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4 08:34:2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设计

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2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3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第一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继续掌握新闻的五要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括新闻的五要素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者及历史事件;通过品味新闻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闻写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体会歌颂人民战争伟大胜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2.难点

体会背景介绍在本则新闻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4 课前准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配乐朗读。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了解了新闻的基本要素,也体会了当百万大军渡过长江,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我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新闻,发生的背景也在解放战争时期。

二、范读

1.播放音频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配乐朗读 2.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指导

师:体现感情的词语应该重点读。比如:“他是怕对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

三、整体把握

1.划分五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握的新闻五要素,现在我们以这则新闻为例,再来尝试下寻找新闻的五要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背景——南阳为古宛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主体——在过去的一年中„„最后。 结语——本则新闻没有结语。 2.划分层次

师:这则新闻的内容比较翔实,但是其实条理十分清晰,我们试着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学生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师:

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5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四、背景资料补充

(资料: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五、问题探究

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是概述一年多以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以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以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以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这则新闻为什么要介绍南阳的历史背景?

6 介绍南阳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为了体现南阳的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

六、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比较下面两段话:

(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我们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明确: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繁茂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七、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八、作业

尝试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鲜事,要包含新闻的五大结构。

推荐第2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题材:战争主题。 体裁:以叙事用品为主。 阅读教学:

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综合性学习:

1、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活动: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教学计划用时:11课时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比赛

本文是新闻,是当时在广播上向全国民众进行广播,我们今天要了解其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还是要读通课文,所以我们先进行一次朗读比赛。每位同学就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这位播音员,想着毛泽东这则新闻的目的,朗读这篇课文,比一比,其它同学都是评委。目的:通过比赛,训练学生语感,同时在朗读中强化对文的理解。

二、我来指挥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把这条线当作长江,请同学们在长江上标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部署的渡江情况。 目的:培养学生全局意识

方式:找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其他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演示动画。

三、品味语言

1、新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两则新闻在语言上符合这个特点吗? 目的:体会新闻语言特点。

方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上面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参照课后第二题进行学习,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生动、鲜明、通俗”的特点。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了解了那些信息,初步了解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第 三 课 时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 三 课 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二、芦花荡 第__ 1

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具与学具准备:录音机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可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自由细读文章,复述故事,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三、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四、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五、作业 :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课题:

二、芦花荡 第__ 2

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具与学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一、导入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

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

勇有谋的表现。

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三、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四、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 ”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五、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六、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课题:

三、蜡烛 第__ 1

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 学 预 案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 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 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 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四、小结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五、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三、蜡烛 课时安排__ 2

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一、导入 回顾老妇人的形象导入

二、探讨交流

1.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2.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3.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三、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

1.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反复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4.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老人把她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时安排_1 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

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课文 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二、整体感知。1.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2.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3.找出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与讽刺劫掠者的语句。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三、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

四、探讨:

1.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 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2.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 雨果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五、作业

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时安排__ 1 课时 课型: 精讲课 预设目标: 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一、导入新课

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动人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 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5.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态度有何不同?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6。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

八、作业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他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对日本作家却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综合性学习——战争知多少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了解更多关于战争的历史史实、名人秩事、诗词,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3、引发对战争的思考,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任务目标:

1、查阅有关战争的历史资料,例如史上著名战争,世界战争数据,一战、二战数据等。

2、查找有关战争的古诗文,名人秩事,著名将领等。

3、查找战争遗址。

4、关于战争的文学人物形象,成语故事等。

活动设计:

主题:战争知多少知识竞赛

活动过程设计: 主持人两名:一名主持,一名一黑板上记分。参赛人:全班同学。

(同学们可把搜集的资料带上)。

1、默写竞赛:限定时间,看谁默写的有关战争的诗词数量最多。(默写一条给5分)

2、背诵竞赛:按座位顺序每人背诵一句关于战争的名句,不得重复。(答对得分10分)

3、抢答题:主持人事先准备好题(不少于10道),如其中无人能答,主持人要公布答 案。(每答对一题10分)

4、讲故事:主持人事先准备好卡片(关于战争的成语)。让同学抽签,抽到什么讲什么。(讲得完整、流畅得10分,生动形象给10分,共20分)

5、总结评比。评出得分最高的8人为优胜奖,2 位风格奖。活动小结: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获得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开阔了视野,并且对战争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活动注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战争只能带来灾难PK 战争促进科技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辩论,使学生对战争有进一步的了解,积累更多关于战争的知识。

2、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在能力和听话分析应变能力能使用文明得体的语言对他 人进行反驳和自信的表达自己观点。

活动准备:

1、在进行战争知多少知识竞赛之后。

2、活动人选预定,活动程序组织。

活动开展:

一、主持人开场白

二、宣布本次辩论会参赛选手、评委、要求。

三、宣布辩论赛开始

1、请正方一辩阐述本方观点,限时3分钟。

2、请反方一辩阐述本方观点,限时3分钟。

3、请正方二辩针对反方观点及反方一辩作出反驳,并进一步辩明本方观点。

4、请反方二辩针对正方观点及正方一辩、二辩作出反驳,并进一步辩明本方观点。

5、请正方三辩针对反方观点及反方一辩、二辩作出反驳,并进一步辩明本方观点。

6、请反方三辩针对正方观点及正方前三辩作出反驳,并进一步辩明本方观点。

7、自由辩论:每一方限时6分钟,全班可自动分成两大阵营参与,但参赛选手只能代表本方。

8、反方四辩作总结发言。

9、正方四辩做总结发言。

10、主持人结语。 11、老师作点评。

12、评出最佳辩论手一名,评出辩论胜利方,所有参赛选手给予小奖励。

资料战争数据(沙路) 古今战争次数统计

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 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 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 括 现 在 仍 在 进 行 着 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 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 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据 前 苏 联 学 者 统 计,从 公 元 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这3 357年

间,人

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 和平的。据匈牙利一位教授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发470余起局部战争。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推荐第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2.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一、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

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点“背影”)----开篇寄思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忆“背影”)----往事回忆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交代家境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浦口送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写“背影”)----车站买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哭“背影”)----结尾怀念

(一)学习第1--3节 (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 ①“那年”是哪一年?

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是为什么? “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是对儿子的宽慰,体现了他的爱子之情。

(4)第3节点明家中光景惨淡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这两段写家中因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二)分析第二层

(1)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抓重点字词。 两个“再三”“踌躇”。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进站后,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4)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聪明过分”;而且还叹气说:“我„„真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恨自己那时年轻无知,未能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5)齐读第2层,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讲读第三层。①指名朗读,考虑:

这一层重点刻画父亲买橘时的背影分几层来写? 四层:

第1层写父亲执意要去买橘; 第2层写父亲越过铁道买橘; 第3层写买橘回来; 第4层写与父亲依依告别。

②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③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买橘时的感人形象的?

先写了父亲的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紧接着写了去买橘时的一系列动作:

走、探身、穿过、攀、缩、倾、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一个全过程的栩栩如生的动态印象。调动读者的想象力。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生动?(观察细致,清楚,用词准确生动,故此写得真切感人。)

父亲是个胖子,走路都是蹒跚的,却要去努力地攀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看到这样的背影谁能不为之感动。当“我”看见这一背影时,感情是怎样的?(齐读) ④父亲买橘回来时,“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父亲买橘的道理:越是尽到父亲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和满足。

⑤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箱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佩。

⑥这一层中两次写看见背影流泪,说说这两次流泪分别是什么心情?

第1次是看见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流的是感动的泪,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里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⑦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要求读出你爱子,子爱你的的深情。

(四)分析第三部分: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重点写了接读信后的感受。(齐读)接读父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背影,这是作者第四次流泪,这时的感情是怎样的?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束全文,直接表达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五、本文细腻刻画了父亲感人至深的背影。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两的。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二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内疚和感伤之情。

四、巩固练习

一、注音

差(

)使(

交卸(

奔丧(

狼藉(

)丧(

)事

赋(

)闲

踌(

)躇(

栅(

)栏(

) 蹒(

)跚(

) 拭(

)干

颓(

)唐

琐(

)屑(

举箸(

迂(

)腐

晶莹(

三、划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按顺序订正。

情不自尽

不能自己

万簌俱寂

满院狼籍

再三嘱附

托咐别人

订正:

三、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差别(

差劲(

出差(

参差(

) 2.丧失(

丧事(

丧命(

奔丧(

四、解释加粗的字

1.触目伤怀(

) 2.触他之怒(

3.踌躇了一会(

4.踌躇满志(

) 5.情郁于中(

6.不能自已

7.举箸

) 8.惟有

9.变卖典质

) 10.迂腐

五、解释词语

1.祸不单行:

4.颓唐:

2.赋闲:

5.琐屑:

3.蹒跚:

6.情郁于中:

六、填空

1.《背影》是一篇(

) 散文,选自(

)。作者(

),中国散文家、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散文----、-----等。他的散文风格是:(

),(

),

以(

),(

)著称。我们还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春]

2.《背影》这篇散文,以“-------”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父亲------------------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之情。

3.《背影》一文的中心是通过--------的描写表现父子之情,采用-------法来选材构思。

4.课文主要写了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别、望父买橘、回忆读信、北京思父几件事。其中作者着重写的是---------。

5.散文,从表达方式来看,有

散文、

散文。散文的特点是:

。 五。小结(学生谈收获) 六.作业

研讨与练习

一、三。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论讨讲解

一.“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的要素)

二.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三.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难忘的背影、买橘的背影、惜别的背影、思念的背影。

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线索)

四.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蹒跚【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为何用“攀”不用“抓”?【明确: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明确:“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小结: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

五.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

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

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望父买橘,感动的 泪。

(3)第三次流泪:

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

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一„

五.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二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7.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六.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一)品味语言,明确文章的线索,感悟主旨

1.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 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 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七、巩固练习

(一)体会语句表达的感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2.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话) 3.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话)

4.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的话) 5.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话) 6.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7.“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二)、简要回答问题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 的意思如何理解?

[答: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理解的追悔。

划线处也可换为:(是作者在写作本文时,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挚爱后的自责自嘲。)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包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答:包含着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3.说说本文“我”四次流泪的原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三)、读《背影》第六节,回答问题。1.注音[思考一下“蹒跚”“拭”的意思]

栅(

)栏(

蹒跚(

)(

拭(

)干 2.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3.“„„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的作用:

参考答案: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4.父亲走路“蹒跚”的原因是:

5.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了“

”“

”“

”三个动词的作用:

答案:“攀”“缩”“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6.“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我为什么“怕他看见”? 答:

7.(父亲买橘回来后)“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提示:父亲的动作和表情,是我的眼光看出来的)

答:“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因为父亲,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和满足。其实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因此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

8.“„„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子之情,说说你的理解。

答:“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

“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两小句话,表现了父子深情。 9.选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请你回答两次流泪的原因。

答 :第一次流泪,这是被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第二次流泪,是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流泪,是惜别的泪。 八.总结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九.作业

1.将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十.板书设计

推荐第4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蚂蚁》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发出的感慨。

2、赏析并学习文中对蚂蚁的生动传神的描写,学习文章由蚂蚁引发思考感悟式的写作手法。

3、学习蚂蚁的优秀品质,加深学生对生存、生命的思考;珍惜、爱护生命。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由蚂蚁引发的感慨。

2、赏析并学习对蚂蚁的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由蚂蚁引发的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2、加深学生对生存、生命的思考、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竞争、男女生竞争、启发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提问导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首先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见过蚂蚁吗?如果你看见一只蚂蚁在搬运食物你会怎么办?(男生回答) 生:捻死、挡住······

师:看来我们能轻易掌控一只蚂蚁的命运,在弱小的蚂蚁面前我们是强者。就有了强与弱的对比。强者如何面对弱者,弱者如何面对生活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一位当代学者去看看他笔下弱小的蚂蚁,打开书本。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及写作背景:

1、请学生说说关于作者南帆,其他同学自己划记重点。

南帆,本名张帆。福建福州人,中国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出版的散文集有:《文明七巧板》、《叩访感觉》、《追问往昔》等。

2、你能读准这些词语么?

胆怯

谨慎

捻成

戳破

蹒跚

感慨 怜悯

竭尽

缝隙

瞬息

晶莹

饼干屑

三、带问题自主朗读课文:(美丽诵读)

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大声朗读;有感情朗读;发音清晰。并在朗读后以“我读到了一只······的蚂蚁”作为美丽诵读的收获。可以是自己归纳的形容词也可以是书本上有的形容词。

四、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完美表达)

1、读到一只胆小、谨慎、勇敢、自足、渺小······的蚂蚁。

2、教师多媒体展示几个形容词,并让学生自我探究这些形容词都是从文章哪里看出来的。

胆小:第一自然段,讲解“畏畏缩缩”。

谨慎、勇敢:第三自然段,重点分析本段的蚂蚁的动作和表现,以及“重大判断”“下定决心”“义无反顾”“信念坚定”这些词语的意义,并向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本段可以请一位学生上台表现蚂蚁的动作表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语,产生想象空间)

自足:第五自然段,重点讲解描写蚂蚁的夸张及拟人手法,“晕”字的夸张手法写出蚂蚁内心无比激动惊喜之情,一种诙谐、幽默感。

渺小:引出第六自然段,渺小在哪里?

五、引导学生分仔细品读文章:(仔细品读)

再读

6、

7、8自然段,并请男女生自主讨论多媒体的问题,男生第一题,女生第二题。(生讨论时,师可下台参与讨论,指导)

1、蚂蚁是渺小的,连幸福都是渺小的,但是它的幸福虽然渺小,同时也是? “货真价实的”

2、A:为什么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幸福”

蚂蚁的“货真价实的幸福”又是什么?

因为相对作者这个“巨人”来说蚂蚁得到饼干屑的那种幸福是渺小的。

但是对于蚂蚁来说饼干屑能填饱肚子,着就是货真价实,实实在在的幸福。

B:在作者眼里蚂蚁是渺小的,他有没有优越感?为什么?

没有,因为同样有双眼注视着我们,我们也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主宰自己的命运。

六、进入文章分析深入:(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四人一组,探究时注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观点,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

1、文章用了一系列褒扬人的词语来描写蚂蚁,目的是为了赞扬蚂蚁吗?

2、文章最后一段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感慨”能改为“感动”吗?为什么?

七、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展示交流,表扬)

1、文章用了一系列褒扬人的词语来描写蚂蚁,目的是为了赞扬蚂蚁吗?

不是为了赞扬蚂蚁。拟人化的描写一个大词小用,产生幽默感,二是使描写的对象更为传神生动。

2、文章最后一段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感慨”能改为“感动”吗?为什么?

1、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

2、蚂蚁和人类相似,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感动”无法表达作者这些深刻丰富的理性思考。

八、自主总结本课的收获:(我的收获)

1、请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学习蚂蚁的执着、勇敢·······珍爱生命······

注意联系生活说说学习这种精神在生活上的意义;并且可以在这里呼应前面的“强者如何面对弱者,弱者如何面对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九、拓展阅读,加强情感教育:(拓展阅读)

1、讲解当代社会现象“蚁族”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2、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我的幸福我做主)

虽然是弱小的强者,却也勇敢的面对生活。希望大家生活中也如文中的蚂蚁一样的幸福和勇敢。幸福是什么?幸福就在身边,就是我们身边每一刻都能得到的货真价实快乐!

做幸福的蚂蚁!我的幸福我做主!

十、作业布置:

1、给着重的字注音。

胆怯

谨慎

涵义

捻成

戳破

蹒跚

感慨

怜悯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缩缩

左()右盼

()无反顾

()真价实

3、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蚂蚁

一()阳光

一()方向

一()字

学校:泉交河中心学校

班级:133班

执教者:周波

推荐第5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一起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问: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

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巩固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蔷薇( ) 轩榭( ) 峦山( )

二、根据释义,写出正确的词语。

指在技巧与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 不该相同而相同( )

三、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1)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 (2)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

四、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五、下面是一首咏唱苏州园林中“怡园”诗,次序已被打乱,请将它还原。

A.水芝开出似车轮 B.便有红鱼跳绿苹 C.石幢一尺桃花明 D.叠石疏泉不数旬

正确次序是:

六、拓展阅读

七、小结(学生谈收获)

八、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探讨课后练习二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推荐第6篇: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题材:战争主题。 体裁:以叙事用品为主。 阅读教学:

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综合性学习:

1、主题:“界何时铸剑为犁”

2、活动: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教学计划用时:22课时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

一、本课目标

1、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要塞(

阻遏(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 课

时 ●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 三 课 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2 芦花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推荐第7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 嶂(zhàng) 曦(xī) 巘(yǎn) 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 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 春、冬 素湍绿潭 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推荐第8篇: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用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如何欣赏句子、词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记住历史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自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侩子手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整体感知文章

1、参观完这个遗址,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一段文字。也就是文章开头的这段引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留意下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

两种记忆是否矛盾?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感受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2、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复述重点,把握文本情感。 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

悼念活动的气氛怎样?如何理解文中开头“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明确: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涌向屠杀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的开头,让读者感受到现实中的空气,弥漫着无尽的悲哀,而一切皆源于历史。

这部分写悼念活动的所见多闻,那么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明确:回顾历史,现实中的悼念场面,两位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老人。 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在开头,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怎样理解这句话?

(强调要记住历史,不能忘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

西德和日本两位作家对法西斯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历史,各自的态度如何?在文中找找他们的语言。

从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出: 西德——自责 日本——辩解

从两人不同的态度,你了解到了什么? 西德——得到人们的原谅(握手)

日本——忘记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历史,自私,令人鄙视人,要正视历史 第四是摘录遗言。

作者为什么要摘录遗言,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遗言,你读出了什么?)

1、孩子们是热爱生活、牵挂亲人的。这令人感动。

2、孩子们是勇敢的

3、谴责屠杀者的罪行

4、屠杀、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巩固练习

一、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杀戮( ) 纳粹( ) 蜿蜒( )( ) 屹立( ) 恍惚( )( ) 荒谬( ) 憧憬( )( ) 云霄( ) 赤裸( )

二、你一定能准确地解释下列词语的!(相信你!) ①杀戮: ②荒谬:

③憧憬:

三、知识迁移(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吧!)

奥斯威辛,波兰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距华沙约171千米,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它与波兰的另一座城市布热津卡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像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人们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

人们又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1.通读这篇文章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2.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那个“温柔地微笑着”的照片,作用是什么?

3.留言簿: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四、总结

整体感知全文后,有谁能告诉我,前面我们提到的“沉重的记忆”与“美丽的记忆”是否矛盾呢?或者说,为什么屠杀给人们留下的是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 (生答)

沉重:屠杀中,全是普通市民。另外,那场屠杀中有300个孩子遇难,孩子们临死前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多么撕心裂肺。

美丽: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结束语: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并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题。

五、作业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孩子们被屠杀前的场面。要着力刻画孩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抓住细节表现他们对和平、对自由的热爱和呼唤。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推荐第9篇: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主题是“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作者记叙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根据课文特点,要着重体味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看看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来选择材料的。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选择材料。

2、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珍视和平与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文章中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范读引文,并强调“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粗略探究

1、为什么萨特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2、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三、精细探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小组讨论)

1、思考问题:

⑴ 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⑵ 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2、品味语言:

⑴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⑵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⑶ 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⑷ 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联系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谈谈感想,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更懂得珍视和平与幸福生活。

五、作业

整理课堂“拓展延伸”,并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

推荐第10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课文有的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战争,思考战争,了解历史,明白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揭示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反映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报导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的真实现状。《芦花荡》,记叙了人民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表现了“老头子” 那种孤胆英雄形象。《蜡烛》,叙述了老夫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塑造南斯拉夫母亲那感人肺腑的形象。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中,作者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对中国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和同情。这封信抓住火烧圆明园事件,分清是非黑白,议论势如破竹。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多方面思考,动手动口,提高表达能力。

3.掌握记叙文特点,理解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材料。

4.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的知识,要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便于了解事件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理解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材料。

2.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4.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的知识,了解事件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四、课时安排

《短文两篇》6课时

《新闻两则》3课时

《芦花荡》3课时

《蜡烛》2课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2课时

《亲爱的爸爸妈妈》2课时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课时

作文训练2课时

单元测试与补差3课时

第11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教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 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解释“标本:

让学生说。

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亭台轩榭、假山池诏、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把这些都有机布置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放镜头3〕关于 亭台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 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 语言美 概括性强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5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用心

爱心

专心 6

第12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上学期初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郝 艳 梅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语文教学工作。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工作上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听从学校领导的指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语文教研组工作,并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名著,尽可能通过一些好的书籍来影响学生,帮助未成熟的他们获取一些做人的道理,树立人生的目标,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教好语文,本人系统地认真研究了初中的语文教材和相关的练习,并买来一些语文工具书籍。同时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的交流,认真研读他们的教案、教学心得。经常抽空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并认真、详细地做好听课记录。平时,本人还大量查阅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将一些优秀的与本地区情况相近的论文摘录下来做为教学备用资料。对于语文科组的各项活动,本人都认真积极地参与,并做好记录、整理。在上每节课之前,本人尽可能从网上、报纸、书籍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本校学生情况,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常邀请一些语文教师来听课,课后虚心地接受他们的点评,同时也将这些意见记录下来,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同时,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应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方便今后的教学。总之,都是为了通过积累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体会,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本人很快熟悉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这为本人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力争使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有所提高。

本人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二,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书籍,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多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

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平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一些朗读比赛,奖励小礼品,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此外,力争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更加努力做好本人的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虽然经过努力取得一些进步,但由于教学水平及经验上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仍须努力学习,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2010年12月12日

第13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013年--2014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

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怀着积极的心态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迈步走向新一年级的教课旅程。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1、确定好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目标,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

2、通透研究教材,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辅书籍和网络的优势,整合教材内容,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学。做到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备战中考。

3、本学期要加强作文教学。继续让学生保持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写生活,写心情,点点滴滴进行素材积累。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写作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力争让学生做到见物能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4、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大训练力度,并充分利用教学案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等各种学习方式下,知识和能力双丰收。

5、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平时注意教育积累,并积极参与组内的课题研究,争取在教学实践中理解理论,再让理论指导实践。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小组合作交流方面多下些功夫,争取能在这学期内有所突破。

6、继续努力钻研教学案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渐摸索和完善。力争把教学案教学的优势发扬,让学生真正的会学习,爱学习,在学习中获取乐趣,增长能力。

7、按质按量的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八年级下册的全部课程,并按照“直击中考”的要求,适度的进行拓展。重点放在现代文中的记叙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训练上,并初步开始训练学生的议论文阅读基础。

8、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中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

9、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服从命令听指挥,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搞好协调,以集体利益为重,甘心为集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0、以身作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自己平时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作出表率。平时做到勤勉踏实,在狠抓学生的学习的同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为社会输送一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总之,新学年有新气象,我将在学校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一份热发一分光,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

朱淑娟

第14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学期或一学年教学工作的反思,做好总结,能够明得失,明确下一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工作总结,欢迎借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1

岁月逝去无痕,年华掷地有声。时间宛若指间的流沙,悄然而逝,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即将结束。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八年级是一个分水岭,所以每一步我都走得踏踏实实,回顾本学期一路走来的点滴,颇有感慨,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基于七年级时,学生已养成了较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如:养成勤查工具书巧识字的习惯;朗读、演讲的习惯;广泛阅读,静心阅读,快乐阅读的习惯;写小练笔(周记)的习惯等等。本学期继续推进这些习惯的巩固,并扬长避短摸索更好的方法,来促进习惯的最优化。

如,推行了“小组循环日记”,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生生互评,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形成了小组内的竞争意识。日记,其实也是微作文,学生之间重视评比和竞争,更重视老师给小组的总评语和等级,这样又开辟了一条师生沟通的渠道,增进了师生的感情。让学生有话说,有团队,有竞争,小组循环日记的推行功不可没。

如,推行班级微演讲,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他们敢说、会说、说得发自肺腑、说得有说服力。

二、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本册书是新改版的部编本教材,深入把握一册书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上,下足了功夫。因此,我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另外,基于本学期教材的双线组合,我在备课时,尝试了许多课型,并做了整合拓展。这学期,我很少使用课件,特别是别人的课件,而是做足了教材的细读、精读、深读,把文本读细、读深、读出广度。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延展性和深度,也让课堂有趣、有料、有语文味。不足的地方是属于我自己时间太少,尽管我努力把课堂精彩都进行了课后反思梳理,却为能有更多的时间将其付诸于课件。制课件,很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能让课件为我的课堂服务,我宁愿质朴的教语文。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王君老师的有诗意有宽度,肖培东老师的很朴素,就是在文本中穿行。教无定法,让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有所获有提高,训练了听说读写,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三、守住自己的教学魅力。

两个班的学情不同,授课的方式也应有所侧重。但是亲近温柔是我的教育教学的一大法宝,常言道:“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孩子的心。”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无论是对哪个学生都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这样学生信任你、喜欢你,自然也就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了。

另外,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非常注重写教育教学随笔,分享给学生,注重语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用人格影响人格,用文学引领成长。

四、自订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信心。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是不可能的,老师靠硬手段去压更是不行。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制定不同的短期目标,实现了目标的都会在班上给予表扬、鼓励。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都喜欢得到表扬,特别是差生,当他实现目标的时候,成就感会带动潜意识里的学习动力。自律自强,学生之间就有了竞争意识,学习成绩稳中求进。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

如,应景开展了“白雪飞花”的飞花令活动,后来又开展了“经典诗文大赛”“汉字听写大会”“读书笔记评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语文素养。如,练字常态化,坚持每周交2张练字等。

六、不足和遗憾的地方。

五班学生的纪律较好,但学习习惯并没有养成,存在书写差、爱跑神、不主动回答问题、作文水平不高等等问题,班级管理也没有积分量化等细则,在调动积极性和奖惩方法受阻。且基于精力有限,在一班开展的“小组循环日记”一直未在五班实行,是我的一大遗憾。幸好,我的课堂有足够吸引他们的趣味和生长点,相信在这次期末考试中,他们同样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本学期八一和八五的班,在我和每一个孩子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进步,尽管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相信,如果能长此以往,语文成绩和语文整体素质肯定会稳步提升。

本学期,行走在诗意语文教学中,充实而幸福。愿2019我能更加努力,更加踏实稳健地走好每一步。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带八年级1、5两个班的语文。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科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认真地备课,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学困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读和说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在低年级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

一直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组织好文共欣赏,好书我推荐等活动,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欲望,勇敢地畅所欲言。在有话说的基础上,教给同学一些说的技巧,用不同的词语或语句表达一种意思,怎样有顺序地、不零乱的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同时,叫其他同学学会听,能够评议同学的发言。对于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要求。平时发言很少的同学,能讲几句,就给予表扬,相反,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要求能用新学的词语,有顺序,有感情地表达。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平时充分利用晨读时间大声朗读,还要求每天晚上回家读,在班级群展示。语文读的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其次,用读来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

四、注重写作指导和训练,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课上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并加强写作训练,同时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每周读一本,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积累了写作素材。除了每周一次的课上作文时间,还要求学生每周末写一篇课外练笔,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水平。

本学期我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同学们的努力,更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各位同事的支持。同时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3

寒假的脚步近了。值此之际,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慨颇多。虽然经过师生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有诸多不足。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我积极认真学习了新的课程理念,努力实现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目标,力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留给学生阅读与活动的空间,大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其次,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因为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备课时我认真钻研了教材,翻阅资料,把握教材重难点;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在下载的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上课时从课文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过后温故而知新。上作文课时,尽可能地选取学生熟悉的话题;搜集整理好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学习品味;然后引导学生列提纲,拟写开头与结尾,打草稿和修改草稿。

再其次,在教学中始终如一地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鼓励性教学原则:注意发现学生的亮点,并适时加以激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如有的学生贪玩,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理想,但他背诵课文能力强,我就在课堂上多让他背诵课文,让他在背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他学习语文的兴趣。

最后,高度重视了批改与辅导。如果学生不做作业,及时了解情况,耐心教育,让学生改掉缺点,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精心批改作业,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针对学生作业的个别情况,适时进行个别辅导;有的学生思想上有问题,就进行沟通,耐心地做思想转化工作。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长期努力,可是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所以今后的教学是任重而道远。

许多学生语文基础还比较差,主动学习的习惯十分缺乏。另外,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放得不开,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往往不敢发言也不善于发言,往往出现尴尬的局面;而老师对于出现的僵局往往不能从容面对,总担心课堂任务不能完成,于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这些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解决。

第1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怀着积极的心态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迈步走向新一年级的教课旅程。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1、确定好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目标,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

2、通透研究教材,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辅书籍和网络的优势,整合教材内容,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学。做到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备战中考。

3、本学期要加强作文教学。继续让学生保持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写生活,写心情,点点滴滴进行素材积累。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写作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力争让学生做到见物能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4、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大训练力度,并充分利用教学案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等各种学习方式下,知识和能力双丰收。

5、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平时注意教育积累,并积极参与组内的课题研究,争取在教学实践中理解理论,再让理论指导实践。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小组合作交流方面多下些功夫,争取能在这学期内有所突破。

6、继续努力钻研教学案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渐摸索和完善。力争把教学案教学的优势发扬,让学生真正的会学习,爱学习,在学习中获取乐趣,增长能力。

7、按质按量的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八年级上册的全部课程,并按照“直击中考”的要求,适度的进行拓展。重点放在现代文中的记叙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训练上,并初步开始训练学生的议论文阅读基础。

8、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中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

9、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服从命令听指挥,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搞好协调,以集体利益为重,甘心为集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0、以身作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自己平时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作出表率。平时做到勤勉踏实,在狠抓学生的学习的同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为社会输送一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总之,新学年有新气象,我将在学校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一份热发一分光,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

第16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李雷

一、学生学习情况:

本期继续担任八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从整体来看,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本学期教学主要回顾

本学期本人在教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①细研教材、潜心备课。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新课导入新颖,注意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③加强课外阅读、写作和习字训练。我规定学生每周都要阅读两篇课外文章并写两篇作文。课外文章的阅读要适合初中生,写作训练是每周日一次,其中一篇写所读文章的读后感,另一篇以本周内所闻、所见、所经历的事为主,也可以写些自己的感受等,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和书信比赛。同时,班里也有不少学生卷面书写不认真,为了提高他们书写能力,我规定他们每天必须练字。经过这么长时间训练,他们进步还真不小。

④作业设置合理、批改及时。

三、本学期教学主要措施与经验

(一)本学期我教学的主要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教学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做好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教学过程抓住学生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本学期教学经验:

1、要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要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焕发活力。

3、要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4、要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5、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本学期存在的主要不足与反思

(一)本学期存在的主要不足:

1、教学中还存在急躁情绪。

2、赏识教育的贯彻实施有待深入研究。

3、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有时欠适当。

(二)本学期的反思:

本学年我担任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

第1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这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语文课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以学校及语文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努力提高学生成绩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工作中,我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期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我还积极地、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及时把握中考新方向。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我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在工作中,我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另外,我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自己的内心来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尽最大的努力做到爱生如子。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个学期,我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学科教师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四、加强研讨,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学年,我参加了县级教研课题“学生心理潜能的研究”及市级课题“远程资源下的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通过了结题验收和中期验收。在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撰写个案、分析报告和相关论文。平时,我把教学心得体会,都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成为论文,这就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五、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次期末考试,我所带的八年级两个班语文成绩相对其他平行班而言,有一定的优势,本人认真进行了经验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配合,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较到位,布置作业后,及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反馈;

3、以中等生为中心,积极组织优带差的形式进行学习比赛,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及时予以开导;

4、教学中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没能深入研究教材及学生。

但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写作训练和口头表达训练。3.采取措施,加强训练,落实知识点。

第18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

秋去春来,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在过去的时光中,有过辛酸,有过欢乐;有过彷徨,也有收获,在荆棘中坎坷而行。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我较好的完成了我的本职工作。为了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总结前段工作如下:

首先在思想方面,我忠诚党的领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严格执行教育方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不歧视、挖苦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认真的参加政治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其次,本人能够严格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不早退,不迟到,做到了早出晚归,按时上下班,从不因为个人问题耽误上课,出满勤,干满点,给学生做了极好的表率。

第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积极认真学习新大纲、新教材,将教材、教法、学法尽可能完美的结合,积极、认真备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极学习钻研名师、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适合班级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与此同时,向身边的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同时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教学,拓宽教学新思路;与此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例如作文竞赛、演讲朗诵会、读书活动、改正错别字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首先注重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第二,抓好学习方法的转变。第三,搞好班级卫生,树良好形象,第四,积极稳妥地展开班级竞选活动,将竞争纳入工作轨道,同时借鉴他校的经验,采用成绩名次与日常学习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量化,分组竞争,给个人加减分,期末总评。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各类班级文化娱乐活动,活跃班级气氛,融洽师生感情。第五,积极会同各学科教师积极备好学生,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同时采用交流册的方式积极同家长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情况,共同管理教育学生。应该说,班级管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第四,成绩方面:本人担任八年级(3)、(4)班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十五班的班主任工作,班级的文体活动及学习成绩都走在前列。期终考试,我所教的语文学科平均成绩达到了十个普通班中的第二名,校运会上获得了“文明班级”的称号,校内外举行的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大有人在。

当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同学们的努力,更离不开领导的指导和各位同事的支持。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

这一学期在紧张匆忙中结束了,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三

本学期我们八年级语文取得一定的成绩,这是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成果。作为备课组长,我以我组教师较高的个人素质为傲,也为全组的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引以为豪,而更令我备感欣慰的是,半年来,我们备课组已逐渐形成了“工作上合作、成绩上竞争、学习上交流”的良好的工作氛围。我坚信我们备课组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以下的总结和回顾应是为下学期的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勤读、好学、勤写,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在我们备课组,读书是我们共同的爱好。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广泛的阅读是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教改脉搏的唯一方法,而知识渊博更是老师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论是专业刊物或是文学艺术,我们备课成员都广泛阅读、理念不断更新换代。理念付诸于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理论,使教学成为一种良性循环。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也勤于总结,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我们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取长补短。因此,勤读、勤写、好学,使得我们备课组成员素质得到提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二、合作、竞争、交流,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不做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这在我们备课组早就达成共识。在合作问题上,我们形成体制:

1、课堂教学资料共享。例如:我们积极开展多媒体课的教学,分配好每个教师的资料收集任务,上课前其他教师都可以得到准备者提供的资料,这样教师就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2、强化训练包干制。学期伊始,备课组会议订好每个单元练习的出题者。定好时、人、量。每个成员届时都会认真完成。

3、考试复习主题制。考试复习以知识块状进行,每一块状为一主题,而每一主题也定好时、人、量。半年下来,备课组成员均感到:“合作,使我如此快乐。”合作,使我们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作,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学生,提高学生的成绩。激烈的竞争使得每一个备课组成员都快马加鞭、丝毫不敢懈怠。

交流教学心得的谈论在我们备课组经常听得到。因为经常交流,所以我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只要哪个老师有了新招,备课组成员都会争做实验,回过头来,再来交流总结。

三、热心作文教学,争立时代前沿。

有人说“解决了作文教学,就等于解决了语文教学问题。”备课组成员深刻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把作文教学作为备课组的教学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快乐写作。通过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作文水平有普遍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备课组成员将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好成绩。

第19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一

这个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二年一班及二班的语文教学。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学生现状:

进入 初二第二学期,大多学生都取得明显的进步,但不足之处仍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

2、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

3、高。

4、

5、爱动脑、动手。

6、

7、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善利用零碎时间 。 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 有时易灰心,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足。 写作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二、本学期提高成绩的具体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的具体问题和情况,本学期特制定并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实现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

1、情感上,用细致的工作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鼓起学生自信拼搏的勇气,确定学生具体的奋斗目标。

(1)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积极自信情的感染和干劲的鼓励,使学生一直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热情。

(2)选取学年尖子生栾晓丹、凌紫剑等成功的典型事例,给学生讲、读,在鲜活的事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励学生奋进。

(3)指导学生指定每月具体提高目标,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点的薄弱处指定具体进步目标,以此促进学生不盲目、高效率。

(4)用作业批语与学生交流,给他们激励。平时经常在作业本上、卷子上给学生写点短信,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话语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明确不足,努力进步。

(5) 课下及时与学生谈心,学生有问题就给他们做指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原因,树立积极奋进的心态。

2、备课上

(1)深入备课,充分利用中学语文资源网等的资料和学校、个人资料,深入研究教材,保证备课质量。

(2)充分根据学生特点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3) 认真设计每课学案,精心设计各项练习,尤其是知识点汇总练习和错处反馈练习。

(4)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3、课型上

(1)原则: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动。

(2) 候课抓名句成语的落实。

(3) 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复习课、训练课、综合实践课、阅读课、写作课等。

4、授课上

(1) 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继续改进教法,采取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式授课。

(2)保证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听、说、读、写、练。

(3) 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4) 狠抓知识点落实,专题练习,补充大量中考知识。

(5) 认真布置作业,突出重点和知识整理。

(6) 严格课堂纪律,保证每一个学生能认真学习、练习。

5、阅读写作上

(1)上好每周写作指导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2)发放每次学生佳作,阅读并讨论,借鉴并提高。

(3)分题材和体裁印发近几年中考满分作文,指导学生欣赏学习写作感悟。

(4)印发美文专题,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

(5)指导做摘抄笔记,定量定质定范围,同时进行交流。

6、、复习方法指导上 , 强化落实,狠抓及时性的复习巩固,反复不定期练习某个知识点,进行周复习,进行周检测、月考。

7、学生习惯改进上 ,一抓二提示三检查:抓听课状态;提示改进不良行为,提示做好笔记;检查落实复习效果,进行爬黑板、听写训练,检查知识点。

8、教师业务提高上 ,广泛读书,虚心学习;深入教研,积累资料;积极听课,业务培训;努力写作,积累经验。

9、教研教改上 ,进一步探索分层教学和帮困教学,在有限时间内狠抓语文成绩的进步,使学习相当差的学生取得进步;同时,探讨阅读教学对写作和课文学习的促进作用,以更好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并与同行探讨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二

春节将近,紧张有序的教学工作宣告一个段落,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以指导以后教学工作的进行。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两个班的语文课。虽然本册教材即将退役,但对于我来讲,依然是新教材。而且,这些学生也是我刚刚接触,在上学期末,语文课的教学耽误了一段时间,基础不是很好,因此,我在教学上的压力很大。也就更加努力,力争扭转局面,使语文成绩得到全面提高!

首先,在思想上,认真执行教育方针,严格依照教育规律办事,贯彻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教学过程中,重视与学生的沟通,积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把语文教学同思想教育相融合。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在教学要求方面,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个人特长,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认真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洞悉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积极向其他年轻教师学习请教,搞好协作。研究教材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作到课堂教学有明确的针对性。认真书写教案,作到有目标、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体现教学双边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准确适宜,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决不打骂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自习和课余时间耐心辅导 ,讲求科学的方法。减少课外作业量,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

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改革,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文化和业务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一切以大局为重,服从领导,团结同志,不稿小团体主义。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三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一班、初二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两个班共有学生94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有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特别是二班的学生这种情况较多,但学生总体氛围还是积极向上的。经过一学期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生们的语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坚决实施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调动了同学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组合作卓有成效,组内的同学互帮互学,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详见论文《坚决落实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加强同科、同年级老师的探讨与交流,形成了初二语文教育教学的合力。平常的工作中,我们三个语文老师非常注意教育教学的交流探讨,把集体备课搞的很有实效,不走过场,不走形式,在每个老师先自主备课的基础上,再集体备课,交流自己备课中的不足,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精品。

三、切实抓好常规教学,顺利的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我深切领会到上课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集体备课,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严谨的上好没一堂课,努力做到了没有备课坚决不能上课,没有备好课坚决不能上课,让每节课的45分钟都力争优质高效。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作业,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和补充。针对班上学生的不同情况,认真做好了课外辅导,培优辅差工作,这一段时间以来,在大大小小的检测当中,差生减少了不少,优生增多了一些,见证了培优辅差工作的实效。每一次考查、测试我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选择练习题,让考查真正检测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特别是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我们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人人能参与,人人有事做,真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详见论文《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五、针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法的现状,创设了情境作文教学的新模式。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感受到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畏惧甚至厌烦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了成浩的的随笔化作文教学和一些别的学校的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的成果,进行了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一段时间以来,从学生作文和学生们的反应来看,有了一定的实效(详见论文《创设情境写作文 此时有声胜无声》和《情境作文教学导学案之掰手腕》,《情境作文教学导学案之折纸飞机》,《《情境作文教学导学案之孝心感天动地》。

六、努力做好积极参与了县教研室“庆云大语文”博客论文、教案,庆云四中网站,庆云四中《新苑》校刊投稿荐稿工作,既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七、以学校的整体工作为中心,做了一些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工作。如配合学校政教处做了“母亲节征稿“等工作。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我感觉到本学期在完成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对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及时的做了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工作中还有纰漏和不足,我相信,只要做一个工作中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够改正缺点,扬长避短,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20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2)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八(10)班语文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准备充分,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易于接受。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制作精彩的课件,灌输大量的知识,增加一节课的容量。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1、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

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20分钟,而且要能学普通话。经过这学期,他们虽然还不是很好,但也了明显的进步。

2、选择美文,让学生感悟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美文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一致认为课文第一段用词秀美典雅,因此我要求学生背会。

四、加强课外阅读、写作和习字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学期我继续加大训练力度。为此,我规定学生每周都要阅读两篇课外文章并每两周写一篇作文。课外文章的阅读要适合初中生,写作训练是每周一一次,周日一次读书随笔,其中一篇写所读文章的读后感,另一篇以本周内所闻、所见、所经历的事为主,也可以写些自己的感受等。同时,班里也有不少学生卷面书写不认真,为了提高他们书写能力,我规定他们每天必须练字,每天一页,每周一交上来。所练内容主要是以字帖为主,也可以以抄课文,总之要认真书写。经过这么长时间训练,他们进步还真不小。

五、作业设置合理、批改及时

在作业设置上,我这学期主要安排了作文,同步训练、还有“一周一记”、习字等。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六、参与教研、取长补短

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本学期,按照教研组的安排,听了本校同事的公开课,并通过参与研讨和集体备课等活动,使自己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有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2011年1月15日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