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佛教与诗歌

发布时间:2020-03-02 14:59: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佛教与诗歌关系谈

——以白居易为例 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与中国当时的风土人情相融合,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佛教文化,开始了其在中国发展的旅程,并对历代炎黄子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在唐朝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贞观年间,唐玄奘西行取经,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经秦凉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沿途瞻礼圣迹,终于“取得真经”,东归传授经文,从而使佛教文化影响到唐朝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唐代诗人的诗词作品中可见一斑。 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唐朝文人中,白居易与佛教僧侣往来最为密切。他生在唐代佛教很盛的时期,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奉佛已成习俗;他本人何时开始信仰佛教,在有关文史中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他十八岁那一年,即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就已认识了正一上人;他那时寄赠给这位上人一首诗歌,表达出他对佛门的响往之意: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始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五灯会元》之四上曾记载白居易在当杭州刺史时, “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 “十五年,牧杭州,访鸟巢和尚,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 贞元十

六、十七年间,白居易两度到洛阳,参访了东都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并发挥为八渐偈。可以说法凝禅师是他的佛学启蒙导师。贞元十九年,他从佛光如满禅师处接受斋戒。他退居后,和在香山寺的佛光如满禅师结香火社,遂自称香山居士。他与佛光如满的情谊延续了三十五年之久。白居易曾与翰林学士钱徽一同学习金刚三昧经,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于大彻禅师,转向南宗禅的参究。他写道:“已年四十四,又为品官„„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忠州时,开始学习坐禅,和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甚密。在东林寺藏经楼读慧远大师文集深受启发。他后来将自己的文集奉献给与他有缘的寺院收藏。如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龙门香山寺等都收藏有他的诗文集。

白居易的禅学修养,主要受教于南宗荷泽神会的再传弟子奉国神照禅师,他自称为“闻法门人,结菩提之缘甚熟”( 《唐东都奉国寺禅德大师照公塔铭并序》 )。又在长安和洛阳受法于兴善惟宽和佛光如满禅师,此外和他来往的禅师还有多人,在他诗文集中均有纪载。他曾自述他的禅生活是:“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宴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旣适又非适,不知吾是谁。„„今日复明日,身心复相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的感悟之深和喜爱之甚,已经到达了一种浑然忘我的境地了。

白居易于弥勒信仰的思想是很坚定的。他于太和中,在东都长寿寺受八戒,画弥勒上生图,发愿生兜率内院。当时有人谣傅他在学仙,他写了一首诗去辟谣: “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此说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他还劝别人也舍仙学佛,归奉弥勒: “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抉开生盲眼,摆去烦恼尘,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将归佛后怡然自得,清净舒适的美好生活展现在众人面前,令人心向往之。 白居易一生沉浸于佛教生活,信念甚深。并且在尊重佛教的同时,他也同样珍视他自己的诗文作品;他在晚年曾经几次编辑过他的文集,并将他的文集送到和他有关的著名佛寺内去收藏。同一时期中,他也将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阐发佛学的精奥真谛当成自己的理想。他曾再三表示“欲以今生世俗文字之业,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之因”。充分说明他对佛教具有虔敬信仰,并是以文字而为佛事的一位文学家。

浅谈苏轼诗歌与佛教

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企业文化

佛教与茶

佛教与佛教建筑

佛教与人生

佛教与感应

爱因斯坦与佛教

佛教与武术

佛学与佛教

佛教与诗歌
《佛教与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佛教诗歌分析 佛教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