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

发布时间:2020-03-02 21:03: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多能 厚德笃行

九江职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导 师:户才鸿 院 系:师范学院 专 业:语文教育 学 号:07314 姓 名:严新苗

目: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

1 博

目录

一、唐边塞诗的特点——-------------------3

二、唐边塞诗对西部开发的影响——-4

1、文中的积极思想--------------5

2、基本地域文化特色------------6

3、发展旅游--------------------7

三、参考文献——-----------------8

2

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

【内容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既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等社会条件的激发,也基于前代军戎诗歌在题材领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既是中华民族历经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重事功、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由于它在盛唐空前绝后的成功,而被文学史家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那么唐边塞诗的成就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从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成就两方面来阐述了唐边塞诗对西部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塞诗 西部开发 兴盛 影响 【正文】

一、唐边塞诗的特点

如果说唐诗是一部壮丽的交响曲,那么唐代的边塞诗一定是最慷慨激昂那一部分。古代边塞诗在表现各民族的交往及融合时, 现实的内容和历史的回顾是联系在一起的, 现实的感受往往采用古典式的包装.在此过程中, 既有对历史的模仿感, 又有超越感.唐代边塞诗人一方面吟咏岁月流逝及民族融合过程中所造成的残缺破坏, 同时, 又借助历史遗迹使古代边塞生活得以在诗中复现, 毁坏与复活, 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双重景观.唐代边塞诗在描写历史遗迹时, 它所展示的实际物象是已经破坏的, 然而, 古代边塞生活的某些场景也就借助毁坏的遗址在诗人心中复活.诗中出现的表层物象是残毁型的, 而诗人心灵深处却是使古代生活画面得以再生.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其兴起的原因,由於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

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四)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盛唐边塞诗来说,它在情调上既可表现为积极追求功名的英雄气概,但也不排斥儿女心肠的描写,不过这种儿女心肠的描写无损于英雄形象的塑造,相反能使其形象更丰满、更真实。王昌龄在《闺怨》诗中写到后方的女子“悔教夫婿觅封侯”,但那只是她“忽见“”杨柳”时的心情波动,并不代表她正常时候的情感;当她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后,相信她仍然会坚持自己当初的选择,还是盼望丈夫能博取功名封侯而归的

盛唐边塞诗写景抒情的风格,无论是平中见奇,还是悲中见壮,始终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既可表现为尽情地歌颂雄奇的边塞风光或欢呼战斗的胜利,也可表现为直面严峻现实的勇气与真诚。

二、唐边塞诗对后世的影响

1、文中的积极思想

唐边塞诗对于进步的边塞战争和各族人民的边塞生活作了精采的描绘,成为宝贵的文学遗产。这些诗中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

进取精神等等,值得珍视。从“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诗》其三十五)、“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年少行》其三)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忠贞精神;从“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一往无前、虽死无憾的无畏精神;从“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其六)、“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于濆《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同情士卒、泪尽泣血的人道精神;从“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娑取封侯”(高适《九曲词》其三)、“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李白《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横扫敌患、靖定边尘的进取精神。此外,边塞诗中还出色地描写了祖国边疆的壮伟风光和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谊。无数优秀作品中所表现的这些积极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足资我们借鉴、继承。 唐边塞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重视。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首标“征戍”。明代李攀龙、王世懋、胡应麟,清代沈德潜等评选唐诗,几乎都将边塞诗作列为冠首,由此可见它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在群芳灿烂的唐代诗苑中,边塞诗确是一丛奇葩,十分引人瞩目。尽管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滥觞,唐以后亦赓续未断,但是,能够在诗坛上发生如此重大影响、形成如此恢宏局面的,却只有唐代。从这点说,唐边塞诗又是卓然独立的。

古代的边塞诗,写尽了流离人生的情态:慷慨应征,转战绝域,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苦乐,塞外荒景……虽然诗人的人生道路可能并非如此,可是命运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冲突,愿望不能满足的悲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充分展现生命力的渴望,其实与这种人生图景一脉相通,浑然一体。从《诗经》那个时代起流离人生的咏唱不绝如缕,这咏唱消解了千百代人心中的块垒。一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就使心有戚戚者感到直逼灵魂的感动,淋漓的痛快。不论他是文人还是武夫,不论他是否深入地体察过离情别绪,不论他生活的年代离少妇与征人有多远。

盛唐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强盛,唐诗的整体繁荣带动了边塞诗的创作水平,提高了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浩瀚无边的沙漠上,直直地竖起一道沙尘,如同烟柱一样直冲云霄,横亘千里的长河边,一轮将落的夕阳火红浑圆。这句诗中的“直”、“长”、“圆”都用得十分的精妙:一个“直”字给人以劲拔有力的印象;一个“长”字把奔流不息的大河概括得很有纵横千里之势;一个“圆”字恰好消除了夕阳往往会带来的萧瑟之感,只令人感到无比的壮美。这两句诗用字十分简洁,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成了描写沙漠景色的千古名句。 描写塞外民族的风土人情。

如《凉州赛神》: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这首诗也是写于作者河西节度使幕府任上,描写了边塞地区人民为农事祈神祭祀的场面。诗的前两句写边塞人烟稀少,一片荒凉之景。但诗的后两句格调一转,写边塞人民祭祀的场面,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欢快,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风格。

又如《凉州郊外游望》: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分屡舞,罗袜自生尘。

这首诗是诗人在河西的时候所写的,诗中描写了村民祭祀赛神的场面,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诗人一开始两句“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偏僻辽远、人烟稀少的边塞画面。但后面几句,诗的格调也是一转,写了村民每年祭神活动的宏观场面,为荒凉的边塞增添了不少生机

2、基本地域文化特色

从地域角度看,自西安、兰州一路西行,沿着漫长的河西走廊,越祁连山,走嘉峪关,西出玉门阳关,右有蒙古高原,左有青藏高原,更西是新疆的吐鲁番、准噶尔、塔里木、天山南北,西北这片阔大辽远的地区,就是自古至今边塞诗绵延生长的主要地方。这里有高山的雄浑,大漠的壮阔,冰川的冷酷,戈壁的荒凉,

生死的无常;也有草原的苍茫,绿洲的旖旎,传说的神秘,民俗的斑斓,人情的豪爽;更有敦煌佛窟千古的辉煌,三危山上不灭的佛光,逶迤绵亘的关楼边墙,戍边流放者的故事遗迹,历经岁月沧桑未被沙海湮没的高昌、交河、楼兰古城,还有丝绸之路所沟通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往。这一切,为古今边塞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成为古今边塞诗表现出的基本地域文化特色西域奇观,使诗人们激动不已。那卷地的北风、连天的白草、崔巍的火山、沸腾的热海、穷荒大漠、冰封沙碛,还有那行军作战的壮盛场面、北地舞蹈的回旋入神、异域奇花的馨香秀色,以及西域各民族奇异的风习服饰、语言文字等等,都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的诗材,使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边塞之作。

3、发展旅游

西部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么深厚,自然环境亦是如此的幽美,壮阔,我们可以把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作为今天的旅游业是很吸引人的,让更多的人理解西部,发展西部的文化,为西部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西部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新时尚。人们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西部民族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丰实的旅游资源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是指西部民族地区各类文献的总称。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情况,再现了西部民族地方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形式上划分,它可分为资料性文献和实物性文献:前者以文字或图籍形式留住了西部各民族的历史;后者则以实物形式直观形象地将西部各民族文化艺术展现于眼前。通过旅游满足其对文化信息的需要。西部民族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考证依据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真实地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的内容,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对民族地方志、州志、县志等地方民族文献的挖掘、整理、开发,已成功地发掘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为地方旅游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始建于唐垂琪2年保存完好的黄丝桥古城、始建于明代的凤凰南方长城、乾嘉苗民起义遗址,通过对这些记载史料的开发利用,打造出了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品牌。保靖商周文化遗址,修建

于南宋现保存完整的土司王朝故都的永顺老司城及草创于元朝的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清嘉庆十年为纪念唐代\"诗家王子\"五昌龄而建的黔城芙蓉城等,这些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址开发都得益于民族地方文献的史料记载与考证。所以说民族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在开发旅游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保存、揭示和传递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知识信息,包含着巨大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体现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含着无限商机。

西部的经济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了“富饶的贫困”这一矛盾现象。因此,如何把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增长过程,是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建设、人才、帮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 如今是提倡科教兴国,国家的进步要靠人才,人才要靠教育,我们要加强对西部的科学教育,政策向西部倾斜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如:牧业、农业形成从生产加工、宣传、销售一系列的营销网络方式! 产供销为一体的经济链,唐朝边塞诗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同样也为西部的发展添加了深厚的文化特色,西部将会更加的发达,更加的辉煌,美好!

人们一定会注意到,在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地名和风物,有不少是在今甘肃境内。如今甘肃诗歌的成就,与甘肃诗人对它的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我们还注意到,盛唐时期对于西部的开拓和同西域的交流带来了边塞诗的繁荣,而上个世纪50年代的支援大西北和90年代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同样带来了以甘肃、新疆、青海为代表的新边塞诗(或者叫西部诗)的兴起。这种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愿当代的盛世趋势直逼古代的盛唐气象,让思想开放、社会发展、人民幸福、诗歌繁荣一路同行。

参考文献

1、《唐诗探胜》 霍松林 林从龙 选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河南第1版

2、《唐诗丛考》 王达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上海第1版

3、《走向盛唐》 尚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盛唐边塞诗派

第四讲 盛唐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赏析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江津成就和措施

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思路

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
《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和西北开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