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与突围

发布时间:2020-03-03 01:24: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与突围

最新点校本《史记》终于在2013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亮相了,这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巨著,是备受关注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的首批成果,其校勘之细致、考订之详尽,受到了学界的高度赞誉。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史记》的修订工作,持续了整整8年时间。耗时如此之久,不仅仅是由于《史记》的版本众多而复杂、史料纷繁而博大、研究成果丰富细腻,更是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整个修订工作小组的主要成员除了牵头的赵生群先生外,只有5位教授和3位副教授,他们无奈地把修订过程称为八年抗战。如此大部头的史书修订工作,其主要小组成员居然只有9位学者,不禁让人感叹这项工程过程之艰辛,同时也暴露了目前我国古典文学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储备供不应求的现状。实际上,不仅是古典文学专业,所有人文类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都呈现出逐渐缺失的下滑趋势,这不仅成为一个令人扼腕的学科生存问题,而且更成为一个让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中国古代语言文学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后的薪资达到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6%,2000元以下的却占到了40%,应届就业率也只有67%。这项调查还指出,中国古代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全球化指数、职业匹配度、创业指数等,与其他专业相比,均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以上海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为例,近年来其硕士研究生新生数量均稳定在4至6人左右,并且只设有硕士和博士点,在本科的专业大类中寻不见踪影。在毕业生中,选择继续学术深造,或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几乎屈指可数,大部分都会选择另谋职业。选择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如此之少,学成后更是不用所学,人文类学科的生存状况可谓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如果深入追问其中缘由,恐怕造成这样一种学科发展或人才流失现象的原因,不能单单归结于大学的学术环境,其源头更系于当下整个社会对文化尤其是对古典文化的冷处理。也就是说,文化成为了仅仅是标榜身份的一种装饰[1 ]。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文人在本雅明的眼中或可被看作是出卖劳动力换取报酬的人[2 ],只是个论手艺好坏、是否熟练程序的匠人而已。而更糟糕的现状是,文人连同他的生产品本身就是这个资本市场中出售的商品之一,在无奈地被拖入经济关系的范畴时,自身的价值只能靠收益来衡量,这便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个人需要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有助于获得智慧,而是为了谋生&&因此,教育一方面和技术的效率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和社会上向上爬的努力相联系。教育于是变成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的东西,甚至于不论受教育者有没有能力接受教育&&一旦教育失去了向上爬的有效动机,人们也就对教育不抱多大的热心了。如果教育不再意味着比别人更有钱,或更有权势,或社会地位更高,或至少意味着一个更牢靠和更体面的职业,那么很少有人会费事去获得教育。[3 ]这些年的出国留学热就是很好的一例。在就业市场上,海归们优越地握紧了一张更有价值的海外文凭,这似乎已经成为获得高档职业和衣食无忧的成功法门,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出国镀金学习有用知识。因此,在关于教育的意义和目的上,有用和无用的对立使得求学者迅速地分开了阵营。从人文大类学科毕业,尤其是从百无一用的古典文学专业毕业后,在短期内绝无创造任何经济价值的可能性,因此在招生时势必门庭冷落。相反,金融类、机械类、理工类、人力资源类等专业则年年爆满,大多考试落榜的学生只能被调剂在人文社科类专业而郁郁不得志,因而也实在不敢奢望这类朝秦暮楚的学生能既来之则安之地潜心苦读了。一旦有机会,人文类专业的学子们会毫不犹豫地跟文科分手而解脱,奔着大好前程而去。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文社科专业的失落呢?如果仅仅将其归结于教育和教育制度之下的学生的功利,用简单的有用无用论来衡量,那么显然是没有抓到上述问题的实质所在。笔者以为,导致出现以中国古典文献学等人文社科专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的原因,从更广泛的现代化背景下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现代化进程中资本所塑造的凡物皆可等价的价值误导。在反思当前诸如哲学、文学、古典文献学等人文社科专业的发展现状时,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那就是:学科贡献的社会价值被简单地量化为经济效益,这种社会评判的价值导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即,是什么样的时代神话召唤了上文所论述的主体,并使这些主体相信:个人创造和占有经济财富才是人生的终极价值。王晓明先生在21世纪伊始,便已开始总结了这样的时代偶像成功人士。他很有钱,开着簇新的宝马去自己的办公室&&养成了西式的习惯&&他还很讲究生活的情趣,周末打几杆高尔夫球,晚上还要去听交响音乐会&&[4 ]虽然如今这种形象又添上了新的元素,诸如定期的海外旅行、身边美女如云等,但即使形式再多样,这种形象都始终维系于一个隐含的基础之上,即优渥的经济条件和个人化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在表面丰裕富足下,充分暴露的恰恰是想象的匮乏和思想资源的单一,因为要立志朝成功人士看齐,不再需要十几年书香的熏陶,也不需要依靠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不需要历史积淀,也不在乎理论创新,只消经济条件允许,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至于高尔夫也好,交响乐也罢,不需要成功人士努力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鉴赏能力去适应贴在身上的标签,即使这些人身上的文化特性具有装饰的成分,也会有专门机构从西方高档生活方式里选择最轻松、最适当的模式来塑造他们。也就是说,一旦个人在经济上占得优势,那么在文化上、修养上,甚至是道德上也必然不落人后,形成一个赢家通吃的全胜局面,以至于随便问一个小学生未来的志向,十有八九都会回答想当大老板、想赚大钱。因为西方国家消费至上的意识形态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西方国家通过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向所在国国民推广消费至上的意识形态观念,使这些国家的消费者陷入到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中。[5 ]当自由变得可以靠金钱买卖,美可以靠奢侈品包装,内心的充实与银行存款挂起钩来,那么衡量价值的标准只能单一化为是否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财富。所以,文化是否有利可图自然成了文化价值的同义词,所学专业是否可以更好地挖掘出经济效益,也势必左右学生和学校的选择。正因为这样,2012年河南省图书馆古籍库因专业人才缺失而导致近50万册古籍严重损坏[6 ]才不那么费解,而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投放至兴建历史名城、名人故里以发展地方旅游经济更是势在必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材料]

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心得

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与突围
《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与突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