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校隆重举行“长白山之路” 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05:37: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校隆重举行“长白山之路”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9月20日,我校隆重举行了“长白山之路”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吉林省教育厅副厅级巡视员孙维杰,我校党政领导盛连喜、史宁中、马尚、刘益春、张绍杰、苏忠民,原学校领导周敬思、王荣顺、郑德荣、慈连才,副校级干部、学校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王延,校长助理高夯、刘建军、张君辉以及教育部、吉林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东北三省16个县市的领导和教育局领导,东北三省部分中学校长出席了大会。我校各学院负责人、教授委员会主任,机关各部处、直属附属单位负责人以及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由校长史宁中主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基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加快农村发展的战略抉择,多次召开推进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会议,并就此作出了全面部署。为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我校由学校领导带队,分别到东北三省的农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将基础教育薄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吉林省长白山区的抚松县和辽源的东丰县作为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教育改革实验区,这一举措得到了原国家教委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为此组织了专门的教师队伍,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走进农村、深入学校、进入课堂、参与教改、推广科技,踏上了被人们称为“长白山之路”的征途。在这条征途上,东北师大人实实在在地研究和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大胆地实践着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着“升学要多、留下要有用”的农村人才培养新模式,品味着师范大学功能与责任的真实内涵。

在“长白山之路”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首先播放了由吉林教育电视台制作的有关专题片。 随后,原校党委书记周敬思作了讲话。他说,我校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好传统,一直把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师资、大力培训在职师资、开展教育研究作为办学的基本任务。在简要回顾了“长白山之路”发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后,周敬思说,今天,“长白山之路”已经越走越宽阔,它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使学校与基础教育战线血肉相连、息息相通。“长白山之路”的精神会帮助我们在新时期继续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抚松县教育局局长陆世德在发言中说,“长白山之路”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影响深远之路、合作共赢之路。希望东北师大更加坚定“长白山之路”的方向,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祝愿“长白山之路”越走越宽,走出特色。

东丰县教育局局长齐毓祥在发言中说,在“长白山之路”上,东北师大用超前的理念,引领了东丰教育的发展;用丰富的活动,拓宽了东丰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培训了东丰的师资;用真情的行动,援助了东丰的学校;用名校的品牌,提升了东丰学校的档次。

我校教师代表、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袁孝亭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了走“长白山之路”的收获,即开辟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路径,促进了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摆脱了坐而论道的偏狭和局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长白山之路”;提高了基础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获得了一批学术成果;我们的研究和服务实践,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誉;锻炼培养了一支勇于改革、乐于奉献的稳定从事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骨干队伍,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最后,党委书记盛连喜作了总结讲话。他说,二十年来,“长白山之路”给东北师大带来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正是“长白山之路”的实践,使学校更进一步坚定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明确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正是“长白山之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改革、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正是“长白山之路”,使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赢得了社会声誉,赢得了地方的支持,赢得了自身的良性发展。在谈到“长白山之路”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启示时,盛连喜认为,体现国家意志、服务民族振兴,是高师院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师范院校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基本任务;“长白山之路”的生命力在于大学功能的全面发挥;加强教育实践锻炼,是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刘文健)

学校举办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培训的要求,学校于9月12日至25日举办了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此次培训以“强校战略与离退休工作”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以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党支部建设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重点学习和研究了离退休职工如何在强校战略中继续发挥作用等问题。通过学习领会文件、交流研讨工作,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加深了对学校强校战略的理解,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工作任务。

党委书记盛连喜出席了培训班总结会,并听取了有关工作汇报。盛连喜在讲话中指出,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希望离退休党支部在推动学校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大局、促进和谐的工作中继续更好地发挥作用。(李婉云)

学校承办第十五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

8月12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东北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五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圆满结束。本期培训班历时5天,共有来自全国149所高校的305名学员通过考核,完成了培训和研修学习。

自2007年7月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后,根据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要求,我校于去年11月和今年4月成功举办了两期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岗位培训班,全省共有506名高校辅导员完成了培训和研修学习。本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得到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吉林省教育厅及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刘贵芹,吉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于兴昌,我校党委书记盛连喜、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杨晓慧、副校长柳海民、校长助理兼社会科学处处长刘建军等出席了培训班开班、结业仪式等相关活动。 在教学环节上,本期培训班设计了“名师授课”、“主题讨论”、“学员论坛”等内容。在课程体系上,本期培训班在总结前两次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设定了“形势政策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读”、“职业生涯规划解读”等模块,突出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培训期间,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侯志瑾教授、吉林大学高文新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刘贵芹副司长为学员作了专题报告,从不同领域和角度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指导。 在实证研修方面,本期培训班设定了案例征集、自主研讨、论坛交流等环节。通过自主研讨,帮助学员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通过面向全国辅导员征集的典型案例以及论坛交流,为学员提供了工作理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使学员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能认真体会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研究水平。 本期培训班还开展了“东师文化行”系列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我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办公环境、听取相关部门的工作介绍,学员切身体验了我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氛围,也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友情。(袁世奇)

学校举行教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19日至20日,由我校主办、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社会转型与教师教育变革”教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百余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政策与制度、教师知识与教师教育课程、高等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社会变革与教师教育七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党委书记盛连喜、校长史宁中分别在研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致辞。副校长柳海民、我校马云鹏教授和饶从满教授分别主持了研讨会。研讨会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我校20余名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作了发言。 (解 书)

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范生实习规定》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9月19日,由教育部主办、我校承办的《高等学校师范生实习规定》研讨会召开。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师范司培养处负责人,吉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负责人,我校副校长刘益春、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高夯出席了研讨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及我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刘益春代表学校对教育部师范司领导及兄弟院校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师范司培养处负责人介绍了《高等学校师范生实习规定》的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对该文稿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高等学校师范生实习规定》的制定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习很有必要,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管培俊就制定《高等学校师范生实习规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等作了全面系统的归纳。师范司培养处负责人就该文稿中的教育实习时间、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等内容进一步作了说明。(闫 冬)

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领导来校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

8月17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员等一行3人来我校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 吉林省教育厅、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有关领导,省内兄弟院校就业工作主要负责人及学生代表参加了调研座谈会。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杨晓慧出席座谈会并作了主题发言。

杨晓慧在主题发言中,系统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我校就业市场、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成绩,并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张浩明在讲话中,对我校积极落实就业工作定机构、定编制、定经费“三定”要求,推进“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培养,建设东北区域性教育人才专业市场等做法和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此次调研由教育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开展,目的在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调研主要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各地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未来就业工作的意见建议四个方面,来调查了解各学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做法和经验。 (徐 文)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看望郝水院士

7月28日,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教授在我校校长史宁中的陪同下,来到我校中科院院士郝水教授家中,看望了郝水院士及其家人。

许智宏校长详细地询问了郝水院士及其夫人何孟元教授的身体情况和家庭情况,并与郝水院士、史宁中校长就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孙立伟)

学校召开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工作会议

9月20日,我校召开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工作会议。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师范司培养处负责人,我校党政领导盛连喜、史宁中、马尚、刘益春,副校级干部、学校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王延,校长助理高夯以及东北三省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东北三省16个县市的领导和教育局领导,东北三省部分中学校长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盛连喜主持。

会上,校长史宁中围绕我校“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实施、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建立两方面内容作了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说,“教育家培养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教师教育骨干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基础教育数据库共享平台建设。史宁中进一步介绍说,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是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学教师培训、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咨询服务、信息平台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验区。我校与东北三省共建实验区是师范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我校为基础教育服务形式的创新,是“长白山之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延伸,是关系东北三省基础教育发展的长远大计。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关心基础教育,并为立志到中小学从教奠定基础;有助于促进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之后,副校长刘益春围绕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背景与目的、工作与成效、思考与建议三方面内容也作了报告。

随后,辽宁省桓仁县教育局局长张柏林、吉林省柳河县副县长蒋杰、黑龙江省林甸县教育局副局长李维学分别发言。张柏林谈到,作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一员,桓仁县将依托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资源,努力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蒋杰说,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是新形势下在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以及为基础教育服务形式方面的又一新举措,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有机结合,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李维学重点阐述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对促进林甸县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该地区教育改革将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 最后,管培俊作了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工作。他说,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将有力地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培养服务基础教育、支持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一批优秀教师和新一代教育家。这一举措是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是师范院校的强校之路,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路。管培俊强调,服务基础教育,除了要提高教育质量外,还要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综合优势,培养高品质、专业化的素质教师。他建议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这一举措。(闫 冬)

学校举行第四十五届田径运动会

9月28日,在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实现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漫步的喜庆时节,在庆祝建国59周年之际,我校第四十五届田径运动会隆重举行。

上午8时,本部校区田径场上锣鼓喧天、彩旗飘飘,第四十五届田径运动会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开幕。

原吉林省纪检委书记冯锡铭,原吉林省人大副主任任俊杰,原吉林省常务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高文,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古拉,原吉林省政协副主席郑龙喆,65316部队副政委张为周,吉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负责人,原学校领导郝水、周敬思、郑德荣、邵德风、杨忠、慈连才,学校党政领导盛连喜、史宁中、张治国、薛康、杨晓慧、马尚、刘益春、张绍杰,校工会主席李立新,副校级干部、学校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王延以及在我校工作的部分外国专家等出席了运动会开幕式。副校长张治国主持了开幕式。

校长史宁中致开幕辞。他说,经过62年办学历程的积淀,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发展建设,我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在全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和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我校的文艺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今年,学校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第五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2008年中国·长春第二届国际雕塑大会论坛暨中国首届小型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展等重大活动,并在全国冬季运动会、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以及吉林省、长春市各项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竞技体育获得很大发展的同时,学校今年又恢复了大学生晨练,设立了“体育活动周”,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史宁中勉励我校学子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健全健康的心理,激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奋发向上的力量,培养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正确地面对困难,勇敢地迎接挑战,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共有20个学院的代表队参加了本届运动会各项目的角逐。最终,教育科学学院获得团体甲组第1名,政法学院、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美术学院、经济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物理学院分列第2至8名;体育学院2006级、2007级、2008级分获团体乙组前3名;体育学院体育运动系2006级、2007级、2008级分获团体丙组前3名;教育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传媒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获得“精神文明奖”;体育学院、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传媒科学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学院、政法学院、美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获得“文艺表演奖”。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杨晓慧主持了运动会闭幕式。党委书记盛连喜致闭幕辞。他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神舟七号顺利完成了宇航员出舱任务即将凯旋,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攀升,而且其中蕴含的奥林区克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梦想而努力拼搏,坚持不懈,锐意进取,团结协作,就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辉煌。这些精神,也是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必需的。盛连喜强调,当前,学校最大的任务就是全面落实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强校战略,希望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能够具备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发扬团结协作、不怕困难、力争上游的体育精神,以健康的体魄、昂扬的激情,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继续发扬我校的体育传统,不断加强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建设,特别是发展好群众性体育运动,为国家的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立云)

6000余名青春学子走进东师怀抱

“烽烟滚滚,雪海茫茫,东北群英融汇一堂„„”金秋九月,在激昂的校歌声中,我校2008级新同学在美丽的东师校园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

9月5日,我校2008级新生开学典礼分别在两个校区隆重举行。今年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6252名学子到我校深造,其中本科生3682名,硕士研究生2211名,博士研究生359名。在本科生中,包括1610第二批国家免费教育师范生和来自地震延考区的46名新生。

学校党政领导盛连喜、史宁中、张治国、薛康、杨晓慧、柳海民、赵莹、刘益春、张绍杰、苏忠民,学校老领导、中科院院士郝水,校工会主席李立新,副校级干部、学校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王延,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付强,校长助理高夯、刘建军、冯江、张君辉,学校副总会计师耿秋华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张君辉主持。 校长史宁中在开学典礼上作了讲话。他向新同学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并对大家提出两点希望:一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二要注重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史宁中特别提到,今年是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第二年,我校1600余名师范专业的新同学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学校在60余年师范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优秀教师与教育家培养工程”,努力营造培养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优良环境。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有完善的奖助学金、减免学费、爱心驿站等资助措施。针对地震灾区学生,学校设立了灾区新生专项补助和学费减免政策,以帮助学生解除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史宁中最后说,从今天开始,东北师大就是同学们的第二个家园,希望大家能热爱和建设这个家园,祝愿同学们在这个美丽的家园里学业有成、健康成长!

教师代表、在校生代表、新生代表也分别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张 悦)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一行来校视察

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刘宝利、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新育一行来我校视察。我校党委书记盛连喜,副校长刘益春、张绍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章新胜一行视察了两个校区。

在净月校区,章新胜一行首先来到留日预校,先后参观了语音室、日本专家办公室和校史展览室,并向有关负责人详细询问了留日预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随后,章新胜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美术学院雕塑楼,并就雕塑作品的含义、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与学院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张 锐)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 学 院 简 介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的大学,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校提出了新世纪的教育理念,即“尊重的教育”。

我校成人教育历史悠久。1953年5月,校长、著名教育家成仿吾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高师函授教育,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创了一条新路。 继续教育学院于2000年8月22日正式成立,由东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育部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社等五个单位整合而成。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开始网络教育招生。2005年8月,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继续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了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全面承担起我校网络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我院是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办学机构,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办学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思想

——坚持终身教育的思想与“尊重的教育”理念;

——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我校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规范管理与开拓创新并行。 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是:建“一个体系”,创“三个一流”。

一个体系——初步构建成“专业化、协同式、可持续”远程与继续教育新体系。 三个一流——一流的质量与效益、一流的管理与服务、一流的研究与团队。 基本思路

未来五年内,远程与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彰显特色、开拓创新、开放开发、做大做强。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供稿)

红 旗 村——生命里程中的一个难忘村落 黄亚民

1975年4月2日那天,在单位学习张春桥的《论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整整一天。下班时图书馆领导告诉我,让我同校领导等一起到师大桦甸分校——红旗村去。究竟做什么工作还不清楚,据说后天就出发。领导问有什么困难没有,还说这是对年轻人培养和锻炼的好机会。其实到图书馆工作才短短两个月,纯粹是个新兵蛋子,我的能力和水平怎配和校领导一起去工作啊。心里感到非常突然和茫然。

4月4日清晨6点,来到校部楼前等车。一直等到中午12点多。当天的日记这样写道:“漫天起狂飙,午前刻刻焦。唯盼车修好,送我上山高。”出师不利,不好的征兆。次日清早,校革委会副主任刘光、教育革命组的洪玉林、慈连才和我等,终于坐上学校的中卡车出发了。中午在永吉县招待所受到热情接待,稍息后又踏上征途,从这里开始进入山区。汽车在沙石路上轻微的颠簸,两边的青山弥漫着浓云迷雾。司机王师傅据说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车开得又快又稳。下午三点到了当天目的地——桦甸县城。早早在此迎接我们的叶老师,一切安排很周到。晚餐后他们几位去开会,我心里想,我的工作究竟做什么呢?

4月6日是个星期日,早饭后洪老师送我到参场待车。红旗村里的人不少来捎脚,车里挤得满满的。9点左右开车了,11点到了红石公社。一顿丰盛的午餐后继续前进,下午3点多,终于到此行目的地师大桦甸分校——红旗村。放眼望去,校舍依山傍水,几趟平房,旁边两个篮球场,一条沙石路伴着色露河伸向远方,四周近在咫尺的山峰,郁郁葱葱。空气十分清新。学生们在球场上龙腾虎跃,还有打羽毛球、乒乓球和下象棋的,一幅很有生气的美丽景象。晚饭后他们几位又去开会了,我究竟做什么工作呢?

第二天去山上劳动打柴禾,这里的打柴禾其实就是伐木。伐枯死的各种树木。年轻活泼的男女学生们和那位鬓发已白的老教师一起,不顾初春刚刚融化的残雪,弄湿衣鞋。不惧背阴处残冰滑倒,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高亢的号子声、欢乐的笑声、悦耳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令人完全沉浸那劳动带来的兴奋和愉快之中。

4月13日晚6点,欢迎联欢会开始。分校全体师生、领导、工人及临近的社员欢聚一堂,同学们演出了自编的节目,有诗歌朗诵、舞蹈、快板、相声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就像朵朵教育革命的新苞,群芳争妍盛开在风景秀丽的色露河畔。演出结束,刘光主任作了讲话,最后激动地为大家唱起了那动人心弦的《抗大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使人们更心潮澎湃,会场达到高潮。当晚我在日记中写道:“山村夜深轻风冷,礼堂灯明春意浓。两系师生演歌舞,教育革命花正红。开门办学学朝农,造就新人工农兵。新歌旧曲联群情,一片团结战斗声。”

在随后的日子,基本是白天劳动。伐木运木、为食堂劈柴、开荒、种土豆、收拾参地等等。刘主任年届花甲的三八年老干部,也和我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很令人敬佩。晚上开各种类型的教育革命开门办学座谈会。师生们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很踊跃,各个畅所欲言。在充分肯定开门办学正确大方向的前提下,有时也诚恳指出存在的问题。如:领导体制问题;兼职教师问题;基地建设问题;后勤与两系关系问题;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问题等等。记得有的学生提出;“红旗村缺少农业水稻、高梁、谷子几大作物,不如到怀德、榆树等农业学大寨的先进社队开门办学,对教学更为有利。”由于师生多次提出类似问题对我影响,我也觉得他们的意见有道理,我就插话说:“这里开门办学存在这么多不足及不利和实际困难,为什么不可以转移到别处去呢。”刘光主任马上接过话,很严肃地说:“我们到这里来是调查了解情况的,是怎样巩固和加强红旗村的建设,而不是红旗村教学点合不合适。”会后,刘主任及洪、慈老师两次叮嘱我:“咱们是工作组的同志,不要在座谈会上发表看法和表态,只要听着就可以了。”

其间还到林场小学、红石中学等地调研。我也逐步找到了工作的感觉。也渐渐明白我们一行的目的,是来搞教育革命调研的一个临时工作组。可能由于我年龄和资历太浅,他们研究工作避开我是很正常的。首先服从组织安排,到了有问题的等待处理的杨广德家去住宿。心里很烦感,可是工作需要不好拒绝。再就是一个附带工作任务,送书上门为学生办理借还图书。 这段生活很充实和愉快。尤其是同师生一起劳动,心情更是非常舒畅。在日记中多有表达劳动的欢快场面:“登上步步高,送粪到山腰,摆下三千子,收豆待明朝。谁惜汗水掉,男女同争跃,开门办学好,什么都学到。静闲极无聊,劳动人欢笑,歌声遍山绕,祖国江山娇。”还有:“抬一根木头你争我抢,谁顾得汗水湿透衣裳。吃一个面包你推我让,深厚的阶级情感火一样。任脚下冰凌和雪水,学朝农走抗大路不可阻挡。”

有时我经常和洪、慈两位老师一起去散步或爬山,沿着色露河边悠闲的漫步,河水清澈,人的心情也格外清静怡然。当我们登上后山的最高峰,似蓝天白云陪伴身边,俯瞰青山绿水、村舍校园,心胸格外开阔舒畅。我和慈老师还用捡到的一把小刀,在一棵树上刻了“到此一游,75,3,12”,象孩子似玩耍,十分开心。记得有一天,洪老师捉住了一条约1米多长的黑蛇。烹调好后分给我一块,香味扑鼻而来,细细品味,即不像鸡鸭鹅狗肉,也不像牛马驴肉,就是蛇肉味吧。还经常同洪、慈等老师到沟渠里抓哈士蟆,很多的。

5月17日,郭书记特意为工作组备了送行晚宴。餐桌上菜不是很多,但是名副其实的山珍海味一应俱全了。啊,美丽难忘的山村校园,即将与你挥手而别。小雨在不停的下着。直至5月22日回到春城,近50天终身难忘的红旗村生活结束了。

回到单位主动向馆领导作了汇报,谈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自己深深被红旗村的师生们,那忘我的劳动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被师生们忠诚党教育事业的真诚所激励。尤其是刘光主任,很有革命资历的老干部,他的一言一行,处处以身作则,同群众打成一片,真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楷模。 (作者系东北师大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邹有恒

(1912—2005) 郎维成

邹有恒教授,1912年1月4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资深专家学者,从事教育、科研达60年之久,科研成果丰硕,桃李满天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在青少年时期,中国正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少先知先觉的青年,寻找救国的出路,在时代的感召之下他投身民主革命洪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但因环境险恶,不得不离开祖国,于1932年秋东渡日本留学。先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继之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在文学部学习西洋史。1937年东京大学毕业,再入大学院,专攻日本明治维新历史。邹先生在日本9年的留学生活,对日本的过去和现实有了深刻了解。1941年学成归国,回到家乡辽宁沈阳。日本侵略者鉴于邹先生毕业于日本名牌大学,有着十分耀眼的日本国最高学历,便多次“请”邹先生为伪满洲国做事,但均遭到拒绝。为躲避日伪的纠缠,便决定进入民营企业,做一名极其普通的商店店员、一个公司的课长,一直坚持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表现出中国人不做洋奴的铮铮骨气。

抗战胜利后,邹先生获得新生,为报效祖国,进入教育界。1946年8月至1949年1月,在张学良将军创建的国立东北大学历史系任教(副教授)。1949年春,应我校之招聘来到长春。当时,东北师大历史系正处在策划组建中,邹先生亲自参与了历史系的筹建工作。同年8月,师大史地系一分为二,历史系独立。他成为历史系创建人之一,成为令人尊敬的建系元老。1952年9月,被任命为历史系副主任,成为历史系领导成员。他对历史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邹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在历史系创立了亚非史教研室,开设了亚非史课程。这一举措突出了亚非史在世界史领域的地位,向在世界史领域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说,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在亚非史课程中,他主讲日本史,并为此锲而不舍地努力建立了日本史资料室。该资料室日文图书、报刊等资料甚多,在国内大学中堪称第一,吸引着同行们羡慕的眼光。日本著名的史学家、他的东京大学学友井上清教授应邀来访时,参观了该资料室,甚感惊讶,赞不绝口地说:“在日本大学里如此规模的日本资料室,也难得一见。”

1975年底,学校决定收分散在各系的专门研究日本历史、政治、文学、教育以及研究苏联、朝鲜等国的教研室组合在一起,成立了外国问题研究所。国家教委十分重视,并为该所特批40多人的编制,成立当时国内大学中最大的专门研究外国问题的机构。从此,历史系的日本研究室及其资料室并入该研究所。由于邹先生的名气,日本著名出版商岩波书店赠给中国5套该书店出版的所有图书,拨给我校1套。东北只此一家。

“*”结束后,外国问题研究所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分别成立日本、苏联、朝鲜、国际比较教育等研究所,1978年邹先生出任日本研究所所长。1979年大学恢复学衔职称制度,他晋升为教授。1980年被选为长春市先进工作者,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长春市政协委员。1982年邹先生应日本国际基金交流会之邀,赴日本学术考察。被日本东京大学聘为外籍研究员,促进了中日两国学者的学术交流。他在赴日前的1981年,接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在我校日本所办起了日本历史研修班。几十名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的有志研究日本史的学者汇聚一堂,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研修。他既是该研修班的负责人,又是主讲教授。学员们结业后返回本校,多成为当今中国研究日本问题的重要力量。

邹先生在历史系培养的亚非史研究学者,和在日本所培养的日本研究学者,遍布国内大学,成为各校、系的领导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正因如此,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他牵头,联络各地学者成立了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荣任会长。接着又同京津地区学者一起创立了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中国日本史研究会,被推举为这些学会的负责人之一。出席这些学会的各地学者中,大半是我校历史系毕业生,都是邹先生的学生,称邹先生是泰斗级学者并不为过。同时,邹先生还担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华日本学会、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的顾问,还兼任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由于邹先生的努力,东北师大成为我国大学中最早的日本问题研究基地。曾一度成为全国研究日本问题的领军院校,对我国的日本研究进入关内,过黄河,跨长江,遍地开花,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2年,邹先生享受中国政府特别津贴。

邹先生在从事教学和社会活动的同时,还进行科研工作。他从上世纪50年代著书立说,直至90年代耄耋之年,笔耕不辍,著述可观,影响国内外。主要著述有专著《世界古代史讲义》、《日本通史稿》、《战后日本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大事记》等。论文有《古代“邪马台国”所在地浅见》、《论战后日本农地政策》等,译著有《古事记》、《日本近代史》等。特别值得大书的是他不计名利,默默无闻地翻译、撰写、编辑很多内部资料,为政府有关部门、各类学术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同行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其贡献价值远远高过市面上的某些专著和论文。

邹先生的研究是认真、严谨、负责的。他对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独到之处。如对明治维新、钓鱼岛、“田中奏折”、战后农地政策等问题的研究,就令人收益。他认为中国人研究日本历史要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研究道路。他提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两重性论,即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和封建性的反动性。他对中日间争论多年的“田中奏折”潜心研究达10年之久,接连发表两篇论文,指出其内容有许多严重错误和失实,不可能出自田中义一之手,更非奏折,但其内容的大部分,则符合后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过程,体现了田中义一侵略中国的思想、主张。这是邹先生临终前研究“田中奏折”得出的结论,十年磨一剑,自成一家。

邹有恒先生一生的科研实践,宣示一种理念:历史学家要对过去感兴趣,对当前勤思考,对未来抱希望;搞学术要远离名利,敢于求实;慎重研究,勿监竽充数,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21世纪初,邹有恒教授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著述影响国内外。不幸的是,2005年7月5日,他病逝于长春,给人们留下永远的怀念!

(作者系东北师大日本问题研究所教授)

耿耿师魂,默默奉献——记东北师大物理系51届毕业生陈肇基 崔景松

建国以来,东北师大的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的北疆,一批一批地踏上了赤峰这块贫瘠的土地。他们忘我的工作,一干几十年,从满头青丝一直干到白发苍苍,执着地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赢得了460万赤峰人民的信任,无愧于母校的培育。

东北师大物理系51届毕业生陈肇基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陈肇基,汉族,1930年出生于沈阳市一个不富裕却飘满书香气的家庭,父母以他们平凡的一言一行,教给了他许多刻骨铭心的人生哲理。他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充满奉献意味的名字“肇基”,冀望他能开创事业打基础,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而他也真的沿着父亲希望的轨道走了过来。他从最基层的中学物理教师做起,做过副教导主任、副校长;也曾任过副乡长、县和市级教育局副局长、局长,历任昭乌达蒙古族师专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90年退休,他任《赤峰教育志》编篡委员会主任兼主编。这一志书正式出版,他被赤峰市人民政府聘为赤峰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任赤峰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现在,还在坚守岗位真诚地奉献着。

陈肇基,从母校毕业后分配到原热河省立第四中学(朝阳),担任物理课教学,当时中学教师匮乏,各科教师很难配齐,一专多能的他就成了全能代课教师,教哪一门课也都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睿智和勤奋得到有关领导的认可和器重。1954年7月,他调任热河省第一中学(即赤峰二中前身),任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他一如既往,是同事们所说的“杂家”校长,文理科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自1956年至1975年17年间,他有8年时间是在乡村劳动锻炼、参加四清、农业学大赛和整建党等中心工作。使他懂得基层民情,体贴基层民心;积极在农民中传播文化知识,组织青壮年扫除文盲,他被评为“模范下乡干部”。

1959年结束劳动锻炼,重回学校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时学校操场上土高炉林立,矿石碳渣堆积校园,满目疮痍,学校不象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此时,陈肇基主动争取学校党支部的支持,大胆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首先积极调配师资力量,把教学骨干推到第一线,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采取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师带头“下水”(学生写作文,教师先写作文,名日“下水”)、记教学日记等一系列措施,强化教学工作。其次,规范学生操行评价和优秀学生奖励制度,在学生中树立尖子生标兵。发现高二学生白金品学兼优,就开展全校性的“学白金,赶白金”活动,树正气,建新风,取得了可喜的效应,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那些年,赤峰二中的高考成绩在全区始终稳坐榜首。1960年,内蒙古教育厅将中学教育工作现场会选在赤峰召开,会上响亮地提出了“学福建,赶赤峰”的口号,并确认赤峰二中为五年制中学新学制试点校。陈肇基亲自领导和组织实施这项试验,五年试验,成果显著,多次在区内外教研会上介绍经验。十年*,他也没有幸免于难,让他蹲牛棚劳动改造,尝尽了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但是,他保持清醒头脑,坚信总会有柳暗花明之时。

粉碎四人帮后,时任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的他,却置自身问题于不顾,而首先想的是受害老教师的疾苦和艰难处境。为了解决1972年下放到农村的13户老教师回城问题,他东奔西走一个一个都予以安置。其中给赤峰二中语文教师王轼办理了享受县团级待遇的离休干部荣誉证。对此王老师念念不忘,感激陈肇基。他却说:“你要感谢,就感谢党和政府,我只不过按政策办事而已”。他那不会厌倦的同情和不辞劳苦的服务,深深打动了周围人的心。

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大地。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来了恢复高考的大好局面。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一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也接踵而来,严重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陈肇基在深入基层调查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他紧紧抓住每年全盟隆重举行高考总结评奖大会的契机,针锋相对地向”升学率越高越好”的思维模式挑战。当时,赤峰二中升学率在全区居首,获最高奖是稳操胜券,而他则坚持评先进树标杆不能只看升学率,更不能一俊遮百丑,结果赤峰二中没能如愿,教师们一时想不通。但这一决定对赤峰二中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在高中校长会上他又提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观点。并撰文发表在《内蒙古教育》杂志上,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陈肇基平时除了阅读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外,还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对很多教育问题具有真知灼见,尤其对教育的发展问题有自己的研究。1989年,内蒙古教育厅委派他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英两国普通教育规划研讨会,他在会上阐述了民族地区制定义务教育规划的依据与实施方案,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和积极评价。 一门心思谋事,绝不投机钻营。他有句名言“在名利上要退一步”。经济困难时期,他和妻子扶养着六个孩子,妻子没有正式工作,家境十分拮据。但他多次谢绝公家补助,把补助让给其他职工,却把家属户口“下放”到城郊农村去,以减轻国家负担。通常人们习惯地把一个干部的廉政与其住房多寡联系起来,说有好几处住宅的干部都因特权使然。谁也不会想到曾任地市级教育局长,大专院校副校长的他,至今仍住在28年前分得的旧楼“三尺斗室”,室内摆放的还是那几件不起眼的家俱。当年教育局建”科长楼”,他没有搬进,师专盖干部楼,他也拒迁,距教育局不远的师范学校新建教育系统住宅楼,他也没有要房。总是退让给无房户或困难户。1984年,他接待曾因错捕而被关押30多年最终无罪释放回来的石老师,他亲自联系有关部门,给石老师办理了退休手续。当听到石老师没有固定住处时,他急人之困,多方协调优先分配给他一套住宅。石老师对政府的感恩之心不言而喻了。

干部自身的正道必然衍生浩然正气,除此之外,干部再没有其他途径能让群众信服和尊重。人们都说陈肇基是为官清廉的好干部,这话不假。在他那里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行不通,请他写条子”走后门”办不到。至于一些应酬,他早己视若轻鸿,偶有摆脱不掉,他也深感内疚、困惑。他有一条信念:无论外面的风气如何变幻升级,以自己温暖的小气候尽力为大气候增添了一片春色,抵抗不正之风的侵袭。许多人家子女结婚,大操大办习以为常,可他六个子女先后成家,只是把亲朋好友找来吃顿饭,就算婚事完毕,绝不讲排场铺张浪费。

“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一切”,他不只一次这样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他一直强调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经济困难时期,物质供应匿乏,实行票证配给制,当时他急需一台自行车,他也和群众一样参加抓阄,决不借职权近水楼台先得月。帮助别人则毫不吝啬,关爱他人,推己及人。有的老师家里有老人或丧事,他总是前去问候或凭吊。特别是一个人遇到危难之时,他坚持实事求是,说公道话,绝不扣帽子,文过饰非或无限上纲。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他在工作中也有过失误,但他能勇于承担责任,反思补过。人们对他心悦诚服的正是他既能坚持原则,团结同志,又能忍辱负重,克己助人的人格魅力。

陈肇基在开拓赤峰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中,做出过突出贡献。他殚精竭虑,以典型引路,全面提高,既重视抓好重点校,又力促薄弱校的建设,使赤峰市既有”内蒙古示范高中样板校”的赤峰二中及林东一中、八里罕中学等一批龙头学校,又有被誉为“草原奇葩”的克什克腾旗白音门德“马背小学”,喀喇沁旗乃林沟“花园小学”,被自治区定为内蒙古东四盟市农学教学研究中心的五三职业中学等一些深受群众欢迎的学校,为赤峰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1988年赤峰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198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同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赤峰召开自治区主席现场办公会,肯定了赤峰民族教育“两主一公”(即以寄宿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民族公办学校)办学经验,并在全自治区推广。

这一年,赤峰市又成为按规划提前两年实现内蒙古第一个初等义务教育的盟市。这些虽是集体的荣誉,也是他和他的集体的光荣,而他却把这一切归功于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归功于广大老师和支持教育工作的人民群众。诚然,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但是,如今赤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是与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息息相关。党和人民看到他像一头负重又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

1987年他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1989年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表彰他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十分珍惜这些荣誉,没有在荣誉面前停顿和满足,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更加出色的工作,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鼓励。1990年退休后,他主持《赤峰市教育志》编纂工作,踏入编辑志书的陌生领域,他一如既往地刻苦学习,虚心请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顺利完成了六十万字的志稿,并正式出版发行。由于他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协调和配合各旗县区在中小学建立家长学校,服务于基层家长,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教一体”的育人模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于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关工委授予他“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教育部授予他“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仰望老树吐新绿,且喜黄花晚节香。

他在基层教育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工作了五十六年,这是一项记录,或许今后很少有人打破这一纪录。如今他毕竟己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们祈望这位可敬的老校友在事业上壮心不已,志存高远,常有好心态,健康长寿! (作者系东北师大数学系58届校友)

《长河春潮》——张少武散文选

这是一部饱蘸心血“爱我所爱,憎我所憎,抒我真情”的散文集。意境高远而富有哲思。

作者是战胜癌魔,超越痛苦,热爱生命的强者。他捧着真诚的心回首往事、感悟人生、评说世象、关注现实;平和中彰显睿智,激越中蕴含诚挚。这里有浓郁的乡情,纯挚的友情,达观的人情,情情相依,生生不息。读这样的作品,你会从作者丰实的生活阅历、丰厚的文学功力中感知美好,领悟人生。

张少武,1933年出生。辽宁开原人。满族。编审。1958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多半生“为人作嫁”。曾任文学期刊主编十余年,获省及中国作协授予的“荣誉文学编辑”称号。原任长春市文联常务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协会员、长春作协名誉主席。除散发之作品外,有《九月的枪声》、《长河散渔》、《长河秋韵》、《张少武儿童文学作品选》等十一本书出版。进入90年代,身罹重患,经救治存活,一直笔耕不辍。曾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东北文学奖及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近期被授予“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称号。

自 ?摇序

细究起我对散文的喜爱来,该算迄自少年时——1945年,东北光复、日伪统治垮台,我刚念完小学四年级。那年秋天,就在开原“国民优级小学校”旧址,挂上了“花园小学”的牌子。一位国学渊源深厚曾受日伪排斥的白香圃先生出任校长。他邀请了几位志同道合者担当我们“高小”的级任。时局大变动,没有了正式课本,我们的级任——以时已五十开外的矮矮的王老师,便为我们讲授《古文观止》。结束了因“日语”不好而常挨板子的时光,忽而接触“之乎者也”,颇觉新鲜,便饶有兴味地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背诵《陈情表》、《桃花源记》、《喜雨亭记》„„有些篇章至今尤可默诵。

新中国成立初年走上工作岗位。在新华书店总店宣传科,业余自告奋勇经管“图书样本室”:犹如小猪掉进了黑豆囤,贪婪地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尤其对可以抒情可以明志的散文多予钟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冰心的《寄小读者》,使我懂得了“真情为文”——只有从身边的琐事写起,将真情实感自然倾泻才能感染读者,才具有坚实的生命力。1954年入大学中文系深造,每见刘白羽、秦牧等散文大家有新作发表,都会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由之自己也渐渐产生了创作冲动。在校期间和重踏工作岗位那几年,自己虽也写出几篇散文,可终因于生活体味不深,对事物观察浮浅、缺乏精当驾驭文字之功力而没有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的东西。

遗憾的是,当我壮年时,历经了大跃进、拔白旗、反右倾等多次政治运动折腾,紧接着又遭逢“四人帮”十年肆虐,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大话、假话、空话。文学特别是散文失去了说真话、抒真情的客观环境,让人望之兴叹。尤其见到诸多正派作家们多是“因文罹文网”受到迫害,自己对文学这个行当便避之犹恐不及了。

粉碎“四人帮”,文艺得解放,我被调文艺工作岗位。进入新时期散文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许多意切情真之作每每见于报刊,于欣赏之余便又技痒起来。怎奈这时突然背上了重如千钧的“包袱”——受命主编一家新创刊的文艺期刊。本人向怀愚诚,既做了“过河卒子”,便只有拚力向前。十几年间埋首案头,从沙里淘金,磨拙璞为玉,自己极少有暇静下心来写东西。为不负“作家”名号,有时只能趁公出之便,于车船旅舍中匆匆写点什么。再就是每当深夜家人睡熟之后匆匆“夜耕”一阵。如此这般,自然是“草盛豆苗稀”,成绩可怜。彼时曾经幻想:待卸下身上担子时,一定要努力拼搏一阵,熟料天不佑我,将及耳顺之年,却患上了骇人之症,险与死神握手。

经过医生的断然救治,历经两次手术,以被割去喉咙,从此空间里再鲜有自己声音的代价换回了生命。“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组织的关怀与家人的悉心护理下,我克服了轻生的闪念,悲观、消沉的情绪,很快调整了心态,认定此生虽然丧失了语言功能,尚可“以笔代言”,直抒胸臆。因为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文学是我久恋的“情人”,“激浊扬清”是我此生之信念。因病得“闲”,正可以使自己更亲近“情人”,以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去发现褒扬真善美,同时也无可回避地去揭露和指斥假恶丑。

遭逢大难而经救治存活的人,会倍加珍视生命,热爱生活。每每念及国家、社会、亲友之施惠于我,总是不敢稍怠,挣扎着尽力写点小东西,想还报诸多爱意于万一。十几年来正是怀着真诚的心去回首往事,感悟人生,关注现实,评说世象,才有了《长河散渔》、《长河帆影》、《长河秋韵》三本书的问世。

旧小说中常说这样一句话:“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也许自己干过近20年新闻的缘故,总是难以摆脱“实话实说”的窠臼,因之自知自己的散文多以亲身经历的事情为据,表述中欠缺文采与情致的多元化。用评论家朱晶的话说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注重亲历与本色,追求平实、明快与率真”。因而也就缺少华贵、典雅之象,不为今日“花样翻新”的“时之圣者”们所推重;可自信这些东西没有虚妄与矫饰,不致因之误导年轻的读者,因之便也阿Q似的常感自慰。

如今我已年逾“古稀“,再乐观,也知来日无多,前行费力。听从朋友们的劝告,也是出于敝帚自珍,经过筛选决定将这本选集付梓,能一如既往得到诸者诸君的指正,是我的深愿。

多年来几位热诚的友人对我的创作总是勉励有加,本集中附收了他们几位的文章,表达我衷心的谢意。

短居三亚 范业本

2004年岁末,严寒过早地来到了长春。室外温度竟下降到零下二十八度。就在这时,市里供热系统设备出现了故障,室内的正常温度保证不了,起居生活遇到了困难。大女儿劝我移居她们家,因不够方便被我拒绝。她又听别人说,海口租房便宜,那里气候好,适合老年人过冬。联系的结果也没有成。这时,在北京工作的小女儿通过她的老板在三亚给安排了一处落脚之地。因为怕我们出现反复,未经我们同意就事先把住宿费和伙食费都支付了。这时,在长春的大女儿也为我们购妥了去北京的车票,逼着我们尽快上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从命”了。

12月26日夜里,我们冒着刺骨的严寒,大女儿把我们送上了去北京的火车。车厢里干净舒适,还备有小型电视。包房里四个床位,只有我们两个人享用,没有第三者干扰。翌日清晨到达北京,小女儿在站台迎接我们。在北京停留了三天之后,我们又乘飞机至深圳,去看望一个月以前到那里居住的杜家二嫂。在深圳,我们度过了2005年元旦。一月三日,我们又乘飞机直达三亚。到达时已是夜里十一点钟了,我们被安排在三亚海关建造的椰海大酒店住下。这里虽然是一家三星级宾馆,但因为它兼有接待全国海关人员的任务,客房的标准比三星级宾馆要高,房间比较宽敞,卫生条件好,服务也比较周到,去闹市区购物又很近。特别是它直接面临大海,活动的范围很大。我们在海关职工食堂用餐,伙食费便宜,每人每天只要十几元钱就可以吃好,生活起来极为方便。

我来海南这是第三次了。前两次都是来这里参加全国性的会议,顺便环岛周游了一圈。虽然主要景点都去看了,但时间太短,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这次是自费旅游,时间很宽裕,孩子们安排我们在这里要住上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就允许我们多走一些地方,多看一些名胜,多听一些传说,多吃一些名菜和名果了。三亚成了我们这次度假的重点。

三亚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它真正的兴旺应该是最近这些年。改革开放以前,这里还明显带有许多渔村的痕迹。改革开放以后,内地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跑来在这里开发创业,当时房地产开发是一大热门。我记得第一次来海南时,从海口到三亚,到处都是建筑工地,那情景可以说是万马奔腾了。后来这股开发风冷却了一阵子,不少建筑工程停了下来,丢下了一大批“半截子”工程,当地叫“烂尾”工程或“尾巴”工程,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无人过问。此次来三亚,我所见到的完全不一样了。原来那些“半截子”工程均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更高更大的楼厦。房子越盖越洋气,设计越搞越精,整个城市布局也越加趋于合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三亚真的繁荣起来了。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前些年这里的房子每平米不超过千元。现在则大不同了,豪华一点的住宅每平米都要万八千元,最便宜的也得

六、七千元。三亚市地处海南岛的南端,全市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48万,海岸线209千米,拥有19个港湾40个岛屿。这里气候独特,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左右,四季如夏,鲜花常开,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近年来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城市示范区”,“中国人民环境奖’,和“中国最具魅力城市”等称号。2003年在这里举办了第五十三届世界小姐大赛。2004年还举办了第五十四届世姐赛。它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国内外人士的目光,已经成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许多生活在内地的人,特别是北方的人,都要跑到这里来避寒。我每天早晚饭后,都要去海边散步,经常遇到许多操东北口音的人。他们多数人来自哈尔滨。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来自哈尔滨的人在这里还自发地成立了“哈尔滨同乡会”。他们每天早晨在三亚湾路的一处广场,进行晨练。有的跳各种舞蹈,有的打太极拳,有的在海水中沐浴,有的赤脚在沙滩上散步,也有的围在一起放声歌唱„„。他们还经常组织会员到海南各地去参观旅游,活动十分丰富多彩。特别是印度洋大海啸以后,来这里的外国人明显增多,无论是在景点,还是在商店,都能见到许多拉家带口的外国人。他们多数人讲俄语,也能听到讲英语的声音,我想,从遥远寒冷的俄罗斯来到这气温相差50多度的三亚,真是一个不小的变化。据这里的媒体报道,2004年来三亚旅游的俄罗斯人竟超过一万人次,仅2005年元旦来这里旅游的俄国人估计将会超过五千人。宾馆的经理告诉我们,来人多为俄国当地中产或富人阶层,他们除了到景区或市区游玩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酒店晒太阳、游泳、中医疗养,吃烧烤,喝大酒。许多人元旦那天仅喝酒就花掉上千元。我们在海边沙滩上见到许多身材高大的俄国人,他们脱下冬装,换上泳装,尽享这异国风光带给他们的快乐。从面部表情上看得出,他们喜欢这里的景色和生态环境,是阳光、海水、空气和绿色叫他们流连忘返。有一次,我在一家商店见到一对俄国夫妇,他们带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手里提着一个装满椰子食品的塑料袋,嘴里还嚼着椰糖之类的糖果,一边走一边交谈着各自的感受和品味,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叫人羡慕不已。听旅游部门的人说,有些外国人还满意地在这里购置了自己的家园。

三亚市有一条重要的街道叫三亚湾路。路的南侧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路的北侧是一排排十几千米长的新式高楼。我们落脚的椰海大酒店就建在这条路上。这里的海滩全部由粉状的细沙自然形成,走在上面如同踩在柔软的地毯上。海水涨潮的时候,沙滩几乎全被淹没在水里;落潮的时候,被海水冲刷的沙滩上干净无比,一马平川,几乎看不到任何杂物。只有那五颜六色的各类贝壳被大海遗弃在沙滩上,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亮。这时,可以看到人们纷纷走上海滩去捡拾贝壳。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中,曾生动地描写和闰土在海边玩耍的情景。对于我们这些今天身临其境的人来说,再去理解和体味鲁迅的小说,就更有亲切的感受了。我每天早、晚两次去海边散步,一来是锻炼身体,尽情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乐趣,同时捡拾贝壳也成了我必不可少的事情。当然,潮起潮落,贝壳时有时无,时多时少。捡不到贝壳的时候,心里就感到空荡荡的,像是缺少了点什么;捡到了贝壳却叫你喜出望外,心里感到充实。我简直成了一个贝壳迷了。捡来的贝壳千奇百怪,形形色色。有的像笨拙的乌龟,有的像彩色的蝴蝶;有的大如鹅卵,有的小如豆粒;有条形花纹的,也有格形的;有波浪形的,也有三角形和梯形的„„真是七彩斑斓,唯妙唯肖。

(未完待续)

物理系58届校友母校聚会——纪念毕业50周年 陈有刚

金秋九月,阳光和煦。物理系58届校友于2008年9月7日至10日在母校聚会,纪念毕业50周年。参加聚会的有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的17位校友,连同家属23人。分别半个世纪后的重相聚,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来到魂牵梦萦的校园,见到日夜思念的校友和曾经谆谆教晦我们的恩师,个个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忆师长栽培,叙同窗友谊,讲个人经历,赞母校发展变化之巨大。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9月8日,物理学院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热烈欢迎五八届校友回母校”的巨幅标语矗立在物理大楼正厅,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刘玉学院长和刘淑娜书记向大家介绍了学院的发展近况及教学、科研成果。参观了实验室和天文台。一个高水平的物理学院具体展现在大家面前,只能令人由衷地感叹:“今非昔比!”来到当年上课的教室,长条木板椅早已换成漂亮的折叠椅,增加了许多现代化教学设施,但教室布局仍如从前。大家纷纷在曾经坐过的位置上坐一坐,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多年前,感到兴奋、亲切。有六位曾经任教的老教师不顾年迈体弱,特来与老学生们见面,并共进午餐。老学生们频频举杯祝恩师们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下午,我们参观了校史馆,受到校友工作办公室姚清泉副主任的热情接待。他亲自引导我们参观各展室,详细地为我们讲解,还赠送每人一本《东北师大校友》让我们真有回家的感觉。在校园模型大沙盘前,大家贮立良久,都在努力搜寻记忆中的校园模样,已经很难与今天美丽的校园联系起来了。校友们还专程看望了病中的刘秉正老师。当年刘老师为我们授课时风华正茂,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了,真是岁月不饶人。祝愿刘老师早日康复。

漫步母校校园,大家在老校长塑像前摄影留念,自然又记起老校长出席我们毕业合影的情景,老校长的亲临为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纪念。9月9日,趋车前往净月校区,看到了环境幽静、气势宏伟、崭新的现代化大学校园。顺便游览了净月潭森林公园和长春电影城。还游览了伪满皇宫博物馆,重温了那段让国人感到屈辱的历史,更加体会到富国强兵之必需,为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有几位原定参加聚会后因本人或家属健康原因而未能前来,他(她)们都来信或发短信息向大家问候。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大家对此十分理解,毕竟都是古稀老人了,一切行动应当安全第一。

短暂的相聚很快就到了分别的时刻。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大家依依惜别,互道珍重。期望有机会再次相聚,在北京,在大连,在哈尔滨,在上海,在天津,„„。我们盼望着那一天。

(作者系东北师大物理系1958届校友)

“我们不想说

再见”——记原政治系64级三班同学的“飞行集会”

7月3日,多日阴雨,今日开晴,天公作美,心情格外开朗。因为今天有大学同学聚会,但这是一次没有事先策划筹备的临时集会。缘起于袁玉兰从北京来长春办事,借此机会,要搞一次市内同学集会。然而一通知,响应热烈,并有人提议,是否可以再找一找市外的。结果同样感到意外——反应积极热切,满口应允赴约——他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安顿绕膝的孙子孙女、甚至拖着病体在老伴儿的陪同下赶到学校,他们来自沈阳、白城、乌兰浩特、吉林、大庆、延吉„„路途遥远的、身体欠佳的、急事缠身的不能与会的同学都纷纷——再嘱托向到会的同学问候,深情厚谊,感人至深。同学们见面热烈握手、拥抱、欢呼、流泪„„结果这次“飞行集会”赶到学校的竟达原来班级的一半以上。

席间,同学们各叙别后之情与怀旧之情,讲述人生的价值与事业的辉煌、退休的安逸滋润与天伦之乐,也慨叹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与艰辛不幸。感情所至令人动容,竟流下了酸楚的泪水。是啊,这批大学生是根据计划经济下毕业分配制度,按照“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奔基层、去“三线”、赴边疆创业的最后一批大学生。他们都有创业的辉煌,坚强的意志,生活的艰辛,动人的故事。讲不完,道不尽。现在,虽已年过花甲,仍在续写着夕阳的绚丽格式——仍然在岗的还为指导博士生、为建设“精品课程”而倾注心血;班级的“老大哥”于起海生活有序、身体倍儿棒、精神矍铄;赵英岐的“养生之道”竟然讲到美国去了;袁玉兰编写书籍出版音像,才华再现;李振海参加政协仍在参政议政做贡献;高九如勤奋吟唱的诗词、文赋多处公开发表;花向阳刻苦刨造的刀画已参展多次;王淑琴和程包前仍然站在党校的讲坛上„„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意志,令人奋发;他们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令人安慰。

谈兴所至,高九如即席赋待两首,赞叹春城的变化和校园的美丽,吟唱同学集会的欢乐。

《夕阳赞——学友欢聚感赋》

春城街美百花鲜,故地重游惜聚欢。

老叟拙笔格律练,向阳妙笔画江山。 启林博导结丰果,玉兰耕耘大作添。

花甲同窗心畅乐,夕阳霞彩绘新篇。 《学友来长聚会有感》 校美园林环,心舒友聚欢。

畅叙休闲乐,追忆岁月甜。 新著诗画展,科研硕果鲜,

夕阳情纯厚,彩霞映宇寰。 郭学贤也做了一首“顺口溜”《老同学聚会有感》: 几十年的春秋顺逝流淌, 我们的两鬓已染上白霜, 虽然已不再年青, 但是却依然风光, 因为我们有过辉煌。 回首往事,无怨无悔: 展望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经历了时代砺炼, 将让青春永放光芒。

张敬东与孙启林用韩国语高歌一曲,郭学贤又唱了《我不想说再见》„„赋诗,唱歌,博得同学们的阵阵喝彩与掌声,把聚会推向高潮。 更令人高兴的是,原同年级二班的洪玉林,以校友会代表的身份前来参加聚会,为这次“飞行集会”,锦上添花。他带来了2008年第

1、2期《东北师大校友》刊物,也带来了学校对校友的关怀,给这次聚会增添异彩。

高兴的时候,时间过得就是快。不觉间,街道上早已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正归心似箭,然而我们却不想分手。因为我们耳边仍回响着《我不想说再见》的歌声:

我不想说再见,相见时难别亦难。 我不想说再见,泪光中见到你的笑脸。 一生中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 一辈子能有几次互相说再见。

我不想说再见,心里还有多少话语没说完。 我不想说再见,要把时光留住在今天 一生中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 一辈子能有几次互相说再见。

但分手的时刻还是到来了。同学们翻看新修订的《同窗通讯录》互相嘱咐要加强联系,他们手拿塑封的照片互道珍重。他们带来了欢乐,又带走了情谊。

(犁 锋

供稿)

从埋怨到平和 吴学先

我曾经不想参加毕业20年聚会,在10周年聚会结束时我就说:以后只参加小规模的同学聚会,全班聚会再不参加了,伤心。

因为,10年聚会令我大大失望。

1995年,我刚刚做完一次手术,病假三个月还没结束就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长春,渴望寻找同学间的那种坦诚的爱和关怀,我以为这一定是一次游子回家的温馨团聚,是一次返朴归真、少女惜春的梦游,是一次开怀大笑和放声痛哭的共鸣,然而,失望的感觉在第三天就达到了冰点。

原因很简单,却让我无法理解:全年级四个班合影照相,我们二班的一些同学拒绝参加,具体原因我不太了解,估计和辅导员吴老师有关,可能有些同学对当初的毕业分配不满意,仍耿耿于怀。

那次聚会班长没来,我代表二班参加了年级预备会,吴老师癌症晚期,刚做完化疗,她希望见到每一个学生,她说:也许是最后一次跟大家聚会了。

我代表二班表态:明天中午一定按时到场。回到宾馆我传达了会议精神,当时没人反对。我以为大家一定非常希望见到老太太,也一定渴望见到其他三个班的同学。

没想到,就在拍照前一个小时的时候,几位同学提出:拒绝参加拍照。全班同学都在场,一些同学默认,一些同学抹不开面子,小声说着“不行”却不好意思公开反对。

眼看时间快到了,赵金萍首先站出来劝说大家,作为东道主,她劝大家看大局,就算恨老太太,还有三个班的同学呢,十年不见,不想嘛?人生短暂,老太太癌症晚期,这难道还不足以让你忘记过去吗?还有,周繁颖,转眼就上了天堂,难道我们还学不会珍惜今天嘛?

我忍不住,大姐总习惯于“为人师”,站起来胡说八道:别怪吴老师分配不公,我看挺公平的:如果你是一条龙,十年时间早就翻过来了,考研究生,或者,当优秀教师,条条大路通罗马;十年你都翻不过来,说明你就是一条虫。

骂完了,过了嘴瘾,东北姑娘心直口快,不管别人能不能接受,我一直同意一句老话,叫做:志不同道不和,我从来不怕得罪人。

转眼就到了筹备20年聚会的时间,心里痒痒。 说实话,不参加聚会那是不可能的,别人想不想我,没关系,关键是,我想念每一个人。 我想念我的室友,老二沈延春从“日本少女”变成了为大学输送人才的附中领导,听说她是长春学生家长最想见到的人之一。老三赵春阳和老四曹杨在新加坡培养人才,我去看过她们,她们当着我的面让我老公选美。向虹一直是我的快乐MM,曾是省优秀教师,我羡慕她那魔鬼的身材和天使的心灵。张旭上次聚会时正怀孕,是大熊猫,这次该是美丽少妇了吧?美院老师不能变形。岩崎成了大森,柔情和美丽藏在含蓄中,据说是日本同声传译第一人。美秋已把古典美修炼到极至,她说还要等五年才能面世,不过我已经先睹为快了,她讲的古典文学把网络少年征服了。桂媛在恋爱,听说爱情使她再次妖娆。我思念小班,我们的老妹儿,20年不见,我猜想她的美丽不会随着岁月而递减,而她的聪明一定会融进智慧和成熟。

我思念郝大哥,当县长多年,体外的大书包早已变成体内的腐败肚,不变的是还那么和蔼亲切,咪咪眼里柔情似水;

我思念藏水清老弟,记得大学二年级时他还长个,棉裤短了让我接腿儿,没有棉花票和布票,就用我的坐垫儿和套袖,大针大线缝上,我哪里会做针线活,也不知那年冬天他是否挨冻?这个入学时才16岁的孩子,居然成了总编。

我思念李岚,我想知道,她的满腔热血和古道秋风是否已经化作新时代的号角,仍然婉转动听?

在梦里,常想念DDMM,还有三个GG。 一班的北川三哥。十年聚会时,有一天我正穿过自由大路,一辆车停在我面前,是北川,他急匆匆地说:“等我,我办点事,回来请你吃饭。”他走了,我站在路边等他,一等就是十年。他的聪明无人可比,他的忘性也无人可比。

还有三班的海滨大哥,他曾是师大学生会主席,他儿子考上东北师大,我打电话给师大学生处处长,我说:新一代来接班了。

还有四班的晓光二哥,他到处说十年聚会时我们曾经有一夜情的机会,他后悔那天没有行动。我想即使给他一次机会,他肯定会说:你是团员吗?你们班岩崎喜久惠为什么不入团。他对团委工作兢兢业业。

近二百人的聚集体里发生的故事我说不完:

浸妆的面纱已经掀去,当初的误会已经化解,当初的友谊更加纯真,当初的差距早已弥合。

在一个分数段里我们从全国各地走进师大,四年的时间让我们收获了不同的阅历,20年后,我们的阅历铺就了我们的人生之路,几十人以师大为圆心成放射状散开,看似无规律可循,但是,只要圆心在,所有的射线都是关联的。

2005年,20年聚会,我还是回来了。 我的期望值很低。 事实却让我大喜过望:以往埋怨的牢骚变成了感恩的话语;委屈的泪水变成了任性的撒娇;失恋的惋惜成为无私的关爱;嫉妒的心思变为真诚的祝福。

我喜欢那二十几个“奖项”:“最佳沧桑奖”、“最佳人缘奖”等等,下次我想得一个“青春永驻奖”。

我喜欢“争办奥运”的气氛,为了取得25年聚会举办权,各地区代表发表演说。我想,不论是“北京队”胜出、还是“深圳香港海南”联队胜出,或者“大连青岛”联队胜出,我都要参与张罗。 在亲密的气氛中,我发现,大家都成熟了。

真是四十不惑?十年里怎么就齐刷刷都变得“平和”了呢?十年前还处在“解放前”的同学,还在控诉“旧社会”的同学,十年后都走进了“新时代”。

我知道,这里面有“社会的”的因素,十年来社会的变化裹挟着我们进步,经商、当官、做学问,条条大路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我们赶上了新时代,想不变化都难。于是,考硕士博士,当经理总编,出国挣外汇,我们都在变。

这里面也有“参照物”的作用。同学之间是互为参照物的,也是互相鼓励的,在别人的进步中,我们总能受到启迪,也能受到鼓舞,于是就在彼此的喝彩和鞭策中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这里面也有“儿女”带给我们的反思。不管你当初怎么追求“前卫”和“自由”的思想理念,也不管你当初多么“新潮”,在你教育儿女的时候,你那时使用的语言就是你最终的人生信念。时髦与求异在儿女面前立刻显现原形,骨子里的你还是个中文系毕业的儒家后代。

大家都变得平和了,冲出了激流险滩,宽阔灏淼的水面波澜不惊。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期待着25周年的聚会。

(作者系东北师大中文系1985届校友)

我爱伟大的祖国 孙世文

我爱伟大的祖国 爱你每一寸土地 爱你壮丽的山河

一颗滚烫的心与你连在一起

我爱伟大的祖国

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有一个

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的党 以民为本是共产党执政的根基 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 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大公无私先人后己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座右铭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 哪里有危险,共产党员就出现在哪里 共产党是中国的中流砥柱 只要跟着共产党

中华民族就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任何艰难险阻都压不垮中国人 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爱伟大的祖国 因为在这块土地上 有一支爱人民的伟大军队 这支军队有钢铁般的意志 这支军队有战无不胜的勇气 子弟兵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只要一声令下

他们就会奔赴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去顽强战斗,所向无敌

我爱伟大的祖国 因为在这块土地上

居住着勤劳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5000年的文化

铸就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5000年的民族精神

激励着中华儿女去变革创新,前仆后继 助人为乐?摇扶贫济困 万众一心?摇同舟共济 艰苦奋斗?摇自强不息 坚韧不拔?摇敢于胜利 中国人就是靠着这种精神 经受了无数次严峻的考验 创造出一个个震惊世界的奇迹

我爱伟大的祖国

我与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 三十年来,我亲眼看到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崛起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让我们摆脱了贫穷的束缚

中国进入了百年来发展的最好时期 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还要我们继续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展望未来,祖国春光明媚 中国将会与全世界人民一道 共同去创造

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21世纪 (作者为东北师大文学院教授)

诗八首 何书绅

奥运组诗

(一)

奥运壮观气势宏, 震惊天下中国龙。 旭日冉冉在升起,

能量释放大无穷。

(二)

绿色环保奥运村, 一见如故亲又亲。 不分语言和肤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朝夕相伴乐融融, 自由平等气氛浓。 同一梦想得实现, 相互拥抱庆共赢。

(三)

小小银球推地球 , 中美建交亦加油。 历届大赛均卫冕, 游刃有余尽风流。 横握直拍最先进, 竞技场上拔头筹。 警惕乒坛新挑战, 永葆青春日月眸。

(四)

意气风发诸小将, 虎虎有生个个棒。 体操健将有杨威, 上下翻飞高低杠。 吊环鞍马皆超众, 夺取金奖没商量。 锐意拼搏齐奋进, 2012再辉煌。

(五)

力拔山兮气盖世, 百倍信心凌云志。 不让须眉刘春红, 精神抖擞浩然气。

(六)

跳水皇后郭晶晶, 空中飞舞似雄鹰。 低空俯冲在戏水, 一束水花波不兴。 神七问天

浩瀚宇宙阔无边, 神舟七号在问天。 舱外行走赏明月, 接轨之后上婵娟。 赞残奥运动员 自强不息残人魂, 超越自我残疾人。 “用嘴发箭”超极限 永不放弃真精神。

(作者系原东北师大十期、长白师院校友)

共为一个梦(汉俳)——赞奥运 杨 迪

祥云苍穹行

祈愿人间求大同

奥韵无限情

五福映碧空

和平旗帜别样红

举世齐欢腾

并肩竞技场

圣火指引争先锋

共为一个梦

(作者系东北大学校友、原长春市副市长)

百年圆梦(古风) 王中忱

百年奥运梦,迄今圆北京。

鸟巢雄天下,水方秀城中。

祥云飘世界,圣火燿珠峰。

竞技五环下,中华扬美名。

圣火火翟珠峰

奥林匹克峰,圣火始传承。

点燃五洲地,照耀四海空。

巍巍珠峰险,皑皑雪山重。

祥云临风舞,普天共欢腾。

(作者系东北师大中文系1960届校友)

祥云妙曲奏谐章 韩立朝

江河咆哮龙腾跃,天道雄风降虎狼。 圣火点燃传九城,祥云飘渡布八方。 百年梦想今朝现,千古文明裔世昌。 四海宾朋享盛会,乾坤妙曲奏谐章。 (作者系东北师大教育系1962届校友)

记北京残奥会开幕式 姜长禄

侯斌如踏风火轮, 沿索昇腾奔天宫。 残人凌空点圣火, 烽火雄焰励后人。

五星红旗冉冉升, 入场仪式如出征。 欢呼不息催战鼓, 中华雄师骨铮铮。

聋女欢舞伴韵声, 势比鸥鸟翱太空。 白鸽翻飞吻四海, 拥抱世界尽倾情。

残奥会徽彩娃成, 手型芭蕾胜足灵。 麦浪滚滚兆祥景, 秋荷绽放樱花村。

二○○八年九月六日夜记

(作者系东北师大体育学院退休教师)

诗五首 高 砥

阅读校友刊感怀①

由衷敬意由然生,奉献爱心激动情。

关爱他人达忘我,德优才秀身心倾。

壮年丧子发须皓,忍痛节哀步不停。

可敬东师育砥柱,铸魂至上授真经。

注:①《东北师大校友》刊2008年第3期刊登了《感动赤峰教育界的人》——记东北师大数学系51届毕业生杨德振校友的感人事迹,甚为感佩,吟诗以表不忘。

翻阅校友刊有感

负笈东师四星霜,援朝抗美大后方。

通宵磨面支前线,上午睡眠实在香。

下午学习满堂灌,紧急任务①必担当。 伤员运送抬担架,振奋精神灭恶狼。 注:①指战胜细菌战等。

祖国颂

伟大祖国甚吉祥,彩云飘荡长城长。

神七胜利行空返,奥运双双获赞扬。

诚信赢得交口赞,留连忘返仪堂堂。

科学发展壮国力,全面小康特色彰!

贺国庆59周年

国庆五十九周年,巍然屹立磐石坚。

神州七号行空返,世界各国瞩目看。

四大发明早旷世,改革开放永向前。

十三亿众齐戮力,贯彻科学发展观。

为神七升天欢呼

神州七号又飞天,举世欢腾媒体传。

行走太空一壮举,高新科技谱新篇。

吴刚又备迎新酒,探月乡亲魂梦牵。

寂寞嫦娥舒广袖,金蟾玉兔望眼穿。 (作者系东北师大政治系1953届校友)

诗 四 首 关继祥 英雄祖国

英雄祖国显神威,逐日追星展翅飞。 闯进天堂昂巨首,阎王小鬼把头垂。 龙 威

中华如日闪金辉,破雾拨云宿愿遂。 喝令山河跟我走,天王另目看龙威。

忆江南·赞江南

风景秀,首属是江南。绿水青山多俊俏,鲜花四季展娇颜。多少好诗篇。

渔歌子·晚年乐

一世欢欣忘记年,不知已是日西天。情依旧,仍斑斓。健康长寿展新颜。 (东师政教系1959级校友)

治学杂诗四首 李忠玉

一、砻糠和麦粒 皇皇大作好与孬, 原创独有是界标。 两桶砻糠两粒麦,

不值费力去寻找①。

①《威尼斯商人》剧作中一个人物说:“他的道理就像藏在两桶砻糠里的两粒麦子,你必须费去整天功夫才能够把它们找到,可是找到了它们以后,你会觉得费这许多气力找它们出来,是一点不值得的。”(见《苏士比亚全集》第三卷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二、如此权威 一无所长万事通,

有头有脸基本功①。 学有专攻耍花腔, 骗名骗利超明星。

①“因为一无所长,所以什么全会。”(见《巴尔扎克全集》第三十卷48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三、一粒砂

“知识宝库一粒砂”, 举凡科学新创造①。 居里夫人如是说,

学界诸公尚记否?

①转引自《顾准文稿》44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四、高估者戒 托翁说得好: 自视是分母, 分母值愈大,

分子值愈小①。

①托翁即托尔斯泰。转引自《顾准文稿》45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作者系原东北大学三届五班学员,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诗八首 金佩珩

(2008年7月15日—17日) 病中吟(六首)

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58届同学沈阳聚会全体学友

(一)

邀聚清都应远迎,奈何体软路难行。 凤楼可溯八旌猎,天柱能寻百卉菁。 边饺香浓乏海味,二人转醉舍京评。 斯于梦里相拥笑,共赏松陵逛古城。

(二) 欲遣欣词抑感伤,楼亭每忆几回肠。 自由路响迎新鼓,南岭花飞嵌古堂。 伪帝宫幽尘浪隐,苏军塔矗汉河光。 湖波月影书声远,劫后传经代代香。

(三)

焚膏四载又焚身,炉炼锤砸铸倔民。 同室操戈突布雾,十年恶斗慢拨尘。

常萦照远勤斟影①,亦忆杨荫泪慰神②。 风雨兼程学演戏,剧中也扮捕蛇人。

①1979年,白德昆同学设家宴单独款待姜照远和我,她也未作陪。

②2007年夏,杨荫浒夫妇来沈携重礼含泪慰我,礼未收。

(四)

罢舞休歌折管弦,长白社冷国风愆。 车城梦断心忧患,雪域春回足立坚。 酷暑云蒸难化地,漫空迷雾岂遮天。 和谐星斗常拌月,生命双虹永世悬。

(五)

熔炉难化赤诚真,艺苑编排几献身。 古寨寒村歌舞少,新城闹市管弦频。 支农百唱荒田老,进厂千歌瘦果珍。 愧恨劫年殃拙稿,焚飘山野几毫尘。

(六)

粗毫秃笔愿随心,饱蘸红霞绘醉林。 雾里仙人难入画,盘中棋子可敲斟。 盛京八景流清韵,辽海千山绕碧云。 常获金银羞入账,误识瘦鬼当财琛。

(七)赠孔繁菁学友* 孔门贤嗣育繁菁,沈水江浙负盛名。 弟子三千传百代,楼堂两地树双旌。 修订辑佚显书影,诗笔琴歌激越声。 几聚候城曾醉月,同舟风雨总牵情。

*孔繁菁:1932年生,沈阳人,沈阳市实验中学董事长。教授、词作家、教育家。余之大学同学。

(八)读《悠悠同窗情》致照远学友* 悠文五读九哦吟,满纸情凝学子心。 两岭常攀知路险,三江贯看识津深。 春寒恶气伤苗嫩,人类良知挽道沉。 独辟栖身经醒豁,同窗故友几亲寻。

*姜照远:1933年生,黑龙江人,曾任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等职,著有《党员教育文集》、《中外名人养生之道》等。余之大学同学。

(作者系东北师大中文系1958届校友)

诗四首 梁万祥

感悟(外一首) 往事如画亦如烟, 如今各自一片天。 且将恩怨付一笑, 人生路上共流连。

山 行

依旧潇洒山林行, 万木森森草青青。 世路已贯无疑惑, 心中常乐回春城。

同学聚会诉衷情

六载同窗,分别太匆忙。阅尽世态炎凉,更惜韶光。

故园徜徉,相聚疑梦乡。尝遍人生甘苦,只道瘦胖。

七律·寄冯振翼 蜗居山脚耳犹聋, 偶得小花遣信鸿。 红杏闹春能忆旧, 人生走笔也沟通。 青春早醒邯郸梦, 白发常思校友情。 历尽沧桑兄弟健, 雨风过后夕阳红。

(作者系东北师大1966级中文系校友)

白头山九首 张长寅 综观天池

蜂从天外落,湖自地心来。 空半白河泻,仙山四顾白。

圣池西顾

登山方至圣池边,西顾昆仑万里烟。 王母闻知神秘地,飞云东落采仙丹。

注:圣池,指天池。 奋起银波

千翻万滚尽葱茏,奋起银波雪玉峰。 惠润关东三万里,招来世界众宾朋。

苍天镜

一池圣水苍天镜,风雨沧桑鉴照明。 国耻存心争浩气,三江大地竞繁荣。

注:三江,指发源于天池水的松花江、鸭绿江和图门江。国耻,指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

岳桦林

白山极顶应无树,偏有苍天降密林。 许是柳仙云外客,何无花絮报春深? 悟空虽闹天庭碎,不可蟠桃变化临。 修炼风云身似铁,千年桦树自成神。

注:桦树笔直细高,由于生长在白头山顶,为适应环境而变异,形成身矮冠大、弯曲多姿、奇形怪状多种形态,叫做岳桦林。

大峡谷

狂流地火画足痕,立壁天沟造化神。 怪态奇姿通百里,如来手外叹惊魂。

注:大峡谷系火山爆发熔岩狂流冲击而形成的地质地貌,此处如来佛也没能掌控。

松桦恋

地做婚纱天作合,松桦恋守放情歌。 牛郎织女空垂慕,妒忌萦怀玉兔娥。

注:大峡谷上段北侧的密林中,有参天松树与桦树相拥相缠长在一起,被人称作“松桦恋”。玉兔娥,指嫦娥。

梯子河

梯子河深叹无梯,猛听谷下水流急。 低头探看晕头眼,冷库天然地造奇。

注:梯子河由火山爆发而形成悠长、阴森、狭窄的地裂河谷,最窄处可大步跨越,谷底水流湍急,无高梯而无法下到谷底,故名梯子河。

高山花园

仙女合来绣碧毡,缝活烂熳众花仙。 风神熨过彩云动,身在白山心上天。 试看天堂花圃放,何无宾客众人观? 原因徒有虚名送,怎比繁花盛世间。 (作者系东北师大历史系1970届校友)

随感诗两首 蒋英兰 夏日的欢畅

夏日气候凉爽,常去公园游逛。 百花争艳竞放,赏心悦目欢畅。 呼吸新鲜空气,增加身体健康。 接触事物较多,思想观念开放。 每日子女陪同,偶去商场观光。 老人聚堆乘凉,说古论今话长。 生活无忧无虑,精神更加健旺。 国家经济繁荣,安老政策周详。

冬日的从容

户外冰封地冻,室内暖暖融融。 出门装裹甚严,难耐刺骨寒风。 隔窗观看街景,雪中行人匆匆。 江面人行车跑,岸上冰雕雾松。 冬日也有乐趣,生活比较从容。 正好读书看报,学写诗词歌赋。 安排有驰有张,知识积累日长。 老当益壮自立,儿女也觉轻松。 (作者系东北师大退休干部)

本溪风光 李德门

——本溪是东北师大(原东北大学)建校基地。它山俊林茂,水清岸秀;岩洞幽远,钟乳奇观;枫红遍野,景色宜人。有AAAA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亚洲最长的溶洞,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等景观。被人们称之为“都市休闲后花园”。

燕东奇丽

——赞本溪湖(其一)

燕东胜境多奇丽,北国名湖数第一。 四面山光映碧草,一岩崖下涌小溪。 春去潺涓甘冽冽,冬来晨夕雾迷离。 娇媚玲珑碟心水,千古骚人叹称奇。

溪湖春早

——赞本溪湖(其二)

红纱绿树入画屏,倒置柳影风动情。 堤边粗石恋游客,湖心扁舟忆友朋。

坡前《长征》闻笛赋,崖下《攻关》试比兴。 湖山锦绣谁织出,隔叶枝头唱春风。

望溪一瞥 ——市中心地区之望溪公园

霞映丰碑红漫天,松槐青嫩绕峦山。 七彩春路蜿蜒动,万卉芳香扑鼻鲜。 露撒草坪锦绣被,湖洗天鹅珍珠簾。 灯饰小桥清风爽,引得耄耋忆华年。

游本溪水洞

——亚洲最长的钟乳溶洞

燕辽群山一脉通,峰峦起舞腹溶泷。 钟乳挂立呈百态,景象虚实若迷宫。 天公无私献圣水,龙人有幸泛舟行。 神力造化传千古,洞悉世事在中兴。

游关门山枫林园

——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

遮天蔽日红遍山,七彩层层独占先。 堤边棵棵缀丹凤,沟壑处处挂朱帘。 目视云染频摄影,心随枫舞欲飘仙。 燕东林园观胜景,休闲养生天外天。

五女山观光

——五女山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金秋十月登山望,枫叶正红野菊黄。 五女巍峨遗胜迹,桓龙波淼映满乡。 楼宇错落城池美,田园纵横稻谷香。 清风梳洗留倩影,几多憧憬见小康。

二○○七年六月

(作者系本溪市教育学院原院长党委书记、师大校友)

第十五次全国高校校友工作研讨会隆重举行

2008年10月21-2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第十五次全国高校校友工作研讨会在北京维科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15所高校120多名校友工作者参加了大会。教育部中国高教学会办公室沙玉梅主任、民政部组织管理处刘峰处长到会致辞。大会传达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章程,听取了高教学会校友分会领导关于校友会在学校的作用、功能所作的报告,就如何开发校友资源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我校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姚清泉老师代表校友会出席了大会,并围绕“东北师大校友资源开发工程实施纲要”、“育一片绿荫,留一份情感”校友认养种植树木活动的开展、以校史馆为平台加强母校与校友的沟通,增强母校凝聚力等题目在会上进行了交流。

会议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研究分会,举行了第二届高校校友工作先进集体的评选和表彰,我校校友会因校友工作开展卓有成效,被授予“第二届高校校友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会现有166个会员单位,此次评选活动有14所高校校友会获此殊荣。(东北师大校友会供稿)

中国杰出青年卫士 刘晓辉

刘晓辉

1962年生,辽宁沈阳人。1981年至1985年在我校中文系学习,1985年至1987年在教育系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公安部、天津海关、国家海关总署工作,曾任公安部刑侦局大要案侦查处处长、天津海关副关长兼缉私局局长,国家海关总署缉私局副局长,现任沈阳海关关长。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荣获中国杰出青年卫士、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党员、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部十佳青年、海关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

2006年,被授予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校友”荣誉称号。

他算不上高大威猛,可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英雄;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可在女儿眼里却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好父亲。他,就是国家海关总署缉私局副局长刘晓辉。

1987年,刘晓辉从我校教育系研究生班毕业后,到公安部刑侦局大要案侦查处工作,从此开始了刑警生涯。在该处工作时,全国有名的刑侦专家、局级侦察员乌国庆,以及其他同志经常对刘晓辉进行现场的传、帮、带,并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他。刘晓辉也从跟着跑案件学起,亲历了一个个大案要案的侦破过程。同事的帮助和自己的实践,使刘晓辉很快熟悉并适应了工作,坚定了职业责任重于个人安危的信念。同时,大要案侦查处对刘晓辉这样的侦查员在刑事技术、技术侦查、现场勘查、检验鉴定、查控缉捕、调查取证等方面所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刘晓辉具备了良好的业务素质。

从警12年来,刘晓辉参与侦破的大案要案,如北京银行抢劫案、云南平远街缉毒缉枪专项活动、与台湾警方交接劫机犯活动、浙江千岛湖抢劫杀害台胞案、新疆系列爆炸案、白宝山系列袭击军警抢枪杀人抢劫案等,桩桩都是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研究这些犯罪案件实施者的反社会人格,将他们绳之以法,是刘晓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刘晓辉的工作生涯中,曾有三次受到死亡的威胁,而他却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泰然处之。一次,刘晓辉在境外执行任务,对方用方言讲:“把这些人做掉算了,做了也没人知道。”翻译一听,脸色大变,可刘晓辉却依然神情自若地继续与对手周旋,直到完成任务。对方被刘晓辉的勇敢、刚毅和沉稳震住了,过来拍拍他的肩膀佩服地说:“是个共产党员!”事后有人问刘晓辉:“真的不怕死吗?”他平静地说:“怕死?只要在这个岗位上,上前一步是职责、是光荣,后退半步则是失职、是耻辱,这就叫职责高于一切。”

1998年10月,刘晓辉离开公交部,到国家海关总署缉私走私犯罪侦查局任侦查二处处长。刚一到任,他就参加了深圳福田保税区“8·25”专案工作,一干就是3个月。接下来是“4·20”专案,这件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历时22个月、670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风险之高,打破了他以前所参与的专案侦破的所有纪录。

在侦破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过程中,由于刘晓辉能把刑侦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他被任命为侦捕组组长。起初,侦捕工作很艰辛,这种难不仅在于案件本身,还在于办案环境的复杂:有部分地方政府的“保驾”,有地区习惯势力的“护航”,可谓盘根错节。所以,这件案子侦破难度极大,风险极高。面对困难,刘晓辉顶住压力,专门组织人力进行侦破,并了解到走私犯罪嫌疑人都在泉州地区活动。为此,刘晓辉拟定了一个代号为“泉州111行动计划”的抓捕方案。作为“4·20”专案组第一次大的战役行动,刘晓辉计划完整,部署周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整个案件的侦破开了一个好头。此后,刘晓辉带领组员们跨大洲、下南洋、赴北国、闯南疆,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专项行动:从惊心动魄地抓捕赖水强,到运用严格的法律程序抓捕赖昌图;从政策攻心、人格感化,到充分运用心理战术、以情致胜„„“4·20”专案组历经三个月,使赖氏走私集团十多个核心成员投案自首,抓捕走私犯罪嫌疑人217人,为侦破“4·20”专案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为此,刘晓辉荣立个人一等功。

2001年7月,刘晓辉被任命为天津海关副关长,后兼任缉私局局长。上任伊始,他就立下军令状:“正人必先正己,言传必先身教,育人必先修身。”工作中,他以人格的魅力和严格的制度从严治警,很有成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缉私局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就有了明显提高,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达2500多万元。其间,受案15起,立案8起,立案案值7800多万元,挽回偷逃税额2530多万元;移送起诉3案3人,案值2210多万元,挽回偷逃税额1860多万元。2004年3月,刘晓辉重新回到国家海关总署,任缉私局副局长。

从公安到海关,从刑警到缉私警,对刘晓辉的人生来说是一个转折,更是新一轮的历练。这期间,他感受、体验了许多以前不曾感受、体验过的东西,使他对历史、现实、社会、人生的思考变得厚重起来。刘晓辉告诫自己要常存颤栗之心、感激之心。缉私警察的廉政威胁来自于自身不能有效地履行海关经贸监督和刑事执法的职能,因此,常存颤栗之心就是要知道怕党纪国法,怕规章制度,不越轨;常存感激之心就是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家庭,知足常乐,平安是福。

刘晓辉常把“我愿意为我所追求的事业而不懈努力,以至于献出我的一切”,作为座右铭。由此,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这位青年卫士那无私无畏的情怀。

著名多酸化学研究专家

王恩波教授 石 颖 摇 葛美玲

赵 强

王恩波教授

我国著名多酸化学研究专家。王恩波教授原籍辽宁省辽阳市,1934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41年至1953年分别就读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小学、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等学校;1953年10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4月由中共吉林省组织部选送北京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1961年6月返回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继续任教,主要从事无机化学研究。198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破格晋升教授。1985年至1988年间,曾两次应邀访问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学校并开展讲学、学术交流活动。1990年至1991年赴美访问,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做访问学者。1993年被经国务院学位办评选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无机化学学报》编委,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英国化学通讯、欧洲化学、美国无机化学、美国物理化学、亚洲化学、Small、纳米技术等国内外著名化学杂志的审稿人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人。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报编委,国际《配位化学》(J.Coor.Chem.)学报编委。

王恩波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化学研究专家,曾长期从事我国丰产元素钨钼稀土杂多酸、杂多蓝的性质及结构研究以及多酸型药物化学和固体化学及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王恩波教授本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辞辛劳,勇于创新,在上述各前沿领域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性科学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这些领域学科的进展,丰富了多酸化学及配位化学研究。从事科学研究五十余年来,王恩波教授先后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多部,并应邀参加了英国JohnWiley& Sons,Ltd杂志社《无机化学大百科全书》一书的编写,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他先后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Chem.Comm.、Chem.Eur.J.、J.Phy.Chem.B.(C).、Inorg.Chem.、Da1ton.Trans.、J.Mater.Chem.、Eur.J.Inorg.Chem.、New.J.Chem.、Nanotechnology等国际重要杂志上相继发表论文数十篇,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他所带领下的东北师范大学多酸化学研究所自2000年成立以来,研究团队科研实力不断提升。迄今,王恩波教授课题组在国内外重要化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特别是在多酸化学研究领域已形成优势与特色,现今的多酸化学研究所已成为国际多酸化学研究中心之一。曾承担国家863,国家1035工程新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教委重点项目和吉林省重点项目等多项。曾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共4项,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出版《多酸化学导论》等专、译著6部。形成了一支以博士学位和博士后人员为主体的科研梯队。其中,多数成员具有出国留学或合作研究的经历,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同行学者间保持着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所申报的以多酸科学研究为主的“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获批准建设,早年获得批准的无机化学博士点及先后获得批准的博士后流动站及化学学院一级学科,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王恩波教授勤勉敬业,求真创新的科研精神及其优秀的科研成果是分不开的。

多年来,王恩波教授在全身心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致力于无机化学研究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骄不躁,始终保持着一种淡薄名利的平和心态,认真在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国家各条战线培养了大量无机化学方面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王恩波教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现,还格外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并从生活上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习上,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引导他们在学术前沿、热点问题中发现问题、生成研究课题;在学生的个人品德方面,王恩波教授以身示范,并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的事迹材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上,他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通过提高学生生活补助、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等各种方式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王恩波教授认为,教师应该“道高为师,身正为范”,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和热点,以模范师范作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做学问。自从事教学工作以来,王恩波教授已指导、培养硕士生100余名,博士生30余名。其中许多博士、硕士已经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各类高校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的还担任了校长、院长等领导职务,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恩波教授的科学研究立足于前沿和热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他的课题组历经13年研究开发的HPB稀土杂多蓝抗艾滋病药物研究,先后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86

3、吉林省科技厅社发处重大项目的支持,获得了重要的进展。项目成果HPB是一类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活性高、毒性低、机理清楚、价格低廉等优点的新型非核苷类化学一类抗HIV药物,目前已基本完成新药临床前的实验,通过国家863项目验收。该课题组对可控合成多酸纳米材料的研究通过将多酸引入水辅助的纳米材料合成体系,成功制备出碳纳米管、纳米带、纳米粒子,及由烧草产生纳米管等成果收到国际科研领域的广泛关注。

王恩波教授道德文章并重、科研教学并茂的学术精神和他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卓著贡献,受到了国家各级部门的表彰和社会各界的一直好评。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五十余年来,王恩波教授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1990)、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委、国家科委,1990)、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1991)、“长春知名教授”(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1999)、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2001)、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人事厅、吉林省教育厅,2005)等荣誉称号。并曾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吉林英才”奖章(1997),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

我校杰出校友刘德生先生逝世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原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九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长春市委宣传部长、全国高校世界自然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德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9日零时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

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2008年10月10日

悼文章学弟 李东亚

学友初谋面,

东大“满炭”楼①。 君管文娱部, 每朝秧歌扭。 抗美援朝事, 群生君带头。

同窗三四载, 学成各分手。 校友往来处, 南陈与北刘②。 同窗情谊深, 相送再挽留。

学友几聚首, 辛劳靠君筹。 君好天下游, 处处多契友。 偶来山城日, 逢餐必把酒。

常称两虎兄③, 相互多问候。 兄健弟先去, 南陈能饭否? 仰天独掩面, 痛哉君知否!

注:①新东北大学迁长春后,文学院设在“满炭大楼”。

②南沈阳陈鸿滨,沈阳大学原校长,北长春刘文章,长春行政学院副院长。 ③称同学孙真和我为虎兄,因我们均生虎年。

(选自《壮心集》)(作者系1953届师大中文系校友) 闻奚少更病故 冯振翼

边陲风雪路难行, 学子有谁心里平? 清队深挖走虎穴, 换魂改造履薄冰。 东风吹得心花美, 诗社染红烈火情。 新论红楼留史册, 举杯校友少奚更。

注:奚少更为原中文系66级校友,毕业后与作者同在长白县任教。后退休《吉林教育》杂志,编审。曾与作者同为长白山诗社、红学研究会理事。

(作者为67届中文系学友。中国作协、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家长应树立五种意识

[阿根廷《民族报》2月9日文章]题:家长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在当今社会,家长需要学会如何以尊重和服务的精神教育孩子。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时,要首先树立如下五种意识:

1.使命感

家长应该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准备迎接挑战。我们的使命就是使孩子学会做快乐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以我们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看待生活。

2.责任感

没有人会替我们教育孩子。作为家长,我们是不可替代的。我们拥有和孩子相处的优先权,不应有意或无意地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别人。无论是否有意,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3.紧迫感

紧迫感并不意味着盲目加快速度,也不等于匆忙或轻率。紧迫感来自对充分利用时间的要求。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犹豫不决。孩子今天正需要我们的教育,明天也许就晚了。时间就是珍宝,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找回。

4.平等感

要让孩子明白,家长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缺点并渴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也会犯错误,并希望能够改正。如果我们犯了错,应该请求他们原谅,而不要浪费时间为自己进行徒劳的辩解,这样孩子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要成为孩子的“大朋友”。要学会从孩子的眼中看出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并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给予他们朋友般的劝告、纠正或支持。

5.幽默感

幽默感与应对挑战的能力有关,还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看待世事的视角紧密相连。 以幽默感面对遇到的问题将帮助我们与家人逐渐成为朋友。如果总是一副凶相或悲观的表情,那我们就永远无法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而只会使崇拜家长的他们感到失望。

(摘自《参考消息》)

2009年征稿启事

各位校友:您好!

2009年新年到了,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校友编辑部全体同志向您问好,并衷心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有成,阖家幸福!

2009年《东北师大校友》编辑部欢迎海内外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一、本刊每年出版四期。现设有“今日师大”、“师大名人”、“校友风采”、“往事回顾”、“同窗情深”、“校友园地”、“缅怀师友”、“优秀校友”、“知识长廊”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向广大校友提供母校信息,反映校友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交流各地校友的活动情况和经验。

二、本刊是校友们自己的刊物,希望大家关心它,支持它,多为它撰写、组织稿件。稿件内容不限,举凡校友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和贡献,校友的生活情趣,在母校学习和工作时的回忆,抒发眷恋母校和怀念师长抚育之情,对母校的要求和建议以及校友分会或个人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情况等等,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写成文章、通讯、诗词、书画、照片或制成光碟寄来,我们都是欢迎的。文稿力求短小精悍,一般为2000字以内。

三、办好《校友》需要各地校友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为此希望各地校友分会都能指定

一、二名通讯员,具体负责:

1、协助组织稿件、撰写所在校友分会活动的情况报道;

2、经常同本刊联系,及时反映情况和要求;

3、做好《校友》的发行工作。

四、本刊对来稿有修改、删节的权力,来稿不退,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时加以说明。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笔名听便)、毕业院、系届次(年级)、专业及现任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便联系。

五、本刊是赠阅刊物,办刊经费主要靠自筹。希望海内外校友尽可能地予以资助。凡赞助订阅本刊100元(海外100美元)以上者,长期为其寄送本刊,并将姓名载入本刊捐资芳名录中。东北师大《校友》编辑部

2008年12月 编辑部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校史馆三楼 电 话:0431-85695052 0431-85099205 传 真:85699205 邮 编:130024

Email:xyh@nenu.edu.cn

对我校学科交叉的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我校隆重举行

我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我校隆重举行秋季开学典礼

3我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我校隆重举行迎新生文艺晚会

我校隆重举行学生运动会

我校隆重举行级新生开学典礼

我校隆重举行实习生欢送会

我校隆重举行届本

我校隆重举行“长白山之路”  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我校隆重举行“长白山之路” 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