1999年开始实施了广西歌手学习签约制度,效果非常明显,如黄春艳、何梦苓、唐彩媚等已在国内小有名气,肖燕、陈春燕等歌手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有发展的潜力。但总的来说,文艺演出人才还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远不及文化发达地区,培养、引进特色人才已成为广西文艺演出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继续加大力度,挖掘潜力,借力培养,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江津成就和措施

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思路

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胡锦涛改革开放成就和原因

高斯的成就和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

新中国的成就和旧中国的耻辱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

辉煌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

中华古代农器的成就和启示

广西文艺演出业的成就和特点
《广西文艺演出业的成就和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