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校史馆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23:06: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北部校区的校史馆,校史馆占地近400平方米,分为彩喷展板和实物展两部分,记录着大工65年的成长与积淀。

我们一进展馆就被讲解员的解说和大型的展板深深地吸引住了,同校史馆讲解员一起回顾了大工自 1949 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辉煌成就以及今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息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大工诞生的全过程: 是它们见证了大工的历史与过去, 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大工的辉煌与不凡! 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物品。第一件是屈老的遗书,屈老校长为大工,为中国的教育奉献了一生,最终留下用自己的骨灰守护大工校园一草一木的愿望,这是多么深沉的爱,爱我们的大工,爱一代代大工人,爱着中国的教育事业。第二件是仿米格15战斗机的涡轮推进器,五十年代的新中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科技上,一穷二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新中国的军事崛起,中国人真正抬起头了。而它的推进器保存到我们大工的校史馆,激励着更多的优秀学子献身国防,献身科学,献身世界的和平事业。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前辈们创造出光辉成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大工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纪,我们

作为新一代的大工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以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发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为把大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身!篇2: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

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

在党校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在此之前,其实我也去过一次。但是在这两次的参观中我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第一次参观校史馆之后,我知道了,我们学校的在创办以来获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在第二次参观中,我感觉看到的我们学校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其中经历过的风雨,我深深的感觉到了我们学校发展的不容易。

我们学校的前身是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经过我校自身的努力,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小专科学院变成了具有创学特点的本科学校。办学30多年来, 学校始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世行贷款项目、中德省州合作项目、中德政府级合作项目、“中德论坛”建设和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和“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与包括德国、英国、美国、法国、罗马尼亚、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内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各种形式的项目达80余项;是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生招收院校,开设了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3个,全英文授课课程群3个,成为全省开设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卓有成效,先后在罗马尼亚、德国合作建立了2个孔子学院。 我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面向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为导向,以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立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学科水平和科研实力。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硕士点立项建设授权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近5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3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连续两年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到校科研经费1.5亿元;发表论文3700余篇, 其中三大索引和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论文近800篇;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60余个。

我校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的校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以内涵建设为主导,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己任,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学校通过自身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成就,这和学校具有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篇3:校史馆参观心得

校史馆参观心得

共青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委员会

学生支部

纪 检 部

刘 祥 海

参观心得

--人文学院10公管刘祥海

今天我们在校团委学生支部书记的组织下,进行了对校史馆的参观,虽然我在学校已经一年半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机会来参观校史馆,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走进了心里向往已久的校史馆。这里充满了过去前辈们的拼搏,汗水,努力,和成绩! 我们的学校已经建校53年,这是怎样的经历?53个春秋,53个冬夏,我们的学校陪伴着历史走过了53个不平凡的年头。通过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58年十万官兵复员转业,在他们爱国情操的引导下,他们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北大荒”这个荒凉的地方,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开拓新的篇章,用双手开拓出了祖国今天的“北大仓”这里面是怎样的一种坚持?一种顽强?一种拼搏?我想这是我永远可能都体会不到的前辈们的汗水。这里面就有我们八一的一份努力,官兵复员,可是大家都不懂技术,只能白白看着,确实使不上力。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王震将军马上组织建立了八一农大,为垦区培养人才,为垦区建设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就这样我们的学校诞生了!

我们的学校在各位校长的领导下,发展的十分迅速,从王震,王景坤,姜瑞元,刘西科到我们的女校长徐梅,再到包军,他们各位的英明领导让我的学校变得更加强大。 自建校起,办学区位条件差就一直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学校迁入有发展的潜力的大中城市是必然的,八一人毅然举起二次创业的大旗,全力将学校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2003年1月5日开始动工建设新校,10月20日同学们就进入新学校开始上课,只用了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迁入大庆市就顺利完成。学校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将学校发展的更加辉煌!

我们学校已经从“垦区黄埔”发展成为一所全面的现代化大学, 现在的八一已经具有了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学校的环境氛围更是让每一个八一人为之骄傲,自豪。身为八一人,我感到如此自豪,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用我们年轻的心去建设我们的母校,用我们的一切去建设我们美丽的母校,用我们的汗水去书写八一新的篇章。用努力让人们看到美丽的八一,强大的八一,更加向上的八一。我的母校,我为你自豪!篇4:参观校史馆心得

新疆农业大学校史馆参观心得体会

校史馆是由原来学校的旧图书馆改建而成的,一个30年代的苏式

建筑,给人一种朴素庄重、沉稳内敛的感觉。而进门左侧的历届毕业

班合影查询的电脑又给人一种现代的感觉。一个崭新漂亮的展厅尽收

眼底,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被老一辈的专家教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

年代为农大的建立和发展所做的贡献而感动,一页页的教师笔记,一

件件的文物和证件,一张张老照片,一尊尊艺术造型从1952年到2012 年全方位的反映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当看到涂治教授生前穿的一件破

棉大衣和生活用的梳子剃须刀以及工具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 平复,仿佛涂治院长昨天还在桌上办公一样,作为一个院长和专家,

生活依然是那么的简朴,他写的两封家书虽然言简意赅很短很短,但

是充满了对子女亲人成才的盼望和关心以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当我

走到一尊叫《勇挑重担》的雕塑前,我为新疆农业大学艰难的办学历

程所感动,老师们自己动手捡拾动物的尸体作为教学模具,老师们自

己动手手抄教材,他们深夜编写教材,白天给学生上课,这些老教授

们是农大的瑰宝,时刻鼓舞着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很

值得我们学习。

走到领导题词和杰出校友的那一面墙时,我打心眼里感到自豪。是

啊,有领导的关心和鼓舞,有一批批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他们是农

大的宝贵资源,他们也是我们的榜样和奋斗目标。当年的他们在条件

简陋的校舍里刻苦学习,成就了自己的未来,这种无形之中的激励,

也必将给我们的学习成长带来激励。看着农大各个阶段取得的辉煌成

就、各位杰出教授的生平事迹,60年来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深深

的吸引着我们这些农大的学子。此时我觉得作为一名农大人是多么的

自豪,这十年来是农大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没有

什么理由不抓紧时间学习。多媒体视听室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农大

的历史,加深对学校60周年的体会和认识。

校史馆的建成让所有农大教职工加深了了解农大的机会,不光向

社会展示了几代农大人的艰苦创业史,也时刻激励着我们要开拓创新,

站在新的起点再创辉煌。站在校史馆中我的思绪飞回到那个艰苦的年

代,新疆农业大学走过的一甲子历经坎坷但是也成果颇丰,60年的

本科办学历史,既是一部几代人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辛勤创业史,

也是一部追求科学真理、发展先进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协调推进的科

学发展史。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说到: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

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想今天我们作为农大人为在农大学习

而自豪的时候,我们明天更应该发奋努力,让农大因为曾经有过我们

而骄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趁我们

还年轻,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在未来的日子里终生恪守青年时

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颜色,只

有这样。多年以后我们再回首时才会发现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篇5:参观校史馆感想

“传承红色精神,正当时代主人” -----参观校史馆有感

外国语学院08级德语系13130801班

冯园园 20083134 5月26日, 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德语系的同学参观我校校史馆。在阴雨绵绵的下午,同学们一起来到了位于三号教学楼后的校史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将过去艰苦的岁月投映在我们面前,也将属于北京理工大学的辉煌呈现出来。通过参观,同学们不但了解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历史与传统,更从前辈的光辉事迹中获益良多。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她的前身是1940年创办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 1939年,为促进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和保证抗战胜利,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春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 1946年1月,延安自然科学院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辗转华北办学。 1946年4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北方大学工学院在晋冀鲁边区成立。1948年10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培养具备新的技能和本领、善于管理的工业干部和技术人才。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迁入北京,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为重工业建设和发展服务,培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工程干部。 1951年11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将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自1952年1月1日启用新校名。 1952年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西南工业专科学校(航空工程专科)、东北兵工专门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北京工业学院,后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 1988年4月2日,为适应学校由单一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的需要,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校史馆共分为5个馆,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的从延安宝塔山的诞生到今天的辉煌。 第一馆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的诞生,迎面的是延安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四位优秀院长在宝塔山迎着朝阳的浮雕,这里保留了很多前辈们当年的学习、生活用品。同学们对一本笔记尤为关注,它娟秀的字迹、工整的排版体现了前辈们的艰苦朴素和一丝不苟。

第二馆主要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辗转华北而后又迁址北京的坎坷办学过程。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期间朱德总司令的关怀和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局长刘鼎对北京理工大学的帮助。

第三馆主题为“光荣使命 服务国防”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20世纪五十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期间北京理工大学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首批十六所重点高校。现在的主楼就建于1954年。涌现出了毛二可、徐更光、周立伟等优秀院士。

第四馆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理工大学的飞速发展。“红箭—73”反坦克导弹和孙曹民教授的“电子消炎止痛膜”这些科技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第五馆介绍了2000年后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奥运的烟火项目和仿真机器人“bhr—01”。

学校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师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使命感、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目标,以追求卓越、科学发展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继承创新、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大学文化,在办学理念认同、管理制度建设、学术环境营造、文化品牌形成、校园环境优化、文化教育和科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标志性成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70年历史,70年荣光。校史馆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更使大家传承了我们学校“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的精神。 一个半小时的参观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德语系的同学从中获益良多。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北京理工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为国家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通过这次活动,设计学院的同学们更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光辉与伟大,北京理工大学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优秀的高校。参观过后,大家都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秀传统,为北京理工大学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前辈的精神我们铭记在心,学校的未来因为有我们更加辉煌。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校史馆

参观西华大学校史馆心得体会

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之行

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通知

校史馆观后感

校史馆心得体会
《校史馆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