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住宿学院

发布时间:2020-03-02 15:35: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住宿学院:舶来的是\"花枪\"还是良方

9月,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在住宿学院的探索中推出新动作。面对这种新鲜的舶来品,国内高校能否抓住其精髓与本质?这一管理制度是会水土不服,还是会真正成为高校改革的助力

器?

前不久,上海大学“新生按男女生分班级”的传闻引起热议,校方解释,原来,传闻中所谓“班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基于专业院系的班级,而是将班级建在宿舍里,“男生女生不可能混住在一起,每个班级自然就只能有男生或女生了”。学生分进同一个班级,但课表可能完全不同,即“同班不同学”。

这只是该校社区学院改革的“副产品”。学校在新生按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住宿学院的管理模式,组建社区学院,形成独特的楼宇文化,实现合力育人,是一种课内外联动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建立。

无独有偶,复旦大学近日也将在全校本科教育中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如果再将视野稍稍放宽,可以看到,类似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在西安交通大学、汕头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也在同时进行。

“住宿书院”、“住宿学院”、“社区学院”……尽管称谓五花八门,但这种以宿舍为载体的教育改革正以一种密集姿态闯入人们视野,向我们宣示着,多年不变的“一栋楼一个管理员、一间宿舍同一个专业、宿舍只用来睡觉”的住宿管理模式,正在一些大学里成为过去。

多所高校开垦住宿书院“试验田”

这是一种基于宿舍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小型学习社区,是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需求为出发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不仅是住宿改革,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副书记谢宝婷一上来就强调。

在上海大学,除了日常在专业学院中学习,大一学生还有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成长空间——社区学院。虽然该校社区学院由6个宿舍楼组成,但其不仅仅是传统宿舍楼那样简单,每个楼都有自习室、活动室。辅导员、导师、导生等管理资源,负责完成包括住宿服务、素质拓展、德育发展、学生事务、教学管理和学术与分流指导等工作。

“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是平行关系,所不同的是,专业学院更偏重于基于专业特点的育人工作,而社区学院则要探索一种以住宿楼宇为载体的课内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谢宝婷介绍说。

据了解,上海大学从2011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通识培养,在招生时只分人文社科、经管、理工三大类,大一新生先进入社区学院接受通识教育,到大二分专业后,再到各个专业学院学习。

西安交通大学也进行了书院制探索:大学

一、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入住书院,书院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礼仪规范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书院导师和学生同吃同住,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这种管理模式,一些高校探索者称,是借鉴了西方大学的住宿学院制。

住宿学院制在西方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采用。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这样概括让牛津人引以为傲的学院制生活:“每个学生在按专业划分的系以外还会归属于一个学院,在这个学院中住宿、用餐、社交、学习。每个学院都有来自不同系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自然地进行跨学科交流。”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分会理事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告诉记者,住宿学院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宿舍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小型学习社区,它指向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和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融入大学生活,形成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可以说,住宿学院所提供的美好愿景,与当前国内高校面临的挑战不谋而合。

“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生在适应大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课内外学习实践,逐渐提升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选择的能力。”谢宝婷告诉记者,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需求,就是探索住宿学院制的出发点,“学生的培养更重要在课外”,也正是上海大学已故老校长钱伟长的教育理念。

在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社区学院院长鲁雄刚看来,住宿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动了人才培养观念的改变、课内外联动培养机制的创新、支撑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素有高教改革“试验田”之称的汕头大学,探索的脚步从2008年就开始了。汕头大学在多年来试行打乱专业、年级住宿的基础上,在内地高校中率先成立第一家本科四年全程住宿学院——至诚书院。

该校副校长、至诚书院院长李丹认为:“国内大学通行的是按院、系、班级安排学生的住宿、学习和活动。这种近似于部队管理的模式操作起来相对方便,也有利于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住,组成一个学习社区的方式,则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社会的生活模式。”

从几家以“书院”命名的住宿学院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影子——中国古代书院制。“书院和住宿学院一样都有着很浓厚的文化倾向,在管理上师生同住的特征也很明显,师生接触频繁,私交甚笃。”李丹说。

记者发现,国内高校探索住宿学院制的路径各不相同。

有的学校以大学

一、二年级为对象,与专业学院衔接,主要目标是大学新生适应性过渡和专业教育前的通识教育,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另一些学校的住宿学院则贯穿大学本科4年,始终与专业学院并行,比如复旦大学就在今年9月将实行了几年的面向一年级学生的书院,改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四年制书院。

有的学校侧重课外教育功能,十分重视德育,比如汕头大学。有的大学则兼具课内课外双重功能,如上海大学社区学院的一大任务就是为新生入学一年后的专业分流做准备,因此这里成为各专业学院五花八门的学术活动集散地。

周满生告诉记者:“西方大学的住宿学院制也不是统一的模式。像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住宿学院,都旨在帮助一年级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而英国的牛津大学,则是一种有相同志趣的师生进行学术研究、学习和生活的共同体。二者并没有优劣之分,是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历史传统所形成的。”

书院制 改变了什么?

2011年09月16日09:42人民网

字号:T|T

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一项很独特的做法,是在大学里成立“书院”。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一般认为,这种书院制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也承袭了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

记者深入实行书院制的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了解书院的运行模式,探究其发展方向。

2011年的新学期,复旦大学宣布,将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书院”这个词语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其实早在2005年,复旦大学就已成立“复旦学院”,在此机构下包含了4个以四位复旦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书院,面向大一新生提供通识教育。而西安交通大学自2008年开始设立了八大书院,并贯通本科四年级,覆盖全校本科生。

在香港,惟一一所实行书院制的高校是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实行近半个世纪。

与传统的学院制相比,书院制改变了什么?

负责教学之外的事情

书院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书院就是把学生宿舍改造成为大学生离开父母后来到的一个新的大家庭。”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形象地说,“如果说,学院是父亲,那么书院就是母亲。学院集中精力搞好专业教学和科研,书院则承担起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

书院作为实体行政机构,与学院平行,学生们由此便身处于两个坐标系之中。在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大三学生魏方方进入书院这个坐标系时,就成为逸夫书院的学生。魏方方说,每名新生可按意愿申请书院,学校会按既定机制作出编配。学生申请转院,书院也会视情况作出考虑。香港中文大学原有崇基、新亚、联合、逸夫等4所书院,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近来又增设了多所书院。它们坐落于不同地段,多数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体育文化设施。

虽然书院主要负责教学以外的事情,但院长却无一例外都是由学术地位很高的教授出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就曾任逸夫书院院长。西安交大也邀请知名教授或知名社会人士担任院长或名誉院长,同时配备了学业导师与常任导师。常任导师按照1∶200的师生比来配备,担任的就是学院制中辅导员的角色。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副院长黎荔就有点儿小苦恼:作为崇实书院的学业总指导之一,她推荐了33名学业导师,但经学生选择后,4名老师落选。“老师很失落,我得去做工作。”黎荔说,“学业导师津贴不高,但为什么老师积极性那么高呢?因为师生关系重回到了本真状态,师生彼此激励,以心暖心。不像以前,师生之间缺少交流。”

在香港中文大学,老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入书院。商学院的老师张田余,在会计课堂上教的是来自各个书院的30个学生,他本人则加入了崇基书院,帮学生辅导、带学生活动。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宝欣现在供职于一家出版社,书院生活是她难忘的回忆。在她看来,学院传授的是硬知识,书院则以关顾及集体活动来授予学生软技能。学生与老师甚至工友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像一个大家庭。“考试的日子书院会提供水果,工友煮甜汤也会给我们留一份,这些都令人心暖。”

打破同专业学生“聚居”

书院让学生的交际更广、视野更宽

复旦2005年成立的4所书院,都设在数十年历史的老建筑内,门口有颇富书香气的牌匾、对联,有学生戏称其为《哈利·波特》中魔法学校的四大学院。新生入学后一律不分专业,而是在复旦学院接受一年文理综合教育与基础教育,同时在书院里与不同院系的学生交流相处,第二年再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学校的初衷就是培养学生文理兼容的知识底蕴,拓宽大学生就业面。

在西安交大,书院由相对集中的学生宿舍楼群构成,最大的书院学生人数达3400余人,最小的书院也有近600人。同一书院的学生住在一起,也打破了过去学院制下,同一学院、专业的学生“聚居”的情况。八大书院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划、章程及规章制度,有院旗、院徽、院训、团工委和学生会;还建有阅览室、讨论室、会客室、谈心室、健身房,以及能举行会议和活动的多功能室等,所有设施24小时开放。

在西安交大仲英书院一楼,新一届“学长团”的纳新海报格外惹眼。这个服务新生的“学长团”于2009年正式成立,由

二、三年级中选拔出的70名优秀学生组成。“他们每3人为一组,在新生中随机选择30人作为服务对象,指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抓好学弟学妹们的学习。”仲英书院的院务主任柴渭介绍说,书院希望同学们结交不同圈落的朋友,“而不局限于老乡和同专业同学”。

几位住过书院的复旦学子也有同样的体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以接触到更多信息、开阔眼界,完成向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还积累了更宽阔、多层次的人脉。”用复旦学院首任院长熊思东教授的话说,以前的宿舍是个小专业,现在的宿舍是个小社会,避免了学生交际面狭窄,也有利于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再以成绩为唯一量尺

书院让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全人”

一直以来,内地大学过分注重专业化培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也颇受诟病。为了革除这些弊端,西安交大书院就崇尚“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书院党总支委员会中多数成员为学生,其中副书记在学生中选举产生;书院举行学生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审议书院工作;学生自主组织文体活动。书院还帮助学生们办起了咖啡屋,完全交由学生经营和管理。软件学院大四学生张程是咖啡屋现任店长,负责协调25名“店员”的工作。“采购、制作、经营,全靠我们,很锻炼人。”张程说。

在培养“全人”方面,书院可谓重任在肩。

在香港中文大学,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领袖才能训练等各种活动,也主要是在书院层面举办。以逸夫书院为例,院方定期举办聚会,邀请杰出人士演讲。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等都曾应邀出席。还有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如被称为四大活动的迎新营、“逸夫里”游艺晚会、书院院庆及书院歌唱比赛,均由学生一手策划和主办,院方只提供资助和意见。

香港中文大学公关部介绍,书院提供以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和关顾辅导,组织各种活动,提供“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位、自信心和对社会的承担。 (人民网-《人民日报》)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让学生立体成长

2011年09月16日 14:2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1)

【字体:↑大 ↓小】

“书院”是一个对内地学生和家长耳熟能详却又颇为陌生的词语。

在香港,有一所大学已经实行书院制近半个世纪,且目前仍然是香港惟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这所大学就是香港中文大学。

书院在学生培养中扮演什么角色?与学院如何分工合作?实行书院制有何利弊?所有这些疑惑,都会随着我们走近这所依山傍海的美丽大学而解开。

书院干什么

“书院负责专业教学以外的所有事情”

在“学院”这个坐标系上,魏方方是中文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大三学生,在“书院”这个坐标系上,她则摇身一变,成为逸夫书院的学生。“学院”坐标同在商学院的学生吴瑞,另一个坐标则落在新亚书院。

每一个中文大学的本科生,都像魏方方和吴瑞一样,身处“学院”、“书院”两个坐标系中。许多中大毕业生都说,书院生活是他们在学期间最难忘的回忆。

魏方方介绍,每名新生可按意愿申请所属的书院,大学会按既定机制作出编配。在学期间, 同学可申请转院, 书院会视乎情况作出考虑。

中大的几个书院坐落于不同地段,多数书院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体育文化设施等。一位老师介绍,书院的职责,大致可以定位为“负责专业教学以外的所有事情”。学生每天上课都要去各自的学院,下课后的活动则主要在书院进行。

吴瑞介绍,书院也开设通识课,分必修和选修两类,比如新亚书院的一门课,就是讲本院的历史、精神、文化特色等。

虽然书院主要负责专业教学以外的事情,但书院院长则无一例外都是由学术地位很高的教授出任。比如现任中大校长沈祖尧就曾任逸夫书院院长。书院虽然与学术很少直接关联,但学术一刻也离不开书院。

现在一家出版社供职的陈宝欣是中大毕业生。她说,书院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大学课堂传授的是硬知识,书院则以关顾及群体活动来授予学生软技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甚至工友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像一个大家庭。“考试的日子书院会提供水果,工友煮甜汤也会给我们留一份,这些都令人心暖。”

不但学生要入书院,老师也是如此。张田余是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老师,他的会计课堂上一共有30个学生,来自各个书院的都有,张田余则加入了崇基学院,负责跟崇基的学生见面研讨、帮学生辅导、带学生活动。

目前,中大各书院的宿舍约能为一半以上的学士学位课程学生提供床位,但即使不住校的学生,仍然可以加入某个书院。

中文大学原有崇基、新亚、联合、逸夫等4所书院。为应付大学恢复四年制本科课程后学生人数的增加,中大近来增设多所书院,其中晨兴、善衡及和声书院已开始收生,敬文及伍宜孙两所新书院也将于2012年9月收生。

不要“书呆子”

书院是组织学生活动、实现“全人”教育的主要平台

中国人往往用“书呆子”称呼光会读书,对待人接物一窍不通的人。现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再以学业成绩为唯一量尺。良好品德、奉献精神、高尚品味和强健体魄,都成为衡量优秀大学生的准则。在培养“全人”方面,书院可谓重任在肩。

锻炼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主要是在书院层面举办。这些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领袖才能训练等等,还有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

吴瑞说,每个书院都有学生会,是组织活动的主力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是新亚书院的“千人宴”,邀请了不少明星参加。

以逸夫书院为例,院方定期举办书院聚会,邀请杰出人士莅校演讲,与学生交流。曾应邀出席者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等。

书院还举办主题晚宴,邀请嘉宾就不同题目与学生分享心得。晚宴的特点在于气氛轻松,利于师生与讲者深入交换意见,讲题也不局限于学术,还包括很多人生重要课题。

为了锻炼学生的领袖才能和组织能力,逸夫书院不少活动是由学生主导的,如被称为四大活动的迎新营、“逸夫里”游艺晚会、书院院庆活动及书院歌唱比赛,均由学生一手策划和主办,院方只提供资助和意见。

联合书院则从2005年起设立全人发展奖励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学术和非形式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追求均衡生活和全面发展。计划深受学生认同,参与人数逐年上升。

在这个计划下,学生参加或筹办德、智、体、群、美五个范畴的校内外活动,并向书院申报。院方核实和计分后,每年向参加者颁发奖, 并根据累计总分向毕业班学生颁发金银铜奖的奖座、证书,还有书券以作奖励。

由于奖项要计算每学年得分,有助于学生均衡规划在大学不同年级参与的活动及类别,得分纪录总结了本科生课堂外的活动,被视作非形式教育的成绩表。

各有各特色

有的书院重视博雅教育,有的书院侧重传统文化

由于历史迥异,中文大学的书院都各具特色。崇基学院院长梁元生教授介绍,着重博雅教育,强调全人发展是崇基的特色,通过为同学提供各种非形式教育项目和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新亚书院是1949年由钱穆先生及一群来自中国内地的学者兴办,创校宗旨在承续中国传统文化,并使其与现代学术结合,令学生不忘本之余,且有能力应付现代社会的挑战。新亚书院院长信广来教授说,书院这一特色一直延续至今,认为为学不单是追求知识,也讲求处世的修养。

不过,在学生们眼中,书院的特色就实在多了。“有穷有福,好像崇基比较有钱,所以给学生提供的交换机会要多一些。”书院还提供奖学金和经济援助计划。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各书院贫富不均的原因,是捐资助学者的捐资额差别较大。

“新亚住宿条件好,联合交通便利,逸夫交通就很不方便。”这是另一位同学总结的各书院“特色”。因为中文大学占地达近140公顷,地势高地起伏,教学楼分散,吃够了上课路上跋涉之苦的学生们对交通非常看重。

书院利与弊

书院制可能导致机构臃肿和资源分配不均

中文大学公关部介绍,书院提供以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和关顾辅导,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凝聚学生对书院和母校的归属感。书院组织各种活动,提供“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对社会的承担。

一位教育专家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渐趋普及,当今的大学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不利师生接触,也容易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疏离。书院这种小而紧密的群体有利于维持师生和同学间亲密的关系,促进沟通,并培养归属感。

不少学生和老师都认为,书院制让各专业的学生混杂居住生活,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以接触到更多信息,对学生今后发展有帮助。

不过,实行书院制,绝非“百利而无一害”。

一位中大教授认为,因实行书院制,学校生出了很多行政机构,机构臃肿往往导致效率低下。而且,各书院划地而治,可能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学校在分配资源时,往往不能考虑大小书院的区别,搞“平均分配”。比如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就是把体育馆时间段平均分配,有的书院不够用,有的书院没人用。

这位教授总结说,内地高校不能盲目效仿书院制,到头来生出许多毫无必要的官僚机构,或者变质为安排冗员的去处。 尹世昌

衡水学院校外住宿承诺书

德国各城市歌德学院住宿信息

学院假期学生留校住宿安全协议书

学院暑期留校住宿学生文明守纪承诺书

住宿承诺书

住宿承诺书

住宿承诺书

牛津大学住宿

住宿协议

住宿申请书

住宿学院
《住宿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寄宿学院 学院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