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家风建设是作风涵养之要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1: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家风建设是作风涵养之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举凡识书认字之人,莫不熟稔这些词,其中蕴藏的人生逻辑,影响中国两千年。从个人到国家天下,从正心诚意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一个不容忽略、不可越过的环节就是家。正所谓“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齐家”成为步入社会、进入公堂的起点和前提。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家风是寄托传统、盛放亲情的陈年家私,亦是文化源流的朴素沉淀、社会价值的坚定担当,更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互相激励、抱团取暖的精神薪火。今天我们谈论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迪当下,更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并不属于私域,更不是老人“托管”的小事、家属“自管”的私事。家风是作风的臂膀,家风浩然敦厚,才有作风严实清廉,家风正才能作风正、律己严、行得正。家风与作风犹如并蒂之花,互相映衬、相映生辉。领导干部手执权力重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同小可,自当从家庭做起,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

良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苏荣一人当官全家捞钱,上演“全家腐”;周本顺“家风败坏”,对亲属放任纵容„„一些领导干部最终“祸起萧墙”,问题往往肇始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据统计,中央纪委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中,约四成与其家庭成员有关;2015年被查处通报的34名中管干部,超六成违纪涉及亲属。正所谓“一人不廉,全家不圆”,家风不正导致全家沦陷,教训何其深刻。培育清廉家风,不仅是对廉洁政治的恪尽职守,更是对家庭圆满的最大保护。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家风的影响亦会随之远播,成为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拔节的力量之源。领导干部作为党风之旗帜、社风之表率,纯正家风、弘扬家风,无疑是党风向好、社风向善的最好催化剂。福建东山县委原书记谷文昌尽管已去世30多年,但谷家“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传颂。有句网络流行语说得好,“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将家风融于作风,让好家庭与好风气相得益彰,领导干部责无旁贷。

家风是人格的镜子,亦堪称涵养作风的源头活水。把家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时代的使命,亦是你我的职责。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格局厘清亲情与权力的边界,以拒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定力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才能远离贪欲之害,让清廉成为对家人和社会最好的馈赠。

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

这是一种能够穿越时空的牵挂,哪怕只是几间寒舍、一缕炊烟,家的存在,总是能引起天涯海角的驻足回望。回家,是亲人团聚、阖家团圆,更意味着对家庭传承的触摸、向家风传统的回归。

家,不仅是一种情感牵挂,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点。家风犹如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是道德品质的世代积累,是嘉言懿行的代际沉淀,流风余韵,代代不绝,成为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体。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家教则是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

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更是砥砺品行、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针。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如果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或是急功近利,或是没规没矩,或是爱慕虚荣,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遵法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

穿越治乱兴替的历史风烟,多少盛世繁华只留下“而今安在哉”的感慨,而家风传统却延绵不衰,给予一代代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浙江钱家自五代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开始,一个家族绵延1000多年,尤其在近代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等众多精英人物,见证着家风传承的力量。晚清曾国藩被誉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生活简朴、勤政自律,得益于“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的家教熏陶。“有好家才能走得远”,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人铭刻在心、受益终生。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没有好的家风家教,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刘铁男教儿子“做人要学会走捷径”,当儿子开始弄权敛财,他自己怎么可能秉公用权?苏荣纵容家庭成为“权钱交易所”,他自己如何独善其身、专心做事?而像个别“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的精神空虚、盲目炫富,莫不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有关。由此可见,家风纯正是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家风腐化则是为人处世难以承受的负资产。

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毛泽东同志要求子女树立平民思想:“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习仲勋同志始终对群众赤诚相待,“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红色基因哺育的良好家风,既能惠及一个家庭,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有人曾探讨,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绵延至今?结论是“可能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中国人的家,是《静夜思》里的中天明月、《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更是孔鲤过庭的声声教诲、岳母刺字的泣血箴言。美满的家庭、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成就更好的个体,亦能汇聚成更好的国家。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涵养好家风迫在眉睫

《牵妈妈的手》观后感: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1 重温家训 涵养家风

让良好家风涵养廉政文化

共产党员要注重家风建设

作风建设要从我做起

纪检监察干部要着力涵养

为何要重视家风的建设

年轻干部要善于涵养静气

家风建设

家风建设是作风涵养之要
《家风建设是作风涵养之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作风建设家风 建设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