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鲁迅的《一件小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19:11: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想必不少人读过吧。下面是鲁迅的《一件小事》读后感,欢迎阅读。

鲁迅的《一件小事》读后感

1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很短的小说,主要情节是:在一个刮着西北风的冬天,“我”坐着人力车出门去。当人力车夫正在大道上奔跑时,车把带倒了一个从道旁横截过来的衣着破烂的老妇人。当时“我”看到老妇人并没有碰伤,而且也没有别人看见,就想叫车夫快些走开。可是车夫却立即放下车子,搀起老妇人,并到巡警分驻所去承担责任。这时,“我”突然觉得车夫那“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

这一篇小说,使我产生了许多联想。我首先想到,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经过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像《一件小事》中所描写的在北风呼啸中还得顶风冒寒拉人的车夫和头发花白、衣服破烂的老妇人那样的劳动人民,也早翻身过上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仍应该像鲁迅那样,关心人民,热爱人民,和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如果一事当前,先为自己着想,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那实在是有愧于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和流血牺牲。

从《一件小事》中我还想到自我批评的重要。我们要虚心听取老师、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一个人只满足于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也不愿意进行自我批评,固步自封,骄傲自大,那是很危险的。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圣者,只有那些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进行自我批评的人,才能够进步。先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都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自己,检查自己,我们就更应该这样做了。我们要学习鲁迅严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像 《小学生守则》所要求的那样,“诚实勇敢,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从小做一个勇于自我批评的人。

鲁迅的名字早就印在我的心中了,但我认真地独立地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虽然读的是一篇很短很短的《一件小事》,但鲁迅那种热爱人民、严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并将永远地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鼓舞我前进的动力。

鲁迅的《一件小事》读后感

2《一件小事》讲的是严冬早晨的一场“车祸”,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故事中,“我”一直坚信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我”。

然而现如今,又是怎样一番姿态。新闻媒体频频报道,豪华轿车车主、有钱有势的人将他人生命视作可以用臭铜钱等价交换的商品。他们凭借着几千上万的所谓名酒的酒劲,将座下高档的吃油机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在红灯高悬、测速器狂闪的公路上,醉醺醺地邪笑着,由魔鬼牵引着奔向地狱。

而一旦出了事故,不是逃逸,就是找人顶替。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伤者的生命安危,掏出的手机也不是坚定的拨打120,而是找找上头有没有人能够“帮个忙”。奥迪、三菱、保时捷,这些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车,俨然成为了夺命狂徒。它们优异的性能,似乎只能体现在能将受害者撞飞多高、多远。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鲁迅先生如是说。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确实令他痛心。社会有黑暗面,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这些黑暗面当然也只是五彩社会中的小部分。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那些可怕的事故发生以后,总是有热心群众第一时间赶到抢救伤者,叫救护车,报警,拍下现场照片并指认肇事者。

身在他乡,迷路,落魄街头。总会有根本没有印象的面孔对着你微笑,拉着你疾步穿行于陌生的城市,把你安顿下来,然后风一样的消失。让刚才还在抱怨这个地方无趣冷漠的你心中油然一股暖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是的,我所描述的美好并不多。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鲁迅的《一件小事》读后感

3荀况《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这里强调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规范,就会不糊涂,智慧就会明达。

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了对一件小事久久不忘,是因为它“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当时的确有那么一些文人,很以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民众。生活、学习和工作脱离民众,为狭隘的自我而奋斗。而鲁迅先生敢于剖析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勇气,这就是自新的表现。

人的生命就如同一碗活水,必须时时更换,才能常常得到新鲜的清水,才能不断进入新的状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匆匆地来去,所做作为,有时不能深思熟虑,出错不可避免,及时反省并改正更有必要,它可以调整我们行走的方向,调整我们处世的策略和方法,使我们少犯或不犯错误,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理想状态。

鲁迅的《一件小事》读后感

4小事,身边有太多的事,或大或小,不过貌似小事居多。然而,何事算小。

公交上,给老弱病残让座,事小,但得到的表扬是太多太多了。同学间,小矛盾而引起的拳脚相加,事小,但得到的批评却是劈头盖脸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看来一点也不假。

同样是小事,却造成不一样的结局,然则,事无大小。

在《一件小事》中,“我”从乡下来到京城已经有六年了,别的影响没有,倒是脾气越来越大,愈发瞧不起人了,正是这件小事将“我”从中拖开:一日坐车,车夫撞到了一个女人,与其说撞,不如说那个女人“碰瓷”吧,车夫和“我”都清楚事实,“我”看四周无人,便让车夫快些离开吧,反正她没事,但是车夫没有理会“我”,仔细询问她,并带她向巡警分驻所走去了……一会儿,一巡警走来说:“你自己雇车吧,他不能拉你了。”“我”拿出一把铜元,让巡警交给车夫……

看起来,事似不大,但让人深省。文中,她,一个高手(或者说是一个“碰瓷高手”),又或许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路人甲,也正是她贯穿了文章,使小事得以继续吧。“我”一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市民,一个势利眼,保住自己永远是“我”的真理吧。车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形象,老实,质朴,本文中明显的主角,他没有“肇事逃逸”,而是满是耐心,要是放在现在,估计早就上了报纸头条了吧!

当今,这类事发生的太多太多了,诚信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商家喂得到更大的利润,他们要坚守诚信,人与人要想有更近的关系,他们要坚守诚信,国家与国家间也同样需如此……

这样的一件小事,却代表了很大的一个群体,由这样的小事反映出了人类情感的光辉面与阴暗面。“我”的逃避,车夫的勇敢,一个小故事,将其演绎的十分真切。

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但就是任务所表达出的情感多震撼我,或许文末的一打包铜元,不光是对车夫体力上的回报,更是一种对朴实,善良,诚信的认可,欣赏与赞扬。

这里,最后,我觉得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在合适不过了: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鲁迅的《一件小事》读后感

5对于鲁迅,我一直有一种印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就是鲁迅的眼里,世界并不总是那么糟糕,至少中国不是那么糟糕。现在经常能看到网络上随随便便就把某某不入流的作家因为写了一点不入流的具有“批判性”的文章,就把他认定为“现代鲁迅”,其实这不过是大众并不了解鲁迅而已。

我们对于鲁迅的接触,除了小学中学课本上的几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之外,绝大多数人只能说停留在了“知道有这么个人,文学界地位很高”这么个水准了。更何况有的就连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鲁迅文章的解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实在是一种很可笑的事情,要是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应该也会露出无奈地苦笑吧。

闲话休说,咱们言归正传,《一件小事》这篇文章,研究界的普遍认识是写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左右,不过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吃一个苹果我可不会关心这苹果是什么时候从树上摘下来的。如果有人想说我的想法怎么怎么错误,我也是没有兴趣跟你争辩的。

《一件小事》记述了主人公“我”在京城坐人力车时候,碰到人力车夫因为车子刮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车夫不顾“我”的要求,坚持把老人送到了巡警分驻所安顿下来,这让“我”感到很惭愧这么一件“小事”。基本定调是表达了自己对那位人力车夫高尚人格赞美和自己的惭愧。

文章开篇首先交代了自己从乡下到京城的六年时间里,由于目睹过很多国家大事,让他变得越来越坏脾气,越来越瞧不起人。然后说唯独有一件小事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由此正式开始了对于这件\"小事\"的介绍:民国六年冬天的某天他坐车到S门,当时正是早上,路上还不见得有一个人,北风吹的不是那么凶,路上的浮尘也被吹净了,车夫在一条洁净的大道上飞奔。就在快到S门的时候,车把手刮到了一个满头白发衣着破烂的女人,文中描述“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伊“慢慢地倒了”。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的碰瓷儿,但是好在“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扣上,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倒头破血出了”所以也终究不是“碰瓷儿”。拿性命开玩笑去敲诈一个可能连自己生活都犯难的人力车夫可不是一个什么划得来的买卖。当然后来的事就是可以想象如现在一般人都能写都能想的一样,无非描述得更加深刻更详尽,不值一提。

要说的还是文章最后“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让他交给车夫,“这一大把铜元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当然我们知道这实际上并不是他不能回答自己,而是他刻意隐去。要说回来,他抓出铜元不仅仅是车费,车费根本不需要“一大把”;车费中有可能还是包含着一种对于车夫的奖励的,在文章的开头“我”就已经交代了自己有一种“一天一天的看不起人”;当然这种情绪在本文强烈突出的主题下显得太过渺小,也不是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不然写这篇文章就完全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写作了,简直可笑;这个车费中实际上还是包含着一种对于自己的救赎的。在精神上的缺陷,人们往往希望能够用金钱弥补。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金钱更直接能修复人们内心的愧疚的。比如功成名就的人会为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提供巨大的物质满足;我们在路上遇到乞丐,如果是真心的受到了触动,恻隐之心会让我们主动掏钱试图帮助他解决困难;帮助弱者是人性使然哪怕我们并不愿意相信但是不得不承认有的人确实是“你弱你有理”。

《鲁迅批判》里,作者给予这篇文章的评价很低,认为不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并且相差很大一截,简直沦为了三等文。其实要是论文章的文学水平,这篇文章确实很糟,就像小学生的命题作文,只不过是经过了鲁迅的手笔变得更生动,文学水平更高,但是要是告诉别人作者是鲁迅,却不免让人遗憾失望。毕竟写作者是鲁迅。

但是我们就能说这篇文章不重要吗?这篇文章是放在《呐喊》里的第六篇文章。在全部的十五篇文章中,算是比较靠前的。想必一定有原因。

《呐喊》是“破屋之作”,在《自序》中作者提到了在那件“绝无窗户而万难毁坏的”铁屋子中,叫醒少数几个较为清醒的人,就“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所以《呐喊》通篇都是在试图叫醒“沉睡者”。

这篇文章的出现,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中国绝不是无药可救的民族,而且他始终对于青年报有希望,对于青年始终有一种近乎“愚拙”的善良。在青年面前,鲁迅是不设防的,这一点在对于鲁迅哪怕有稍微多一点的了解的人那里都是周知的。而这也恰恰是很重要的一个鲁迅和那些“现代鲁迅”的区别。现在的公众知识分子很多以单纯的抹黑中国为荣,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实际上是对于祖国的不忠诚,对于人民的背叛。而在鲁迅眼里,中国青年是大有可为的,不然就不会有《呐喊》的出现,青年正是打破铁屋子的希望,正是祖国的希望。

鲁迅笔下的旧社会是会吃人的,鲁迅笔下的农村是迂腐落后顽固不化的,鲁迅笔下的封建压迫下的百姓的生活是辛苦恣睢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于善良的人的本性的挖掘,比如长妈妈阿长,启蒙老师寿镜吾,哪怕是孔乙己也是从来不拖欠酒钱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片很明显的对于真善美的人性的挖掘的文章。

鲁迅是长于描写乡村的,乡村思想较固化,人物较迂腐,有很强的封建社会特征,而城市却不一样,城市思想较先进,人物多元,思想碰撞较强烈,人们不愿屈服的革命色彩较强烈。鲁迅这种特点在徐长之《鲁迅批判》里有更详细的叙述。

正是基于城市思想更为进步,鲁迅在这里也算是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未来。在呐喊之后,鲁迅把自己的希望描绘出来了,就是希望将来的中国乡村能变成和城市一样的地方,乡村人民思想能够和城市的人民一样。

现在看来,鲁迅所希冀的还没有完全到来,这和乡村社会的特定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信息较闭塞,人们受教育程度较低,与外界交流不便利。这是曾经的乡村,是曾经的历朝历代,也是现在的乡村。在以后这种情况可能好转,但是好转的程度并不大,这就是乡村,曾经的,现在的,永远的乡村。

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

《一件小事》的读后感

《一件小事》小学生读后感

一件小事读后感400字

《一件小事》小学生读后感

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鲁迅的《一件小事》读后感
《鲁迅的《一件小事》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