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22:10: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题目: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

人文科学分院学院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班级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摘 要

2002年北京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会场上,北京各单位招聘台前人山人海,应聘生排起了长队,纷纷递交简历并与招聘负责人耐心沟通推销自我。而广州,上海等地单位的招聘台前也十分红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用人单位的招聘台前门可罗雀。这样的就业观念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不相吻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将难有根本的改善。

2007年仍有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但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据调查,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择业地点和工资待遇上要求普遍较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2010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看上了公务员这一铁饭碗,以至于出现甚至千人竞争一个岗位,他们追求社会的高福利,稳定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资。也有一部分人不再选择本科毕业后就立刻迈入社会,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的学位成了渴望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方式。

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扩展就业渠道。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扩宽就业渠道。东西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西部地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的学子们有不少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贫困的西部去,在那里就业,创业。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措施。实现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转变。勇于创业,由被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态;观念。

一.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

北京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会场上,北京各单位招聘台前人山人海,应聘生排起了长队,纷纷递交简历并与招聘负责人耐心沟通推销自我。而广州,上海等地单位的招聘台前也十分红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用人单位的招聘台前门可罗雀。黑龙江大学此次来京计划招收优秀毕业生任教,尤其在小语种(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方面,为了吸引人才,该校破例来京计划招收优秀毕业生任教,然而这样优厚的条件并未吸引很多毕业生的注意力。该校招生负责人本以为优厚的条件和放款的要求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没想到某些小语种只等来了四个人递交简历。在现场招聘的哈尔滨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外地院校的展台同样是冷冷清清。对外地在招聘机会不感兴趣的现象不只是在招聘会上。某高校外语类毕业生接到中原油田的招聘书,单位承诺将其外派到中东地区并给出了1500美元月薪的“天价”,但该生经过慎重考虑后仍然拒绝了邀请,原因就是“我不想去河南”。

一位资深职业咨询师认为: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来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不应以地域为标准,而应首先考虑该工作能否为自己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下一步的增长。小环境即其工作单位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对与工作者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不同地域的影响。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有的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到外地工作,主要是不知道他将面对什么困难,认为风险太大,但这样往往就抹杀了他培养自己独立性的好机会,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工作,受到的干扰必然会比在熟悉的环境中多,对于这些干扰应该面对而不应该逃避,只有克服了干扰,才能使独立性得到培养,潜能得到开发。

在“你最愿意去的单位”的问题上,虽然几年来有所变化,但一些传统观念中“吃皇粮”的部门和单位仍是大学生的首选,如国家机关,科研院所等几年来一直排在前位,而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一直排在后面。这样的就业观念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不相吻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将难有根本的改善。

二.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

随着扩招后的大学生涌向市场,就业形势严峻,2002~2005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由145万增至350万,平均每年增幅达32%。而在国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精简分流”的机构改革。这种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的矛盾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

而在就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时,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情况令人担忧。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但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据调查,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择业地点和工资待遇上要求普遍较高。再就业首选地点的调查中,有32%的大学生首选上海,28%的大学生首选北京,12%的大学生首选深圳,三个城市加在一起占被调查学生的72%,在对月工资的调查中,毕业生求职的月薪底线平均为2200元,其中选择2000至3000元占到21%,选择3000至4000元占17%,选择4000以上占15%,三项加起来占被调查大学生53%,可见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三.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

国家公务员招录公共科目笔试于今年12月5日开考,超过140万考生竞争137个招考单位1.6万余岗位,平均竞争比达88比1。据统计,今年是笔试资格率考生人数连续第3年突破百万人,而2003年这一数字仅为8.7万。--《环球

时报》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看上了公务员这一铁饭碗,以至于出现甚至千人竞争一个岗位,他们追求社会的高福利,稳定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资,不会因为经济危机担心自己会下岗,不会因为公司裁员担心自己会换工作,不会在室外大汗淋漓,大多只需坐在办公室享受着高福利,对着电脑打打字,这么惬意的工作谁不愿意呢?由上一段中的数据明显看出,人们渐渐不愿意自己创业,不愿意应聘,这种书面的分数竞争似乎成了王道。应试教育,成了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我们相信分数胜过相信自己的能力。

前几天学校11届的招聘会上,早早的排起了长队,学长们拿着简历,酝酿着自己的未来。大学毕业生如今已不再有就业的优势,硕士博士比比皆是,学历和经验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也有一部分人不再选择本科毕业后就立刻迈入社会,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的学位成了渴望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方式。

四.现代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的关键是要走出“期望与现实矛盾”的心理误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到了实际找工作时,由于不愿意下基层,对职位,工资水平要求过高等心态导致的人才供需错位,仍是阻碍大学生正常就业的主要原因。为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扩展就业渠道。

(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扩宽就业渠道。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人才资源奇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统分统配”主导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主要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急功近利,就业时向往东部和沿海的大城市,不愿到小城镇,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对工商,税务,金融等职业趋之若鹜,对待工资及住房条件更是越高越好。这些传统的就业观念还在当代大学生中影响很大,很多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在地域,待遇,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过高期望,而这些恰恰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良印象,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录用人才。因此,这些就业观念必须及时改变,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2)到西部去。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极为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举世瞩目,而东西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西部地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的学子们有不少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贫困的西部去,在那里就业,创业。

(3)到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需要大批人才的支撑,这位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措施。

(4)实现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转变。由于过去一些政策因素的限制(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并且由于大学生对民营企业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存在鄙视民企现象。大学生不愿意跨入民营企业工作,甚至错误的认为“大材小用”,“没出息”这造成了民企人才短缺,劳动者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明显偏低,制约了民企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5)勇于创业,由被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现在高校毕业生,敢于和愿意

创新的人不多,原因是多方面,我们的教育没有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机会和自我创业能力的机制,我们的社会还缺乏鼓励学生自己创业,独立发展的制度,但更恐怕是毕业生缺乏自我创业的经验,从进入大学求学,选专业,到就学,形成知识能力,最后到谋业,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自我创业。《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社会和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政策上予以鼓励,扶持创业。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进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过去看来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业岗位,逐渐具有较高知识,技能水平的人员从事,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

广大毕业生必须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消除就业希望与实际岗位的错位,将就业的眼光放在农村,基层,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和服务性行业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顺利进行并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1】沈健 大学生求职训练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李守信 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高等教育

2003

【3】吕东伟 从深层次新角度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

2003

【4】魏先铭 正视就业问题的严峻挑战 新视野 1997

【5】张敏强,苏斌原 大学生就业问题新审视 高教探索 2004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大学生就业观念问卷调查表

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有关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问卷3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问卷调查表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