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牛虻》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20:11: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牛虻》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革命战士保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确如此,有的人即使生命短暂,但他的一生却不曾碌碌无为、庸俗愧疚,把自己献给了崇高的信仰。而牛虻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革命战士。

牛虻只是一个绰号,其实他真实的名字叫做亚瑟·勃尔顿。亚瑟的一生是坎坷的。在他还是青年的时候,他加入了意大利的地下革命中,忏悔时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神父,以为神父是神的儿子,是高尚的象征。最终,神父告发了亚瑟。亚瑟被捕入狱,其他革命同志也相继入狱。然而,他心里一直深爱的琼玛也因误会而离开了他,就连他最敬爱的神父也欺骗他。恍然大悟一切都是虚伪和欺骗,自己居然是神父的私生子。内心承受不了如此接踵而至的打击,于是他制造了跳海自杀的假象,偷渡到南美洲„

一个人在南美洲的日子是痛苦黑暗的。他被迫扮演弓腰瘸腿的小丑给别人丢杂物取笑,赌场里苟且生活时被赌徒打残了腿。年轻的心从来不认输,革命的信念也不曾消退。终于,十三年后,他凭借着犀利的文笔,以牛虻的身份重新站立起来。牛虻偶遇曾经心爱的琼玛,带领着革命战士一起策划着周密的起义。但是最终却因为突然而至的神父蒙太里尼,激动愤懑的心彻底的奔溃了。最后,起义失败牛虻也再次入狱。但是就算是在监狱里,他的战斗脚步同样没有停止。激动人心的演说感动了守卫的士兵,就连枪决的时候执行枪决的士兵都不忍开枪,纷纷把枪杆偏左,生怕是自己处死了最敬重的人。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得畅快又感动,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那一封写给琼玛的简端遗言。对于尚未成功的革命,牛虻对同志们寄语让留下来的人坚定不移的团结一致,给他们猛烈的打击,革命一定会取得伟大的成绩!而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牛虻说他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面去,好像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到家里一样。最后提及到牛虻一直不愿承认的过去,牛虻回忆了小时候那些有趣的故事,正如那首他和琼玛都记得的小诗一样:

无论我活着 还是死去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牛虻

就这样的一个简短的故事,却让我读后内心激昂。我时常在想,亚瑟面对敬爱的、喜欢的人的种种误会远逃南美,该是一种怎样的颓败?在南美,扮作小丑供人唾弃,一表人才最终成为口吃的瘸子,这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残酷?亚瑟,你到底是怎样蜕变,怎样完成这致命的打击的?

或许,这是你那坚定的信仰一直支持着你吧。遇到困难,我们会选择放弃,这是人生来就具有的选择最佳性,也是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失败者的原因,同样也是人类的惰性。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信仰,那我们就有了依靠的力量!或许,那种信仰是宗教、理想、爱情,甚至也可以只是一张照片,一句话,或者一个拥抱!

我们可以失去名誉,财富,但不能丢失我们的信仰!信仰是一个人最高的人生追求的保证!

空灵是一种美

——《雪国读后感》

还记得那句“凌晨四点钟,海棠花未眠”吗,那么玲珑剔透的句子像冰凉的泉水一样轻轻地在心里淌过,浑身都透着清冷幽凉。川端康成是一朵奇葩,开放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他用文字诠释了空灵的含义,深刻而动人,比如《雪国》。

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历尽了人世的沧桑和世态的炎凉,性格孤独沉静,冷漠寡言。它的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 和《招魂祭典一景》等,还蕴含着对下层妇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他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很重,逐渐脱离现实,以致原来残留于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不但未能减弱,而且有所发展。《雪国》这部名著,基本上可以说是他这种前后期思想变化的分水岭。 在文中,川端康成以一种清冷的笔触描写了一段空灵的感情。小说的背景是远离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以那里的艺妓驹子与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感情发展过程和游览活动。作者的描写手法非常细腻优美,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都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作者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来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恍若置身景中。例如,“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等。

小说主人公岛村是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青年,但由于现实的无奈,他沦落为坐食祖产、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

他为了摆脱现实的压力,从东京来到多雪的上越温泉旅馆并在那里结识了年轻貌美、琴艺高超的驹子。虽然他们之间只是买卖关系,但是单纯天真的驹子却对岛村付出了真挚的感情。但岛村生活上的颓靡导致感情的漠然,在他眼里自己只是驹子的一个过客,他们不过是露水姻缘而已。单纯的驹子,没有对岛村要求很多,只是希望他会记得自己,一年来一次也行,甚至带着夫人来也可以,这样干净的思想令人为之动容。

作者并没有一路平淡的写下去,在岛村第二次去雪国的时候,看见了另外一个美貌质朴的女孩,叶子。彼时,叶子正在火车上精心照料一位男青年,行男。叶子闪烁的明眸,精致的容颜让岛村心动。在他眼里,叶子就像一只纯净的雪莲花一样绽放在这广袤的雪原上。但作者并未直接写出叶子的美,只是透过岛村的视角来展现她的美,这样空灵 的手法让人遐思不断。

岛村后来了解到叶子原是驹子三弦师傅家的人,行男是三弦师傅之子,而且听闻三弦师傅活着的时候曾有意叫驹子和行男订婚,驹子也是为给行男治病才当艺妓的。但驹子并不承认,而且对行男也毫无感情,甚至在行男死时也并未去看望。这样复杂的人物之间充满了爱与恨的交织,他们对现实的无奈,对生活的压抑都填充在这些凄苦美丽的感情里。虽然岛村对叶子很欣赏,但被现实冷却思维的他对于叶子的死也只是略表同情。

雪国的雪是天地间寒冷和美艳的精灵,而寒冷、美艳是川端康成精神世界的精灵。他用这么空灵幽深的意境勾勒出了驹子、叶子不同方面的纯净和悲情,这种空灵幻化成川端康成式的美,就像富士山之巅终年不化的雪。

“美,一旦在世界上表现出来,就绝不会泯灭。”《雪国》让空灵成为不朽的美丽,让哀而美变成可能。

《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幕渐渐降临,我站在这个物是人非的地方,我想起盖茨比,指给我看黛西家码头的绿光,他在这等了这么久,曾经的梦想是如此的触手可及,他紧紧地把她抓住。盖茨比相信绿光,相信久违的希望。希望整理我们越来越远,但这并不重要。明天我们将奔跑的更快,将我们的双臂伸得更远。终有一日,我们继续奋力航行,逆水行舟,被不断的推回,直到回到,往昔岁月。

——菲茨杰拉德

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卡拉韦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后来到美国纽约学习经营股票生意,并想以此发财。他住在长岛,与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为邻,并与之交上了朋友。盖茨比原名盖茨,和卡拉韦一样也来自中西部,他出身贫苦,但雄心勃勃,后因贩卖私酒而暴富。他经常在家举办大型豪华聚会,大宴宾客,以显示其阔绰,目的是为了吸引五年前的恋人黛西并赢回她的芳心。五年前在盖茨比服兵役时黛西曾是他的恋人,在盖茨比去海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利欲熏心嫁给了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然而物欲和肉欲的满足并没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与贫乏。在卡拉韦的帮助下,与盖茨比重逢后好像又旧情复燃。但黛西已不是原来的黛西,她不再是盖茨比想象中的纯情女孩,而是一个愚蠢、自私、庸俗、美丽的躯壳。盖茨比的美丽旧梦终于被打碎了,但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仍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以至遭遇了更加凄惨可悲的结局。后来黛西在一次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时轧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密谋并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导致死者的丈夫突然闯入盖茨比家中并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身亡,使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 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欢开头那句父亲的忠告: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喜欢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上彻夜不明的灯光,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那样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望。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汽车来到豪宅门口,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也喜欢书中的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只有在反复阅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书中的每个人不仅丰满、独立,而且在无形之中又被归拢在情节的网罗里,成为情节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结论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面前重新变成了不可名状的乏力与单调。在爱情面前,盖茨比永远是在等待,从他发现在码头尽头黛茜的倩影还有她身后的那盏绿色的灯开始,他就陷入了坚毅但痛苦的守望,虽然这种守望在许多时候对于看似很聪明的人来说,简直是愚不可及。当我们面对一个满眼只有金钱但却当着你的面柔情的说爱你的女孩该如何应对呢?更恐怖是,她并没有逢场作戏,她真诚的眼神让你无法回避你那什么也没有的钱包时候,也许我们抱以回应的只能是尴尬的猜测与沉默了。但盖茨比却坚定的意识到,她是爱他的,只是他没有钱。于是,盖茨比的悲剧也就此开始上演。

准确的说,我们应该讨厌的并不是那个物质主义女孩黛茜,与她对世态的冷漠与玩世不恭一起,她选择了生活的安逸与平淡,尽管她不一定是达到了她选择的初衷。有人说菲茨杰拉德向我们昭示了美国“爵士时代”充满泡沫般的浮华现实中的幻像,然而我却似乎只看到了盖茨比在他那盛大的派对中,在那绚烂灯火照耀下的觥筹交错中,在那无数富豪和耀眼明星互不相识的假惺惺的畅谈中,紧张的向着大海方向涌动与生命逆流反叛的冲动,一股永远等待的冲动,因为黛茜就在无视他已经飞黄腾达的岁月的不远的地方,与人谈论着在丈夫有了情人之后的关于把世界看穿的真理。每天,盖茨比都会在大海的边缘向着这种等待发抖,不管夜色有多么温柔,不管黛茜的身影离他多么的迫近,他能做的只是伴着他身后那闪耀的城堡式的豪宅,沉重的呼吸以及永恒的孤独。

最终,只有盖茨比唯一的朋友尼克理解了他的等待。也许,应该说菲茨杰拉德理解了人群中的等待。虽然菲茨杰拉德随后也把这种等待抛诸脑后,坠入不可遏制的失败中,他终究没有办法化解掉等待那难言的孤苦与焦虑。但当盖茨比荒唐的被手枪打死的一刻,他笔下的尼克伤感坐在了盖茨比无数次去过的海滩上缅怀着那个久远的,未知的世界。他理解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茜的码头后那奇妙的惊讶,也明白了盖茨比之后在蓝色草坪上等待黛茜靠岸的所有举动,更重要的是,在他无限的怅惘中,盖茨比的梦也已经飘散,在依稀的人声鼎沸的幻觉中,只有盖茨比消逝于这个混沌的世界,留下的是逆水行舟后的倒退,还有他镇定而紧张的等待爱情与梦幻的孩子一样的眼神。

这仅仅是一个梦碎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过是为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的熄灭铺垫的。那些逝去的艰难岁月,已经拥入他怀的恋人,以及被狠狠伤害的不甘心,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无愧于心,如此便好!

读《牛虻》有感

读《牛虻》有感

读《牛虻》有感

作文 读《牛虻》有感

学会坚强—读《牛虻》有感

生死的呐喊读牛虻有感

我读《牛虻》

读牛虻心得体会

读《牛虻》后感(推荐)

牛虻 读后感

读《牛虻》有感
《读《牛虻》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