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21:39: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背诵第2至4段;运用想象再造艺术品形象。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2.理解说明顺序。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枚桃核)这是什么东西?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有人能拿它雕刻成一只船,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位雕刻家又在上面刻了五个人,而且须眉毕见,神情各异,大家相信吗?这还不算完,他又刻了八扇窗户,刻了船篷、船桨、茶炉、茶壶、书画卷子以及和尚的念珠,还刻了34个字,大家感受又如何?是不是很想见识见识这枚核舟?好,打开课本第174页,先自由朗读一遍《核舟记》。读起来——(板书标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2.指名朗读。关注生字读音,句子停顿。

①为(wéi)宫室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八分有(yòu)奇

水波不兴(xīng)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

③峨冠(guān)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各隐卷底/衣褶中 ..④椎(zhuī)髻

其人/视端容寂 .⑤甫(fǔ)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技亦/灵怪矣哉

3.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积累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圈画出最让你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时间为10分钟。

4.全班交流。任由学生评点课文,教师只作原则性的点拨。

(穿插词句积累,最好把研讨与练习三也揉进去。譬如“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该怎么理解?)

三、合作探究

1.(屏显)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2.全班交流。

(1)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2)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3.整合深化。

这枚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活动建构——让我来当解说员

1.理清顺序。从全文来看,本文属于什么结构方式?“分写”部分,又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总——分——总;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2.分组活动。

(1)活动任务。将全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以解说员的身份向人们介绍第

2、

3、4段。 (2)活动要求。

第2段,利用自己的某一件文具作为道具,用自己的话,结合道具,向其他同学清清楚楚地解说。

第3段,四人一组合作完成。其中三个人根据文章对人物的描绘,准确把握各自的空间位置、姿态、神情,像浮雕一样再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另一名学生负责向他人生动形象地解说。

第4段,三人一组合作完成。活动要求和第三段相同。 (3)活动准备。十分钟。

(4)活动展示。按顺序到讲台上表演。

(5)活动评价。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力图通过解说、表演的形式,运用想象再造艺术品形象,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绝不能把课上得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一无所获。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表演是否准确、细腻上进行评价。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3.背诵比赛。快速背诵第2至4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三、深化拓展

1.写舟的正面不按“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师生讨论后,明确: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2.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资料宝藏】

1.方舟心语语文教育网志(《核舟记》教学资料)

(http://xinyulc218.blogdriver.com/) 2.核舟图片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题库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3课 《核舟记》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学设计》(版)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核舟记》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