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基于文化真实性的农村废弃建筑再生利用

发布时间:2020-03-03 05:15: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基于文化真实性的农村废弃建筑再生利用

摘要:分析了当下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历史和文化危机,以百色市田东县远街村史馆和书院设计为例,通过对远街村历史文化的调研和梳理,全面、客观地再现了远街历史、土司文化、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景观名录,并以此为基础,应用就地取材和新乡土设计理念,以废弃的公共活动中心和旧民居为载体,打造具有历史真实性特征的村史馆和书院,探讨了在农村快速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废弃建筑的更新利用实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关键词:风景园林;历史文化;就地取材;新乡土;远街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4104

1 引言

当下中国农村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年代。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蔓延导致大量村落的消失[1];另一方面,乡村建设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始向农村集中,农村正在成为继城市之后的另一个大工地。挣扎在消亡与建设的变革漩涡中,广大农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2]。其一是历史的危机,作为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农村有着久远的历史。在漫长的农耕年代,靠着一辈辈先民的口传心授,农村的历史得以保存下来,然而,在这个变革和浮躁的年代,农村的历史鲜有人问津,并随着村落的衰退和消亡而渐行渐远。按目前农村的发展速度和模式,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农村将成为没有历史的地方。其二是文化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根溯源,其根在农村[3]。然而伴随着大量村落和乡土景观的消亡,依附于其上的乡土文化也魂飞魄散。曾几何时,由于村落之间的文化差异,广大农村有着十里不同天的说法[4,5]。然而,随着乡土文化的消亡,千村一面将变成现实。

变革,意味着破旧立新。不必讳言,传统农村生活和生产模式已走到了历史尽头,必须顺应生产力的发展重构与之相适应的新农村模式。然而,无论农村如何变革,作为农村灵魂和根基的历史文化不能失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笔者以田东县远街屯村史馆和书院改造设计为例探讨如何适应农村的变革保留乡村的历史和文化。

2 现状分析

田东县远街屯,一个位于右江河畔的自然屯,始建于唐,明末清初曾是思林土司府所在地,并依托于右江水道成为繁华一时的商业重埠。2015年,在新一轮乡村建设热潮中,百色市重点打造右江河谷示范带,作为右江河畔的千年古村落,远街屯首当其冲。受田东县思林镇政府的委托,笔者率项目团队对远街屯进行总体保护利用规划和设计。鉴于篇幅,本文仅围绕历史和文化立村的主题对远街屯村史馆和书院改造设计作论述。

设计选取了远街古巷上的一栋新房子和一栋老房子作为改造设计对象。前者位于古巷与土司半岛交汇处的村落中心地带,坐北朝南面向入村干道,是近年新建的公共文化活动室,框架结构,一层三开间,总宽12 m,进深7 m,虽然屋顶采用了仿古坡屋顶形式,但从结构、细节到气质与远街传统民居相差甚远,乏善可陈。由于定位模糊,又缺乏配套设施,从建成到今处于空置状态(图1)。老房子位于古巷口,是一栋保留完整的传统民居,至今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属于右江河谷平原典型的砖瓦结构民居样式,用青砖砌筑墙体,硬山式坡屋顶采用青瓦盖顶,一厅两厢面阔3间,总宽11 m,进深8 m,前临古街,后带菜园,虽左右为现代洋房包夹,但历史风韵犹存,可遥想当年盛况。老房子属于村上陈氏,前年举家搬迁进城后,老房子无人管理空置至今,经联系屋主,同意作为书院之用(图2)。

3 设计理念

在设计之初,围绕保护和挽救远街历史文化的主题思路,设计者首先明确了设计所遵循的两个主要理念。其一是就地取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要建设材料取自远街本地,尤其是因拆旧建新被废弃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瓦、石板、青砖和旧木头[6];②主要建设工艺取自本地传统工艺,尤其是传统的清水墙工艺和穿斗式木工艺;③设计构图以远街传统样式为范本,如传统坡屋顶和门窗的样式、传统书架、书桌和照明灯具形式等。

就地取材除了能节约建设成本和创造就业机会外,也是保护和延续传统历史文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地取材从材料到工艺,从总体到细节最大程度保障了建设过程的文化真实性,在对旧文化素材重新利用的同时,无形中保护和延续了本地的历史文化。

其次是新乡土设计理念,即通过对乡土景观及文化元素的创新利用,实现传统文化景观的重生,达到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的目的[7]。新乡土设计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对传统文化元素赋予新的生命力。即创新的基础和目的是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任何文化景观都有其生存的时代背景,当传统农村生产和生活模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要求,旧文化元素原有的功能和形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农民的要求,则必须通过创新利用使其融进新农村的生活图式,从而获得重生和生命力。因此,新乡土设计的创新有如下两个基础:

在对旧文化元素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最大程度保障其文化真实性与完整性;适应当下时代发展需求,融进现代农民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

4 村史馆和书院设计

4.1 村史馆设计

尽管公共活动中心从外立面到室内空间布局不尽人意,但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节约成本的考虑,设计没有对建筑进行立面和结构改动,而是围绕建设村史馆的目标,应用就地取材和新乡土理念,对公共活动中心进行合理的再生利用。设计根据其室内空间分布特点,结合村民意愿和远街历史文化特征,将村史馆分为历史文化馆、农耕文化馆和农村生活文化馆。原有中厅作为历史文化馆,两厢则分别为农耕文化馆和农村生活文化馆。历史文化馆展示内容包括远街村史、远街文化景观名录、土司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了能全面,客观再现远街历史文化,项目组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包括:查阅地方志;与村中老人和有识之士座谈;全面的田野调查。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梳理、整理出远街村史,并按科学、合理的分类,通过文字和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将远街历史文化遗存整理成文化景观名录[5,8],不仅对远街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研究和再现,也对远街的文化家底作了详尽的记录和身份登记,为远街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客观依据(图3)。农耕和生活文化馆则通过文字,照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将远街传统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特点、传统农耕方式和器具作客观的还原和生动的展示。

展示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入口照壁、展板、展示台和照明等。入口照壁采用传统照壁形式,长2.8 m,高3 m,由logo墙、木构、屋顶、牌匾和瓦窗等部分组成。设计采用本地旧青砖砌墙,墙中上部刷白色涂料并拓印远街logo图案。其上由本地旧木做框架形成全坡屋顶,上盖本地旧青瓦,檐下挂立本地旧木板刻成的远街村史馆牌匾起点题之用。墙两侧用本地旧青瓦做花窗,丰富立面层次感(图4)。形式简单的照壁,由于完全采用本地的材料进行建设,不仅起到了照壁的功用,也直观渲染了场所的历史感,开门见史,名副其实。

展板和展台设计同样采用了朴素,简约的理念和就地取材的手法,全部采用本地旧木通过榫卯相穿插的方式构成主体框架,并开槽嵌入木板形成展板,削低安置旧木形成展台。为了烘托乡土氛围,照明灯具采用了传统的马灯,内置节能灯起到照明的效果(图5)。

4.2 远街书院设计

新农村建设应该给农民提供读书的机会,农村也需要有藏书、读书的场所。在这种认识下,远街书院应运而生。书院以陈氏老屋为载体,功能定位为藏书、读书、文化休闲的场所,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建筑修缮,书架、书桌和装饰设计等。修缮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屋顶采用本地旧青瓦进行检修,破损的木窗也按原来的样式和材料修好如初。书院内部布局利用原来的中厅作为公共交流区,北厢则作为藏书和读书的区域。设计采用旧木,结合原有青砖墙柱立置书架。为了渲染书院的氛围,沿四周墙壁和中间隔断布满书架,用书来构建和围合空间,营造书海的氛围。书架的柱、梁和横板全部采用开榫和槽的方式进行穿插连接,不用一颗钉子,凸显传统木构之美。书桌和凳子同样采用旧木和榫卯结构工艺,沿用朴实至简的乡土理念,既简约粗狂又处处散发木工艺之美(图6)。灯具采用传统马灯的样式。除此之外,设计保留了屋主留下的旧木沙发和衣车,前者修缮整洁后摆设在公共交流区,后者则摆放于读书室一角,既实用,又增添了场所的历史古韵(图7)。

5 结语

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留下了大量的生存智慧和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沧桑,这些遗产有的只剩下残垣断壁,隐没于荒烟野草之中,有的在时间的荒野里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洗去岁月尘垢,她们或许并不华丽,貌不惊人,但其价值恰恰在于其所拥有的历史真实性[9]。正如许多人看来,远街村史馆和书院既没有壮丽的外立面,也没有绚烂的室内装潢,再寻常普通不过。不过,在笔者眼里,其核心价值正在于其真实性。真实地采用本地的历史材料和传统工艺,真实地再现远街的历史和文化景观,真实地融入到远街人的生活和未来里面。远街村史馆和书院应对了当下农村的历史和文化危机,并探寻了在农村急剧变革和快速建设过程中,被废弃的新房旧屋的再生利用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结合农村建设发展需求,还可以作为客栈、博物馆、美食坊或文化体验作坊等。重要的是,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尊重农村历史文化,适应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孙 华.传统村落的性质与问题――我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刍议之一[J].中国文化遗产,2015(4):50~57.

[2]李 飞,杜云素.中国村落的历史变迁及其当下命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1~50.

[3]张 东,拜盖字.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以国家级传统村落裴城为例[J].古建园林技术,2015(1):53~57.

[4]孙艺惠,陈 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6):90~96.

[5]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 2012,28(12):105~108.

[6]欧阳勇锋,冯汝榕.就地取材建设特色乡村景观[J].现代园林, 2013,10(3):50~54.

[7]俞孔坚.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J].城市环境设计,2007(6):10~14.

[8]刘之浩,金其铭.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120~123.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crisis of current rural development.Taking Yuanjie Village history museums and academies in Tiandong County as example, through researching and comb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village,this article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reproduced the history, i.e.Tusi culture, red culture and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list.On the above basis,with waste public activity center and the old houses as carriers, it applied concepts of local materials and new rural design to build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history museums and academies.Finally, the article discued how to protect and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y using abandoned buildings ,during he rapid construction in the rural area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culture; obtain raw material locally; new rural;Yuanjie Village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制度

废弃混凝土移动破碎站实现郑州建筑垃圾再生利用 解决建筑垃圾污染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设备推动移动破碎筛分技术推广 实现废弃混凝土资源化

建筑垃圾处理可行性报告分析实现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推荐)

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及借鉴

再生回收利用实例

我国废弃塑料再生利用进展情况简析市场研究报告(精)

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的现状及其再生利用

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

概述废机油的再生利用

基于文化真实性的农村废弃建筑再生利用
《基于文化真实性的农村废弃建筑再生利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