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2020-03-03 15:07: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2005年12月11日,中办、国办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于是在寒假期间我对梨园村及周边两个临近村庄的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由此得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振兴新农村文化的一些建设性建议。

此处探讨的文化生活,指的是农村居民除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以外的其他活动,例如学习娱乐、风俗活动、人际交往等。由于种养面积和数量的狭小、农田耕作方式的现代或务工时间的灵活性,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八小时以外”的时间相对较多,因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较强劲。这种需求促使“其他活动”的产生和活跃。这些活动不仅显示了农民的文化需要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了解其现

状并予以分析应对,使之得以丰富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

近期,对全乡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和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令人担忧。

1、文化生活贫乏。通过对100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问卷调查,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电视和打牌(含扑克、麻将、字牌等)两种。其中,94.6%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电视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除了看电视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进农村,闲散无事的农民三五成群玩扑克、打麻将的情况随处可见,而且没有不“带彩”的,其带彩数额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输赢大部分在几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类、球类之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玩电脑游戏和进行业余文艺创作的人更少,很多35岁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网是怎样一回事,家庭上网为空白。

2、“三难”问题突出。这里讲的“三难”问题是指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和看书难。从问卷统计和谈话了解的情况来看,93%的农民过去一年没有看过电影和戏剧演出,看过的也仅限于一两场,并且大多是到外村观看的,是条件好的人家办红白喜事请来的。政府虽然每年都开展“三下乡”活动,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一年有限的活动确实是杯水车薪。以前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电影和戏曲如今却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品。通过调查,八成以上的的农民因为在家门口看不到电影、戏剧和其他形式的文艺演出而对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此外,从调查情况来看,有70%的农民没有阅读习惯,不经常学习新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在其中有阅读习惯的人中,有55.6%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其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而年轻人阅读则是主要是为了娱乐。由于有图书室的村很少,其阅读的途径基本都是找亲戚朋友借阅的,自购的很少,

本次调查对象的农民家中书籍(不含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藏量最多的不超过20本,近九成农民不买书。

3、个人信仰缺失。100名被调查村民中只有7人信仰共产主义,3人信鬼神,90%的人什么都不信,其中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信仰理由不明。这充分说明,当前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确引导。调查中未发现教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充分说明,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平的显著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过在调查中我们感觉到,农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定期进行一些电影、戏曲、图书、歌舞等文艺演出下乡活动,希望村里定期组织科技培训。

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采取更为有利的措施,更新的发展思路,创新内容与形式,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组建村级文化骨干队伍。目前全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不过是一个空壳机构,人员未专用,设施场地缺乏,开展活动无经费。在巩固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每个村委会设立一个文化骨干的岗位,经自愿报名、民主推荐、才艺展示、组织考核等程序,在当地农民中选拔一名有知识、有责任心的文化骨干上岗,让其负责全村文化事宜。对村文化骨干可以由区、乡两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年终时进行考核,群众满意的

续聘,对不合格者解聘。

2、积极开展“送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不断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二是政府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免费送电影、送戏、送图书到农村及开展大型文艺进村(社区)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三是对各级专业剧团的下乡演出给予演出场次的补助,同时鼓励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和自娱自乐活动。四是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各级艺术团体到农村演出,按照剧团演出场次及相应演出成本,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在保证演职员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保证让广大农民多看戏,看好戏。五是积极贯彻实施省“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定期免费为农民放电影,对下乡放电影进行补贴。文化单位可加强与科技单位的协作,在每部文艺片前放映农业科技宣传片,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3、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农村流传多年的传统文化形式亟待保护和抢救。比如,我乡原有农民磨漆画艺人60多人,现在能坚持的只有2人;扎故事人员过去有几个班子20余人,现在只有

4、5人。对于这些日益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抢救,比如,采用经济补助和奖励的方式,鼓励艺人培养传承人等,确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经过我们的实践与调研,我深深的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更要

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我相信通过我的调研与实践可以进一步的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推荐)

某乡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对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对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策划书

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策划书及调查问卷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对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关于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