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08: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预习设计】

一、认知前提:秦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实行了怎样的政策来加强期统治?

二新知认知:

(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2-65页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从整体上对本节课有所认识。

预习任务一:详细阅读课本62-63页,了解秦朝的暴政。

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 ;(2)沉重的 ;(3)残酷的 。(秦二世更加残暴)

(记住: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预习任务二:详细阅读课本63-64页,掌握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及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1、第一阶段:由陈胜、吴广领导

(1)时间: (2)政权:在 称王,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失败

(4)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 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 。

2、第二阶段:由项羽、刘邦领导

(1)战役:时间 ,名称 ,以少胜多,项羽大败秦军。

(2)战役结果:秦朝灭亡

3、西汉建立: 年, 建立汉朝,定都 ,刘邦就是 。 【课堂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交流展示: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小组讨论,按“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结果”可以自行拟订一个表格,在书中找出这些内容。然后小组交流,理请线索。

5、学生自主思考: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失败了,秦末农民战争就此结束了吗?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知道,不仅没有结束,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在这之后,是谁又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框“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6、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搜集那个时期的成语故事。 注:最熟悉的是“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霸王别姬”等,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把同学们带入那个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去。 ①同学们细说“破釜沉舟”。从而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中,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项羽因此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中公认的领袖。 ②同学们细读P59小字“楚汉之争”。细说“约法三章”成语故事。知道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③引导探究分析“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者为什么是刘邦?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新的朝代西汉,定都长安。

三、拓展提升:(教师寄语:通过讨论增长自己的见识!相信自己!)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某同学这样写到:“公元前207年,九百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到咸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巨鹿,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的小队长陈胜、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同学写的对吗?如有错误,请在错误处划线并改正。

(2)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处理:①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写出答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②由某几个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点评答案。

③总结出做题方法:依据材料分析问题,审准题意,回顾教材联系相关知识点,概括答案。

四、系统总结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公元前209年淮北的这场大雨,浇醒了一个民族,加快了秦王朝灭亡的脚步。从此,中国历史又开始了新的一页。学习这课后告诉我们与民为敌必覆灭的道理。楚汉之争又告诉我们民心的向背,决定了事业的成败。这两场战争都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宰者。从而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板书设计】

【达标检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每小题1分,合计10分) 1.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2.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 D、戍卒路途遇雨,误期当斩

3.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地点是在( )

A、渔阳 B、荥阳 C、大泽乡 D、陈 4.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起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 ) A、首先提出平均田地的口号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着后人起来推翻残暴的统治 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5.从修骊山墓、长城可以看出,秦朝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在(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法严酷,其中一人犯罪,家族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 B、秦朝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D、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7.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秦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刑法严酷

C、当时的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8.比较一下,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失去民心 B、骄傲自大 C、不善用人 D、刑法严酷 9.攻克咸阳,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是( )

A、刘邦 B、陈胜 C、吴广 D、项羽 10.西汉建立的时间和都城分别是( )

A、公元前202年 洛阳 B、公元前202年 长安 C、公元前220年 长安 D、公元前222年 长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如“如何学习农民起义”,注意引导学生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几个方面自学该目内容。

教学中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适时的点拨、引导,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突出了新的教师观。

在“课堂感悟”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感悟。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发挥了历史明镜的作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中最突出的地方。

我觉得成功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2、学生通过故事叙述,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表现自己,从实践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3、在讲授陈胜吴广起义时,设置情境教学,还原大泽乡起义的场景,让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实际教学中,该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学生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够紧凑,导致课堂前松后紧,拓展、巩固时间偏少,《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使用不够充分等。

另外,对难点的突破做的不好,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区分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不同性质,而且在讲到巨鹿之战和楚汉之争时,学生混淆了这两个战争,也有学生课下向我请教这一问题。对秦始皇的评价也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磨砺中,更好的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师分析释疑的关系,同时教学案的编写要注意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善和发展教学案。努力避免一体化教学案的使用给学生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1课 伐无道_诛暴秦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1课 伐无道 诛暴秦教案

伐无道诛暴秦

伐无道诛暴秦

伐无道诛暴秦

伐无道,诛暴秦

伐无道,诛暴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