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1:19: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以字理教学为切入口,以字理析字解词,从而突破重难点,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词“徘徊”,这也是本课的生字,通过字理析解,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3句名言,大家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来,齐读一次。【板书】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朱熹是什么人呢?,【课件出示简介,讲解】。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爱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感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板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请大家打开书。

二、读熟古诗,读出节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借助参考书,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

2、检查朗读。

①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流利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②古诗读出节奏,才会给人美的享受。自己练一练。(课件出示)

谁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③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

2 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品析诗句,感悟诗情。 1.整体感悟。

①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②池塘为什么这么清呢?用诗句来回答。 ③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字理析词,感悟诗意。

①请大家浏览全诗,找找哪些诗句描绘了它的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②在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方塘的清?(出示鉴、徘徊)

③“鉴”是个生字,它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看课件,教师讲解】古文字中 像俯首的人,瞪着眼睛(臣)看着下面盛水的盆,皿字底代表水盆,在水面上看自己的影像,这就是最初的镜子,所以 “鉴”指镜子,后来古人用青铜制造铜镜,就把皿字底换成了金字底。平时不用镜子时用布把它盖起来,用的时候把布打开,这就叫—“鉴开”。

④“半亩方塘一鉴开”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⑤“徘徊”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来看看它的演变过程。“彳”(chì),象形字,它的古文字像十字路口的一半,“彳”的字大部分与道路、行走或脚的动作有关系。再看“回”的古文字,其形状像漩涡,表示回旋、移动。所以“徘徊”的本意是来回地走动、移动。

3 ⑥在这个方塘里,谁来回地移动呢?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说明什么呢?(是啊,徘徊不仅写出了池水的清澈透明,还写出了池水的流动)

⑦池塘景色优美,明丽清新,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脑海中仿佛看到什么?

⑧半亩池塘,像一块明亮的大镜子,悄无声息地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蓝天、白云悠闲地融在池塘的深绿中。那美丽的倒影,在光洁的水面轻轻地浮动闪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读出了美感和韵味)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四、小结。

古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池塘的清澈,重在写景。池塘为什么这么清?它跟观书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探究。

4 2.品读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②“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③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④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⑤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3.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4.熟读成诵。能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一次。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六、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